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9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12-11-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曹霞;付向梅;杨园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目标和过程,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了假设。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和结构方程模型统计软件Amos17.0,对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知识整合手段、产学研合作双方的共有知识、合作创新技术特性、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氛围和产学研合作双方的知识整合意愿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绩效有显著性影响,但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的知识整合能力对知识整合绩效不具有显著性影响。

    曹霞;付向梅;杨园芳.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6.,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6.,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37.

    分享
  • 原毅军;孙思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7-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90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3个角度分析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多渠道模式,并利用1991-2008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原毅军;孙思思. 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多渠道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7-10.,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4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7-10.,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492.

    分享
  • 赵立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1-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同创新成为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一种主流模式,是指创新活动中以知识不断增值为核心,官(政府)、产(企业)、学(高校)、研(科研院所)及中介机构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一种创新组织模式。在梳理、分析已有协同创新、技术创新网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技术创新网络扩张概念,并认为协同创新对技术创新网络扩张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协同创新为指导思想,提出了技术创新网络扩张概念模型、机制与策略建议。

    赵立雨;. 基于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网络扩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1-14.,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1-14.,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28.

    分享
  • 孔祥浩;许赞;苏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5-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我国“2011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出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模型,包括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政府和产业4个核心要素。分析核心要素之间的互动结构,提出要素协同发展保障机制,为政产学研合作服务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孔祥浩;许赞;苏州.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与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5-18.,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5-18.,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33.

    分享
  • 袭著燕;李星洲;迟考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9-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需要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用户等多个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链环模型以及当前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性构建了金融介入的政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协同模式,分析了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用户的金融角色和作用,阐述了该技术创新协同模式的运行原理,以及在金融、政府和用户三方联动作用下金融介入产学研技术协同创新实现机制,可以解决产学研利益协调和风险机制问题。

    袭著燕;李星洲;迟考勋. 金融介入的政产学研用技术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9-25.,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9-25.,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80.

    分享
  • 李星洲;李海波;沈如茂;孙长高;甄守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26-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螺旋模式正在区域创新实践中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其作为三大创新主体交互区域的混序空间/混成组织,也成为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以临沂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为研究案例,分析了该院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和产学研合作新组织模式的代表,其未来的发展路径与战略任务。

    李星洲;李海波;沈如茂;孙长高;甄守业. 我国政产学研合作的新型组织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26-29.,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1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26-29.,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100.

    分享
  • 马志强;李钊;朱永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30-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校企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探寻了双方最优博弈状态的实现条件;基于模型参数分析,从时间价值、经济价值、技术价值和信息价值4个维度构建了高校服务价值模型,并立足高校实际,从学风建设、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等角度提出了高校服务价值的提升对策。

    马志强;李钊;朱永跃.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博弈分析的高校服务价值提升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30-35.,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30-35.,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56.

    分享
  • 李蕴;李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36-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通过双激励线的动态数据集结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0所研究型大学在2006-2010年的科技活动以及科研成果进行了综合评价。

    李蕴;李冬. 协同创新对提升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36-39.,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36-39.,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90.

    分享
  • 卜琳华;安实;付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40-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管理方式的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借鉴美国I/UCRC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高等院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管理模式。该模式强调协同创新的基础在于政府、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以项目合作构建创新系统内部紧密型组织结构,并在刚性纵向一体化的前提下充分采用柔性的管理方式,以适应快速变动的环境。

    卜琳华;安实;付强. 基于高等院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40-43.,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40-43.,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48.

    分享
  • 翟天任;李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44-4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涵义,剖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基于协同管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3种模式,即自办产业模式、产学合作模式和创新网络模式;最后,探讨了基于协同管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策略,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成功转移提供了一些启示。

    翟天任;李源.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管理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44-47.,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44-47.,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95.

    分享
  • 张虎;刘嘉;冯叶成;塔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48-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的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方式。以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的接待出访数据为基础,分析总结了学校在校地合作方面的工作特点,并就如何通过接待出访活动做好学校产学研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张虎;刘嘉;冯叶成;塔拉. 基于接待出访数据的高校产学研工作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48-50.,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48-50.,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39.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陈建安;王建彤;徐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51-5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对于深化专业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中山市作为调研和分析对象,从平台建设与经营、平台服务成效等方面统计分析了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归纳提炼了平台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论证了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做优的思路,最后提出了促进平台转型升级的对策。

    陈建安;王建彤;徐刚. 专业镇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转型升级[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51-57.,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51-57.,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13.

    分享
  • 邓草心;夏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58-6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高校-政府合作治理网络理论聚焦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当前,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能力较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我国应进行高校-政府治理网络建设,转换政府治理方式,加强高校在治理网络中的主体地位,打破知识转移障碍,实现知识流动顺畅,提升网络内各主体对新知识的认识辨别、吸收开发和转化应用能力,从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邓草心;夏威. 基于高校-政府合作治理网络的高新区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58-62.,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10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58-62.,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102.

    分享
  • 黄贤凤;武博;王建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63-6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10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作对区域创新意义重大。基于我国内地30个省域2001-2009年的创新数据,以官产学研合作变量为调节变量,用面板数据研究官产学研合作对区域创新系统R&D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官产学研合作下R&D人员的产出弹性会有明显提高,而R&D资金的产出弹性却显著降低;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官产学研合作对R&D资金和R&D人员产出弹性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黄贤凤;武博;王建华. 官产学研合作对区域R&D产出弹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63-66.,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4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63-66.,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427.

    分享
  • 冯叶成;刘嘉;张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67-7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为例,构建了高校与政府、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淮安的实践证明,这种以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为基础、产学研专项资金为引导、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为中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推动了高校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

    冯叶成;刘嘉;张虎. 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67-70.,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67-70.,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62.

    分享
  • 李雪茹;白少君;瞿小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71-7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国内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介绍了西安市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成就,并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框架对曲江模式进行了解读,最后提出曲江模式对我国其它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启示。

    李雪茹;白少君;瞿小璐.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71-75.,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71-75.,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52.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牛振喜;肖鼎新;魏海燕;郭宁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76-7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高级模式,但是仍然存在统筹协调不力、科技资源分散、整体效能低下等问题。协同创新是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协同创新与产业联盟的关系,提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方法及路径。

    牛振喜;肖鼎新;魏海燕;郭宁生. 基于协同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体系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76-78.,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76-78.,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84.

    分享
  • 易高峰;邹晓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79-8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高水平的战略协同、高质量的技术创新和高效率的创新管理,这给传统产学研合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坚持高端定位,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双引擎驱动,打造以技术创新为主体,合作平台与创新团队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新模式,致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

    易高峰;邹晓东.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79-83.,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1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79-83.,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106.

    分享
  • 顾菁;薛伟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84-8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同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创新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在解析产业协同创新内涵及效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理论体系的要素及结构,引入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通过对2005-2010年相关数据的处理,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协同度。结果证明,我国产业创新主体及外部创新环境各自的有序度虽然有一定增长,但是创新体系整体协调度较低,且伴有较大波动,创新主体正逐步成为整体创新体系演进的主要动力。最后,提出了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顾菁;薛伟贤. 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84-89.,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84-89.,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58.

    分享
  • 郑季良;周菲;董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90-9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创新能力是制造企业以及产业链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面对日渐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企业仅依靠自身力量来满足客户和环境保护的需求越来越难,这就体现了产业链中企业协同的重要性。为此,通过分析制造产业链在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协同创新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并以宝钢集团为例进行了协同创新分析。

    郑季良;周菲;董洁. 制造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90-94.,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90-94.,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31.

    分享
  • 张中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95-9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理论上界定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创新的内涵,并进行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创新内容的维度分析,即技术维度与管理维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管理维度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创新主要通过战略、组织、市场营销这3个方面的协同效应来实现。通过探讨保证与支撑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分析了在这种机制下,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

    张中强;. 基于管理维度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创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95-98.,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95-98.,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55.

    分享
  • 王越;刘琳琳;沈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99-10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企业为提高创新能力、扩大竞争优势,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成的一种新型合作组织。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财产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转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联盟各成员在这些非货币财产方面各具优势,但是我国公司法并未承认其作为出资方式的合法性。从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非货币财产出资类型入手,探究非货币财产的法律特性和配套措施,针对以债权、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的法律障碍,提出了拓宽非货币财产出资类型范围、完善非货币财产价值评估制度等具体建议。

    王越;刘琳琳;沈欣.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非货币财产出资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99-102.,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99-102.,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12.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杜兰英;陈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03-10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的创新管理体制是中小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获得并保持优势竞争地位的有力武器。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内涵出发,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目前遭遇的创新瓶颈,以及现有的几种协同创新模式,提出了一种与政府部门、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目标用户、中介机构等行为主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全方位协同创新新模式——“六位一体”模型。详细阐述了该模型的运行机理,以期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有所借鉴。

    杜兰英;陈鑫.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理与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03-107.,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03-107.,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57.

    分享
  • 胡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08-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是企业间进行创新的重要而有效的市场组织形式,而集群下的大小企业协同创新则是企业在集群中实现各种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大小企业协同创新主要表现为合作博弈创新,其主要满足大小企业参与者获取比不合作时更多的合作收益。对大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博弈形式进行了建构,提出了产业集群中大小企业合作创新的条件,较全面地分析了影响大小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博弈的几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大小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几种策略。

    胡源;. 产业集群中大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合作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08-111.,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08-111.,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79.

    分享
  • 吕璞;林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12-1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主体建模方法是分析契约和制度有效性的一种新方法。结合开放式自主创新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开放式自主创新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分析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思想构建了校企合作创新模型,并开发了基于Netlogo的校企合作创新仿真模型,分析了有无惩罚机制和惩罚函数变化对校企合作创新的影响。

    吕璞;林莉. 开放式自主创新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型及仿真[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12-117.,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10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12-117.,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101.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高华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18-1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学研合作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制度安排,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符合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产学研合作可通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利用其优势资源,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和产业转化,为各合作方带来巨大的收益。在我国,产学研合作形成的成本因素包括现存的科研体制、产权制度及激励制度等方面的制约,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价值观、企业不良文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以及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成本等。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体制制约,减少不利影响,以降低产学研合作的供给成本,促进其广泛形成和深入发展。

    高华云;.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制度需求和供给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18-122.,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18-122.,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16.

    分享
  • 王文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23-12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扶持政产学创新联盟是政府为推进科技进步而制定的一项政策。它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政产学创新联盟的良性运行,进而推进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通过比较中美扶持政产学创新联盟政策的异同点,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政产学创新联盟运行机制的措施。

    王文寅;. 中美扶持政产学创新联盟政策比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23-126.,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23-126.,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49.

    分享
  • 钟灿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27-1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结合,大学成为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简称“2011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引导大学科研加强协同创新的力度。学术论文、专利等形式的知识产权是大学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恰当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可以平衡协同创新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利益,激励创新行为。在理论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面向协同创新的大学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建议。

    钟灿涛;. 面向协同创新的大学知识产权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27-131.,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27-131.,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75.

    分享
  • 张武军;翟艳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32-1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介绍了协同创新的定义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问题,最后提出应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细化分享机制,加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同时,企业应为协同创新建立内在动力机制,政府应在协同创新中起到引导和提供政策支撑的作用。

    张武军;翟艳红. 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32-133.,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1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32-133.,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108.

    分享
  • 杨玲莉;蔡爱惠;杨超华;张晓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34-13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体中,高校作为其中的重要成员,要充分发挥其战略合作的作用,就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解决知识产权认识和协作机制问题。要建立优化利用,合作互动的机制;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下,科学运用市场机制;要基于利益平衡机制,加强产权经营。高校只有处理好技术协同创新体中复杂的知识产权关系,利用其知识产权优势地位,才能起到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作用,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杨玲莉;蔡爱惠;杨超华;张晓锋.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知识产权有效协作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34-136.,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34-136.,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64.

    分享
  • 黄庆德;戴强;胡登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37-1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博弈理论分析了政府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并运用安徽省产学研合作的调查数据验证了博弈结论。指出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或完全自发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政府有必要介入其中,并在合作中居中协调以及提供包括财政、法律法规等各种政策支持;在产学研合作的不同阶段,政府的角色和作用机制是不同的。

    黄庆德;戴强;胡登峰. 基于政府角色定位的我国产学研合作促进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37-139.,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6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37-139.,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624.

    分享
  • 张宏翔;熊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40-1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07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梳理国内外自主创新税收激励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实践,指出应当通过完善税种设计、增强税收优惠针对性等措施,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张宏翔;熊波.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40-142., doi: 10.6049/kjjbydc.20120807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40-142., doi: 10.6049/kjjbydc.2012080704.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潘杰义;赵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43-14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与大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产学协作是两个不同性质组织之间的合作,加之企业与大学的组织目标不同、协作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协作创新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以及跨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导致在产学协作中存在很大风险。应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的方法,对产学协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作了识别,并应用风险矩阵和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对产学协作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定级,为防范产学协作中风险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潘杰义;赵飞. 基于风险矩阵的产学协作创新风险分析与评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43-147.,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43-147.,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82.

    分享
  • 魏海燕;李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48-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把科研评价与协同理论结合起来,构建出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协同体系。该体系对于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提升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魏海燕;李晗. 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48-150.,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48-150.,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45.

    分享
  • 综述
  • 闫杰;缪小明;张丰;闫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51-1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1998-2010年的1 066篇产学研合作创新管理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以信息可视化为手段,对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日渐成熟,其研究范围已从最初较浅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投入和利益分配等传统的产学研合作研究阶段向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高级阶段过渡,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有关的知识产权冲突和协调问题、知识扩散和组织间学习等理论,对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管理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更高要求。

    闫杰;缪小明;张丰;闫斌.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前沿演进趋势知识图谱[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51-155.,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51-155.,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66.

    分享
  • 李国武;李玲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56-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907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深化,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从涵义和特征、主要理论视角、国外经验、联盟构建、运行和绩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对国内关于技术创新联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发现,技术创新联盟的形成模式、扩散过程、治理机制和运行绩效是未来应加强的研究内容。

    李国武;李玲玲.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56-160.,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7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22): 156-160.,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75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