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年 40卷 16期
刊出日期:2023-08-25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管理创新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综述
数字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专栏
   
数字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专栏
1 张哲,阳镇,陈劲,李倩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多重模式比较——来自50个国有企业案例的分析
作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力量,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机制与路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通过构建适用于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技术融入—组织管理变革”双元融合机制模型,论证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是数字技术融入和管理变革之间交互融合并形成涟漪效应以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力包括场景创新力、变革领导力和资源整合力;对于不同国有企业而言,受三大驱动力合力的影响,其数字化转型实践模式存在差异,具体包括数字技术驱动型模式、战略领导带动型模式和数字能力培育型模式,对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分别为技术带动型转型路径、场景深化型转型路径和资源赋能型转型路径。
2023 Vol. 40 (16): 1-11 [摘要] ( 301 ) [HTML 1KB] [PDF 1724KB] ( 514 )
12 罗建强,李玉娟
数字化环境下服务创新反哺产品创新机制研究——来自小米科技的单案例分析
制造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化成效显著,但也提升了服务创新与产品创新关系的复杂性。如何利用数字化营造的良好场景,实现服务创新对产品创新的反哺成为现有研究的重点议题。通过文献梳理,构建反哺机制基本框架,借助案例研究方法,以小米科技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转化视角剖析不同逻辑主导下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演化过程,遵循“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研究范式,揭示反哺机制实现过程。结果表明:制造企业产品技术是服务创新的基石;数字化环境能够提升两类创新的协同性;数字化环境下反哺机制是制造企业外部知识内化的结果。
2023 Vol. 40 (16): 12-21 [摘要] ( 200 ) [HTML 1KB] [PDF 1783KB] ( 471 )
22 李慧泉,简兆权,林青宁
数字经济发展能否改善中国资源错配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改变了市场要素供给结构,为资源配置提供了新机制。基于资源配置理论,采用2011—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多维指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使用静态和动态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发现:①资源错配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即过去的要素错配显著影响当前资源配置效率,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改善中国资本和劳动力错配,替换变量和引入工具变量后,其改善效应具有稳健性;②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市场化程度、促进金融发展、提高对外开放度等途径间接改善资源错配;③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空间效应,能够有效改善本地区资源错配,但会加剧邻近地区资源错配;④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产能过剩水平较高、资源配置过度地区资源错配的改善效应较强。研究结论有助于从资源配置视角加深对数字经济红利效应的理解,并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改善资源错配现状、释放过剩产能,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2023 Vol. 40 (16): 22-31 [摘要] ( 297 ) [HTML 1KB] [PDF 1273KB] ( 733 )
32 李雷,杨水利,陈娜
数字化转型的前因组态与绩效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基于TOE理论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前因组态和后续绩效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并非由单一条件驱动,而是技术、组织、环境条件协同联动的结果;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组态有4类,可以归纳为3种模式,即环境驱动型、内外协同型、机会感知型;环境驱动型与机会感知型并不能显著改善企业绩效,内外协同型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结论不仅可以从组态视角丰富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相关研究,而且能够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参考。
2023 Vol. 40 (16): 32-41 [摘要] ( 215 ) [HTML 1KB] [PDF 1318KB] ( 658 )
科技管理创新
42 马仁敏,张涤新,葛扬
创新信号无效还是市场激励不足——风险投资市场对科技企业资源配置低效之谜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对科技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偏低抑制初创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信号理论和激励理论,构建非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模型,求解使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更倾向于发出信号并获得风险资本支持的分离均衡存在的前提条件,即创新信号的有效性和风险资本投资创新企业的激励相容性。基于2005—2020年上市科技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具备对科技企业的资源配置作用,但效率偏低;②专利申请行为作为创新信号能够有效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并可被风险资本识别;③风险资本投资创新企业的超额收益率偏低。风险资本对创新企业投资激励不足,导致风险投资市场无法实现分离均衡,从而降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2023 Vol. 40 (16): 42-51 [摘要] ( 120 ) [HTML 1KB] [PDF 1263KB] ( 475 )
52 李杨,孟溦
后现代社会的科技治理:内涵、原理与理论指向
科技治理是一个被学界和实践者广泛使用的术语,用以区别于传统科技管理模式。然而,受制于“治理”的观点分野,科技治理的内涵与外延较为模糊,各理论构件呈现冲突性、碎片化特点。通过对我国科技建制历史的回溯发现,科技治理发轫于后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特征变化所衍生的治理需求,体现了科技创新从“建制”到“解构”的历史趋势。因此,在“解构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将前沿治理理论与科技创新实践有机结合,从多个维度对科技治理进行阐释,指出科技治理以行动者网络作为行动结构,以后现代话语作为对话形式,以合作制组织作为组织形式,以行动主义作为互动形式,以良性、可持续创新生态作为发展目标。研究勾勒出后现代社会科技治理的理论图谱,可为我国未来科技治理改革实践提供方法论依据。
2023 Vol. 40 (16): 52-61 [摘要] ( 154 ) [HTML 1KB] [PDF 1310KB] ( 350 )
62 温瑶,李翠妮,王正斌,李纯青
创业企业身份特征、组织场域对创业融资的影响
创业企业被认为可通过获取合法性取得投资者认可,而现实中创业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阻碍投资者对优质项目的识别。以往研究忽视组织合法性与独特性在不同场域下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基于身份理论和制度理论,探索不同组织场域类型下创业企业身份特征对创业融资的影响,并考察场域成熟度的调节作用。基于CVS数据库,通过对2018—2020年创业融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在成熟场域下,组织合法性3个维度对创业融资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独特性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规制和规范维度对创业融资的影响受场域成熟度的调节;②在新兴场域下,规范和认知维度对创业融资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规范维度与创业融资受场域成熟度的负向调节。根据研究结论,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所处场域类型,有针对性地构建投资者认同的企业身份,从而获取创业融资。
2023 Vol. 40 (16): 62-71 [摘要] ( 155 ) [HTML 1KB] [PDF 1272KB] ( 254 )
区域科学发展
72 赵成伟,翟瑞瑞,曹智,张生太
京津冀协同创新多维测度研究
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基于京津冀3个主体创新资源的细分数据,结合熵值法、熵权法、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宏观城市群之间、微观京津冀内部两个维度,测度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挖掘其空间网络联系,立体呈现京津冀协同创新现状。研究结果发现,对比国内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属于研发推动的源发型科技创新体系;在三地各省域内的43个研究单元间普遍存在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协同创新水平差距较大现象;区域间高效协同创新网络尚未完全建立。
2023 Vol. 40 (16): 72-83 [摘要] ( 123 ) [HTML 1KB] [PDF 1767KB] ( 378 )
84 陈怀超,田晓煜,何智敏
双向FDI协调对省域创新的影响:增“量”抑或提“质”
将省域创新分为策略性创新和实质性创新,采用2010—2020年我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双向FDI协调对省域创新的影响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该影响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作用和省域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双向FDI协调对省域策略性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省域实质性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即双向FDI协调对省域创新发挥增“量”但不提“质”的作用。地区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双向FDI协调对沿海和内陆地区策略性创新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双向FDI协调显著促进了沿海地区实质性创新,对内陆地区实质性创新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的调节和中介检验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增强双向FDI协调对省域策略性创新的影响;省域吸收能力在双向FDI协调影响省域策略性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2023 Vol. 40 (16): 84-95 [摘要] ( 231 ) [HTML 1KB] [PDF 1465KB] ( 415 )
产业技术进步
96 童磊,荣亚飞
协同集聚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PVAR分析
为廓清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不同协同集聚外部性存在差异,专业化外部性较多样化外部性更能促进产业升级,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机制;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作用,短期内虽表现为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抑制作用会逐渐显现;协同集聚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具有区域异质性,专业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仅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关系,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在东西部地区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中部地区协同集聚与产业升级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2023 Vol. 40 (16): 96-107 [摘要] ( 124 ) [HTML 1KB] [PDF 1812KB] ( 214 )
108 孙大明,胡苏敏,董琨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的多元路径——基于试探性治理框架的组态分析
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是探索产业数字化转型、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必由之路。以长三角城市群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在试探性治理框架下,运用fsQCA方法,探讨政府多元治理利基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的联动效应及路径选择问题。结果表明,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以后上升趋势尤为显著且城市间梯度明显;政府数字技术支持对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发挥普适作用;存在3种驱动高创新策源能力的配适方案,即战略合法型、数字驱动型和全维度协同型,多元驱动路径具有殊途同归特点;跨案例比较发现,不同等级的创新策源能力驱动路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现状,为探索多元发展路径、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启示。
2023 Vol. 40 (16): 108-117 [摘要] ( 140 ) [HTML 1KB] [PDF 1595KB] ( 439 )
企业创新管理
118 李燕,原东良
基金创新活动投资经验与企业创新
基金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金公司通过其它公司投资活动积累的经验会影响焦点公司战略决策行为。基于知识基础观,研究基金创新活动投资经验与企业创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拥有丰富创新活动投资经验的基金公司,能够通过为焦点公司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促进焦点公司创新产出;②拥有丰富有形资源储备(资源冗余)和无形资源储备(有效专利保有量)的焦点公司,可以强化基金创新活动投资经验与焦点企业创新间的关系。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基金选股路径,资源提供路径是基金创新活动投资经验促进焦点企业创新的主要路径。通过构建企业创新活动中的资源传递路径,揭示企业技术或资源溢出全过程,证实基金公司可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发挥良好的治理效应。
2023 Vol. 40 (16): 118-129 [摘要] ( 134 ) [HTML 1KB] [PDF 1275KB] ( 399 )
130 罗福凯,狄盈馨,李启佳
“专精特新”战略、家族涉入与技术创新
利用前3批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家族企业2010—2020年样本数据,基于与发达国家“隐形冠军”企业及中国普通创新型企业的对比,探讨“专精特新”战略和家族治理特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家族企业实施“专精特新”战略的财务特征和竞争优势。研究发现:“专精特新”战略带来的市场竞争力、研发人员投入和政府补贴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而家族管理涉入会阻碍技术创新发展,除非家族管理成员具有高水平学历背景;“专精特新”企业比普通创新型企业拥有更大的价值贡献优势,并且持续技术创新需要稳定合法的市场化外部环境。
2023 Vol. 40 (16): 130-141 [摘要] ( 129 ) [HTML 1KB] [PDF 1310KB] ( 308 )
142 宫兴国,陆垚,林春雷
战略差异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融资约束的中介作用与财务柔性的调节作用
企业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适当调整战略差异度是可供选择的现实路径。然而,战略差异度变化带来的风险可能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与企业初衷背离。为了探究战略差异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选择2012—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提升战略差异度会加剧企业融资约束,不利于财务资源向创新领域倾斜,战略差异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融资约束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适度的财务柔性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缓解战略差异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务柔性的调节作用在高股权激励企业、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结论可丰富战略差异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也可为企业通过战略规划实现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财务优势提升创新绩效提供对策建议。
2023 Vol. 40 (16): 142-152 [摘要] ( 167 ) [HTML 1KB] [PDF 1344KB] ( 660 )
综述
153 王楠,李若芷
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评估新趋势:基于研究前沿的文献述评与展望
科研成果社会影响评估是近年来各国科研评估框架中的重要维度,也是我国科研评估改革破除“唯论文”“SCI至上”等不良评价导向、建立多元评价标准的重要抓手。全面系统梳理科研成果社会影响评估领域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前沿,及时总结研究新趋势,对于深化理论研究、推动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分析梳理近20年国内外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评估相关文献,从评估导向、评估理念、评估方法、评估主体4个维度对该研究领域文献进行述评,发现研究趋势主要包括:评估导向过程化,即从关注影响结果到关注互动过程;评估理念人本化,即从关注绩效到关注受益人;评估方法综合化,即从线性评价到非线性评价;评估主体多元化,即在学术同行中纳入非学术评审。
2023 Vol. 40 (16): 153-160 [摘要] ( 258 ) [HTML 1KB] [PDF 1281KB] ( 427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