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0卷, 第14期 
刊出日期:2023-07-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邱国栋,任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10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具有颠覆性特征与影响的新兴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即将进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智能时代。在此背景下,机器学习有望成为行为主体在新历史时期提高自我能力、建立差异化优势、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以谷歌AlphaGo为研究案例,基于技术可供性视角,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分析机器学习对行动者能力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①在概念内涵层面,机器学习满足技术可供性定义,符合时代发展特定情境,能够与行为主体进行广泛互动与深度融合,进而实现决策者既定目标;②在能动关系层面,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可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而新兴技术发展能够提高行动者行动能力,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人类的行动能力得到进一步精进。构建“机器学习与行动者能力”理论框架可弥补现有研究缺口,在实践层面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并对相关领域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邱国栋,任博. 机器学习与行动者能力:技术可供性视角——以谷歌AlphaGo为案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436.
    Qiu Guodong,Ren Bo. Machine Learning and Actor Competence: A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Affordance with Google AlphaGo as An Exampl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436.

    分享
  • 张旭雯,迟景明,何声升,刘永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2-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2207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聚焦校企深度融合问题,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探讨沈鼓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生的过程。研究发现:①深度融合是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双方不断适应彼此,建立共生关系并完善共生模式,形成互利共生状态;②互利共生状态形成需要校企双方经过“搜寻—选择—变异”三阶段适应性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调整自身规则,而且要吸纳对方规则,也即规则迭代是双方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③上述规则既包括显性的规章制度流程,也包括隐性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等。总而言之,校企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规则与适应,只提供创新资源而不改变自身规则以适应彼此,则难以实现真正的深度融合。

    张旭雯,迟景明,何声升,刘永刚. 共生视角下校企创新主体深度融合的内在过程机理研究——基于沈鼓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的探索性案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2-21., doi: 10.6049/kjjbydc.Q202207468.
    Zhang Xuewen,Chi Jingming,He Shengsheng,Liu Yonggang. Internal Mechanism of Deep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Innovation Subjects from the the Symbiotic Perspective :The Exploratory Case of Shenyang Blower and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12-21., doi: 10.6049/kjjbydc.Q202207468.

    分享
  • 高厚宾,李晨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22-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60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加速演进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新动能,数字经济能否以及如何释放创新红利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2011—2019年中国地级市数字经济数据与上市公司微观数据,检验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微观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表现为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双提升,但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数量的促进作用大于创新质量,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②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经营成本、促进知识扩散等方式向企业释放创新红利;③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强于非国有企业;企业数字化程度越高,数字经济创新效应越显著;中心城市企业从数字经济中获取的创新红利大于非中心城市企业。研究结论可为数字经济创新驱动效应提供微观层面数据支撑,对于我国利用数字经济创新红利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高厚宾,李晨阳. 数字经济如何释放“创新红利”:理论机制与微观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22-30.,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810.
    Gao Houbin,Li Chenyang. How Does the Digital Economy Release Innovation Dividends?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and Microscopic Evidenc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22-30.,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810.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马宗国,王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31-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4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政府创新补贴是促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自创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和重要着力点。将政府创新补贴引入国家自创区生产模型,推导政府创新补贴通过技术创新强度影响国家自创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取2010—2020年21个国家自创区面板数据,构建兼顾时间与个体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政府创新补贴在技术创新强度的中介作用下对国家自创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政府创新补贴显著促进国家自创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分区域来说,政府创新补贴显著促进东中西部国家自创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东部国家自创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中、西部国家自创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不显著;技术创新强度在政府创新补贴促进国家自创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马宗国,王旭. 政府创新补贴能促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吗——技术创新强度的中介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31-39.,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034.
    Ma Zongguo,Wang Xu. Can Government Innovation Subsidies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s?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he Intens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31-39.,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034.

    分享
  • 顾润德,李春发,孙雷霆,杨洋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40-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807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受国际环境变化、新冠疫情冲击、资源供应干扰和关键技术限制等影响,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正经历如何通过提升韧性应对断链风险的考验。针对全产业链模式下制造业产业生态链构建的关键要素、核心机制,基于扎根理论,对4家采用全产业链模式运营的不同业务领域制造企业进行研究,通过三级编码构建产业生态链模型,分析全产业链模式下产业空间集聚、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和产业生态链升级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产业重构通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规划间接影响产业生态链;市场需求和机构合作对研发创新具有积极作用,能够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规划、外部支持、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和产业转型升级直接作用于产业生态链构建;构建产业生态链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研究可为提高制造企业管理效率、获取系统整体效应、实现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目标、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发挥企业竞争优势提供管理框架与实践启示。

    顾润德,李春发,孙雷霆,杨洋洋. 全产业链模式下制造业产业生态链构建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40-50., doi: 10.6049/kjjbydc.2022080714.
    Gu Runde,Li Chunfa,Sun Leiting,Yang Yangyang.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co-chain under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Model: An Multiple-case Exploration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40-50., doi: 10.6049/kjjbydc.2022080714.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王靖宇,张宏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51-6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907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2010—2021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倍差法分析发现,机构交叉持股能够抑制企业创新失败,其作用路径在于,机构交叉持股通过减缓企业外部融资压力、约束高管代理问题对企业创新失败发挥治理作用。情境检验结果表明,在机构持股量较大、机构持股深度较高、股票流动性较强的环境下,机构交叉持股对企业创新失败的抑制作用显著。结论不仅能够丰富机构交叉持股治理后果研究,而且可为有效抑制企业创新失败,进而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提供参考。

    王靖宇,张宏亮. 机构交叉持股能抑制企业创新失败吗[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51-61.,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795.
    Wang Jingyu,Zhang Hongliang. Can Institutional Cross Shareholding Inhibit the Failure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51-61.,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795.

    分享
  • 张守凤,刘昊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62-7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10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有助于企业发挥整体协同优势,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基于我国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人力资本结构对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检验高管技术背景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在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中,学历结构高级化、技能结构多样化对企业科技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随着拥有技术背景高管人数增加,人力资本学历结构高级化、技能结构多样性对科技创新绩效的激励作用显著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学历结构高级化对企业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现阶段我国企业尚未完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亟需形成自主创新模式。

    张守凤,刘昊蓉. 人力资本结构对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62-73.,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340.
    Zhang Shoufeng,Liu Haorong. The Impact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on Enterpris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62-73.,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340.

    分享
  • 刘景东,江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74-8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90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公司会不可避免地发生CEO更替事件,新任CEO过渡期采取的印象管理行为会通过企业战略决策与资源投入影响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探讨新任CEO自我推销与增持股份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剖析前任CEO留任董事会与组织惯例的调节作用,并基于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过渡期间,新任CEO自我推销与增持股份有利于企业持续创新;前任CEO留任董事会在新任CEO自我推销与企业持续创新间发挥负向调节作用;组织惯例在新任CEO自我推销、增持股份与企业持续创新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可拓展CEO印象管理对公司决策行为影响的研究范畴,帮助新任CEO化解早期解雇风险,维持企业动态竞争优势。

    刘景东,江珊. 创新可以持续吗——过渡期新任CEO印象管理与企业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74-82.,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757.
    Liu Jingdong,Jiang Shan. Can Innovation Be Continuous?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Enterprise Innovation of New CEOs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74-82.,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757.

    分享
  • 韩佳平,李永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83-9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10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如何利用商业模式改善绩效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创业企业商业模式与绩效间存在竞争优势和合法性压力两种力量。因此,引入最优区分理论,揭示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如何平衡竞争性与合法性以实现最佳绩效。基于新三板挂牌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商业模式独特性与创业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第一,适度独特的商业模式能够带来最佳绩效;第二,相对于成熟企业,新创企业商业模式面临的最优区分挑战更为严峻;第三,类别异质性能够强化创业企业商业模式所面临的竞争优势与合法性压力间的张力。结论对于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可为创业企业实践提供启示。

    韩佳平,李永慧. 商业模式独特性与创业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最优区分理论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83-93.,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824.
    Han Jiaping,Li Yonghu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inctiveness in Business Model and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The Perspective of Optimal Distinctivenes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83-93.,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824.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王帅,陈玥卓,李晨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94-10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10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4年中国证监会出台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旨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活动提供金融支持。基于2009—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采用PSM—DID方法实证分析创业板再融资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再融资政策能够显著增加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促进创新产出。机制分析发现,再融资政策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现金流水平、增加研发投入和提高营运能力等方式促进企业创新产出。按照内部企业特征和外部市场环境对样本进行划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代理成本低、金融化程度低、非国有创业板上市公司将所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创新活动的动机更强,面临较强外部市场监督、激烈的市场竞争或位于东部省市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其创新产出受再融资政策的正向影响更显著。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再融资制度,持续降低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门槛,加强股权再融资事后监管与市场监督,加快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体系。

    王帅,陈玥卓,李晨光. 再融资政策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产出——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94-102.,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371.
    Wang Shuai,Chen Yuezhuo,Li Chenguang. Refinancing Policy and Innovation Output of Technological SME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Listed Companies on the Growth Enterprise Marke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94-102.,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371.

    分享
  • 胡迪,袁梦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03-1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1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5—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总量、人均与经济等多维度构建并测算碳中和进程系列指数,分析不同省份碳中和进程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利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政策效果,探究以市场激励为导向的环境规制对不同省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中国碳中和进程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差异和明显的阶段性特征;②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为代表的市场型环境规制能够显著降低试点省份碳中和指数,政策效果随试点地区特征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③进一步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促进能源效率提升,激励能源结构改善,从而降低碳中和指数,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胡迪,袁梦怡. 市场型环境规制能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吗[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03-113.,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109.
    Hu Di,Yuan Mengyi. Can Market-base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romote China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arbon Neutral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103-113.,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109.

    分享
  • 张博,谢家智,吴静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14-1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1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如何从政策层面推动实体经济“脱虚向实”,迈向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以2002—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机制检验发现,试点政策能有效增加企业创新投入、降低企业税负和交易成本,进而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政策效应在管理层语调悲观、区域营商环境较差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政策,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也为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供借鉴。

    张博,谢家智,吴静茹. 创新驱动政策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了吗——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14-122.,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026.
    Zhang Bo,Xie Jiazhi,Wu Jingru. Has Innovation-driven Policy Restrained the Entity Enterprises from "Shifting from the Real Economy to the Virtual Economy"?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from the National Innovative City Pilot Polic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114-122.,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026.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曾婧婧,史咏丹,黄桂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23-1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10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揭榜挂帅制度可以吸引、选拔和激励科技人才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然而,对于如何提升潜在揭榜方的参与积极性、为揭榜挂帅项目选出帅才,学界研究颇少。为发挥制度优势,保证揭榜成效,以揭榜方为研究对象,对揭榜挂帅制度的“选帅—定帅—挂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帅阶段,为控制揭榜方规模、提高质量,应着重考察揭榜方的门槛条件、诚信条件以及研发能力等;在定帅阶段,根据揭榜方竞合关系以及项目特征,应相机选择独立揭榜、联合揭榜、多对一揭榜、一对一揭榜等方式;在挂帅阶段,为保证揭榜方顺利挂帅攻关,应明确揭榜方权利、确保揭榜攻关资金。

    曾婧婧,史咏丹,黄桂花. 帅才如何产生——揭榜挂帅制度的“选帅—定帅—挂帅”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23-131., doi: 10.6049/kjjbydc.2022010242.
    Zeng Jingjing,Shi Yongdan,Huang Guihua. How to Generate a Commander:On the "Selecting-Determining-Assuming the Best Cadidates" Mechanism of Jie Bang Gua Shuai 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123-131., doi: 10.6049/kjjbydc.2022010242.

    分享
  • 王弘钰,赵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32-1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107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职业建构理论,通过对273名员工的两阶段问卷调查,探究多变型职业取向对越轨创新行为的作用路径与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多变型职业取向正向影响越轨创新行为,职业适应能力在多变型职业取向与越轨创新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就业能力感知负向调节职业适应能力与越轨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调节多变型职业取向通过职业适应能力影响越轨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

    王弘钰,赵迪. 多变型职业取向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32-140.,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794.
    Wang Hongyu,Zhao Di.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rotean Career Orientation on Employees′ Bootleg Innovation Behavio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132-140.,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794.

    分享
  • 金辉,许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41-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10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双元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阴暗面”,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从员工个体资源和工作资源两个视角出发,构建双元领导负面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被双调节的中介模型。通过对336份三阶段领导—员工配对问卷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双元领导正向影响员工角色压力,员工角色压力负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员工角色压力在双元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员工中庸思维负向调节双元领导与员工角色压力之间的关系,且进一步调节员工角色压力的中介作用;组织沟通开放性负向调节双元领导与员工角色压力、员工角色压力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且进一步调节员工角色压力的中介作用。

    金辉,许虎. 双元领导负面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路径与边界:一个被双调节的中介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41-149.,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438.
    Jin Hui,Xu Hu. The Path and Boundary of Ambidextrous Leadership′s Negative Effect on Employees′ Innovative Behavior: A Dual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141-149.,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438.

    分享
  • 综述
  • 姜春,李诗涵,程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50-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90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知识资本(IC)研究正成为组织、创新和管理多学科的前沿交叉领域。旨在提供一个完整和系统性的知识资本理论体系,弥补现有文献对IC理论综述研究的不足。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1985—2020年IC国际领域的完整数据集进行挖掘,识别IC领域的理论基础、研究主题、研究前沿。研究发现,IC的理论基础由4个部分构成,即IC是企业的战略资源、IC会计与报告、IC分类与测量、IC概念模型;研究主题聚焦IC与企业融资间的相互作用、人力资本对组织价值创造的影响、组织IC管理、IC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公司治理中的IC披露5个方面;研究前沿呈阶段性变化,从关注IC属性研究、会计视角的无形资产研究转向企业绩效研究。对于中国学者而言,除关注国际动态外,未来应鼓励跨学科研究,并注重结合中国特有的新现象、新实践。此外,应注意环境不确定性(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IC的影响。

    姜春,李诗涵,程龙. 知识资本国际研究:理论溯源、研究主题与未来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4):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430.
    Jiang Chun,Li Shihan,Cheng Long.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oretical Trace,Research Theme and As Economy Switches off, Future Outloo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14):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43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