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9卷, 第14期 
刊出日期:2022-07-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邓峰,王一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50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从创新数量转移到创新质量上来。聚焦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技术锁定效应,运用DEA-SBM测度技术锁定效应并分析其发展趋势,检验技术锁定效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寻找解锁技术锁定负效应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技术锁定效应显著抑制创新绩效提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技术创新模式中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对技术锁定负效应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且自主创新投入可以深度缓解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消极影响;消化吸收能力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发挥创新路径枢纽作用,表现为创新模式一体化的调节作用可以显著缓解技术锁定负效应。另外,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创新能力不同未造成明显的技术锁定效应差异。研究结论对于积极调控我国技术锁定效应、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邓峰,王一飞. 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创新模式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564.
    Deng Feng,Wang Yifei.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Lock-i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novation Model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564.

    分享
  • 李浩,胡海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2-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00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孵育机制创新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备受学者关注,针对现有文献只见“在孵”不见“入孵”的研究困境,以严格入孵作为孵育机制创新的逻辑起点,考察其对孵育绩效的影响,并从孵化器主体与严选导向两个方面揭示上述经济后果差异。同时,通过分析创业失败抑制行为,厘清严格入孵影响路径与作用机理,以指导孵化器开展严格入孵工作并提高创业企业“转危为机”的能力。研究发现,严格入孵与孵育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且孵化器类型与严选导向的交互作用会对孵育绩效产生不同影响。同时,在制度情境约束下,创业即兴在严格入孵与孵育绩效间发挥中介效应。研究结论不仅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孵化器改革转型提供启示,而且可为创业失败理论与孵育机制相融合作出独具中国特色的贡献。

    李浩,胡海青. 精英还是普惠?严格入孵对孵育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2-22.,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227.
    Li Hao,Hu Haiqing. Elite or Inclusive?The Impact of Selecting Incubating Enterprises Strictly on Incubation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12-22.,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227.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马宗国,范学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23-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2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必须率先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以支撑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基于扎根理论,对11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得到具体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联合体视角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熵权组合赋权模型对2016—2020年中国1827家A股制造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示范区企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数整体较低,企业转型升级水平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东中西部示范区企业转型升级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且呈现扩大趋势;南北部示范区企业转型升级不存在显著差异,制造业为主的南部示范区企业转型升级水平较高;示范区企业转型升级受研发创新协同的影响较大,后者是示范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鉴于此,国家层面应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示范区企业支持政策体系;示范区层面应积极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培育高精尖人才科研团队、搭建智能化研究联合体为发力点;企业层面以示范区企业研究联合体作为新引擎,聚焦示范区企业核心技术难题,促进示范区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马宗国,范学爱. 基于研究联合体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转型升级评价——2016—2020年1 827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23-33., doi: 10.6049/kjjbydc.2021120051.
    Ma Zongguo,Fan Xueai. Evaluation on the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Based on RJV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1827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16 to 2020[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23-33., doi: 10.6049/kjjbydc.2021120051.

    分享
  • 徐建斌,李睿骁,兰卫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34-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10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创新引领发展背景下,各地区呈现出创新竞争发展格局。基于2013-2019年我国各省市设立的科技创新目标,结合城市面板数据和城市创新指数数据,实证检验地方科技创新目标约束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创新投入目标约束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但创新产出目标约束和创新企业目标约束对城市创新无显著影响。就作用机制而言,创新投入目标约束通过扩大财政科技支出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创新投入目标约束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同时,采用门槛模型考察创新投入强度目标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发现当创新投入强度目标超过门槛值2.8%时,会抑制城市创新。

    徐建斌,李睿骁,兰卫琴. 地方科技创新目标约束、财政科技支出与城市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34-43.,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722.
    Xu Jianbin,Li Ruixiao,Lan Weiqin. Target Constraints of Loc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isc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penditure and Urban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34-43.,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722.

    分享
  • 陈旭东,王誉,李思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44-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10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推进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成为京津冀三地政府实施协同治理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聚焦三地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情况,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方法,对2014—2019年京津冀国家级科技园区创新协同度与有序度进行度量。研究结果显示,2014—2019年京津冀三地国家科技园区的创新协同度与有序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协同创新关系仍不稳定。因此,应破除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与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形成。

    陈旭东,王誉,李思梦. 京津冀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与政府协同治理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44-51.,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212.
    Chen Xudong,Wang Yu,Li Simeng. The Eff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Governmen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44-51.,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212.

    分享
  • 罗茜,庄缘,顾晓燕,张丽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52-6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8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引导环境规制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变革产生推动作用,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将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与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视为不可控制变量,构建动态SBM-DEA模型,考察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分析其动态演化特征及时空跃迁路径,揭示考虑和未考虑环境规制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差异。结果发现:①异质性环境规制对2001-2018年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影响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性;②东部地区环境规制政策可以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和公众监督作用,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政策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调控作用;③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时空演变具有持续优化、空间差异缩小等特征。为推动中国绿色技术创新均衡、高效发展,应重点制定相关策略以缩小南北地区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差距。

    罗茜,庄缘,顾晓燕,张丽娜. 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异质性环境规制影响与时空跃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52-62.,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048.
    Luo Qian,Zhuang Yuan,Gu Xiaoyan,Zhang Lina. The Impact of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Its Spatio-Temporal Transition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52-62.,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048.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宋鹏,曾经纬,孟凡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63-7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1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是持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为探究制造业技术需求、数字经济赋能对非市场与市场导向下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基于技术创新需求拉动理论,引入数字经济赋能构建投入—产出两阶段模型。分析发现,当政府研发补贴较高时,劳动替代需求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投入呈倒U型相关,对智能制造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以效率提升为主的技术市场需求通过影响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投入,间接推动技术创新产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表明,数字经济赋能正向调节市场导向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产出,但对非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不具赋能作用。在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应依托需求拉动机制开发更多需求侧政策工具,进一步激发智能制造技术创新。

    宋鹏,曾经纬,孟凡生. 技术需求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数字经济的导向性赋能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63-72., doi: 10.6049/kjjbydc.2022010108.
    Song Peng,Zeng Jingwei,Meng Fansheng. Technological Demand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 Oriented Empowerment Mechanism of Digital Econom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63-72., doi: 10.6049/kjjbydc.2022010108.

    分享
  • 孙丽文,李少帅,孙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73-8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80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中坚力量,探究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路径对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量转换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路径形成机理,识别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路径并对其进行解析。研究发现:①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过程存在能量转换,技术创新能量、催化孕育能量、商业转化能量和业态塑造能量共同构成能量转换的核心环节,决定技术产业化路径具体过程;②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八大技术领域,不同属性核心技术构成相应技术集群,形成以识别、交互和执行为主题的技术产业化路径;③技术集群属性是影响技术产业化路径的关键因素。从能量视角对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有效识别和归纳,为我国科学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进程提供相应思路启示与政策响应。

    孙丽文,李少帅,孙洋. 能量转换视角下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路径解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73-82.,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850.
    Sun Liwen,Li Shaoshuai,Sun Yang. An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Path of Key Core Technologi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Convers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73-82.,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850.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王芳,张潇天,王宛秋,高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83-9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20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吸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行业技术环境和企业双元创新倾向,提出跨界技术并购企业创新绩效实现机制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使用fsQCA对107个上市公司跨界技术并购案例进行构型研究。结果发现,在高创新绩效构型中,主并企业创新倾向与吸收能力不同维度间存在差异化匹配关系;企业潜在吸收能力与现实吸收能力间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技术基础广度和吸收转化投入强度对于创新绩效提高相对重要;丰富的外部技术资源更有助于创新绩效提升。研究结论拓展了吸收能力理论,丰富了跨界技术并购领域实证证据,可为不同特征企业制定跨界技术并购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王芳,张潇天,王宛秋,高雅. 企业创新倾向、吸收能力与跨界技术并购创新绩效—— 一项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83-93.,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470.
    Wang Fang,Zhang Xiaotian,Wang Wanqiu,Gao Ya. Firms' Innovation Tendency,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Boundary-spanning Technological Mergers& Acquisitions:a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83-93.,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470.

    分享
  • 许成磊,张超,郭凯,刘红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94-10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120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厘清政策支持对技术创业成功的作用机制,将创业激情作为中介变量、政策感知作为调节变量,构建政策支持影响技术创业成功的理论模型,并结合云南地区291家技术创业企业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支持促进技术创业成功;政策支持通过激发技术创业者创业激情进而促进技术创业成功;政策感知强化政策支持对技术创业成功的正向影响,同时增强政策支持对创业激情的正向影响,对创业激情的中介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即在不同水平政策感知下,创业激情的中介效用存在明显差异。

    许成磊,张超,郭凯,刘红琴. 政策支持、创业激情与技术创业成功:政策感知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94-104.,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499.
    Xu Chenglei,Zhang Chao,Guo Kai,Liu Hongqin. Policy Support,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and Success of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olicy Percep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94-104.,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499.

    分享
  • 邢丽云,俞会新,任相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05-1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10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制度理论等,探讨网络嵌入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绿色动态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环境规制、管理者环境注意力的调节作用。运用多元回归和Bootstrap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对企业绿色创新均具有显著影响;绿色动态能力在结构嵌入、关系嵌入与绿色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环境规制、管理者环境注意力均正向调节绿色动态能力与绿色创新间关系。

    邢丽云,俞会新,任相伟. 网络嵌入、绿色动态能力与企业绿色创新——环境规制和管理者环境注意力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05-113.,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559.
    Xing Liyun,Yu Huixin,Ren Xiangwei. Network Embeddedness,Green Dynamic Ability and Green Innovation:based o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Managers' Environmental Atten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105-113.,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559.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刘华,刘秀华,杨继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14-1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C202106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社会建设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现阶段我国数字社会建设中科技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回应法治”的要求下,通过归纳推理分析发现:数字社会建设中科技治理体系构建应从监管、主体、权利、权能4个方面提出完善进路。具体来看:在监管层面,应加强法律监管与社会监管共同作用;在主体层面,应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促使社会主体和市场力量积极参与科技治理;在权利层面,应加强数字科技研发中个人数据权利保障,明确个人数据权利属性;在权能层面,应明晰政府部门、科研专家、社会公众等主体权责关系,明确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行为权限边界。

    刘华,刘秀华,杨继文. 数字社会建设中的科技治理问题及其法治保障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14-121., doi: 10.6049/kjjbydc.C202106095.
    Liu Hua,Liu Xiuhua,Yang Jiw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Govern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Society and Its Legal Guarante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114-121., doi: 10.6049/kjjbydc.C202106095.

    分享
  • 王华春,王英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22-1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10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是该领域科技活动的重要保障。以2007—2020年期间212份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央科技政策文件作为分析样本,采用共词和聚类方法,分析不同时期适应性科技政策主题聚焦点演进和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技术研发”“技术成果应用推广”“资金保障”“监测应急能力发展规划”“水利科技发展支持”等主题发生了明显的政策逻辑变迁。整体来看,适应性科技政策呈现密切结合国家气候适应战略演进而深化发展的特点,未来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应进一步引导适应技术科研方向,助力气候适应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财政、信息等资源支持。

    王华春,王英杰.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变迁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22-131.,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467.
    Wang Huachun,Wang Yingjie. The Change and Prospect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122-131.,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467.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曾楚宏,李敏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32-1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9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借鉴结构—行为—绩效(SCP)模型,构建创业团队异质性—团队治理—创业绩效的研究框架,从人力资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视角对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和检验。结果表明,创业团队经验异质性与创业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创业团队经验异质性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契约治理模式;契约治理在创业团队经验异质性与创业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实践中,在组建创业团队时要有意识地保持成员在知识技能、专业职能等经验方面的多样化和互补性,从而获得成长所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时,需要在团队运作过程中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治理模式,以制约由此产生的行为不一致甚至冲突,节约沟通协调成本,提高创业企业绩效。

    曾楚宏,李敏瑜. 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团队治理的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32-142., doi: 10.6049/kjjbydc.2020090108.
    Zeng Chuhong,Li Minyu.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Team Heterogeneity on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Team Govern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132-142., doi: 10.6049/kjjbydc.2020090108.

    分享
  • 朱晓红,张欣,孙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43-15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20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科技企业离职员工创业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普遍现象,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离职员工为何离职创业,而忽略了对离职创业结果的探究。聚焦于离职员工创业机会创新性,以华为26个离职创业样本为研究对象,应用组态思维整合文化情境和个体特征两个层面因素,探究创业机会创新性背后多重条件间的复杂互动本质。研究发现:文化情境与个体特征因素联动匹配影响创业机会创新性的实现;影响高-低创业机会创新性的路径呈现差异性,高创业机会创新性的影响模式为创业自信驱动型、知识能力主导型与个体-组织协同型,低创业机会创新性的影响模式为过度自信触发型与创业特质缺乏型。

    朱晓红,张欣,孙淳. 高科技企业离职员工创业机会创新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43-152.,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322.
    Zhu Xiaohong,Zhang Xin,Sun Chu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Newness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of Departed Employees in High-tech Enterprises:a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Configuration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143-152.,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322.

    分享
  • 薛桂波,刘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53-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10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更加普遍地与产业界、政府部门相结合,科学种类和性质变得日益庞杂,原有的学院科学家角色逐渐发生分化,形成了学院科学家、产业科学家和政府科学家等多元角色并存及相互转化的发展态势。深入探讨“后学院”语境下科学家角色分化趋势、动因及社会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兴技术时代科技与社会的深度互动,为进一步优化科技治理、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薛桂波,刘雪. “后学院”语境下科学家角色分化及社会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610.
    Xue Guibo,Liu Xu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cientists' Role in the Era of Post-academic Scie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4):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6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