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2-06-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宝建,薄香芳,陈劲,李娜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80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在价值生成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价值逻辑。随着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向平台生态竞争优势转变,从数字化创新时代价值来源转向出发,明确价值生成的新逻辑范式,系统梳理价值界面延拓,并据此论证价值配置空间演变,分析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连接经济带来的价值发现。基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价值取向,阐释启动阶段用户价值共创、扩张阶段天棚战略扩容、维护阶段价值隔离机制,进而揭示平台生态系统价值生成规律。研究结论为审视数字创新背景下的价值创造规律及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行动与治理提供了新理论依据。

    张宝建,薄香芳,陈劲,李娜娜.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价值生成逻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9.,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430.
    Zhang Baojian,Bo Xiangfang,Chen Jin,Li Nana. Value Generation Logic of Digital Platform Eco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1-9.,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430.

    分享
  • 李林,杨晓宇,何建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0-2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60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加速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差距收敛的有效途径,以技术追赶过程的阶段性和先进制造技术不同子领域的结构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基础研究在先进制造技术追赶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追赶阶段,基础研究在后追赶阶段显著促进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差距收敛;基础研究知识成果产出吸引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差距收敛。进一步讨论发现,先进制造技术结构化特征影响基础研究对技术差距收敛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后追赶阶段,准确把握技术追赶阶段变迁带来的机会窗口,强化基础研究是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向国际前沿收敛的必要手段。

    李林,杨晓宇,何建洪. 基础研究是否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向国际前沿收敛——基于追赶阶段与技术子领域差异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0-20., doi: 10.6049/kjjbydc.2021060511.
    Li Lin,Yang Xiaoyu,He Jianhong. Whether Basic Research Will Promote China'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o the International Frontier:Analysi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Catch-up Phase and Technology Subdomai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10-20., doi: 10.6049/kjjbydc.2021060511.

    分享
  • 赵艺璇,成琼文,李紫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21-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90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载体,受到学界和实业界广泛关注。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主张不同,资源配置与协同合作方式也不同,导致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依据共生理论主体—网络—环境研究框架,构建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路径组态模型。以7家核心企业及创新合作伙伴为案例分析对象,采用fsQCA方法探究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各有2条,核心条件不同,条件之间的匹配关系也不同。第二,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具有通用型特征,受主体创新能力、创新网络嵌入与数字环境3个层面耦合作用的影响。第三,无论是技术主导型还是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参与者创新能力均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成为价值共创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价值主张异质性视角探究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路径差异,有利于深化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理解与认知,为企业基于不同价值主张实施价值共创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赵艺璇,成琼文,李紫君. 共生视角下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组态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21-30., doi: 10.6049/kjjbydc.2021090070.
    Zhao Yixuan,Cheng Qiongwen,Li Zijun. Research on the Configuration Path of Value Co-creation of Technology-orientated and Market-orientated Innovation Eco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21-30., doi: 10.6049/kjjbydc.2021090070.

    分享
  • 刘雨枫,冯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31-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C202106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创业孵化是推动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载体。孵化器资源整合通过帕累托改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孵化投资通过收入效应提高规模效率,技术服务通过替代效应提高技术效率,进而推动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基于2010-2019年中国内地省际面板数据,使用Bootstrap方法、逐步回归法及sobel模型检验创业孵化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孵化器数量、人员投入、风险投资及技术服务对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创业孵化通过创新产业化路径推动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据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①以平台化、网络化路径扩大孵化器体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②优化创业孵化资金“入、转、退”制度,提升规模效率;③建设“孵化器4.0”模式众创空间,提升技术效率。

    刘雨枫,冯华. 创业孵化推动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31-41., doi: 10.6049/kjjbydc.C202106030.
    Liu Yufeng,Feng Hua.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 of the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Promoting Innovation & Lea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31-41., doi: 10.6049/kjjbydc.C202106030.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曹薇,董文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42-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80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才流动是影响地区间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缩小区域人才流动差距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前提。鉴于此,将政府竞争行为细分为财政、规制、引资3个维度,利用2010-2019年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人才流动的影响,同时,实证检验区域对外开放在该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从财政、规制、引资三方面对区域人才流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上述三方面竞争性越强,越有利于人才流动。同时,区域对外开放在政府竞争行为影响区域人才流动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上述研究结果启示,在中国的特定情景下,不同地区在吸引人才时应重视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与区域对外开放的有效衔接,实现两者良性互动。

    曹薇,董文婷. 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人才流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区域对外开放的中介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42-51.,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667.
    Cao Wei,Dong Wenting. Study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Competition Behavior on Regional Talent Flow: Mediating Effect Analysis of Regional Opening Up[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42-51.,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667.

    分享
  • 赖红波,王高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52-6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00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9-2019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将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知识生产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区位熵指数对产业集聚度进行测量,通过Malmquist指数计算区域创新效率,构建两阶段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并未呈现传统的东高西低分布特征,并且知识生产阶段的区域创新效率高于成果转化阶段。同时,面板随机前沿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不利于区域创新,而来自政府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会在知识生产阶段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成果转化阶段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政府与企业两个方面给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的相关建议。

    赖红波,王高兴.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差异研究 ——基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聚集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52-62.,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406.
    Lai Hongbo,Wang Gaoxing. Differences of Innovation Efficiency among Central, Eastern and Wester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f Electronic and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52-62.,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406.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熊晓炼,樊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63-7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1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我国金融科技—制造业绿色转型复合系统自组织协同演化机制,在对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哈肯模型,利用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探析金融科技—制造业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的区域协同差异。结果表明,制造业绿色转型是控制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结构和方向的关键因素;金融科技与制造业绿色转型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但两者均形成抑制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的负反馈机制;样本期内,我国金融科技—制造业绿色转型复合系统协同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区域协同差异较小但呈扩大趋势;四大经济区域协同水平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为界,呈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东部地区协同水平差异远大于其它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协同水平差异相当,东部和东北地区协同水平差异均呈扩大态势。

    熊晓炼,樊健. 金融科技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协同演化机制及区域协同差异——基于哈肯模型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63-73.,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045.
    Xiong Xiaolian,FanJian. Synergistic Evolution MechanismBetween Fintech and Manufacturing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Regional Synergistic Differences: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Haken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63-73.,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045.

    分享
  • 李煜华,向子威,胡瑶瑛,褚祝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74-8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80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领域的路径依赖理论、路径突破理论和区域产业演化路径模型,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模型,结合TOE理论框架,从组态视角构建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收集汇总的27份先进制造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模型,从路径依赖视角探讨组态路径检验结果。研究表明,各维度任意单一前因条件均不能单独促成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关联度和环境适应度在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其它类型路径相比,突破型组态路径更有可能实现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依赖型组态路径并不能促进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

    李煜华,向子威,胡瑶瑛,褚祝杰. 路径依赖视角下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组态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74-83.,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514.
    Li Yuhua,Xiang Ziwei,Hu Yaoying,Zhu Zhujie. The Configuration Path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h Depende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74-83.,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514.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仝自强,李鹏翔,杨磊,王晟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84-9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20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2014—2019年沪深A股成长期上市公司作为后发企业代表,借助Word2Vec的文本分析方法,基于公司年度财务数据度量后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水平,实证研究后发企业追赶过程中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二者匹配性与企业绩效间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商业模式创新对后发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对后发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平衡性与后发企业绩效正相关;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组合性与后发企业绩效正相关。结果表明,对于后发企业而言,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为互补关系,而非互替关系,二者间的匹配性对后发企业绩效提升具有增强型交互作用。

    仝自强,李鹏翔,杨磊,王晟锴.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性对后发企业绩效的影响——来自年报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84-93.,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420.
    Tong Ziqiang,Li Pengxiang,Yang Lei,Wang Shengkai. The Effect of the Matching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Latecomers:A Textual Analysis Based on Annual Repor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84-93.,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420.

    分享
  • 姜丽群,郭昕,袁梓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94-10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40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全球背景下,我国跨国公司国际化创新发展需要国内创新资源支撑,但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创新资源对跨国企业国际化创新的影响。基于国际化创新内外双循环格局,选取2010—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Tobit回归探究母国企业创新网络对国际化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母国企业创新网络规模正向影响国际化创新,而高管国际化和企业数字化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结论对我国跨国企业利用国内技术创新资源构建国际化创新双循环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在宏观政策上,政府要加强国内创新网络建设以支撑企业国际化创新发展;二是在跨国企业内部,要重视国际化人才引进和企业内部数字化建设,通过积累国际化创新人力资源促进国际创新资源吸收,并为创新效率提升奠定数字化基础。

    姜丽群,郭昕,袁梓晋. 跨国企业母国创新网络对国际化创新绩效的影响——高管国际化背景与企业数字化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94-103.,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237.
    Jiang Liqun,Guo Xin,Yuan Zijin. The Impact of Home Country Innovation Network on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enior Executives'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Enterprise Digitaliz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94-103.,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237.

    分享
  • 卜令通,许亚楠,陈传明,张嘉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04-1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50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制造企业面临通过战略变革实现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囿于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现有研究难以指导管理者实现有效的战略变革。鉴于此,立足战略三角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基于2018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企业样本数据,检验政府效率、创新创业活跃度、过往绩效、控股股东性质、市场竞争度与战略变革幅度6项条件对创新绩效的组态效应。结果表明:战略变革不构成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不同制度情境下企业应依据组织要素特征选择战略变革模式。4种组态能够引致高创新绩效:高政府效率、非高创新创业活跃度环境下高绩效国企宜实施回避式战略变革;高政府效率、高创新创业活跃度环境下高绩效民企应实施妥洽式战略变革;高政府效率、高创新创业活跃度环境下非高绩效国企宜实施转向式战略变革;非高政府效率、非高创新创业活跃度环境下非高绩效企业应进行复兴式战略变革。

    卜令通,许亚楠,陈传明,张嘉伟. 中国制造企业创新战略变革模式选择——基于战略三角框架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04-113.,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234.
    Bu Lingtong,Xu Yanan,Chen Chuanming,Zhang Jiawei. The Choice of Strategic Change Mod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A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Strategy Tripod Frame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104-113.,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234.

    分享
  • 张振刚,张君秋,叶宝升,陈一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14-1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20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组织变革理论与知识基础观,引入知识管理与企业家导向变量,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与情境效应。结果表明:①数字化转型对商业模式创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②知识管理在数字化转型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③相比于低水平企业家导向,高水平企业家导向会强化数字化转型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弱化知识管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

    张振刚,张君秋,叶宝升,陈一华.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14-123.,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532.
    Zhang Zhengang,Zhang Junqiu,Ye Baosheng, Chen Yihua. The Impac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114-123.,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532.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李莉,苏子棋,吕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24-1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40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创新离不开制度支持,但现有关于制度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主要基于组织合法性理论,并以静态的制度框架为出发点。从诺思制度变迁理论视角,探讨动态的制度变迁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以2014年中国知识产权审判专门化改革为背景事件,构建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改革所建立的知识产权法院是制度变迁过程中一次典型的制度跃迁,对于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在异质性检验中发现,知识产权法院的建立显著增加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实质性创新成果,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建立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更显著;在机制检验中发现,知识产权法院的建立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增强企业创新意愿,从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从诺思制度变迁理论视角解读中国从法制到法治建设的制度变迁过程及其影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

    李莉,苏子棋,吕晨. 制度跃迁视角下知识产权审判专门化与企业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24-133.,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364.
    Li Li,Su Ziqi,Lyu Chen. Special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djudication and Enterprises Innovation: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 Qualitative Chang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124-133.,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364.

    分享
  • 王海芸,曹爱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34-1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30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职务科技成果权益归属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科技成果的权利性质、权利归属和管理权限划分,是政府引导市场机制发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用的前提和关键所在。目前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很多地区在地方性法规中对其进行了规定。总结了我国各地法规对于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的规定模式,并对比分析不同模式的优劣势。研究发现:目前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在地方立法中的规定包括原则性规定、奖励一定比例权属份额、分类规定权属、赋予全部或部分权利、单位弃权后科研人员优先取得等5种模式,不同模式各有优劣;即便是同一种模式,在不同地区立法中也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对于各地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王海芸,曹爱红. 立法视角下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规定模式对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34-141.,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449.
    Wang Haiyun,Cao Aiho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atterns of the Regulation of the Ownership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Po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isl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134-141.,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449.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张子申,金明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42-1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005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过去固有的集体主义文化逐步与个体主义文化相融合,当代中国人的物权意识有了极大提升,领地行为在我国组织管理中表现出强大解释力。科技人才作为创新创业先导,其领地行为对后续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显示出别样特点,然而,目前相关研究稍显不足。基于心理所有权理论视角,实证研究科技人才领地行为在组织中呈现的两面性问题及其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运用问卷调查获得全国高校、高新科技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有效问卷290份,并开展结构方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人才领地行为对公民行为同时存在双向影响,其中,控制标记和反应防卫行为对组织公民行为具有直接负向影响,而身份识别标记具有直接正向影响;预先防卫行为正向影响组织公民行为,而心理所有权发挥关键中介作用。究其原因,领地行为对组织的多样性影响,主要源于其内涵维度的差异性和心理所有权的中介效应。

    张子申,金明伟. 科技人才领地行为如何影响后续公民行为——心理所有权的中介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42-151.,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509.
    Zhang Zishen,Jin Mingwei. How did the Behavior of Sci-tech Talent Territory Affect Subsequent Citizen Behavior:An Intermediary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142-151.,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509.

    分享
  • 郭淑芬,张文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52-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30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且与创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同位与同向演化特征,因此,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这一角度解释科技人才在区域集聚上的不同具有合理性。利用2010-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总样本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显著促进本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并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在分样本情境下,地区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均对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创新环境的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作用最显著,西部地区相对较弱,同时,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对邻近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显著虹吸效应,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未有体现。据此,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创新环境改善建议,以促进科技人才集聚。

    郭淑芬,张文礼. 科技人才区域集聚为何不同——基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的解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1):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466.
    Guo Shufen,Zhang Wenli. Why is the Regional Agglome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Different: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1):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46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