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年 42卷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核心企业知识溢出对创新网络成员新质生产力的影响
赵亚楠, 谢永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1-9.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391
摘要172)   HTML0)    PDF(pc) (1254KB)(123)    收藏
相比市场,创新网络更适合反复交换常规嵌入平台的隐性知识,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基于知识基础观和资源依赖理论,分析创新网络核心企业知识溢出对网络成员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利用中国多省市392家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核心企业知识溢出对网络成员新质生产力的正向影响显著,网络同质化弱化核心企业知识溢出—网络成员新质生产力关系,而关系资本则强化二者关系。研究结论提示网络成员应从更深层次上重视核心企业知识溢出,刺激网络成员追求更多异质性网络资源并建立雄厚的关系资本,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跃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制度松绑、数字治理生态与新质生产力——双重机器学习下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魏万青, 叶秋志, 陈永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10-20.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313
摘要90)   HTML0)    PDF(pc) (1293KB)(199)    收藏
数据具有边际报酬递增乘数效应,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新增长极。通过数据制度松绑将赋能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借助双重机器学习模型,选取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立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考察制度松绑、数字治理生态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与建链路径。研究发现:①以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立为代表的制度松绑能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大数据管理机构的设立推动数字政策环境、数字经济环境与数字社会环境优化,从而作用于新质生产力发展;②进一步分析发现,制度松绑带来的驱动效应受到异质性因素干扰,其中在高政府效率、高人力资本、高信息化水平地区的作用效果更强。研究结论为新质生产力嵌入制度变迁视角提供理论解读,为通过制度路径和治理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数据要素赋能、质态变迁与制造业新质生产力
宋炜, 王杰, 周勇, 董明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21-29.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643
摘要109)   HTML0)    PDF(pc) (1209KB)(65)    收藏
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新质生产力不仅取决于数据要素赋能,而且受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质态变迁的影响。利用2010—2022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探讨数据要素赋能与质态变迁对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区分数据要素赋能类型的基础上纳入质态变迁,结果发现,数据要素偏向型赋能引致的质态变迁无法持续承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技术革命性突破,会阻碍制造业创新发展,因而对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数据要素增强型赋能引致的质态变迁能够大幅提升制造业生产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制造业创新系统的前沿性,促进创新发展动力演化,对中国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挥显著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知识产权保护对全国统一技术大市场建设的影响
陈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30-39.   DOI: 10.6049/kjjbydc.2023080086
摘要110)   HTML0)    PDF(pc) (1221KB)(52)    收藏
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创新要素畅通流动,为全国统一技术大市场建设注入新动能,而知识产权保护能否以及如何释放技术创新红利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2013—2021年中国内地290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对全国统一技术大市场建设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促进全国统一技术大市场建设,在借助工具变量处理潜在内生性问题以及开展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②知识产权保护对全国统一技术大市场建设存在异质性影响,对中西部区域城市、成渝城市圈、经济不发达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影响作用较弱;③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水平和提高政府财政支出偏向对全国统一技术大市场建设产生影响。据此,提出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着力提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益、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筑牢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屏障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求亲且求清”:新型政商关系对连续创业的影响
李其容, 王春淼, 马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40-48.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332
摘要72)   HTML0)    PDF(pc) (1213KB)(35)    收藏
中国正在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新型政商关系能否以及如何激发连续创业行为?现有研究未对此进行充分探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等二手数据库,通过构建二元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亲清政商关系联合效应对连续创业行为的影响,并探讨连续创业行为动因。研究发现:①亲清政商关系联合效应对连续创业行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②政府信任正向中介亲清政商关系联合效应与连续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③创业者社会经济地位作为调节变量,会削弱亲清政商关系联合效应对连续创业行为的正向影响。因此,政府推行新型政商关系需亲清并行,在关注民众对政府信任度的同时,也要根据民众社会经济地位,有针对性地对其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复杂产品系统后发追赶驱动因素研究——基于程序化扎根与系统动力学融合方法
杨仲基, 李新, 武建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49-59.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46
摘要59)   HTML0)    PDF(pc) (1782KB)(14)    收藏
复杂产品系统领域的追赶历程表明,后发者能否成功实现追赶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已有研究忽视了不同因素在追赶过程中的差异化作用,导致后发者难以把握不同追赶阶段的关键驱动因素,从而影响追赶策略的制定。为此,以中国大飞机、核电以及高铁为研究对象,运用程序化扎根方法识别复杂产品系统后发追赶驱动因素,构建复杂产品系统后发追赶驱动因素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发现,中国复杂产品系统处于“三跑并行”局面,不同后发追赶阶段存在差异化关键驱动因素。在跟随阶段,举国体制、二次创新、集成创新是关键驱动因素;在并行阶段,制度型市场开拓、自主研发、集成创新是关键驱动因素;在超越阶段,制度型市场规模、自主研发、举国体制是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可为中国不同追赶阶段复杂产品系统后发追赶策略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产业协同集聚如何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的实证分析
申杰, 昌忠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60-69.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403
摘要77)   HTML0)    PDF(pc) (1385KB)(21)    收藏
通过匹配2011—2020年城市层面产业协同集聚指数与深交所中小板、创业板企业数据,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可以显著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且这种影响在低供应商集中度企业、高数字化水平城市和高端生产性服务行业表现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减小企业经营风险,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技术领军企业对行业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联动效应研究
孙慧, 祝树森, 夏学超, 杨泽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70-80.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174
摘要77)   HTML0)    PDF(pc) (1542KB)(12)    收藏
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技术领军企业对行业内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技术领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业内联动的表现形式与内在机理,识别其差异及特征。结果发现:技术领军企业对行业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联动效应,表现为技术创新扩散与技术创新追随。行业差异表现如下:行业竞争程度和环境不确定性越高,行业内企业技术创新的追随效应越强、扩散效应越弱;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追随效应最强,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最强。进一步考察行业联动特征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行业联动的行为表现为同行业企业主动追赶而非被动模仿,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以及显著邻近效应。结论对技术领军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进而促进行业技术创新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企业数字化转型前因组态及演进研究——基于战略三角观的动态fsQCA分析
宋竞, 胡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81-91.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402
摘要80)   HTML0)    PDF(pc) (1356KB)(30)    收藏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前因组态及转型路径时序性演进规律研究较为缺乏。基于战略三角观,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动态fsQCA方法探究制度、产业和动态能力与数字化转型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数字化转型前因组态多重并发,战略三角协同匹配共同作用于数字化转型;第二,存在制度突出型、产业利用型、制度产业并驱型和战略三角配合型4种高数字化转型模式;第三,2014—2015、2016—2017、2018—2019三阶段数字化转型经历了“宏观制度导向—中观产业推动—微观企业内驱”的下沉过程;第四,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东部地区企业主要依赖先行产业试点优势实现高水平数字化转型,中部地区企业借助制度条件实现高水平数字化转型,西部地区缺乏产业与制度优势,需要借助产业、制度、资源3方面条件实现高水平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数字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陈雪琳, 周冬梅, 鲁若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92-101.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106
摘要85)   HTML1)    PDF(pc) (1343KB)(35)    收藏
数字创业企业不再拘泥于技术创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已成为其主要追求。基于CPSED II数据库中760家企业数据,探讨数字创业企业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和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数字创业企业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技术创新性负向调节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论对数字创业企业开展与技术创新相契合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R & D投资效率的影响:基于融资约束视角
胡海青, 原敏倩, 薛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102-112.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063
摘要86)   HTML0)    PDF(pc) (4002KB)(12)    收藏
创新是中小企业保持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2016—2022年创业板中小企业相关数据,运用三阶段DEA分析、面板Tobit模型回归、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探究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R&D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能够显著提高中小企业R&D投资效率,融资约束在二者间发挥遮掩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效应对供应链集中度较高的企业更为显著。结论可为发挥供应链金融筹资优势,促进供应链生态系统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进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ESG信息披露双元动机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绿色形象的中介作用与价值认知的调节作用
刘军伟, 梁秋宸, 刘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113-121.   DOI: 10.6049/kjjbydc.2023080121
摘要103)   HTML0)    PDF(pc) (1230KB)(24)    收藏
ESG信息披露是驱动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如何通过激发企业ESG信息披露动机促进其绿色创新绩效提升引起学界关注。基于动机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与环境心理学理论,构建ESG信息披露双元动机、绿色形象、价值认知与绿色创新绩效关系概念模型,以绿色形象为中介变量,以管理层价值认知为调节变量,探讨ESG信息披露双元动机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通过对254份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ESG信息披露的利己性动机与利他性动机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形象在ESG信息披露双元动机与企业绿色创新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价值认知正向调节ESG信息披露双元动机与绿色创新绩效的关系。结论可为企业绿色创新提供指导,为政府制定ESG信息披露政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战略企业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角色价值与作用机制
张建民, 钟雨芮, 陈杨, 李海丽, 陶小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122-131.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62
摘要60)   HTML0)    PDF(pc) (1464KB)(13)    收藏
战略企业家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战略企业家既是企业家发展边界的突破,也是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未来指向。基于企业家理论及我国优秀企业家、优秀企业的实践基础,从角色期待视角对中国情境下战略企业家的内涵进行创新性界定,刻画战略企业家的典型特征,探讨战略企业家与一般企业家的异同,整体上形成对战略企业家的新认知。在此基础上,剖析战略企业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的战略人才价值和创新人才价值,发现战略企业家通过涓滴效应、同群效应、桥梁效应在企业、产业链、创新联合体等场域发挥重要作用。系统回答了战略企业家“是谁—有何价值—如何发挥价值”的问题,研究成果可为新时代战略企业家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人工智能焦虑与新生代员工创新行为:组织依恋及工作重塑的作用
马璐, 李思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132-140.   DOI: 10.6049/kjjbydc.2024070209
摘要109)   HTML0)    PDF(pc) (1246KB)(60)    收藏
数智化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在职场中的应用愈发普遍,员工因而面临职业替代风险和技术学习焦虑。成长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时代的新生代员工已经活跃在职场中,关于他们面临人工智能焦虑时会作出何种反应,目前学界尚未开展深入研究。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对343份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人工智能焦虑如何影响新生代员工创新行为。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焦虑通过工作重塑正向影响新生代员工创新行为,员工组织依恋程度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当员工组织依恋程度较低时,人工智能焦虑通过工作重塑影响新生代员工创新行为的正向中介效应显著,而当员工组织依恋程度较高时,中介效应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平台型领导对内部创业行为的影响——一个双中介效应模型
严瑞丽, 何建华, 丁栋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141-149.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399
摘要57)   HTML0)    PDF(pc) (1248KB)(19)    收藏
平台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营趋向于平台化,员工则成为内部创业者。基于主动动机模型和工作—环境匹配模型,构建以心理所有权、工作重塑为中介变量,创业文化为调节变量的平台型领导与员工内部创业行为关系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平台型领导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内部创业行为;心理所有权和工作重塑分别在平台型领导与员工内部创业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且心理所有权显著正向影响工作重塑,二者在平台型领导与员工内部创业行为之间发挥链式中介效应;内部创业文化正向调节平台型领导与员工内部创业行为间关系,内部创业文化水平越高,平台型领导对员工内部创业行为的直接效应越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数智服务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研究:理论框架与未来趋势
陈旭升, 曲乐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1):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057
摘要74)   HTML0)    PDF(pc) (1954KB)(17)    收藏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化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制造业服务主导逻辑形成,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以SSCI文献为研究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析服务战略、产品—服务系统、数智联动不同服务阶段对制造业的影响,基于个体和系统整合视角将12聚类划分为4个主题。研究发现:①数智服务中“数”与“智”具有不同特征,两者相互作用促进制造业升级;②构建“动因—机理—绩效”理论框架,发现用户需求响应是数智服务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生产系统和服务过程并行重构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共同推动制造业服务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③数智服务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要素融合、精益化与全过程服务具有促进作用。为厘清数智服务特征和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数字技术锁定:侵蚀效应与解锁策略研究——基于逆向锁定视角
茹慧超,邓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135
摘要103)   HTML0)    PDF(pc) (1335KB)(114)    收藏
数字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创新内涵嬗变。探讨数字技术创新潜藏逆向锁定风险,基于技术路径依赖理论,结合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字技术专利申请数据,采用非径向超效率SBM方法测度我国数字技术锁定,检验数字技术锁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侵蚀效应。研究发现:①数字技术锁定对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侵蚀效应,且该影响遵循“显著侵蚀—侵蚀效果收敛—侵蚀效果强化”这一非线性轨迹;②受技术空间扩散影响,数字技术锁定对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邻地侵蚀”效应;③与内部技术引进相比,外部技术引进能显著打破数字技术逆向锁定演进轨道,处于弱制度创新环境的地区通过技术模仿遏制数字技术锁定的边际收益更高;④技术消化吸收对数字技术锁定的遏制效果在区域间存在非对称性特征,知识产权保护能为知识吸收和数字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研究结论可为数字经济时代下化解数字逆向锁定风险、突破“数字锁定枷锁”提供策略指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多维邻近性及交互性对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影响——以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业为例
杨大飞,孙守恒,胡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11-21.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10
摘要65)   HTML0)    PDF(pc) (1498KB)(48)    收藏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选取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业2001—2020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多维邻近性及交互性对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动态影响机制。结果发现:①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呈现阶段性扩大特征。区域内部合作创新网络由“单核—边缘型”向“双核—多重点—边缘”型演变,跨区域合作创新网络由“一轴两点”型向“菱形”格局演变;②知识邻近性与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具有倒U型关系,社会邻近性对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制度邻近性的影响不显著;③社会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具有显著替代效应,知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知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交互项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提高合作创新绩效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扎根理论的科研经费“包干制”实行影响因素与政策启示
赵立雨,葛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22-30.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83
摘要54)   HTML0)    PDF(pc) (1261KB)(226)    收藏
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作用。以科研经费“包干制”为研究对象,结合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访谈数据,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构建“顶层设计—执行意愿—价值观念—政策环境”4个主范畴构成的“包干制”政策实行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①科研经费“包干制”政策内涵界定及顶层设计的清晰程度影响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的执行意愿与政策认同,进而影响“包干制”政策的执行效果;②政策执行主体基于自身管理需求和执行态度决定政策执行意愿并作出是否积极推进政策的行为选择;③目标群体政策认知构成“包干制”政策的价值观念,表现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顺应与配合态度;④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为“包干制”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保障。研究结论对于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落实、有效发挥科研经费“杠杆效应”、提升“包干制”政策效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工业互联网平台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机制——以海尔卡奥斯为例
王水莲, 付晗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31-39.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091
摘要80)   HTML0)    PDF(pc) (1338KB)(316)    收藏
工业互联网平台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长效发展成为重要议题,也是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以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机制。研究发现,价值共创机制包括模块化机制、场景化机制和互补机制;创新生态系统中,模块化机制、场景化机制和互补机制高效整合生态资源,提升生态数字化能力,从而形成创新生态系统的同边网络效应、跨边网络效应和跨领域网络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研究情境,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理论研究,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数字化如何赋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基于创新网络的作用机制
欧阳娟, 唐开翼, 任浩, 杨增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40-50.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96
摘要80)   HTML0)    PDF(pc) (1328KB)(47)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探讨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成为重要议题。基于区域数字化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选取2009—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对创新网络在数字化与区域创新效率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①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化的3个分项均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作用程度依次为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服务;②数字化及其3个分项均可通过影响创新网络综合水平、创新网络链接,进而间接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创新网络综合水平、创新网络链接在数字化与区域创新效率间起显著中介作用;③除数字化应用外,数字化综合水平、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服务与创新网络的联动性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数字化及其3个分项与创新网络链接的联动性均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打造“数字强省”、持续推进区域数字化以及创新网络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国际循环水平提升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
王俊, 李慧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51-62.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669
摘要35)   HTML0)    PDF(pc) (1525KB)(159)    收藏
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采用2001—2021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熵权法计算各城市国际循环水平,实证检验国际循环水平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国际循环水平提升有助于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且该影响效应因地区、行政级别和城市规模不同而存在异质性。进一步从影响机制来看,国际循环水平通过研发要素集聚效应和外商投资吸引力效应显著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演化研究——基于动态网络视角
李文文, 李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63-72.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320
摘要69)   HTML0)    PDF(pc) (1350KB)(278)    收藏
作为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需要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通力合作,进而形成结构复杂的协同创新网络。现有研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各创新主体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的关注较少,且缺乏对长期动态协同创新行为的系统化讨论。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ExponentialRandomGraphModel,ERGM)分析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合作专利协同创新网络,探索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动态演化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同创新主体类型(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对协同创新关系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中,不同类型创新主体更易形成合作关系;②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主体更有可能与其他主体形成新合作关系,且企业更愿意与自身创新能力差距不大的其他主体合作;③协同创新网络星型结构明显,且表现出明显扩张态势;④针对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更有可能与其他创新主体形成新合作关系。研究结论对于持续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构建新一代汽车技术体系、助力能源系统转型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循环模式转型、技术比较优势与制造业创新绩效
宋炜, 曹文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73-81.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040
摘要55)   HTML0)    PDF(pc) (1296KB)(316)    收藏
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创新绩效提升不仅取决于循环模式转型效果,而且显著受到技术比较优势的影响。利用2001—2021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估计循环模式转型与技术比较优势对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由国际循环引致的制造业集聚有助于优化制造业要素配置,强化制造业技术比较优势,进而提升制造业创新绩效。在新发展格局下,循环模式转型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利用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获得技术比较优势,通过缩小技术势差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对提升制造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数字化转型对重污染企业可持续绩效的影响
张秀娥, 于泳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82-92.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176
摘要43)   HTML0)    PDF(pc) (1293KB)(77)    收藏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中推动重污染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利用2008—2022年中国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重污染企业可持续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化转型正向影响重污染企业可持续绩效;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重污染企业财务绩效提升,但上述关系在环境绩效中不成立;吸收能力未能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对重污染企业可持续绩效的促进作用;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可持续绩效提升,这一积极作用在国有性质以及成长期重污染企业中更显著。结论既可深化对重污染企业可持续发展驱动因素与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也可为加快重污染企业采用数字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高技术行业国企混改与企业创新投入——基于混改深度的异质性分析
谢众, 汪婕, 刘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93-104.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609
摘要48)   HTML0)    PDF(pc) (1637KB)(40)    收藏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创新驱动的高技术行业国企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不同类型股东持股比例构建混合所有制改革变量,采用多时点DID检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非深度混改,深度混改能够提升高技术行业国企创新投入水平。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交叠DID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成立。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国企和高市场化地区国企混改的创新投入效应更加显著。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深度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通过强化监督和缓解代理问题提升企业创新投入水平。新一轮国企改革需要注重混改深度,充分发挥非国有股东的治理优势,激发高技术行业国企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政府数字化激励、企业数字化水平与企业创新
苏屹, 姜诗源, 刘传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105-112.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07
摘要70)   HTML1)    PDF(pc) (1224KB)(103)    收藏
选取2013—2020年中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成长理论探讨政府数字化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政府数字化激励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数字化水平在两者间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政府数字化激励对国有企业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相较于非创业板上市公司,政府数字化激励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水平的影响更显著。政府应重视数字化激励,鼓励企业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结论可为政府顶层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企业数字化发展及创新实践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因情施策:如何激活制造企业多元绿色转型路径——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
任相伟, 孙丽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113-121.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023
摘要46)   HTML0)    PDF(pc) (1403KB)(169)    收藏
服务“双碳”发展目标,探究差异化情境下制造企业多元绿色转型路径日益重要。为明晰制造企业绿色转型驱动因素的多重并发作用机制,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以跨层次网络嵌入、绿色动态能力等为前因变量,以绿色绩效为结果变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挖掘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多组态实现路径。基于研究结果归纳出“主动变革”“能力支撑”和“积极模仿”3类高水平绿色转型路径,以及“有心无力”和“有力无意”两类警示性非高水平绿色转型路径。通过剖析复杂动态网络中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各关联因素的交互作用,凸显转型过程与路径的复杂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揭示路径差异化构型,为差异化情境下企业绿色转型决策制定、叠代螺旋式阶段路径甄别与匹配提供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从知识产权到数据要素:AIGC相关制度困境的化解
季冬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122-131.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186
摘要48)   HTML0)    PDF(pc) (1237KB)(110)    收藏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出现导致知识产权法理论基础遭遇困境,既有规则存在解释与适用困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知识产权法律争议背后是过程论抑或结果论的不同选择。化解争论与分歧的根源在于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涉及的对象予以准确、科学的界定,对相关客体的关照应从知识产权转变为更广泛的数据要素视角。数据要素视角下,传统的劳动价值说、个人自由主义与激励理论应进行时代性解读,以适应人工智能科技发展与利益平衡的现实需求。结合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动态、知识产权法的社会功能以及保护范围扩张趋势,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需作人本主义的解读,推动AIGC(ArtificialIntelligenceGenerativeContents,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知识生产与理性运用的利益协调,基于数字市场中知识产权与数据要素的复杂关系,开展制度价值判断与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政策工具驱动科学竞争力提升的组态分析与路径选择——基于28个省份案例的fsQCA分析
王守文, 齐诗媛, 赵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132-141.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551
摘要62)   HTML0)    PDF(pc) (1285KB)(91)    收藏
强化政策支撑和引导、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科学竞争力是促进技术创新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以我国内地28个省市作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挖掘政策工具驱动科学竞争力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①单一政策工具并非构成高科学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我国政策赋能科学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存在复杂并发的多元组态;②供给型政策工具对于提升科学竞争力具有普遍作用;③科学竞争力提升机制呈现4条路径:供给—环境协同型、供给主导型、三元合力型、供给—需求协同型。据此,提出提高政策工具协同水平、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和分区域精准施策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国际药品专利制度的棘轮效应与中国因应
冯震龙, 章正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142-151.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234
摘要42)   HTML0)    PDF(pc) (1272KB)(83)    收藏
国际上药品专利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棘轮效应相伴而生。TRIPS“最低标准”阻止保护水平降低,构成药品专利制度棘轮的止回棘爪;在主体—行为二元视角下,跨国药企与属国及各自驱动策略相互作用形成棘轮的前进动力,引发TRIPS—Plus规则向全球扩散的驱动效果。基于共生理论进行分析,棘轮效应与跨国药企的共生力成正比关系,其实质是属国为提升其共生力而营造有利外部环境的结果。通过审视域外相关立法模式,最后指出,中国应积极运用横向体制转换策略,完善信息交流与利益表达机制;利用“建设性模糊”转换适用国际新制度,采取限缩路径防范专利权扩张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需求与未来思考
刘冬梅,陈钰,胡月,谭天骄,玄兆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2):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100892
摘要64)   HTML1)    PDF(pc) (1358KB)(93)    收藏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战略性区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对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分析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和科技创新合作进展的基础上,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科技指标数据,全面分析各城市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支点城市和节点城市的不同层次,综合提出构建长江科技创新带的战略构想。具体而言,基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综合水平和战略需要,强化上海、武汉和成渝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提升长江科技创新带3个极点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合肥、长沙、南昌、绵阳、贵阳、昆明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支点城市,作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活动外溢的核心承接点,支撑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选取常州、南通、嘉兴等15个城市作为省级科技创新节点,带动省域内整体创新水平提升。最后,提出构建分层多元的区域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加强区域共性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与合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如何成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一个共演模型
施锦诚,刘昱涵,王迎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3): 1-13.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277
摘要111)   HTML0)    PDF(pc) (2065KB)(127)    收藏
以生态领导者为核心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正加速形成,然而已有研究未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角色形成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深入讨论。通过构建“环境感知—系统变革—角色跃迁”共演模型,探究英伟达1993—2023年从芯片市场探索者起步,到实现赶超成为产业链龙头,再到引领技术和市场的数字创新生态领导者角色形成过程。研究发现:①在跟随追赶阶段,英伟达通过组织聚焦策略推出自主式芯片架构设计,深化对外合作,成为行业探索者;②在追赶超越阶段,英伟达通过组织扩张策略推出开放式架构设计,聚焦行业前瞻布局,试水潜力市场,实现产业链龙头角色跃迁;③在发展引领阶段,英伟达通过组织生态策略、面向人工智能的生态式架构设计,满足生态伙伴需求,自主定义市场,成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角色形成共演模型,识别出架构设计和场景驱动创新的“订单式、杠杆式、赋能式”3类协同机制,有助于深化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角色形成理论研究,并为推动建设国产自主引领的数字创新生态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技术互补与协同创新
刘潇,李家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3): 14-26.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022
摘要116)   HTML0)    PDF(pc) (3480KB)(465)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以AI创新应用为导向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平台赋能互补者创新研究多从平台模块性、边界资源开放等视角展开,缺乏对互补者与平台企业创新要素复杂协同关系结构的考察,构建“要素—过程—绩效”框架研究平台企业赋能互补者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隐含在协同创新活动中的技术组件互补关系进行建模和分析;其次,采用数据驱动的NK模型对互补者协同创新过程进行建模和仿真,探究技术相互依赖对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基于百度大脑AI开放平台实例研究和仿真实验,发现互补者通过组件策略嵌入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技术相互依赖水平负向影响协同创新潜力,并且系统中核心组件比例(C—Ratio)越高,协同创新绩效越低。据此,提出平台企业协调创新生态系统各类参与者资源及赋能平台创新活动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开放式创新社区情境下的用户创新行为研究——理念型心理契约视角
白景坤,孙晓彤,李健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3): 27-37.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765
摘要74)   HTML0)    PDF(pc) (1318KB)(243)    收藏
企业与用户数据化互动创新成为数字经济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社区(OIC)作为企业与用户互动创新的载体,如何激发社区用户创新行为备受学界关注。已有文献多聚焦用户个体动机,强调用户对社区单方面的需求,鲜有研究从用户与社区关系视角探讨理念型心理契约的作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讨理念型心理契约对用户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社区激励因素的调节作用。通过对海尔社区、小米社区、华为社区和大疆社区用户的385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理念型心理契约对用户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物质激励对理念型心理契约和用户创新行为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显著;社区认可激励和等级激励起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可拓展和深化理念型心理契约与用户创新行为关系研究,对开放式创新社区情境下管理用户创新行为具有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何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数据要素视角
孙大明,胡苏敏,朱天一,黄菁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3): 38-49.   DOI: 10.6049/kjjbydc.W202410014
摘要94)   HTML0)    PDF(pc) (1437KB)(31)    收藏
数字经济背景下,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尤为重要。结合组态视角与复杂性关系理论,采用混合QCA和空间回归方法构建复杂中介模型,深入探究数据要素视角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何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发现:多种工业互联网平台组态能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数据要素应用、数据要素维护、数字人才集聚),进而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体表现为云服务—核心平台驱动型、边缘—大数据平台驱动型和全平台驱动型3种模式。研究结论对全面推进平台化战略、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技术多元化、持续创新与企业韧性——双重网络的调节作用
王海花,李雅洁,龚燕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3): 50-61.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404
摘要109)   HTML0)    PDF(pc) (1690KB)(74)    收藏
技术多元化是分散外部风险、增强企业韧性的有效途径。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以“资源—能力—结果”为理论逻辑,利用2010—2021年沪深A股新能源汽车企业数据,从双重网络视角引入内部合作网络密度和外部合作网络中心度,进一步探究技术多元化、持续创新与企业韧性间的深层关系机制。结果表明,技术多元化与企业韧性呈倒U型关系,持续创新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内部合作网络密度负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持续创新的关系;外部合作网络中心度能够缓解内部合作网络密度对总体技术多元化、非相关技术多元化与持续创新关系的负向调节效应。结论可为企业制定技术多元化战略、构建内外部合作网络以培育持续创新能力,进而在变局中行稳致远,实现韧性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和则视角下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实现路径研究
喻登科,熊曼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3): 62-73.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71
摘要133)   HTML0)    PDF(pc) (1301KB)(188)    收藏
开放式创新为企业应对当今不确定性环境提供了抓手。然而,目前关于开放式创新绩效实现路径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和谐管理理论契合开放式创新系统需求,和则思想适合诠释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实现内在价值的机制。根据和则思想和两场理念,构建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实现路径分析框架,收集2012—2021年662家高技术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数据,对理论框架中提出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①创新开放深度和广度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创新开放广度对企业市场绩效的作用不显著,且创新开放深度对其具有显著负向影响;②包容性文化能够强化创新开放深度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③地方性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越完善,创新开放广度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④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非国有企业和管理者有海外背景的企业中,创新开放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论可深化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实现路径的认知,从和谐管理视角夯实开放式创新理论基础,对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机构投资者网络抱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非线性影响
关鑫,李枫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3): 74-84.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485
摘要63)   HTML0)    PDF(pc) (1311KB)(9)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注意力基础观,采用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机构投资者视角考察网络抱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网络抱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非线性影响,呈现出“U”形变化趋势。调节效应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强化该“U”形关系。机制分析表明,当持股比例小于8.5%时,机构投资者网络抱团通过策略合谋效应抑制企业数字化转型;当持股比例大于8.5%时,机构投资者网络抱团通过监督治理效应和资源协同效应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团体类别、企业类型、信息环境不同,机构投资者网络抱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也呈现差异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科研诚信外部治理体系重构
李若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 (3): 85-96.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138
摘要81)   HTML0)    PDF(pc) (1348KB)(199)    收藏
科研诚信建设是大科学时代平衡科研自由与公共利益的核心举措。以整体性治理理论、系统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为基础,深入剖析科研诚信外部治理体系碎片化现状,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概念不清、责任不明、惩戒失效。分析发现,科研共同体自律性孱弱、科研事业公益性强、政策落地难等因素倒逼整体性治理理论与科研诚信外部治理体系结合。基于此,科研诚信外部治理体系应完成治理对象、治理结构、治理手段3个方面的理念转向和路径变更,在治理对象方面,应通过横向二维与纵向四维相统一的方式立体化建构概念内涵;在治理结构方面,应以三重利益关系为核心层级化构建责任承担体系;在治理手段方面,应通过融合预防与惩戒的措施多元化构建治理机制。多举措共同推进治理理念从惩罚迈向预防、治理结构从行政管制模式迈向整体性治理模式,最终标本兼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科研生态重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