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4-04-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晓旭,周文泳,胡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90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然而,科学共同体和实践领域对其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以范式转移为切入点,引入科学知识网络,系统阐释“从0到1”的基础研究内涵,指出范式转移、开拓性、非共识性是其区别于其它基础研究的重要特征。研究表明:①范式转移程度和科学价值水平是判断基础研究原创性的两个重要维度,通过二维四象限法可将“从0到1”的基础研究划分为重大型、价值型、转变型和微创型4类;②在科学知识网络中,“从0到1”的基础研究过程分为潜在核心节点探索和核心节点形成两个阶段,核心节点的出现兼具规律性和偶然性,核心节点存在差异且会发展变化。明确“从0到1”的基础研究概念和特征对于有效发挥科研评价的筛选与导向功能、优化基础研究资助模式以及构建促进原创的科学建制具有关键作用。

    张晓旭,周文泳,胡雯. “从0到1”的基础研究内涵、过程与关键问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585.
    Zhang Xiaoxu,Zhou Wenyong,Hu Wen. The Connotations, Process and Key Issues of Basic Research from "Zero to On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585.

    分享
  • 于爱水,张继如,于得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1-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90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二次动态加权法测算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连续动态演变特征,并借助时空分异模型探究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结果发现:①中国多数省份创新全要素生产率随时间推移呈稳定上升趋势;②创新资源、知识创新、协同创新、创新政策、创新环境在不同省份表现出较大差异;③不同样本期内,影响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子系统有所差别,其中创新资源对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强度波动较大,知识创新对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同样表现为促进作用,且作用强度远大于创新资源;④知识创新、协同创新、创新政策对全国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创新环境效应表现出东部促进、中西部作用不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据此,提出实施差异化导向型政策、优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主动加入全球创新网络等措施,以提升中国创新能力与水平。

    于爱水,张继如,于得水. 中国创新全要素生产率连续动态测度与时空差异分解[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1-21.,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437.
    Yu Aishui,Zhang Jiru,Yu Deshui. Continuous Dynamic Measurement and Decompositio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Innovati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11-21.,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437.

    分享
  • 徐俊武,陈钊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22-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7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绿色技术创新是解决环境污染和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参数与非参数方法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分析能源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的中介作用,同时探讨环境规制、科创支持、市场化程度和公众关注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呈显著倒“U”型关系;②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倒“U”型关系仅在非资源型城市、低碳试点城市和高质量绿色技术创新体现明显;③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既能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碳排放,又会通过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碳排放;④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公众关注、科创支持和市场化程度对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倒“U”型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使倒“U”型曲线更陡峭,而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倒“U”型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使倒“U”型曲线更平缓。据此,提出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强政策配套支持、完善市场机制、构建政府公众共治体系等建议。

    徐俊武,陈钊雄. 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非线性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22-32.,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149.
    Xu Junwu,Chen Zhaoxiong. The Effect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Carbon Emission:An Analysis Based on Nonlinear Mediating Effects and Moderating Effec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22-32.,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149.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王昱,全捷,李良玉,桑彤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33-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20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0—2020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利用文本分析法构建数字化转型指标,结合理论机制分析并使用非参数分位数模型实证检验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研发投入跳跃的非线性异质化影响,结果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研发投入跳跃存在非线性影响,数字化转型程度提高能够显著影响研发投入跳跃。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不同分位点处存在异质性影响,随着研发投入跳跃水平,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负向影响逐渐转变为正向影响。通过细分样本分析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研发投入跳跃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相较于营业收入增长率较低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较高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研发投入跳跃的影响更显著;相较于成长型企业,成熟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研发投入跳跃的影响更显著;相较于东部地区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研发投入跳跃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结论可为企业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合理制定数字化转型策略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王昱,全捷,李良玉,桑彤彤.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助推研发投入跳跃?——基于非参数分位数面板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33-43.,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525.
    Wang Yu,Quan Jie,Li Liangyu,Sang Tongtong. Ca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Promote the R&D Investment Leap?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Non-parametric Quantile Pan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33-43.,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525.

    分享
  • 侯珂,李鑫浩,阮添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44-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2207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生态系统被视为培养颠覆性创新的沃土,其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为后发企业提供了实现颠覆性创新的机会窗口。将动态能力细分为认知性动态能力与非认知性动态能力两个维度,利用SOR模型构建“条件刺激—能力构建—颠覆行为”的理论框架,试图打开创新生态系统不确定性条件下后发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黑箱”。基于创新生态系统中376份后发企业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①创新生态系统不确定性不仅对颠覆性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对认知性动态能力和非认知性动态能力也有显著正向影响;②认知性动态能力与非认知性动态能力对颠覆性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分别在创新生态系统不确定性与颠覆性创新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度能够正向调节创新生态系统不确定性与认知性动态能力关系。研究有助于指导面对不确定性的后发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并且为创新生态系统突破创新迟滞困境提供新思路。

    侯珂,李鑫浩,阮添舜. 创新生态系统不确定性条件下后发企业何以实现颠覆性创新——基于SOR模型的动态能力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44-54., doi: 10.6049/kjjbydc.Q202207388.
    Hou Ke,Li Xinhao,Ruan Tianshun. How Can the Latecomer Enterprises Achieve Disruptive Innovation under the Uncertain Condition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The Mediating Effect of Dynamic Ability Based on SOR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44-54., doi: 10.6049/kjjbydc.Q202207388.

    分享
  • 李正卫,赵鑫,王飞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55-6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1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蓬勃发展,为企业突破式创新带来了机遇。现实中,如何运用社交媒体实现突破式创新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结合组织学习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从内外部视角探索两种社交媒体可供性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差异化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内部整合导向的社交媒体使用通过组织忘却学习促进突破式创新,外部营销导向的社交媒体使用通过加深跨界用户嵌入促进突破式创新。此外,双元战略导向在两条路径上分别发挥调节作用。创业导向水平越高,内部整合导向的社交媒体使用对组织忘却学习的促进作用越显著;市场导向水平越高,外部营销导向的社交媒体使用对跨界用户嵌入的推动作用越显著。结论有助于丰富社交媒体与突破式创新相关研究,为企业应用社交媒体技术实现突破式创新提供启示。

    李正卫,赵鑫,王飞绒. “内外兼修”企业社交媒体使用对突破式创新的驱动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55-64.,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067.
    Li Zhengwei,Zhao Xin,Wang Feirong. The Mechanisms Driving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in Compan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55-64.,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067.

    分享
  • 李勃,高奕,郑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65-7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供应商参与制造企业开放式绿色创新是制造企业实施开放式绿色创新的常见形态。从供应商资源编排视角,探究制造企业前瞻性环保导向驱动开放式绿色创新效能提升路径。基于231个制造商—供应商配对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供应商作为资源提供者参与以及供应商作为共同创造者参与,是制造企业在开放式绿色创新中编排供应商参与角色的两种形式,能够在前瞻性环保导向与开放式绿色创新效能之间发挥不完全中介作用;制造商—供应商不对称依赖正向调节供应商作为资源提供者参与的中介作用,但对供应商作为共同创造者参与的中介作用发挥负向调节作用;两种供应商参与角色编排形式的中介效应比重会随着双方不对称依赖程度变化而改变。结论不仅能够丰富开放式绿色创新研究,而且可为中国制造企业贯彻落实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发展方针提供理论参考。

    李勃,高奕,郑鹏. 企业前瞻性环保导向驱动开放式绿色创新效能提升路径研究——基于供应商资源编排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65-75.,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57.
    Li Bo,Gao Yi,Zheng Peng.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Open Green Innovation Driven by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Orientation of Enterprises: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ier Resource Orchestr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65-75.,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57.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杨长进,罗仁杰,刘芮彤,黄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76-8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2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2—2021年沪深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Python软件测算企业年报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关联度,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关联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关联度与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正相关关系,该关系存在一个阈值:高于该阈值时,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盈利企业、东部企业社会责任与产业政策关联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民营企业、小规模企业、亏损企业、西部企业社会责任与产业政策关联度关系不显著;低于该阈值时,产业政策关联度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不显著。结论有助于企业意识到应与政策保持较强的关联性,从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杨长进,罗仁杰,刘芮彤,黄俊. 产业政策关联度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及财务年报的大数据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76-84.,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034.
    Yang Changjin,Luo Renjie,Liu Ruitong,Huang Ju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Policy Relev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Big Data Analysis Based on Policy Texts and Financial Annual Repor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76-84.,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034.

    分享
  • 杨凯瑞,班昂,史可,史伟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85-9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10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1978—2020年我国中央政府颁布的芯片产业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提升我国芯片技术创新动力、加快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的视角出发,构建政策“目标—工具”分析框架,并进行政策文本内容挖掘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芯片产业政策目标重点关注应用创新,以积极推进芯片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而对基础研究关注较少;较多使用供给型政策工具,以满足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部环境保障,而需求型政策工具相对稀缺;政策目标多宏大性、少具体性和操作性,目标与工具存在数量和结构错配。最后,对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进行理论探讨,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杨凯瑞,班昂,史可,史伟杰. 中国芯片产业政策“目标—工具”匹配研究——基于文本量化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85-95.,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233.
    Yang Kairui,Ban Ang,Shi Ke,Shi Weijie. Compatibility of Policy Objectives and Policy Tools about China's Chip Industry Policy: An Analysis Based on Text Quantific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85-95.,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233.

    分享
  • 周青,陈佩夫,王立,杨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96-10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10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全面接轨和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是企业实现海外市场拓展的必要条件,但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关系的研究匮乏。基于2012—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多期双重差分法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检验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能够显著提高企业海外市场深度;与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相比,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表现出更高的海外市场深度;与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相比,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表现出更高的海外市场广度。结论可深化技术标准国际化理论解释,拓展技术标准制定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关系研究视角,为我国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实践与海外市场策略调整提供有益启示。

    周青,陈佩夫,王立,杨伟. 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96-105.,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636.
    Zhou Qing,Chen Peifu,Wang Li,Yang Wei.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Standards Establishment on Enterprise Overseas Market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96-105.,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636.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袁勇志,诸葛凯,张勇,林炜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06-11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006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何依托大数据能力优化知识能级并实现创业生存与成长目标成为新创企业“新创弱性”研究的关键问题。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与知识基础观,将知识耦合引入大数据能力与新创企业创业绩效关系框架,构建以互补性知识耦合、替代性知识耦合为中介的研究模型,并基于212家新创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数据能力对知识耦合与新创企业创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大数据能力通过知识耦合影响新创企业创业绩效;互补性知识耦合与创业生存绩效呈倒U型关系,替代性知识耦合与创业成长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IT—业务战略匹配正向调节大数据能力与知识耦合的关系。

    袁勇志,诸葛凯,张勇,林炜炜. 知识耦合视阈下大数据能力对新创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06-116., doi: 10.6049/kjjbydc.2022100609.
    Yuan Yongzhi,Zhuge Kai,Zhang Yong,Lin Weiwei.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Big Data Capability on the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of New Ven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Coupl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106-116., doi: 10.6049/kjjbydc.2022100609.

    分享
  • 喻登科,陈淑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17-1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2207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管理能力与组织绩效。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依循“资源—能力—绩效”的逻辑,以知识管理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中介,探讨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以创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297份样本数据,并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对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绩效的正向直接效应均显著,知识管理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直接效应均显著,且商业模式创新与知识管理能力在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企业实现高水平绩效存在3种组态,也间接证实知识管理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在信息技术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信息技术与企业绩效间作用关系的理解,丰富资源基础观与动态能力理论,进而为创新型企业可持续成长提供路径指引。

    喻登科,陈淑婷. 信息技术与企业绩效:知识管理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17-128., doi: 10.6049/kjjbydc.Q202207269.
    Yu Dengke,Chen Shu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Serial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117-128., doi: 10.6049/kjjbydc.Q202207269.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孙继伟,丁欣,高依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29-1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20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深入探究创业团队市场派与技术派的冲突演化机制,可以为创业企业管理团队冲突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创业团队市场派与技术派冲突演化机制模型,包含冲突诱因、冲突显现、冲突处理、冲突结果、情景影响因素5个主范畴和20个子范畴。研究发现:5个主范畴对冲突演化的驱动作用各不相同,冲突诱因是诱因驱动因素,冲突显现是中介驱动因素,冲突处理是调节驱动因素,情景影响因素是情景驱动因素,冲突结果则作为结果路径体现冲突演化的最终状态。在创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派与技术派角色融合伴随冲突演化呈现出3种不同状态。

    孙继伟,丁欣,高依芹. 创业团队市场派与技术派冲突演化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29-138.,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343.
    Sun Jiwei,Ding Xin,Gao Yiqin. The Conflict Evolution Mechanism between Market Faction and Technology Fa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Team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129-138.,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343.

    分享
  • 丁琳,王海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39-1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10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个体创造力是团队创造力的基石,然而,实践中拥有高创造力的员工却不一定能够引领团队创造力提升。基于社会比较理论和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构建包含被调节的中介和被中介的调节嵌套模型,打开高创造力员工何以阻碍团队创造力的“黑箱”。结果显示,在地位—权力错位的条件下,高创造力员工引发的创造力差异更易诱发团队地位冲突,团队创造力难以涌现;团队领导的观点采择行为可以化解这一消极作用,通过降低成员的地位—权力错位程度,缓解地位冲突对创造力差异与团队创造力的负向中介效应。研究结论明晰了高创造力员工导致消极团队表现的根源,并揭示了团队领导破解上述困局之道,对企业和团队创新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

    丁琳,王海珍. 高创造力员工何以阻碍团队创造力——创造力差异比较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39-148.,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415.
    Ding Lin,Wang Haizhen. How High-creativity Employee Hinders Team Creativity: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Creativity Dispapr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139-148.,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415.

    分享
  • 案例研究
  • 张学敏,王海军,温兴琦,孟翔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49-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10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是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掣肘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手段。由此,探讨其演化路径与运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模块化为视角,从情境、结构、模式、机制4个层面对沈鼓集团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演化路径进行纵向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政策、市场、技术情境赋能下,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与平台模块化构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基础;模块化驱动下,产学研深度融合运行模式、资源整合机制、知识转移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逐渐演化形成;情景赋能与模块化驱动下,产学研合作创新策略经历松散耦合型产学研结合策略、优势加成型产学研协同创新策略到多维嵌入型产学研深度融合策略的演化路径。结论可丰富产学研合作创新理论,为相关企业产学研合作策略选择提供借鉴。

    张学敏,王海军,温兴琦,孟翔飞. 模块化驱动下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演化路径——沈鼓集团纵向案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8): 149-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221.
    Zhang Xuemin,Wang Haijun,Wen Xingqi,Meng Xiangfei. The Evolution Path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Deep Integration Driven by Modularity: A Study of Shenyang Blower Works Group[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8): 149-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22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