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7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20-08-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杨松令,石倩倩,刘亭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00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框架下,研究资本战略选择对创新投入的影响,通过手工搜集从新三板转板至主板上市企业(成功实行步步为营资本战略企业)的相关数据,利用PSM匹配直接IPO上市的公司(实行一步到位资本战略企业),比较两种不同资本战略实施对创新投入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成长的步步为营资本战略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创新投入。在此基础上,探究企业内部决策机制、资本市场中观层面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在资本战略影响创新投入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资本战略通过缓解投融资约束提高研发费用化强度和研发资本化强度;中观层面,分析师关注起调节作用,分析师关注程度越高,实施步步为营资本战略上市公司的研发资本化强度越高;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降低企业创新投入,进而产生挤出效应,但是挤出效应在实施步步为营资本战略上市公司中得到部分缓解。研究结论对创新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助力自身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杨松令,石倩倩,刘亭立. 一步到位还是步步为营?哪种资本战略更激励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10., doi: 10.6049/kjjbydc.2019100253.
    Yang Songling,Shi Qianqian,Liu Tingli. One-step to the Position or Step by Step, Which Capital Strategy Stimulates Innovation Mor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1-10., doi: 10.6049/kjjbydc.2019100253.

    分享
  • 明星,胡立君,王亦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1-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30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旨在解释具有很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顷刻间衰败的颠覆性现象。然而,现有颠覆性创新理论认为,颠覆性创新都是低端的,难以解释智能手机、固态硬盘等高端颠覆现象。通过研究固态硬盘对机械硬盘高端颠覆的案例发现:①导致行业领先企业市场地位更替的新技术,都应该被视为是颠覆性创新,而不应以技术是否具有低端属性作为判断依据;②现有理论认为,颠覆性技术首先来源于行业内部,忽略了技术创新的行业相对性,一个行业的既有技术可能对其它行业产生颠覆性效应;③外部行业企业通过外部技术对原有行业进行颠覆,这种颠覆往往表现为高端颠覆。

    明星,胡立君,王亦民. 跨界高端颠覆性创新模式研究:理论与案例验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1-17., doi: 10.6049/kjjbydc.2020030207.
    Ming Xing,Hu Lijun ,Wang Yimin. Research on High-end Disruptive Innovation Model Through Cross-industria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11-17., doi: 10.6049/kjjbydc.2020030207.

    分享
  • 张华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8-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907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成立71年来,我国农村科技扶贫工具、模式及制度不断创新演进,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贡献了应有的科技力量,至今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村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基于技术社会学及制度经济学相关原理,对我国71年农村科技扶贫的历史脉络、时代特征和演化进路进行系统阐述分析发现,其变迁先后历经了“开篇探索—制度突破—职能拓展—机制耦合—内涵发展—生态集成”等阶段,遵循“单一供给主体向多元供给主体转变、粗放型推进模式向内涵式推进模式转变、供给性主导向需求性主导模式转变、点线瞄准向生态集成转变”的演化轨迹。在此基础上,针对新时代如何形成供需耦合的农村科技扶贫长效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张华泉. 我国71年农村科技扶贫变迁历程及演化进路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8-27., doi: 10.6049/kjjbydc.2019090732.
    Zhang Huaquan.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Evolution Route of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verty Alleviation of China in 71 Year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18-27., doi: 10.6049/kjjbydc.2019090732.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孙振清,李欢欢,刘保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28-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8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对于充分激发碳交易政策的区域碳减排潜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基于2005-2017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DID和PSM-DID方法评估碳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在SFA模型测算技术创新效率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和技术创新效率两个方面探讨碳交易政策的作用机制,同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区域验证。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能推动试点和非试点地区协同减排;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碳交易政策的碳减排效应逐渐减弱;产业结构调整中,产业结构高级化更多受益于碳交易政策,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较弱,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效果也较为明显。基于此,从完善碳市场建设、制定差异化政策、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协同减排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孙振清,李欢欢,刘保留. 碳交易政策下区域减排潜力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双重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28-35.,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002.
    Sun Zhenqing,Li Huanhuan ,Liu Baoliu. Research on Regional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under Carbon Trading Polic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28-35.,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002.

    分享
  • 夏海力,叶爱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36-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和Theil指数分解法进行创新系统效率测度与区域差异结构性原因分析,并借助Tobit模型对典型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及强度进行估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安全下创新系统效率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阶梯式分布,且表现出差异化发展态势;区域间差异和东部、西部区域内差异是影响整体差异的关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城镇化、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等变量对创新系统效率具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而水资源禀赋、对外开放度对其存在负作用。最后,提出提升水生态安全下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对策建议。

    夏海力,叶爱山. 水生态安全下中国区域创新系统效率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36-43.,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367.
    Xia Haili,Ye Aishan. Efficiency of 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under Water Ecological Security Research on Time and Space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36-43.,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367.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王婷,王海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44-5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2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在互动中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耦合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对2003—2017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发现:耦合协调度总体稳步提升,但存在区域差异;耦合协调等级有待提高,大部分地区经历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滞后、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生态环境发展滞后3种耦合协调类型;耦合协调度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中分布,热点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迁移。最后,从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3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王婷,王海天. 高技术产业集聚度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44-53.,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008.
    Wang Ting,Wang Haitian.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Tech Industry Agglomeration Degre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44-53.,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008.

    分享
  • 李虹含,贺宁,汪存华,杨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54-6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8-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驱动效应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均呈负相关关系,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分别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呈正相关关系,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交互项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显著为负,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匹配程度较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了阻碍作用。

    李虹含,贺宁,汪存华,杨茂. 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驱动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54-61.,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368.
    Li Honghan,He Ning,Wang Cunhua,Yang Mao.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Driving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54-61.,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368.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赵晓煜,高云飞,孙梦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62-6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40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逐渐深入,服务成为价值交换的核心要素,企业研发工作的重心从产品创新延伸到服务创新。在服务创新背景下,市场需求、关键资源和创新模式的内涵都发生了根本改变,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适应性以应对挑战。然而,目前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尚不充分。分析并验证了制造企业组织柔性对动态服务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从支撑服务创新的角度出发,将组织柔性划分为组织文化柔性、组织结构柔性和人力资源柔性,分析了组织柔性通过增强企业动态服务创新能力(服务需求感知能力、服务方案开发能力和服务系统重构能力)提升服务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反映上述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组织市场(B2B)作为研究背景,面向制造企业管理者收集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柔性对服务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动态服务创新能力和市场动态性分别在二者间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最后,就企业如何提高组织柔性,增强动态服务创新能力,进而改善服务创新绩效提出若干建议和对策。

    赵晓煜,高云飞,孙梦迪. 制造企业组织柔性、动态服务创新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62-69., doi: 10.6049/kjjbydc.2020040484.
    Zhao Xiaoyu,Gao Yunfei,Sun Mengdi.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Dynamic Servic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62-69., doi: 10.6049/kjjbydc.2020040484.

    分享
  • 彭灿,李瑞雪,杨红,余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70-7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40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创新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情景因素理论,以环境动态性和竞争性为调节变量,深入探讨双元创新及其协同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对252家高新技术企业多源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与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各维度的作用机制不同;动态与竞争环境下,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环境动态性和竞争性均正向调节探索式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双元创新协同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彭灿,李瑞雪,杨红,余鹏. 动态及竞争环境下双元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70-79.,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485.
    Peng Can,Li Ruixue,Yang Hong,Yu Peng.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al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under Dynamic and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70-79.,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485.

    分享
  • 李昕,杨皎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80-8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30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2012—2018年深沪两市高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分析、回归分析、均值比较等方法,探讨企业参与股权式或契约式技术创新联盟模式能否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比较企业参与两种不同创新联盟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并以结构洞为中介变量,分析技术创新联盟、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参与股权式或契约式技术创新联盟均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相比之下,企业参与契约式技术创新联盟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参与股权式或契约式技术创新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企业所占据结构洞的丰富程度;参与契约式技术创新联盟企业所占据的结构洞更丰富,因而更有利于其创新绩效提升。

    李昕,杨皎平. 联盟选择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结构洞的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80-88., doi: 10.6049/kjjbydc.2020030280.
    Li Xin,Yang Jiaoping. How Alliance Choice Affects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80-88., doi: 10.6049/kjjbydc.2020030280.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张少峰,王肖宇,程德俊,黄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89-9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80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关于团队领导力涌现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领导者个体特质,忽略了团队内部环境对领导力涌现的影响。威权型领导作为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领导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因此深入探讨威权型领导涌现机制对我国企业管理具有现实意义。以华东地区某优秀大型文化企业29个项目团队的配对数据为样本,采用层级回归分析,从团队层面探讨了信任对威权型领导涌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身份信任会抑制威权型领导涌现,威胁信任会促进威权型领导涌现;心理距离在团队信任与威权型领导间起中介作用;团队信任对心理距离的影响受到权力距离的调节,当权力距离较大时,威胁信任对扩大团队心理距离的作用增强,而身份信任对缩短团队心理距离的作用减弱。

    张少峰,王肖宇,程德俊,黄庆. 团队信任对威权型领导涌现的作用机制——基于心理距离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89-96.,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513.
    Zhang Shaofeng,Wang Xiaoyu,Cheng Dejun,Huang Qing. The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on the Emergence of Authoritarian Leadership in Creative Team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89-96.,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513.

    分享
  • 谢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97-10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2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4-2016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创业板上市公司高层管理团队断裂带对管理者能力的直接影响,以及产业环境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层级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线性关系下,高层管理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与信息基础断裂带对管理者能力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但在稳定产业环境下高层管理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对管理者能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非线性关系下,动态产业环境中高层管理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与管理者能力呈显著倒U型关系,而信息基础断裂带与管理者能力呈显著U型关系;稳定产业环境下,高层管理团队社会分类断裂带与管理者能力呈显著U型关系,而信息基础断裂带与管理者能力呈显著倒U型关系。在理论层面,结论拓展了管理者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丰富了关于高层管理团队断裂带经济后果的复杂关系讨论。同时,考察了不同情境下高层管理团队断裂带对管理者能力的影响。在实践层面,可为企业高管团队构建、管理者能力发挥,以及新业务产业经营领域选择提供经验证据与管理启示。

    谢庆. 高层管理团队断裂带影响管理者能力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97-106., doi: 10.6049/kjjbydc.2019020005.
    Xie Qing. Top Management Team Faultlines and Managerial Ability: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dustry Environ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97-106., doi: 10.6049/kjjbydc.2019020005.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郑少芳,唐方成,葛安茹,刘锐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07-1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105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知识治理是知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在动态复杂的创新环境下,知识治理与创新的关系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知识治理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知识转移和制度环境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正式知识治理与非正式知识治理均会对知识转移产生正向影响;知识转移在知识治理与协同创新绩效关系中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即知识治理对协同创新绩效的正向效应是通过知识转移实现的;制度环境正向调节知识转移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即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更强。

    郑少芳,唐方成,葛安茹,刘锐剑. 高新技术企业间知识治理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07-115., doi: 10.6049/kjjbydc.2019110505.
    Zheng Shaofang,Tang Fangcheng,Ge An'ru,Liu Ruijian.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Governance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High-tech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107-115., doi: 10.6049/kjjbydc.2019110505.

    分享
  • 杨刚,谢懿,宋建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16-1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7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网络能力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然而,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和效果,对其前因探讨不足。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网络能力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理论框架,探讨知识整合中介效应以及创业者过度自信的调节效应。运用259家创业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内外部网络能力均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在内外部网络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过度自信在内外部网络能力与知识整合间均起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可为创业者认知管理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杨刚,谢懿,宋建敏. 网络能力、知识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创业者过度自信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16-125.,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715.
    Yang Gang,Xie Yi,Song Jianmin. Network Capability,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Overconfide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116-125.,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715.

    分享
  • 张阳,喻登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26-13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80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转型期,组织惰性存在于大量企业之中并阻碍组织变革和产品创新。为探究组织惰性降低策略,试图从组织知识和组织性格整合视角,提出解释框架。为此,以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为前因,以知识能力为中介,构建诠释组织惰性降低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源自286份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对组织惰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知识资本和组织思维通过知识能力的中介作用对组织惰性施加影响,而组织本能和组织情感则直接作用于组织惰性。知识资本和组织思维通过知识能力中介对资源惰性的负效应远大于其对程序惰性的负效应;相反,组织本能和组织情感对程序惰性的负效应远大于其对资源惰性的负效应。最后,提出知性管理框架下企业避免组织惰性的启示和建议。

    张阳,喻登科. 如何避免组织惰性?知性视角的解释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26-134.,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566.
    Zhang Yang,Yu Dengke. How to Avoid Organizational Inertia?an Interpretative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Knowledge and Characte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126-134.,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566.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王旭,杨有德,王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35-1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90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制造业绿色发展背景下,财税补贴成为平滑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融资方式。研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信息披露是财税补贴摆脱“无的放矢”局面,成功驱动绿色创新的诱导性前因。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政府补贴在驱动绿色创新过程中对信息披露表现出的决策依赖性,揭示了信息披露的诱导效应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显示: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信息披露对政府补贴具有诱导效应,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的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越多,绿色创新绩效越突出;信息披露的诱导效应具有动态递增规律,成长期企业信息披露的诱导效应不显著。但从成熟期到蜕变期,信息披露对政府补贴的促进效应递增。基于信息披露视角补充了科技金融理论相关研究,为平滑企业绿色创新、促进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旭,杨有德,王兰. 信息披露视角下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从“无的放矢”到“对症下药”[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35-143., doi: 10.6049/kjjbydc.2019090245.
    Wang Xu,Yang Youde,Wang Lan. From "No Target" to "Considerations":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on Green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135-143., doi: 10.6049/kjjbydc.2019090245.

    分享
  • 李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44-1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00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弱人工智能时代,讨论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问题应以目前的人机交互(人机协作)模式为研究重点。该模式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完成其它领域专利技术的创造性工具,第二种是发明内容本身包含了人工智能的技术方案。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授权问题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主体判断、客体审查以及授权条件评估。研究发现:首先,在主体判断问题上,在先优势路径的现实契合度高,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法律制度构建;其次,进行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客体审查时,应着重防范智能算法的客体属性困境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冲突;最后,对于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判断,需在坚持专利法审查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特征,赋予审查主体、审查要点等新内涵。研究结果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专利制度的影响,有利于优化专利审查和管理。

    李想. 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授权问题探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44-151., doi: 10.6049/kjjbydc.2019100262.
    Li Xiang. Research on Authoriz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rticipating in Inven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144-151., doi: 10.6049/kjjbydc.2019100262.

    分享
  • 综述
  • 马文聪,叶阳平,陈修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52-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20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政策组合是当前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通过梳理国内外创新政策组合相关研究文献,阐述政策组合概念起源和内涵,对政策组合文献的发文数量、重要文献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创新政策组合的发展脉络及理论框架,并从政策组合的维度、要素、过程和特征4个方面分析创新政策组合研究现状。最后,针对现有研究不足,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

    马文聪,叶阳平,陈修德. 创新政策组合: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0020197.
    Ma Wencong,Ye Yangping,Chen Xiude. Innovation Policy Mix: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spec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5):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002019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