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9-05-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庞娟,靳书默,朱沛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090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智能制造企业外部网络中的创新资源和关键知识,以外部网络关系质量和外部网路关系结构为基础,探究外部网络关系对探索性绿色创新和利用性绿色创新的差异化影响,并引入组织惯性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网络关系质量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外部网络关系结构与探索性绿色创新存在正向关系,与利用性绿色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组织惯性在外部网络关系对探索性绿色创新的影响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在外部网络关系对利用性绿色创新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企业外部网络关系运作“黑箱”,对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增强适应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庞娟,靳书默,朱沛宇. 外部网络关系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10., doi: 10.6049/kjjbydc.2018090513.
    Pang Juan,Jin Shumo,Zhu Peiyu. The Impact of External Network Relationship on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motion or Inhibi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1-10., doi: 10.6049/kjjbydc.2018090513.

    分享
  • 孙佳,鲍宗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1-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C201808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竞合联盟中,成员专有知识共享和保护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宽松的产权制度背景可能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既复杂又具有特殊性。以可占有能力这一隐性传输壁垒为出发点,构建龙头企业和追随企业的异质性决策演化博弈模型,探寻可占有能力如何影响不同成员的知识演化策略。研究发现:①领导企业和追随企业的知识策略表现出一定差异,当可占有能力达到阈值后,领导企业一定会选择知识共享策略,而追随企业的知识策略并没有出现均衡状态,其中,成果可占有能力对策略演化的作用效果比知识可占有能力强;②当联盟成员均采取知识共享策略时,无论是知识可占有能力还是成果可占有能力,均与联盟研发投入正相关。当联盟成员均采取知识保护策略时,无论是领导企业还是追随企业,研发投入仅与知识可占有能力正相关,而与成果可占有能力不存在任何关系;③不论采取何种知识策略,联盟成员的期望收益始终与成果可占有能力正相关,而与知识可占有能力负相关,且当可占有能力达到阈值时,成果可占有能力对企业期望收益的作用效果显著强于知识可占有能力。因此,在当前产权制度背景下,可以从提高自身可占有能力这一途径维护竞合联盟稳定性,以此作为宽松产权制度下的一个有效补充。

    孙佳,鲍宗客. 可占有能力下竞合联盟知识演化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1-19., doi: 10.6049/kjjbydc.LC201808061.
    Sun Jia,Bao Zongke. The Coopetitive Alliance Knowledge Evolution Strategy of Appropriabil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11-19., doi: 10.6049/kjjbydc.LC201808061.

    分享
  • 刘洁,赵鑫磊,陈海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20-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1808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我国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引入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两个中介变量,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OFDI未显现出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呈弱负效应,但通过以下两条路径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一定正向效应,即“OFDI→国内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和“OFDI→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分区域看,东部地区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直接效应为负值,中部地区的正向直接效应最为显著,西部地区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直接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OFDI通过国内研发投入产生的间接效应,仅在西部地区较为显著;OFDI通过促进国内研发投入再带动人力资本产生的间接效应,在东中部为正、西部为负。

    刘洁,赵鑫磊,陈海波. 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20-25.,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258.
    Liu Jie,Zhao Xinlei,Chen Haibo. Domestic R&D Input,Human Resource and Reverse Technological Spillover Effect of OFDI[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20-25.,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258.

    分享
  • 倪渊,樊辉,张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26-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080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社会网络和组织行为理论,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为调查对象,实证分析了企业网络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以及主动组织遗忘的中介作用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网络关系管理能力和网络配置能力都对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②主动组织遗忘在网络关系管理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而在网络配置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③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网络关系管理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而在网络配置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间不存在调节作用。

    倪渊,樊辉,张健. 网络能力、主动组织遗忘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26-33., doi: 10.6049/kjjbydc.2018080500.
    Ni Yuan,Fan Hui,Zhang Jian. Network Capacity, Intentional 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 and Proactiv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26-33., doi: 10.6049/kjjbydc.2018080500.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易明,张莲,杨丽莎,付丽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34-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090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结合DEABCC模型与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中国内地29个省市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中国科技金融效率时间演变规律、空间差异及区域均衡性。结果表明:①总体而言,中国科技金融结合的综合效率均值、纯技术效率均值及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827、0.950、0.866,科技金融效率为非DEA有效,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有待加强;②从时间变化趋势上看,2006-2016年,科技金融结合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V”型变动趋势,科技金融效率尚未形成持续稳定增长态势;③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科技金融效率的影响有所不同,比较而言规模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④从空间差异与区域均衡性上看,不同省市科技金融效率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科技金融效率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区域差异不断扩大,各省市科技金融发展失衡程度差异显著。

    易明,张莲,杨丽莎,付丽娜. 中国科技金融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区域均衡性[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34-40., doi: 10.6049/kjjbydc.2018090292.
    Yi Ming,Zhang Lian,Yang Lisha,Fu Lina.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Equilibrium of T&F Efficiency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34-40., doi: 10.6049/kjjbydc.2018090292.

    分享
  • 凌峰,戚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41-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1808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文献阅读与调查研究遴选衡量科技资源配置现状的相关指标,首先,运用聚类分析对江苏各地级市科技资源配置状况进行Q型聚类,初步呈现各样本城市科技资源分布状况。其次,通过对应分析揭示导致省内各市上述分布背后指标变量“地形”所起的幕后作用。最后,阐述近年来江苏科技资源配置变化趋势,提出优化江苏科技资源配置策略建议。

    凌峰,戚湧. 基于聚类与对应分析的江苏科技资源配置现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41-48.,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510.
    Ling Feng,Qi Yong.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Clustering and Corresponding Analy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41-48.,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510.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张亭,刘林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49-5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050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视角,选取1962-2013年中美出口贸易数据,从微观产品特征视角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产品特征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产品特征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发挥双重作用机制,即产业升级与发展不仅取决于现有产品积累的要素禀赋,还受到产品本身技术复杂性的影响。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中国主要依赖产品密度(DEN),即依赖于既有产品积累的要素禀赋实现渐进式发展,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美国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产品密度(DEN)与产品技术复杂性(PCI)同时发挥了积极的双重作用并促进新竞争优势形成。进一步研究表明,密度(DEN)和产品复杂度指数(PCI)在不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通过对比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发现,随着生产要素禀赋积累以及产品技术复杂性提高,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增强,抑制作用减弱,但是引领作用不足。

    张亭,刘林青. 中美产品特征对产业升级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49-58., doi: 10.6049/kjjbydc.2018050742.
    Zhang Ting,Liu Linqing.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Product Features on the Industrial Upgrade between USA and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49-58., doi: 10.6049/kjjbydc.2018050742.

    分享
  • 赵莉,薛钥,胡逸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59-6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100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界学者开始探索造成企业环境污染的因素,试图通过技术改进减少污染。尤其自1991年“波特假说”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以“波特假说”为理论背景,基于中国污染密集型制造业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以研发人员数量为控制变量,深入分析环境规制强度对我国污染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规制强度对污染密集型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激励作用;在增加控制变量后,环境规制强度对于提高污染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加显著。可见,“波特假说”适用于我国污染密集型制造业。最后,根据我国污染密集型制造业现状,提出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和产业研发投入相关对策建议。

    赵莉,薛钥,胡逸群. 环境规制强度与技术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59-65., doi: 10.6049/kjjbydc.2018100425.
    Zhao Li,Xue Yue,Hu Yiqu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59-65., doi: 10.6049/kjjbydc.2018100425.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王成军,刘茹玥,孙笑明,王雅兰,王春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66-7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18086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区分关键研发者和一般研发人员基础上,利用24家涉及技术并购的高新技术企业1998-2017年全部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数据,从动态角度分两个步骤研究了技术并购对224名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合作网络的影响。社会网络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技术并购发生,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整体均有所降低,结构洞有所增多;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与目标企业技术相似性、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有显著负向关系,而与接近中心性关系不显著,与其结构洞有显著正向关系。结论从理论上拓展了技术并购对并购企业影响研究的视角,同时对并购企业管理者进行并购选择以及留住自身关键研发者并保持较高的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王成军,刘茹玥,孙笑明,王雅兰,王春艳. 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合作网络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66-75.,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644.
    Wang Chengjun,Liu Ruyue,Sun Xiaoming,Wang Yalan,Wang Chunyan. Research on the Chang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ey Inventors Cooperation Network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66-75.,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644.

    分享
  • 梁宏,吴映玉,陈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76-8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1808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兴市场企业海外并购,购买技术的同时能否提升其创新能力?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技术并购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持续效果。不仅考虑了海外并购事件,还考虑了并购之后的吸收过程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能够通过海外并购促进其技术创新绩效显著提高,但长期来看,海外并购对其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逐步减弱。国有企业能够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并且该效果能保持更长时间。具有海外经历的高管也能够帮助企业从海外并购中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但海归高管不利于该效果的长期保持。

    梁宏,吴映玉,陈松. 新兴市场海外并购的持续创新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76-83.,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339.
    Liang Hong,Wu Yingyu,Chen Song. The Persistent Innovation Effec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rossBorder M&As in Emerging Marke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76-83.,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339.

    分享
  • 王健,黄群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84-9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090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原始性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当前对企业如何获得原始性创新的研究严重不足。为此,以我国环渤海经济带179家高技术企业为样本,从组织遗忘和即兴角度研究原始性创新形成问题,并进一步分析环境动态性在组织遗忘和原始性创新间的作用。结果发现:组织遗忘和组织即兴对原始性创新具有积极效应;组织即兴在组织遗忘和原始性创新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对组织遗忘和原始性创新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王健,黄群慧. 组织遗忘、组织即兴与环境动态性视角下企业原始性创新构建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84-90., doi: 10.6049/kjjbydc.2018090196.
    Wang Jian,Huang Qunhui.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Improvisation and Environmental Dynamism Construction Paths of Original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84-90., doi: 10.6049/kjjbydc.2018090196.

    分享
  • 岳金桂,于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91-9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06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动态能力观为基础,探究了转型经济环境下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作用,以及环境动态性(技术动态性和市场动态性)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商业化绩效间的调节作用。基于我国16个省市目标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技术机会识别能力、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商业化绩效;环境动态性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商业化绩效关系具有部分调节作用,其中,技术动态性显著削弱了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与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关系。

    岳金桂,于叶.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商业化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91-98., doi: 10.6049/kjjbydc.2018060112.
    Yue Jingui,Yu Y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ical Innovation Dynamic Ability and Technical Commercialization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91-98., doi: 10.6049/kjjbydc.2018060112.

    分享
  • 苏昕,张辉,周升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99-10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1808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供应链企业对外部关系网络的结构性嵌入,有利于其获取更多异质性资源,这为组织绩效提升奠定了基础。在构建结构嵌入、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混合模型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结构嵌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嵌入与组织绩效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结构嵌入具有“拐点”效应,过高水平的结构嵌入不利于组织绩效提升;环境动态性在结构嵌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中发挥有中介的调节作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结构嵌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中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苏昕,张辉,周升师. 结构嵌入、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一个混合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99-107.,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329.
    Su Xin,Zhang Hui,Zhou Shengshi.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Embeddedness,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Mixed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99-107.,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329.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李燕萍,刘金璐,洪江鹏,李淑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08-1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1808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与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对指导未来科技人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对1978—2017年我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文献计量和共词分析,梳理和探究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整体状况、发展过程及趋势。从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国家级各部门政策文件内容两个方面,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分为恢复调整、深入改革、战略导向及创新发展4个时期,分析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变迁历程中的特点及各阶段政策关键词,基于政策目标、政策客体、政策工具等探讨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变化趋势,并展望了未来科技人才政策发展走向。

    李燕萍,刘金璐,洪江鹏,李淑雯.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人才政策演变、趋势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08-117.,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687.
    Li Yanping,Liu Jinlu,Hong Jiangpeng,Li Shuwen. The Evolution, Trend and Prospect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Polic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mmon Word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108-117.,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687.

    分享
  • 李政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18-1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110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所面临的法律主体资格不明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没有民事主体资格,不能以合法身份承接政府重大科研项目,也不能以联盟名义签订合同,其身份地位与其所承载的重要功能不相匹配。通过界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念,分析其法律现状和实践中所呈现的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法人、备案制等存在形态,提出赋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非法人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破除其承接政府服务职能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身份”不明问题等法律对策。

    李政刚.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民事主体地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18-123., doi: 10.6049/kjjbydc.2018110473.
    Li Zhenggang. Research on the Civil Subjective Status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ategic Cooperation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118-123., doi: 10.6049/kjjbydc.2018110473.

    分享
  • 军民融合创新
  • 方正起,黄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24-1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110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科技强军战略的重要举措。平台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激发潜在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意愿并提高预期协同效益,以此促进协同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基于资源调控理论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利用自身搭建的大数据信息系统计算出最优资源配置方案,自主高效地为潜在协同创新主体提供最佳配置资源的各项参考指标,以此为依据调整与控制协同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各项资源。建设基于资源调控理论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能够有效提高平台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潜在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意愿,提高协同合作成功率。

    方正起,黄达. 基于资源调控理论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24-129., doi: 10.6049/kjjbydc.2018110547.
    Fang Zhengqi,Huang d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Civi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Based on Resource Regulation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124-129., doi: 10.6049/kjjbydc.2018110547.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李良成,陈欣,郑石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30-1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1808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两者协同发展的机理。基于此,构建了科技人才子系统有序度模型、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对2006-2016年我国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和相邻基期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协同度显著上升,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邻基期协同度处于稳定的低度协同演变状态,科技人才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协同度增长幅度在协同作用中更加趋于一致,两个子系统趋于良好的互相促进过程中。最后,提出了促进该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李良成,陈欣,郑石明. 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及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30-137.,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207.
    Li Liangcheng,Chen Xin,Zheng Shiming. A Measurement Model for Synergetic Degree between S&T Talents and S&T Innov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130-137.,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207.

    分享
  • 孙甫丽,蒋春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38-14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11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持续创新研究较多关注组织层面,员工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借鉴“环境-认知-行为”逻辑框架,探讨创新氛围与和谐型激情在员工持续创新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采取追踪研究方法,基于389个员工样本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阶段员工创新行为与第二阶段员工创新行为显著正向相关,即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持续性;创新氛围调节两个阶段员工创新行为的正向关系,高创新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员工持续创新;和谐型激情调节两个阶段员工创新行为的正向关系,并中介创新氛围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

    孙甫丽,蒋春燕. 自我决定视角下创新氛围、和谐型激情与员工持续创新行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38-145., doi: 10.6049/kjjbydc.2018110184.
    Sun Fuli,Jiang Chunyan. The Relationship of Innovation Climate,Harmonious Passion and Employee Continuous Innovation Behavior:based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138-145., doi: 10.6049/kjjbydc.2018110184.

    分享
  • 马璐,刘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46-15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1808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员工创新性活动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差错风险,组织成员对待差错的心理与行为倾向决定员工后续创新活动发展方向。结合中国情景,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231份企事业单位的有效样本数据,基于差错反感文化视角,深入探究差错取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差错取向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差错取向与员工创新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差错反感文化负向调节差错取向与员工创新行为间的关系。

    马璐,刘闯. 员工差错取向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46-152.,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449.
    Ma Lu,Liu Chuang.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Error Orientation to Employees' Innovation Behavio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146-152.,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449.

    分享
  • 综述
  • 郭丕斌,李繁荣,吕文栋,赵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53-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1808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下,各国都在寻找能源转型的有效途径,但在如何有效指导能源转型实践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理论。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社会-技术变迁理论为研究视角,将社会-技术变迁理论框架与能源转型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出社会-技术变迁驱动能源转型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治理政策”研究框架,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强调要识别社会-技术变迁促进能源转型的动力因子,确定中国能源转型的各级参与者,进而提出能源转型治理政策。

    郭丕斌,李繁荣,吕文栋,赵杨. 社会-技术变迁驱动能源转型研究框架与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377.
    Guo Pibin,Li Fanrong,Lv Wendong,Zhao Yang.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Review for Energy Transition Driven by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10):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37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