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03-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杨武;施妙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60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科技创新波动性与周期性的界定和测度是创新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主要基于静态层面,而区域科技创新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过程。基于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区域科技创新波动性与周期性的内涵界定,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波动与周期测度的工具和模型,运用统计改革后的深圳南山区科技创新季度数据对区域科技创新短期的波动性与周期性及其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测度。结果表明:区域科技创新波动具有周期性,不同阶段的创新波动与周期特征完全不同,政府应根据区域科技创新波动规律与周期性规律,采取更具时效性的科技创新政策。

    杨武;施妙君. 区域科技创新中短周期测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8., doi: 10.6049/kjjbydc.2015060328.
    Yang Wu;Shi Miaojun. The Measurement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luctuations and its Cycles of Short Term and Middle Ter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1-8., doi: 10.6049/kjjbydc.2015060328.

    分享
  • 谢泗薪;戴雅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9-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70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现代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我国的战略要求,而科技服务业是加快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其高级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发展是“软化经济”、产业融合趋势下的必然选择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通过深度挖掘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合当前发展态势,构建了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即以市场导向、双轮驱动、价值创造、动态柔性、二元创新、闭环循环为核心要素,促进两者关系重构、网络扩张和产业深度融合,最终推动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的共同发展。

    谢泗薪;戴雅兰. 经济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模式创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9-15.,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182.
    Xie Sixin;Dai Yalan. Research on the Mode Innovative of Technology Services Linkage Modern Industry Under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Stat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9-15.,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182.

    分享
  • 张勇;骆付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6-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80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如何有效运行是科技资源管理和实践研究的典型问题,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价值网模型的内涵出发重构了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明确了各运营主体的职责和价值运转关系,有效解决了运行模式不清、平台运转效率低下等问题。然后,对基于价值网的成果转化平台运行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基于价值网的科技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

    张勇;骆付婷. 基于价值网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6-21.,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149.
    Zhang Yong;Luo Futing.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Based on the Value Ne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16-21.,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149.

    分享
  • 黄晓霞;于双阳;丁荣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22-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70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场独立型认知风格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项目经理对项目管理绩效的不同影响。以21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项目经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有关场认知风格的镶嵌图形测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而确定典型的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被试者各60人,得到有效实验数据120份,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产学研合作项目经理的认知风格对项目管理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场独立型项目经理对项目工期管理、项目风险管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更容易降低管理风险,保证产学研合作的可靠性;场依存型项目经理对项目人员管理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更容易提高管理效率,保证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

    黄晓霞;于双阳;丁荣贵. 产学研合作项目经理认知风格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22-27.,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575.
    Huang Xiaoxia;Yu Shuangyang;Ding Ronggui. Impact on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of the Field Cognitive Style of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Project Manager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22-27.,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575.

    分享
  • 高照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28-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60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标准竞争与吸收能力及开放式创新密切相关。探讨了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形成首个技术标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内向型创新促进首个标准的形成,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吸收能力对技术标准制定具有正向影响,但是这种效应随开放式创新形式的不同有所差异。

    高照军. 内向型创新、国际化与吸收能力影响技术标准的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28-32., doi: 10.6049/kjjbydc.2015060403.
    Gao Zhaojun. Study on Impact Mechanism of Inbound Innov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ies on Technology Standard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28-32., doi: 10.6049/kjjbydc.2015060403.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胡振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33-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70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创业资本供给推力、创业资本需求拉力、创业资本供求黏力3个方面选取28个指标,构建国家高新区创业资本供求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利用SPSS17.0对6个争创建世界一流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业资本供求能力进行评价,发现其能力大小依次为:中关村、深圳、张江、东湖、西安、成都。根据评价结果,就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何提高创业资本供求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胡振兴. 国家高新区创业资本供求能力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33-39.,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585.
    Hu Zhenxing. The Evaluation of VC Supply and Demand Ability in Six Exemplary NHTIDZ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33-39.,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585.

    分享
  • 高丽娜;朱舜;李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40-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905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经济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的增长极化与扩散作用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创新能力、要素集聚与扩散形成的区际空间外部性使得城市群增长核心不断演化,并形成系统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呈现出下降趋势,对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分工过程中创新要素集聚与创新溢出、空间依赖都对城市极化效应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政策导向应从强化城市间创新分工、充分利用创新过程的空间外部性、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等方面着手。

    高丽娜;朱舜;李洁. 创新能力、空间依赖与长三角城市群增长核心演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40-44.,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553.
    Gao Lina;Zhu Shun;Li Jie. Innovation Ability, Spatial Depend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Growth Poles of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40-44.,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553.

    分享
  • 曾繁华;侯晓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45-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110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包容性创新是基于包容性增长而进行的创新。利用武汉市1990-2014年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包容性创新指标,并对各创新指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武汉市创新科技成果及人才评价指标已不适应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不能体现创新包容性。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包容性创新驱动武汉市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优化路径。

    曾繁华;侯晓东. 包容性创新驱动武汉经济发展指标构建与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45-50., doi: 10.6049/kjjbydc.2015110329.
    Zeng Fanhua;Hou Xiaodong. Inclusive Innovation Index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to Drive the Wuhan Economic Develop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45-50., doi: 10.6049/kjjbydc.2015110329.

    分享
  • 李俊江;孟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51-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70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创新驱动为研究基点,探索了创新驱动与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强调无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重振还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转型,创新驱动对于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再工业化”创新驱动路径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互促的过程,导致中美制造业竞争日益加剧,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两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战略发展目标重叠与国际资源的争夺上。当前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贡献度偏低,创新驱动转型是必由之路,但美国“再工业化”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制造了种种障碍,亟待突破。为此,中国也应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中寻求启示,以明确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的着力方向。

    李俊江;孟勐. 基于创新驱动的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转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51-55.,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541.
    Li Junjiang;Meng Meng.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Drive: America's Reindustrialization and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51-55.,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541.

    分享
  • 刘然;蔡峰;宗婷婷;孟奇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56-6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60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放式创新加速了价值链的专业化分工,专利价值的实现方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新兴的专利基金不断塑造出崭新的商业模式。对国外典型专利基金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梳理了中国政府近年来在促进专利基金运营方面的政策努力,选取深圳中彩联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和睿创专利运营基金为样本,探讨了本土专利基金的实践探索与运营瓶颈。在《专利法》第四次修改的背景下,具体从专利运营的政策优化、专利诉讼的法律因应、专利投资的风险管控以及专利滥用的反垄断规制4个层面,提出了专利运营基金的完善路径。

    刘然;蔡峰;宗婷婷;孟奇勋. 专利运营基金:域外实践与本土探索[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56-61., doi: 10.6049/kjjbydc.2015060343.
    Liu Ran;Cai Feng;Zong Tingting;Meng Qixun. Patent Operation Fund: Foreign Practice and Local Explor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56-61., doi: 10.6049/kjjbydc.2015060343.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李欣;黄鲁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62-7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120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预测和描绘新兴技术发展路径的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产业、国家的技术发展规划中,以减少创新和规划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然而,目前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和制定常以定性方法为主,过分依赖专家经验。在剖析技术路线图研究机理的基础上,将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引入技术路线图应用中,以减少技术路线图对专家经验的依赖。构建基于文献计量、专利分析和技术路线图的新兴技术产业未来发展分析框架,并以染料敏化太阳能光伏技术产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该分析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李欣;黄鲁成. 技术路线图方法探索与实践应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62-72., doi: 10.6049/kjjbydc.2015120391.
    Li Xin;Huang Lucheng. The Research of Technology Roadmapping Method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ibliometrics and Patent Analy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62-72., doi: 10.6049/kjjbydc.2015120391.

    分享
  • 李进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73-7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100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方向。产业集群内部文化生态包括多中心网络型和核心-外围网络型两种基本类型。已有的核心-外围网络型产业集群文化生态阻碍了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应从确定集群文化生态战略、调整集群成员文化生态位以及建立成员文化间的交流融合机制等方面着手,促进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多中心网络型文化生态的形成。

    李进兵. 集群内部文化生态变迁与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73-77., doi: 10.6049/kjjbydc.2015100484.
    Li Jinbing. Changing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and Developing of Innovative Industry Cluster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73-77., doi: 10.6049/kjjbydc.2015100484.

    分享
  • 张治栋;杜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78-8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90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升级范式正从封闭式集聚走向开放式协同,产业集群愈发寻求与外界建立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使得风险形成更为复杂。开放系统下,产业升级是集群内部功能协同与外部价值协同交互作用的结果。传统风险规避机制难以有效化解价值协同风险对技术协同产生的直接冲击及对服务网络产生的联动破坏,需针对协同风险进行化解机制设计。遵循协同导致有序的思路,将协同风险的概念从产业内、产业间延伸到区域间,通过构建“四步走”化解机制兼顾实现集群内外部的协同,从而稳步攀升价值链,推动产业升级。

    张治栋;杜宇. 协同风险化解视域下的产业升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78-83.,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354.
    Zhang Zhidong;Du Yu. Research on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Risk Mitig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78-83.,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354.

    分享
  • 刘辉煌;汤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84-9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80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聚作为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其影响因素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但鲜有学者直接研究低碳约束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基于2000-2012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利用门槛回归方法,从人均收入和人力资本两个角度,检验了低碳约束对产业集聚的门槛效应。收入门槛的检验结果表明,在中、低收入阶段,低碳约束抑制产业集聚,而在高收入阶段,低碳约束则显著促进地区产业集聚;人力资本门槛的检验结果表明,在高人力资本阶段,低碳约束能够显著带动地区产业集聚,在中低人力资本阶段则相反。

    刘辉煌;汤玲. 低碳约束对产业集聚的门槛效应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84-90.,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194.
    Liu Huihuang;Tang Ling.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Low Carbon Constraints 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84-90.,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194.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王公为;彭纪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91-9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9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化已成为新兴市场企业实现创新追赶的重要战略。然而,现有研究关于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对创新影响的条件和机制缺乏关注。基于知识观和二元性整合视角,探索国际化对新兴市场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以中国高技术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国际化广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国际化深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国际化广度和深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正向交互作用。结论对于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具有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王公为;彭纪生. 国际化对新兴市场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91-96.,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122.
    Wang Gongwei;Peng Jisheng. Study on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Innovation Ability of Firms in Emerging Marke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91-96.,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122.

    分享
  • 庞长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97-10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80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创新绩效的关键。基于资源来源差异,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两种。诸多研究探讨了自主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但自主创新并非适合所有企业,当前缺乏对企业创新模式转换的研究。对177家中国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引进创新,自主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更显著;而当企业与联盟伙伴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时,企业更倾向于实施引进创新。同时,还以调研企业为案例研究了合作效率对创新模式转换的影响。将创新理论和联盟理论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庞长伟. 自主创新还是引进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97-103.,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250.
    Pang Changwei. Endogenous Innovation or Introducing Innovation? 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 Effectivenes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Mod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97-103.,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250.

    分享
  • 张鲁彬;柳进军;刘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04-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80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已有企业生命周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创业孵化分为种子期、出生期、成长期、成熟期4个阶段,结合不同生命周期企业成长及开展创业活动的决定要素和演变规律,从资源获取、能力培养、风险规避、价值提升4个维度对企业创业孵化的关键要素进行了界定,并揭示了创业孵化的周期性特征,针对企业不同生命周期,提出了萌发模式、孵化模式、加速模式和能变模式4种周期基础功能孵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企业边界和孵化边界的变化,提出了基础要素集成模式、周期功能集成模式和网络协同集成模式3种集成模式。

    张鲁彬;柳进军;刘学. 基于生命周期的创业孵化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04-110.,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182.
    Zhang Lubin;Liu Jinjun;Liu Xue. A Research on the Incubating Mode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Based on the Life Cycle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104-110.,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182.

    分享
  • 李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11-11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90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业模式创新对经营绩效的积极效用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二者内在逻辑关系的认识仍需深化。基于双元能力视角,探讨制造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内在联系,运用192家制造型中小企业数据分析发现,因效率边界作用,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绩效呈倒U型关系,而由于新颖效应,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为U型;双元能力在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倒U型关系,以及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绩效的U型关系中都发挥正向调节效应。

    李巍. 制造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11-116.,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076.
    Li Wei.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111-116.,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076.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陈小锋;毛羽;苏延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17-1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80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政府投入类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对指标赋权。通过湖北省高校的实际应用,发现科研基础和科研产出在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

    陈小锋;毛羽;苏延森. 政府投入类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17-121.,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447.
    Chen Xiaofeng;Mao Yu;Su Yansen.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for University Research Projects Founded by Govern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117-121.,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447.

    分享
  • 姜道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22-12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90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一项旨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战略。在借鉴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的实际情况,按照指标选取的综合性、层次性、逻辑性等原则,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和日常评价4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了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为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的绩效评定提供了依据。最后,从项目实施与管理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可为提高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水平提供参考。

    姜道奎. 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22-126.,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263.
    Jiang Daokui.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unds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122-126.,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263.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单子丹;李小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27-1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80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知识云传播过程和特征,构建了知识云传播的系统模型。考虑到知识云传播过程中受传者接收知识后由于离线或其它原因导致不能即时再传播的潜伏状态,建立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知识云传播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并以此对知识云传播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仿真结果刻画了知识云传播过程中各节点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成员行为和云平台网络参数对云传播过程的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知识云传播模式能正确反映云环境下的知识传播趋势,并能较为准确地描述知识云传播过程。

    单子丹;李小雯. 基于云计算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知识传播模式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27-132.,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242.
    Shan Zidan;Li Xiaowen. Analysis on the Modes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in High-tech Industry Innovation Network Based on the Cloud Comput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127-132.,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242.

    分享
  • 丁巨涛;宋振东;张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33-1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90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探讨影响知识产权发展的5大因素。通过对《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4》的指标进行分类,计量分析中国内地31省市的截面数据,得出影响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知识产权创造(创造质量)和运用(技术市场交易),同时,知识产权的保护(司法保护能力)、管理(企业创造潜力)和基础能力建设(创造环境)对知识产权发展有较大影响。构建了以实现知识产权市场价值为目的的知识产权发展概念模型,提出了促进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建议。

    丁巨涛;宋振东;张岗. 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水平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33-138.,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349.
    Ding Jutao;Song Zhendong;Zhang Gang.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Main Factor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ment Level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133-138.,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349.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朱蓓倩;高向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39-1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90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上海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评价,深入探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下上海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海外科技人才引进制度欠缺、科技人才流动制度有待完善以及高端科技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在分层次分析后借鉴国外经验,提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下上海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对策性建议。

    朱蓓倩;高向东. 上海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与耦合协调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39-143.,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511.
    Zhu Beiqian;Gao Xiangdong. The Sci-tech Huma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oupling Coordinated Degree in Shanghai[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139-143.,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511.

    分享
  • 邓志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44-1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8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造力对组织发展和员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精神型领导在个体层次通过精神智力、在组织层次通过工作场所精神性影响创造力的作用效果及内在机理。通过对192对主管-员工问卷数据的跨层次统计分析发现,精神型领导正向影响创造力、精神智力和工作场所精神性,精神智力在精神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正向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工作场所精神性在精神型领导影响员工创造力的过程中具有跨层次中介效应。这对提高精神型领导的领导效能,激发企业员工创造力具有重要启示。

    邓志华. 精神型领导影响员工创造力的跨层次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44-148.,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117.
    Deng Zhihua. Research on the Cross-level Effect of Spiritual Leadership to Employees' Creativ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144-148.,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117.

    分享
  • 汪志红;谌新民;周建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49-1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70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从企业角度分析人才流动动因的研究较少,且样本异质性不足。使用Price-Mueller雇员离职模型原理构建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在增强样本异质性条件下,采用有序和多分类离散Logistic计量分析模型,从企业视角定量研究其不同性质、结构形式、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的人才流动性风险概率和动因。结果显示:民营/私营企业、信息产业技能型人才流动风险较大,人才流动具有主营收入和人员的规模效应;各分类条件下流动影响动因差异显著,一般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较多关注薪酬福利和社会保障,科研和管理型人才更注重培训、学习、晋升机会和企业文化、制度等,同时不少人才逐渐将工作和家庭生活质量与环境作为其流动主要动因,人才流动新特征逐渐显现。

    汪志红;谌新民;周建波. 企业视角下人才流动动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49-155.,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259.
    Wang Zhihong;Chen Xinmin;Zhou Jianbo. The Talent Flow Motivation Research on Enterprise View[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149-155.,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259.

    分享
  • 综述
  • 林叶;李燕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56-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70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摄性行为是一种自发的、前瞻性行为,其目的是改变环境或自我,对员工态度、绩效、职业发展及团队或组织产出具有重要影响。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前摄性行为的情境化内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前摄性行为理论研究框架,探讨了中国情境下前摄性行为的适用性,并对前摄性行为情境化研究以及在中国情境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林叶;李燕萍. 前摄性行为情境化研究:一个理论整合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56-160.,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095.
    Lin Ye;Li Yanping. A Contextualized Study on Proactive Behavior: A Framework of Theoretical Integr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5): 156-160.,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09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