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2-06-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迟春洁;马铁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一个内生技术变化的优化模型,考察了在不确定的技术学习、确定性的技术学习以及不确定的碳税3种情况下,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技术发展路径选择问题。研究表明,通过选择适当的技术发展路径,可以有效减少减排成本和碳排放,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技术学习是产生这种最优技术发展路径的关键因素,技术学习的不确定性会扩大不同技术发展路径之间的差异,而不确定的碳税则缩小了这些技术发展路径的差异。

    迟春洁;马铁驹. 低碳转型下的技术发展路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4.,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4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4.,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433.

    分享
  • 郝凤霞;刘海峰;李晨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5-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80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科技投入总量的不断增加,如何科学有效地管好用好科技经费已经成为科技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欧盟框架计划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项目管理模式,注重资源配置、协调合作以及项目的管理与实施,尤其是任务安排的适当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及合作关系的质量。从欧盟框架计划管理的组织架构、财务管理、审计监控和知识产权归属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改进我国的研发项目管理绩效有所启示。

    郝凤霞;刘海峰;李晨浩. 欧盟框架计划研发项目管理机制及其借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5-11., doi: 10.6049/kjjbydc.20110801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5-11., doi: 10.6049/kjjbydc.2011080169.

    分享
  • 李平;曾国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2-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8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伦敦的R&D投入在英国最低,但是创新产出却很高,城市竞争力更是位居世界前列。这一创新悖论从表面上看,可归因于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缺陷,即伦敦存在着未被测度的“隐性创新”;而实质上则反映出人们在评价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时,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两种创新模式的区分认识不足,对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在城市创新体系中的隐性创新源头和媒介作用认识不足。基于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的创新活动特点来理解和构建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这种认识偏差往往导致城市创新政策不能有的放矢。

    李平;曾国屏. 伦敦“隐性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在城市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2-15., doi: 10.6049/kjjbydc.20110800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2-15., doi: 10.6049/kjjbydc.2011080004.

    分享
  • 张赤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6-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10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科技计划推动产学研合作是政府在建设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奥地利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并成功实施了卓越技术能力中心计划,有效地推动了本国产学研合作及其创新组织的发展。该计划改变了以往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方式,通过以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为载体,采取中央和地方配套资助的方式,并将资助与定期评估挂钩,推动合作创新组织的持续发展,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从而提高奥地利产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做法和经验对推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赤东;. 奥地利卓越技术能力中心计划管理经验及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6-19., doi: 10.6049/kjjbydc.201101059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6-19., doi: 10.6049/kjjbydc.2011010599.

    分享
  • 张洁;蔡虹;贾玉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20-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30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计算了日本通过国际贸易、FDI和无形技术外溢三种渠道对我国外溢的技术知识存量,然后与我国自主研发及技术引进所形成的R&D存量进行加总,得到我国总技术知识存量,并代入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得出总技术知识存量的产出弹性系数和边际收益率。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对我国的技术外溢效果十分显著,对增加我国技术知识存量和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洁;蔡虹;贾玉健. 日本技术外溢对我国技术知识存量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20-25., doi: 10.6049/kjjbydc.20120301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20-25., doi: 10.6049/kjjbydc.2012030128.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巴吾尔江;董彦斌;孙慧;张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26-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40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建立了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内地30个省区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得出了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最后以新疆为例,指出了其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巴吾尔江;董彦斌;孙慧;张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26-30., doi: 10.6049/kjjbydc.20110405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26-30., doi: 10.6049/kjjbydc.2011040578.

    分享
  • 胡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31-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70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客观、准确、全面评价区域科技创新绩效对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收集了2000—2009年我国31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数据,用DEA方法分析了各地区科技创新绩效,总结了我国科技创新绩效的总体趋势及阶段性变化情况,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绩效的区域特点,发现东部地区科技创新绩效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最后,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效性与科技进步环境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探析了区域科技创新绩效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胡凯;.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31-35.,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4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31-35.,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442.

    分享
  • 胡晓辉;杜德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36-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60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明确城市科技竞争力生态位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含3个维度、8个模块以及26个指标的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科技竞争力生态位进行了计算,根据结果分析了各个城市科技竞争力生态位的地区差异、空间竞争关系和发展态势,〖JP〗明确了浙江各市科技竞争力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格局,为调整全省科技发展空间布局和战略规划提供了相关参考及启示。

    胡晓辉;杜德斌. 城市科技竞争力的生态位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36-40., doi: 10.6049/kjjbydc.20110607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36-40., doi: 10.6049/kjjbydc.2011060763.

    分享
  • 陶建宏;师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41-4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30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西部地区1992-200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Malmquist指数法,考察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总体上由负值(-0.8%)转为正值(7%),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8.8%提高到14.3%,对东部地区的追赶效应明显,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陶建宏;师萍.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西部地区TFP分解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41-45.,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0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41-45.,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097.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刘名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46-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的产业和技术成长规律,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和技术基础和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在剖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及其面临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钻石理论模型对产业竞争优势的要求,在整合各大要素优势的基础上,从产业体系、政策扶持、服务平台3个层面构建和完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健发展,抢占未来全球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刘名远;.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与支撑体系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46-51.,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5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46-51.,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587.

    分享
  • 王利;尚晓昆;蒋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52-5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7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19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3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新兴产业在兴起、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十二五”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选择,对如何促进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探讨。

    王利;尚晓昆;蒋宁.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52-56.,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0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52-56.,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067.

    分享
  • 郑谦;胡春阳;赵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57-6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转移是区域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在成本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下,产生了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需要。但这种大规模产业转移现象未明显出现,主要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产生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的需要,而这种替代性受技术创新环境和能力的影响。通过对东部和中部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测度技术创新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提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对产业转移具有迟滞作用。

    郑谦;胡春阳;赵瑾. 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对产业转移迟滞作用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57-62.,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0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57-62.,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065.

    分享
  • 陆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63-6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30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产业发展驱动因素的分析,研究认为传统的生产者驱动、购买者驱动及混合驱动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进而从成本推动和竞争带动技术推动的角度,分析了价值链层级的形成;根据这两类驱动因素,提出3种产业升级模式,即产品族内升级、产业功能链升级及价值链升级;最后简要说明了在采用这3类模式升级的过程中,需要从战略、发展趋势及本身能力优势上进行综合分析。

    陆斌;. 转型经济中的产业价值链升级[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63-69.,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5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63-69.,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562.

    分享
  • 伍莺莺;许宁;张昭;郑戈;王雅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70-7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建设对于发挥地方优势、提升区域农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现有地方创新团队建设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地方创新团队建设中产业设置、构建框架、人员产生、经费安排、组织管理及运行模式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地方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宏观政策指导、产业选择和设置、岗位任务确定、经费安排及目标考核等方面进一步做好地方创新团队建设的建议。

    伍莺莺;许宁;张昭;郑戈;王雅鹏.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建设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70-73.,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0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70-73.,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003.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龙勇;陈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74-7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70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资本为中心研究了风险资本融资企业的创新类型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资本治理模式问题。从资金和非资金增值服务两个维度分析了风险投资的资本结构变化,并且将企业创新类型分为渐变创新和突变创新。通过代理模型分析得出,风险投资家倾向对突变创新项目投入的风险资本中NFVA比重明显大于投资资金;对渐变创新项目会投入大量资金,少量NFVA。不同创新类型会使风险投资家对公司项目有不同的风险感知,并且促使他们调整投入的风险资本结构,以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代理风险。最后以投资家的风险感知为中间分析变量,提出了不对称条件下对管理人的激励安排,以及与资本结构相匹配的治理机制。

    龙勇;陈银.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类型对风险资本结构的影响及治理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74-79.,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2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74-79.,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257.

    分享
  • 巩杰;李金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80-8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7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技术企业内部存在大量的组织冗余,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适当的组织冗余又能够帮助企业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对企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冗余的合理利用,关系到高技术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针对高技术企业内部的组织冗余,分析其在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构成和价值,进而通过构建高技术企业组织冗余开发模型,分析环境、高技术企业和高技术企业组织冗余之间的关系,最终对高技术企业合理利用组织冗余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巩杰;李金生. 高技术企业组织冗余开发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80-84.,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1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80-84.,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184.

    分享
  • 冉秋红;任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85-8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40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当前企业智力资本对自主创新的重要影响,以及资本结构与创新战略的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并探讨了智力资本结构影响自主创新绩效这一研究主题。分析了协调优化的智力资本结构,能够支撑与促进组织自主创新顺利进行,提升自主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根据各地大中型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数据信息,较为直观地验证了这一机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冉秋红;任重. 企业智力资本结构与自主创新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85-89., doi: 10.6049/kjjbydc.20120403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85-89., doi: 10.6049/kjjbydc.2012040361.

    分享
  • 黄耀杰;王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90-9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20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过程中的试错行为具有触发性、学习性、锁定性和适应性,并且这4种特性的外在表现各不相同。通过构建试错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试错的触发性、学习性和锁定性与适应性呈正相关,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试错的触发性和锁定性与学习性呈正相关。

    黄耀杰;王敏.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过程中试错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90-94.,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2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90-94.,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261.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储敏;徐升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95-9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1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加剧了社会对专利制度的质疑,而为了回应这些质疑,绿色专利制度被提出。作为构建绿色专利制度的探索,绿色技术专利申请的快速通道、绿色技术专利转让与许可机制以及绿色技术专利信息分享机制已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和局限性。构建绿色专利制度,还可以围绕专利授予条件、专利权人的义务等内容作进一步的创新。

    储敏;徐升权. 绿色专利制度的探索、实践和再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95-97., doi: 10.6049/kjjbydc.20120101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95-97., doi: 10.6049/kjjbydc.2012010118.

    分享
  • 吴珂;王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98-10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60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创新示范区不仅适用国家支持中关村的所有政策,还将享受税收、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因此,如何用足用好创新示范区的相关政策,积极创造新的制度比较优势,提升竞争力,建设创新型科技新城,将是张江乃至上海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重大任务,解读张江示范区各类创新政策的内涵,分析各种政策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瓶颈,并在借鉴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等现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张江高新区在规划和落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工作中的策略及建议。

    吴珂;王霞.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政策及其应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98-102., doi: 10.6049/kjjbydc.20110605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98-102., doi: 10.6049/kjjbydc.2011060586.

    分享
  • 蒋俐俐;杨亚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03-10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40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作为其中之一的新能源汽车,尽管在这几年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并不尽如人意。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度有效性的分析,得出现行的制度安排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结论,然后分析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始阶段,制度创新是如何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最后,分析了政府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议。

    蒋俐俐;杨亚平.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制度安排及有效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03-106., doi: 10.6049/kjjbydc.20110408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03-106., doi: 10.6049/kjjbydc.2011040882.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邱尔妮;栾海峰;邱尔卫;王臣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07-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40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竞争力是决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要素的分析,选取18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我国区域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除港澳台和西藏以外的30个省、区、直辖市的生态竞争力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区域生态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邱尔妮;栾海峰;邱尔卫;王臣业.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区域生态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07-111., doi: 10.6049/kjjbydc.20110407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07-111., doi: 10.6049/kjjbydc.2011040717.

    分享
  • 张伟;张庆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12-11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309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定义了知识管理创新风险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管理创新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建立了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具有模糊性和难以定量化的特点,利用模糊德尔菲法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选取一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说明该模型在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中的实际可操作性。

    张伟;张庆普. 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企业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12-116.,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9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12-116.,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977.

    分享
  • 傅贤治;杜丽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17-1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6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效评价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是提升管理创新效率的关键,也是衡量组织变革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基础。基于市场导向型组织变革理论,从企业的体制机制、科学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3个维度提出了企业管理创新能力评价的变革引擎模型,构建了金字塔型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专家意见法检验其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评价机制对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具有导向性作用,而构建金字塔型管理创新体系是企业不断变革和创新的核心动力。该模型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管理创新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对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傅贤治;杜丽燕. 企业管理创新能力评价的变革引擎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17-121., doi: 10.6049/kjjbydc.20110600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17-121., doi: 10.6049/kjjbydc.2011060093.

    分享
  • 宁连举;唐家青;李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22-12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7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入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能力及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并基于全面创新理论,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属性和特点出发,构建了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宁连举;唐家青;李萌. 基于全面创新理论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22-126.,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0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22-126.,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027.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周文光;黄瑞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27-1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80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主创新需要多个领域专家的参与,充分利用参与者所掌握的知识是自主创新取得成功的保障。使用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个人参与自主创新贡献其知识的努力水平、自主创新岗位工资、企业对监督的投入、个人工作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个人知识利用策略。

    周文光;黄瑞华. 企业自主创新中个人知识利用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27-131., doi: 10.6049/kjjbydc.20110802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27-131., doi: 10.6049/kjjbydc.2011080267.

    分享
  • 李玲娟;霍国庆;张晓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32-13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70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知识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现有研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资本运营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机理图。基于理论分析,建立了以HSC为基础的指标体系,并以新疆克拉玛依市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利用LISREL软件进行SEM中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效果较好。

    李玲娟;霍国庆;张晓东.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资本运营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32-136.,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6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32-136.,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618.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张春海;孙健;刘长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37-1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70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技术和信息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经济发展的路径也从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工业化逐步转向以知识资本、技术和人才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人才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才的竞争。以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构建了科技人才开发水平测评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科技人才开发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科技人才开发水平的政策建议。

    张春海;孙健;刘长花. 我国科技人才开发水平的测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37-140.,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4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37-140., doi: 10.6049/kjjbydc.2011070470.

    分享
  • 徐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41-14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人力资源柔性通过数量柔性与功能柔性两个维度来衡量。数量柔性是通过利用非全时、临时和季节性员工等雇佣形式以改变公司应用人员数量的能力。功能柔性可以通过直接雇佣多技能的员工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多样性技能的可转移性和适应性来实现。如果两者之间一方的提高或降低会引起另一方向相反方向发展,则称两者之间为替代关系;如果组织同时实施两种柔性,会比单独实施其中一种柔性产生更大的结果影响,则二者表现为互补关系。经营战略(防御型、探索型和分析型)是柔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数量柔性与功能柔性之间具有比较弱的互补关系。3种战略类型都是影响功能柔性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统计上也相当显著。分析型战略对功能柔性的影响较大,3种战略对数量柔性的影响均不显著,其中,分析型战略对数量柔性的影响为负。

    徐玲;. 人力资源数量柔性与功能柔性:替代或互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41-145.,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1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41-145.,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150.

    分享
  • 刘筱红;陈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46-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1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政策整理以及大量的统计数据搜集、梳理和筛选的基础上,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湖北省科技人才性别差异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科技人才政策存在性别盲点,揭示了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给出了相关对策,以期对制定有利于科技领域性别平等的发展决策有所启示。

    刘筱红;陈奕. 湖北省女性科技人才差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46-150., doi: 10.6049/kjjbydc.20120101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46-150., doi: 10.6049/kjjbydc.2012010142.

    分享
  • 聂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51-1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40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企业成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走出去”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为了快速提高核心竞争力,纷纷选择通过在海外进行并购、合资、新建等方式获取先进的知识技术,快速完成产业升级和提高市场份额。知识的合理利用、有效转移和自主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因此,在跨国并购中如何更好地进行知识转移,是我国企业关注的焦点。

    聂磊;. 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知识转移的几点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51-155., doi: 10.6049/kjjbydc.20120403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51-155., doi: 10.6049/kjjbydc.2012040306.

    分享
  • 综述
  • 刘敏;曹衷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56-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与企业R&D合作已经成为许多企业获得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大学已逐渐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强化高校研发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要从优化研发资源配置,加强大学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着手。对近些年关于大学与企业之间R&D合作技术溢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为大学与企业R&D合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学术基础,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

    刘敏;曹衷阳. 大学与企业R&D合作技术溢出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 156-160.,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2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2): 156-160.,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29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