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1-15
  

  • 全选
    |
    科技进步论坛
  • 刘涛;陈省平;罗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技术活动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特征,其研究活动已由小科学研究逐渐发展为多科学综合、多国家参与的资源型研究工作。综述了国际上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刘涛;陈省平;罗轶. 大科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5-7..

    分享
  • 李建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短缺和科技起飞并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在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历史时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增强对国家干预科技活动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促进自主科技资源的形成和发展

    李建民. 当前中国的科技短缺与科技起飞问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7-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7-10..

    分享
  • 曾志勇;崔义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本通过技术引进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赶上了世界先进技术国家,成功地实现了“赶超战略”。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但是,由于技术引进的方式、目的和主体不一样,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技术引进对于后发国家经济“赶超”的重要意义。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先行国家的科学技术,实现经济超常规的增长,同时避开人均资源配置占有水平低的发展矛盾,这就是技术引进在今天的战略意义。

    曾志勇;崔义中. 比较与反思:技术引进对“赶超式”发展的作用及其战略意义[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1-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1-13..

    分享
  • 石国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交流对于科学共同体和整个科学活动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信息迅速膨胀与高度开放的今天,科学交流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成为科学社会学的一个时代命题。通过揭示传统科学交流的弊端,力图描述现代科学交流结构与功能的创新,构建一种新的科学交流模型。

    石国进. 论现代科学交流的结构与功能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4-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4-15..

    分享
  • 王行靳;吴孙华;周世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技术主体系统发展历史的回顾,建立其演化过程的模型,并据此来分析技术主体系统演化中的稳定与突变特征及作用机制。

    王行靳;吴孙华;周世祥. 技术主体系统的演化过程及演化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6-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6-17..

    分享
  • 区域科技、经济、社会
  • 陆立军;周国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群学习是一定区域内的成员企业为了应付技术不确定性的挑战而采取的协调行动,本质上是知识空间转移的一种有效载体。区域竞争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创新起决定作用的根植于区域的隐性知识,同时创新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蕴涵“干中学”与“用中学”的学习过程。通过区域集群学习,不仅可以加速难以复制的隐性知识的扩散和转移,降低区域内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可以促成区域集成创新的实现,从而促进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提高。

    陆立军;周国红. 学习、创新与区域竞争优势[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8-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8-21..

    分享
  • 孙绍荣;廖燕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中国各省市的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进行回归分析,并结合数据分析了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指出越是综合条件好的地区,基础研究效率越高。

    孙绍荣;廖燕玲. 中国各省市的基础研究投入产出及效率的统计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22-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22-23..

    分享
  • 胡树华;管顺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对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5省GDP进行预测,指出中部地区GDP发展趋势,并通过与全国GDP的比较,找出中部地区GDP的发展差距,并得出相关结论。

    胡树华;管顺丰.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我国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24-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24-25..

    分享
  • 董藩;洪名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轻工业是我国西部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发育不足,产值比率低,技术水平差,市场占有率低。要改变西部轻工业发展的滞后状态,必须矫正决策思路,实现投资安排从偏重型向偏轻型的转变,重新建立轻重均衡、协同密切、有效运行的产业结构。

    董藩;洪名勇. 论西部地区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26-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26-29..

    分享
  • 李顺才;邵凤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旅游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对绿色旅游及绿色旅游技术创新的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地区实施绿色旅游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及战略对策。

    李顺才;邵凤英. 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30-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30-32..

    分享
  • 许志焱;季建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使城市成为生态型城市,应建立相应的城市生态物流系统,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物流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以及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有限途径。目前我国的城市物流离生态物流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改变现状,应该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良好的生态体系;通过培育专业的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规范物流市场以及建设有利的宏观软环境。

    许志焱;季建华. 城市生态物流建设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33-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33-35..

    分享
  • 熊焰;赵铁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3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能更加深入地考察厦门市各类出口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长期稳定状态,采用广泛用于人均国民收入发散与收敛研究的分析方法—独立随机增量过程马尔可夫链,建立新的动态比较优势测度分析模型,评估厦门——市出口产业比较优势的长期、稳定、动态过程。

    熊焰;赵铁山. 厦门市出口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35-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35-37..

    分享
  • 谭文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3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福建省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均迅速增长,在全国的排位较前,但专利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尤其是从专利授权情况来看,发明类专利在总授权量中所占比重极低,且有下降趋势。这些问题反映出福建省的专利产出水平不高或者说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因而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提高福建省专利产出水平或者说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是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

    谭文华. 福建省专利产出的结构性缺陷及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38-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38-39..

    分享
  • 胡俊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县市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地方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是新形势下县市科技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2004年10月28日,国家科技部在北京召开了有史以来首次全国性的、专题研究部署基层科技工作的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并表彰了83个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日前,本刊记者胡俊健就模范县市开展基层科技工作的先进经验专访了湖北省广水市市长李耀华同志。

    胡俊健. 加强基层科技工作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访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湖北省广水市市长李耀华[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40-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40-41..

    分享
  • 评价与预测
  • 李莹;李燕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评估评审专家评价的理论发展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我国专家评价的现状和必要性,提出了专家测度的维度模型和理论基础,设置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指标,从而构建了专家评价的完整体系,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李莹;李燕萍. 我国评估评审专家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42-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42-45..

    分享
  • 郝云宏;曲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4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政府机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在一定时期内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大背景,指出政府绩效实际上可以表现在体现宏观调控功能的“调控绩效”与体现内部管理规范性和效率性的“行政绩效”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并通过比较政府绩效评价与企业绩效评价的异同,提出了基于战略管理框架的政府绩效评估机理,试图为加速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步伐,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提供议定的理论依据。

    郝云宏;曲亮. 基于战略管理框架的政府绩效评估机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46-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46-47..

    分享
  • 段尧清;蔡炎垓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对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方法很多,但测评体系中的关键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对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的分析,提出测评中关于加权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论述了对测评结果分析的重要性分析方法。

    段尧清;蔡炎垓. 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分析及后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48-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48-49..

    分享
  • 齐莉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5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价值创造的独特角度,构造了一套实用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层次评价模型,有利于企业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齐莉丽.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水平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50-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50-51..

    分享
  • 刘满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特点与创新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对民营科技企业进行创新绩效评价的必要性,设计了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刘满凤. 创新绩效评价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52-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52-54..

    分享
  • 李文博;郑文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建立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BP网络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模拟专家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而且避免了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失误,仿真试验表明采用该方法获得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李文博;郑文哲. 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55-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55-57..

    分享
  • 蔡悦;赵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正确理解我国企业在外资购并过程中的地位出发,针对目前国内各方引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迥异,引入现金流量估价技术为估价方法,并且通过实际演算验证了该方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所具有的应用价值。

    蔡悦;赵鉴. 现金流量估价技术在外资并购中的应用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57-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57-59..

    分享
  • 姚铮;邵勤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出发,着重探讨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筛选、权重确定和综合评价的方法,以预选指标体系为基础,通过对指标鉴别力和相关度的定量分析,筛选出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以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每家银行的因子加权总得分作为综合评价结果,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人为因素;最后以我国12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2002年年报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综合测评。

    姚铮;邵勤华.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及其权重确定[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60-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60-63..

    分享
  • 创新创业与企业科技进步
  • 喻红阳;李海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际化和技术的发展,竞争在全球展开,新产品开发也出现了全球新产品开发团队。由于国别、地理、文化、语言等差异,如何管理好这样的团队就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喻红阳;李海婴. 超越时空边界——产品创新的全球视野——全球产品开发团队的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64-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64-66..

    分享
  • 高金玉;宋晓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认识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模糊前端重要性的基础上,给出了模糊前端的一般界定,并通过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阶段与开发阶段特征的比较,阐明了模糊前端自身的特点,最后,针对模糊前端的特点,提出了一些管理改进对策。

    高金玉;宋晓云. 新产品开发中的模糊前端(FFE):概念、特征及其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66-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66-68..

    分享
  • 李冬琴;黄晓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新产品开发中信息粘滞问题及其成因,并指出解决信息粘滞的方式,提出用户创新工具包是解决信息粘滞的有效方式,说明了这种新产品的开发思想,以及其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管理的影响。

    李冬琴;黄晓春. 论新产品开发中的信息粘滞[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69-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69-71..

    分享
  • 彭健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迈入21世纪,国际社会更加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到资源富集区的综合开发和战略选择上,探索资源富集区综合开发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问题。纵观资源富集区的开发,经历了由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由小科学向大科学由封闭模式向组合创新模式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从这种必然发展趋势中提出组合,“创新”新范畴。从理论与创新实践结合上阐述组合创新的含义、特点、必然性和独特作用,并阐明资源富集区综合开发选择组合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彭健伯. 组合创新与资源富集区综合开发战略选择——再论技术创新的捷径:组合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72-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72-74..

    分享
  • 李雷;史中辉;李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7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分析基础,结合各模式特点,给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扩张的具体模式;在考察影响扩张区位选择各因素的基础上,给出利用各种模式进行国际扩张时的合理区位。

    李雷;史中辉;李楠.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扩张的模式及区位选择——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75-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75-77..

    分享
  • 陈银燕;朱樟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7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系统分析,总结了各地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现状及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可以采取的一些对策。

    陈银燕;朱樟明. 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78-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78-80..

    分享
  • 刘会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8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油安全是我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提出我国在充分发挥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手段保障石油安全的同时,还需要重点考虑如何以科技进步保障石油安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刘会庚. 以科技进步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若干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81-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81-83..

    分享
  • 霍永良;杨建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制药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重要的热门新兴产业。在简述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生物制药产业的经济学特征和产业链的紧密关联程度、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资源(技术和资金),继而论述技术联盟在该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从理论上论证了生物制药产业应以产业集群为发展模式。

    霍永良;杨建梅. 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原因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84-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84-86..

    分享
  • 曾晓丽;钟书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8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在企业技术联盟内部,由于多种冲突的存在,必然影响到联盟的稳定性。通过对目标、职权和个性诸冲突的分析,探讨了保持联盟稳定性的一般方法,旨在为联盟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曾晓丽;钟书华. 企业技术联盟中的冲突及其化解[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87-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87-89..

    分享
  • 成桂芳;宁宣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8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已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企业就是知识一体化的组织。在对知识分工与协作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虚拟企业的知识分工协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并建立了虚拟企业的知识分工协作运作模型。

    成桂芳;宁宣熙. 虚拟企业知识分工与协作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89-9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89-91..

    分享
  • 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
  • 魏江;王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9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对外合作是其获取外部技术知识的有效途径,合作模式包括非股权合作、合资企业等。通过分析企业选择合作模式需要考虑的因素,指出只有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合作模式才能实现技术学习的目的,获得技术能力的提升。

    魏江;王艳. 面向技术学习的企业合作模式选择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92-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92-93..

    分享
  • 李梅;谭力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并购和联盟是通过获取外部资源实现企业成长的两种战略途径。在当今动态复杂的环境下如何进行联盟和并购的抉择已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决策。从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和战略管理的资源理论、知识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视角对此问题作了详细探讨,并指出,相对于其它理论而言,动态能力理论为企业外部成长战略决策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理论框架。

    李梅;谭力文. 并购还是联盟:企业外部成长战略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94-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94-96..

    分享
  • 常香云;霍佳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97-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详细探讨了ERP系统实施对员工的影响,员工行为对ERP系统成功实施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员工在面对变革时出现的行为及其管理方式。

    常香云;霍佳震. ERP实施过程中的员工行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97-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97-98..

    分享
  • 李汉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99-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激励机制的设计,其核心问题就是要考虑人力资本要素参与企业分配,激励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积极性。通过一个博弈模型来探讨企业分配合约的设计问题。

    李汉通. 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99-1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99-100..

    分享
  • 简小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0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不同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特性的比较,提出了农业技术的整体性特质。将农业技术与其应用者和环境相关联而形成的有关农业技术系统的整体性框架,可作为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

    简小鹰.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的整体性特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01-10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01-102..

    分享
  • 柳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03-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时变需求环境下研究供需双方缺货时点的局部优化问题,基于公式推导得到供需双方缺货时点局部优化决策模型,在供需合作的情形下探讨了缺货时点整体优化方法。同时,通过算例分析发现,缺货时点整体优化有利于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并且需求时变性越大,整体优化效果越好。

    柳健. 基于时变需求的供应链缺货时点优化与协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03-1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03-105..

    分享
  • 雷宣云;陈芳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0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比较传统存货管理与托售存货管理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制造商与零售商彼此之间影响订购与生产水平的关键因子并依据所构建的模型,对制造商最佳存货政策零售商最佳订购量利润与相关成本间的敏感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雷宣云;陈芳妹. 供应链中托售管理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06-1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06-108..

    分享
  • 徐学军;花雪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供应链设计的一种策略—匹配策略。匹配是指供应链设计所要达到的能力要与满足顾客需求——所要求的能力相一致。然后详细论述了如何获得供应链的匹配,最后就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匹配策略进行了分析。

    徐学军;花雪兰. 供应链设计的匹配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09-1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09-111..

    分享
  • 冯淑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1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裁员是难以避免的,但裁员在带来正面收益的同时,往往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分析了裁员可能给企业带来的负作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在裁员前、裁员中和裁员后可以采取的克服负作用的具体措施。

    冯淑华. 现代企业裁员的负作用及其克服途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11-1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11-113..

    分享
  • 王荣;吴春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13-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反向物流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上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论述了我国反向物流的过程模型,探讨了在废品回收站应用该模型的作用和意义。现在废品收购站主要是收集一些废旧啤酒瓶、塑料、垃圾等,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收,其实废品收购站的回收可以是任何顾客不满意的产品。

    王荣;吴春旭. 国内反向物流的过程模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13-1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13-115..

    分享
  • 黄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16-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如何以低成本投入,获取高质量,进而获得竞争优势,这是促使企业持续改进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坚持连续质量改进已成为当今众多企业的一种质量文化。从管理、技术和信息结合的角度提出了连续质量改进的3大支柱,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连续质量改进的模式。

    黄坚. 连续质量改进的支柱与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16-1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16-118..

    分享
  • 梁小威;廖建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国外文献将社会资本及其“工作嵌入”观念引入组织员工离职/持研究模型的趋势,界定了基于组保织社会资本视角的组织核心员工,分析了“工作嵌入”模式的组织员工保持机制和策略问题,并提示了基于组织社会资本的“工作嵌入”模式对我国文化背景下组织核心员工保持问题研究的适用性。

    梁小威;廖建桥. “工作嵌入”模式与组织核心员工保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19-1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19-121..

    分享
  • 刘萌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2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孵化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信息服务滞后,建立孵化器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对入孵企业的信息服务是提高孵化业绩、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举措。

    刘萌芽. 论加强企业孵化器的信息服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22-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22-123..

    分享
  • 邹小芃;余君;李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险投资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风险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可转换公司债券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兴起,为风险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它能使风险企业获得所需资金,进而比较顺利地实现由种子期、创业期到发展期、成熟期的跨越。通过创立模型,阐释了可转换公司债券应用于风险投资的机制。

    邹小芃;余君;李丽. 可转换公司债券在风险投资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24-1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24-125..

    分享
  • 制度建设与政策研究
  • 杨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只有在有效竞争条件下,才能获得合理利润,并实现技术创新良性循环。技术创新使企业在产品差异和相对成本上取得优势,从而获得合理利润,促进有效竞争的形成和发展。按照有效竞争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的因果链效应,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杨林. 有效竞争与技术创新的因果链效应及其政策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26-1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26-128..

    分享
  • 宋东林;刘明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29-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方兴未艾,目前又掀起了兴建大学城热潮。我们不应人为地割断两者的天然联系,而应看成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从两者的互动关系探讨了二者的必然联系和构建二者融合体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建立两者融合体的具体措施。

    宋东林;刘明显. 关于构建大学城与高新区融合体的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29-1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29-131..

    分享
  • 冯友宣;戴良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32-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职业路径和双重职业路径的含义和特征;分析了公务员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现状,重点探讨了如何构建双重职业路径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发展;提出了构建双重职业路径对公务员系统改革的意义。

    冯友宣;戴良铁. 我国公务员系统构建双重职业路径的探索[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32-1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32-133..

    分享
  • 陆健华;徐东;黎苑楚;盛建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34-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描述湖北省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省转制工作所取得的进展,找出了制约转制机构发展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转制机构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陆健华;徐东;黎苑楚;盛建新. 湖北省转制科研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34-1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34-136..

    分享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 代金平;魏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37-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技术具有矛盾二重性,内在着人文关怀的根据。对科学技术的评判应包括真理评判、价值评判和美学评判。这3种评判相互关联,由此构成了科学技术的评判体系。为维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实践中贯彻这一评判体系,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体现出人文关怀。

    代金平;魏钢. 对科学技术的评判与生态平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37-1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37-138..

    分享
  • 于宏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39-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素质—能力测度观控实验,基于泛系观控技术,试从6个方面(情熵、健熵、智熵、态熵、行熵、合熵)量化揭示人的素质—能力,蕴涵“科学艺术化,艺术科学化”,与“天人合一”、“人格特质—类型理论”有相当确切的关联。

    于宏义. 素质—能力测度观控实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39-1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39-140..

    分享
  • 李霆;张朋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41-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目前媒介选择研究领域的理性选择和社会选择两大学派的理论观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科学的集成化媒介选择模型。并以此为理论指导,以企业知识库系统这种新型的沟通媒介为例,对一家正在实施企业知识库系统的房地产企业进行了案例研究。

    李霆;张朋柱. 基于行为科学的媒介选择研究:以企业知识库系统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41-1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41-143..

    分享
  • 贾春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43-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个不同的零件在1台处理机上进行加工,切换品种时,需要花费调整费用,如何排序使调整费用最小,尚没见到理想的最优排序方法。传统的方法是下一个最好法。下一个最好法虽然方法简单,但通常情况下得不到最优解,近似最优解也不理想。尤其是在一定条件下,明显不合理,优化效果极不理想。新方法巧妙地把匈牙利法应用于这一模型,通过简单的变换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近似最优解,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求出最优解。新方法解决了下一个最好法近似最优解不理想的缺欠,又克服了分支定界法繁琐、工作量大的不足。新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

    贾春玉. 匈牙利法在排序问题中应用的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43-1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43-145..

    分享
  • 康世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46-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跨国生产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的动态核心能动机理为切入点,分析了“订户主导”期间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生产者主导”期间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论述了信任机制在供应链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动态变迁过程,进而以实证分析法阐述了信任在供应链及产业集群企业合作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康世瀛.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形成发展的基础推动力——信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46-1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46-148..

    分享
  • 於世为;诸克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49-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每个省、直辖市由于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采用软计算方法中改进C-均值聚类,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经济进行分类,将其分为了5类,并用BP网络对聚类结果进行仿真,检测聚类的效果。

    於世为;诸克军. 我国全要素生产力改进C-均值聚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49-1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49-151..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宋斌;吴忠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52-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全球经济化的严峻态势,中共中央、国务院站在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以高瞻远瞩的洞悉力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等重要思想,就人才的本质和嬗变的轨迹而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价值人”理念。以人才固本和“人是万物的尺度”作为切入点,探析了价值人假设的主体,及其“价值人”三维(人、社会、自然界)模型。

    宋斌;吴忠棠. 人才强国亟待构筑“价值人”三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52-1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52-154..

    分享
  • 李栩辉;华琳;高策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55-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业科学基金已受到高等院校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成为非行业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论述了高等院校中行业科学基金的管理模式,指出应首先明确行业科学基金的特点,突出行业科学基金申请中的创新性、基金成果的可用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最后提出应加强行业科研主管部门与高等院校科研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反馈和互动,促进行业科学基金在高等院校中的快速发展。

    李栩辉;华琳;高策理. 构造高等院校中行业科学基金管理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55-1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55-157..

    分享
  • 孙友松;黄开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57-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高等学校科技工作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根据学校近期科研发展计划和各基层单位科研工作基本要素,制订学校各二级单位(院、系、部、中心等)近期科研经费目标和年度科研经费计划,并且按年度考核各单位完成情况的工作思路。基于此,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制订近期科研经费目标和年度科研经费计划的原则、计算方法和执行情况,并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孙友松;黄开胜.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目标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57-1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57-158..

    分享
  • 王长喜;陈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59-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大学是以知识为操作材料、以学科为基本构架的学术性社会组织,高深知识的特征决定了大学组织是柔性化的组织,学术组织与科层组织的交叉决定了大学组织管理职能的糅合性,掌握高深知识的教师和学生决定了大学组织管理对象的“人本性”;现代大学组织柔性的基本内容包括人员、组织结构、大学文化和发展战略柔性。对于现代大学来说,坚持学术自由、坚持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统一、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实现“人性化”为标志的柔性管理,对于提高大学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长喜;陈磊. 论现代大学内部组织特性及其柔性化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59-1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59-161..

    分享
  • 案例点评
  • 吴国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62-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平台是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式。探讨了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的概念、构成与运行机制,最后具体分析了大涌红木家具专业镇的技术创新平台。

    吴国林. 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研究——大涌红木家具专业镇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62-1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62-164..

    分享
  • 李强;吴建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65-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将创新战略看成是关于环境动态性和资本结构的函数,并引入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股权集中度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针对35家能源上市公司2000 ̄2003年数据(共140组)进行创新战略影响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资本结构盈利能力股权集中度与公司创新战略显著相关而环境动态,,、、,性、企业规模对公司创新战略的影响不显著。

    李强;吴建忠. 创新战略影响因素分析——以能源上市公司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65-1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65-167..

    分享
  • 曾香;徐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68-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介绍武汉武大弘元股份公司积极主动申报,认真组织实施创新基金项目的经验,阐述了创新基金项目的实施对企业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

    曾香;徐刚. 中小企业争取创新基金项目的有效途径——武汉武大弘元股份药业有限药业公司的探索[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68-1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68-170..

    分享
  • 探索与争鸣
  • 杨德权;郭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70-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VES生产函数参数的经济意义,指出了该生产函数在要素使用效率测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应用实际数据,计算并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1980 ̄2002年)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的替代范围、资本和劳动使用效率的变化。

    杨德权;郭磊. 基于VES生产函数的要素使用效率测度——1980~2002年中国资本和劳动力使用效率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70-17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70-172..

    分享
  • 张萌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73-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探讨人本管理的内涵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形态的基础上,对目前人本管理的主要误区进行了分析。指出人本管理不能等同于激励管理;人本管理也不能等同于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人本管理实践中,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一定要兼顾到员工的发展;不能把企业仅仅看成是生产单位,应同时将生活与工作兼顾起来,让员工在企业真正体味到“家”的温馨,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张萌物. 走出人本管理的误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73-1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73-174..

    分享
  • 综述
  • 周莹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75-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科研项目/课题确定的研究、科研项目/课题价格(科研经费)确定和对未立项、政府未投入的科研成果的不同对待方法个角度对我国现行科研项目及其价格确定进行综述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拟成果购买制框架下科研3项目及其价格确定体系。

    周莹莹. 我国科研项目及其价格确定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75-1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75-177..

    分享
  • 蔡厚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78-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国外企业管理人员开发领域的相关文献,对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研究中较有影响的10种能力论,3类素质论,类技能论,元能力论,种基本能力论等观点进行了简要介绍,认为他们建立起了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素质49的基本框架,揭示了个人决策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的实质,但在各类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存在不足。

    蔡厚清. 国外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1): 178-1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5, 22(1): 178-18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