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9卷, 第18期 
刊出日期:2022-09-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章熙春,朱绍棠,李胜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006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不协调问题影响了高校创新绩效。基于2004—2019年中国内地27个省份高校面板数据,运用路径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对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校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结合科研产出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创新政策能够显著促进科研产出绩效提升,但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特征。其中,创新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而科研产出绩效在两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科技成果隐性转化。科研结构对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存在分异,集中作用于科研产出阶段,说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一致性和竞争性依然存在。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发挥创新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目标的正向引导作用,在政策层面关注科技成果隐性转化,强化科研方向转移与创新要素配置的作用。

    章熙春,朱绍棠,李胜会. 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双重影响下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9.,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602.
    Zhang Xichun,Zhu Shaotang,Li Shenghui.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Polic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tructur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1-9.,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602.

    分享
  • 田文灿,王贤文,蔡若楠,胡志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0-2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10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全面比较中美两国重点学科领域基金资助差异及其与科研产出的动态交互效应,可为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启示。以中美两国2009—2018年在SCI发表的545万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178个SCI学科基金资助幅度及增幅表现,构建PVAR模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法,探究中美基金资助幅度与科研产出之间的互动效应,以及该效应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总体来看,中美两国在学科重点资助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更重视生命与地球科学,美国则更重视医药领域。在资助增幅排名上,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在中美两国均呈上升态势。从基金资助幅度与科研产出之间的互动效应看,两者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基金资助幅度是科研产出的格兰杰原因。中国工程领域基金资助幅度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美国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这一影响效应最为显著。

    田文灿,王贤文,蔡若楠,胡志刚. 中美学科领域基金资助特征及其与科研产出互动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0-20.,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217.
    Tian Wencan,Wang Xianwen,Cai Ruonan,Hu Zhiga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nding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Discipline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10-20.,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217.

    分享
  • 邓昕才,陈子楠,吕萍,吴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21-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0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组织惯例更新是企业进行组织优化和迭代以适应外部动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构建先动型市场导向—组织学习—组织惯例更新—动态能力—可持续竞争优势研究框架,探讨组织惯例更新触发因素与影响效应。通过对191家科技型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发现:①先动型市场导向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惯例更新,组织学习在先动型市场导向与组织惯例更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②组织惯例更新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能力在组织惯例更新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组织惯例更新触发因素、丰富组织惯例更新结果研究,并对企业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邓昕才,陈子楠,吕萍,吴亮. 组织惯例更新触发因素与影响效应——基于先动型市场导向和可持续竞争优势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21-30.,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117.
    Deng Xincai,Chen Zinan,Lv Ping,Wu Liang. Causes and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Routine Updating:the Perspective of 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21-30.,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117.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陈磊,杜宝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31-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8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科技服务业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机制,以我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选取技术、人才、资金、市场、产业、基建、政策7个条件变量,从条件组态视角,探讨科技服务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组态构型和发展路径。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业并不能通过单个变量达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效果,而是通过条件组态形式发挥作用;技术、市场、产业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条件,三者的变化组合分别在不同条件组态中发挥关键作用;科技服务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有5条,可以归纳为4种模式:技术+市场+产业驱动型、技术+产业驱动型、市场驱动型、技术+市场驱动型。

    陈磊,杜宝贵. 科技服务业何以激发区域创新“一池活水”——基于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的fsQCA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31-38.,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043.
    Chen Lei,Du Baogui. How Ca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Stimulate the Vitality Regional Innovation?An Analysis of fsQCA Based on 31 Provincial Regions in Mainland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31-38.,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043.

    分享
  • 王雅莉,侯林岐,朱金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39-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CZ202107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力量之源,低碳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5—2018年全国275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创新型城市试点对降低碳强度的政策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在降低碳强度的基础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各类试点政策的推动效果依次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创新型城市政策>智慧城市政策>低碳城市政策>环境保护重点监控政策;第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与结构转型效应3条路径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第三,城市特质会影响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发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碳强度的抑制效果呈现由东到西递增的地理空间差序格局、由高到低递减的城市等级差序格局,在人口规模与抑制效果之间呈现倒U型作用,并且资源型城市的抑制效果显著大于非资源型城市。

    王雅莉,侯林岐,朱金鹤. 城市创新能否助力低碳经济发展——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碳强度的影响评估及机制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39-49., doi: 10.6049/kjjbydc.CZ202107033.
    Wang Yali,Hou Linqi,Zhu Jinhe. Can Urban Innovation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Impact Assessment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f Innovative City Pilot Policy on Carbon Intens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39-49., doi: 10.6049/kjjbydc.CZ202107033.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谢芳,潘家栋,包海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50-5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40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产业具有前沿性、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技术标准国际化是数字产业保持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法,以昕诺飞为研究对象,探索企业推进技术标准国际化的路径及机制。结果表明,昕诺飞实现技术标准国际化的主要路径是基于自主研发或收购专利组建标准联盟或专利联盟并制定发布联盟标准,进而将其转化为国际标准、目标国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可基于标准开展相应认证检测,形成“联盟+标准+专利+认证检测”的闭环,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市场垄断化”的良性循环,以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推进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关键在于组建联盟,我国数字产业可通过“标准联盟+专利联盟”的双联盟策略,形成核心层稳固的开放式战略联盟,通过构建共生演化生态系统推进技术标准国际化。

    谢芳,潘家栋,包海波. 基于联盟的数字产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路径研究——以昕诺飞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50-59.,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170.
    Xie Fang,Pan Jiadong,Bao Haib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 of Digital Industry Technology Standard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Alliances:A Case Study of Signif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50-59.,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170.

    分享
  • 孙昊昱,张霞,李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60-6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6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因其定制化、低成本、快速成型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预测,2018—2022年全球增材制造产业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6%,年增长率可达19.63%。基于增材制造的技术特性和商业模式构建原理,从客户价值角度深入分析个性化(交互程度)、价格、时间3个维度及7种商业模式,以此构建增材制造(3D打印)商业模式体系,并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现状选取3种商业模式体系分析其内在逻辑,以探求如何利用增材制造的商业特性实现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整合,进而寻找客户价值提升路径。

    孙昊昱,张霞,李巍. 基于客户价值分析的增材制造商业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60-66., doi: 10.6049/kjjbydc.2021060036.
    Sun Haoyu,Zhang Xia,Li Wei. Th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Business Model Based on Customer Value Analy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60-66., doi: 10.6049/kjjbydc.2021060036.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邵记友,盛志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67-7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40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领军企业创新链是组织演化出现的新形态,通过对华为创新链运作进行案例研究,发现华为创新链构建呈现出嵌套式结构,且由内部和外部两层系统构成,其中内部系统参与者为领军企业的组织单元,外部系统参与者为学术界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主体和产业界的客户、竞争者、供应商等商业主体。领军企业为实现创新链上不同类型参与者的高效协同,综合采用市场合同约束、社会资本分享、商业利益捆绑、内部市场设计和科层权威治理等多重协同机制。结论可深化并丰富领军企业创新链及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为领军企业协调创新链中成员间的协作关系提供启示。

    邵记友,盛志云. 领军企业创新链的嵌套式结构与协同机制——基于华为的案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67-76.,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658.
    Shao Jiyou,Sheng Zhiyun. The Cross-layer Nested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Leading-edg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Chain: A Case Study of Huawei[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67-76.,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658.

    分享
  • 刘宁,张洪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77-8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40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国有资本逆向入股民营企业追求“国民”间长期合作而不是短期机会主义行为。基于引入国有股权的民营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参股性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均具有促进作用,而控股性国有股权则不利于民营企业双元创新。进一步分析发现,市场化程度越高,参股性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双元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而控股性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双元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越弱。市场化程度对国有股权的创新效应具有“扬长避短”之效。在采用替换核心变量和变量滞后取值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结论可为推进国有资本监管改革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刘宁,张洪烈. 宜控还是宜参?国有股权与民营企业双元创新:逆向混改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77-87.,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585.
    Liu Ning,Zhang Honglie. Control or Participate? State-owned Equity and Dual Innov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Perspective of Reverse Mixed-ownership Refor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77-87.,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585.

    分享
  • 张雨,吴先明,周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88-9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40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7—2020年中国工业企业上市公司跨境并购数据,实证分析跨境并购与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关系,并整合制度观点,分析产权异质性和东道国(地区)异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跨境并购规模和跨境并购股权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跨境并购整合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影响不稳健;第二,基于产权异质性分组检验发现,跨境并购规模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正向影响仅在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第三,基于东道国(地区)异质性分组检验发现,当东道国(地区)为发达国家(地区)时,跨境并购规模和跨境并购股权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当东道国(地区)为发展中国家(地区)时,跨境并购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丰富了现有理论成果,对中国工业企业跨境并购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张雨,吴先明,周伟. 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促进了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吗[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88-98.,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295.
    Zhang Yu,Wu Xianming,Zhou Wei. Do Chinese Companies' Cross-Border Merger and Acquisitions Promote the Acquirers' R&D Internationaliz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88-98.,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295.

    分享
  • 郑勇华,孙延明,尹剑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99-10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50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视角研究智能化转型对转型绩效的内在作用机制,并对234份智能化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正向影响转型绩效;装备智能化能力、管理智能化能力在智能化转型与转型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但人员智能化能力在智能化转型与转型绩效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战略匹配正向调节智能化转型与转型绩效的关系,同时战略匹配正向调节智能化转型与装备智能化能力的关系,以及智能化转型与管理智能化能力的关系,但在智能化转型与人员智能化能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战略匹配正向调节智能化转型通过装备智能化能力、管理智能化能力对转型绩效的促进作用。

    郑勇华,孙延明,尹剑峰. 智能化转型、智能化能力与制造企业转型绩效——战略匹配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99-109.,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227.
    Yonghua Zheng,Yanming Sun,Jianfeng Yin.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Intelligent Capability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Strategic Align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99-109.,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227.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陈书全,王开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10-12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50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科学研究活动可能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国建立起以伦理审查委员会为主体的伦理审查制度。由于制度安排及体制机制存在先天不足与运行梗阻,运行中针对审查权缺乏有效监管,伦理审查未能达到预期风险防范效果,反而屡屡曝出有违伦理道德的学术丑闻。分析科技伦理审查的价值以及伦理审查制度安排的不足,最后提出,基于伦理审查较强的公权属性与公益目标价值,应以确立“风险预防”为核心的更加审慎的审查原则,优化审查主体建制模式,强化对伦理审查的监督与制约,以及加快伦理审查统合性立法进程,作为伦理审查制度完善走向,为科技发展扎紧伦理“篱笆”,推动科学技术“向善”良性发展。

    陈书全,王开元. 国家治理视域下科技伦理审查的制度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10-120.,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129.
    Chen Shuquan,Wang Kaiyuan. The Institutional Path of Ethical Re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Govern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110-120.,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129.

    分享
  • 季冬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21-1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307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DABUS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设备能够自动生成发明成果,其在科研创新过程中的自主性、智能性,减少了发明中的人类智慧元素,给传统专利法带来专利授权问题与发明人界定困惑。面对新技术的挑战,需要进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理论回归,结合劳动价值说、创新激励说与利益平衡说,根据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特点进行价值判断与逻辑论证。在既有专利法框架下,合作发明、雇佣发明等制度能够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专利保护问题提供启发,但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挑战,仍需要综合考虑专利制度目标,从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限制等维度进行制度探索。

    季冬梅. 人工智能生成发明专利保护的理论回归与制度探索——以DABUS案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21-129.,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726.
    Ji Dongmei. Theoretical Regression and System Exploration of Patent Protection for AI-generated Invention: DABUS as an Exampl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121-129.,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726.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任若冰,王成军,孙笑明,王雅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30-1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30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业对社会高质量发展、初创企业知识和人才获取具有重要意义。多数创业者会经历技术员工到技术创业者的职业转换,完成任职组织到创业组织的流动过程。技术创业者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流动后的情形,但根据高阶理论,流动前任职经历作为技术创业者的独特背景特征,势必通过个人特质影响创业企业重大战略决策和组织活动,并表现为绩效差异。鉴于此,以2009—2020年创业板上市的253家由技术员工创立的企业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技术创业者流动前多维度任职经历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伴随流动,原结构资本消失且影响个人思维模式的国企工作经历显著负向作用于创业企业绩效;原结构资本依然有效且分别影响技术能力和眼光视野的非职务发明与海外工作研究经历显著正向作用于创业企业绩效;公司年龄负向调节非职务发明经历与绩效间关系;技术创业者创业前研发合作网络的中介中心度正向影响创业绩效。

    任若冰,王成军,孙笑明,王雅兰. 职业角色转换中多维度任职经历对技术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30-140., doi: 10.6049/kjjbydc.2022030370.
    Ren Ruobing,Wang Chengjun,Sun Xiaoming,Wang Yalan. The Impact of Multi-dimensional Employment Experi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 Start-ups in Occupational Career Transi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130-140., doi: 10.6049/kjjbydc.2022030370.

    分享
  • 韦依依,马璐,谢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41-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110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主动动机模型,探讨中国情境下时间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影响。通过对239份有效配对问卷的调查,研究发现:时间领导能够显著促进员工主动变革;积极情绪在时间领导与员工主动变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员工正念不仅正向调节时间领导与积极情绪的关系,而且正向调节时间领导通过积极情绪影响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间接效应,即员工正念水平越高,时间领导对积极情绪的正向影响越显著,且时间领导通过积极情绪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影响也越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打开时间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影响的“黑箱”,并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启示。

    韦依依,马璐,谢鹏. 主动动机模型下时间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41-149., doi: 10.6049/kjjbydc.2020110525.
    Wei Yiyi,Ma Lu,Xie Peng. The Influence of Temporal Leadership on Employees′ Taking Charge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active Motivation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141-149., doi: 10.6049/kjjbydc.2020110525.

    分享
  • 综述
  • 文宗川,王慧,王科唯,崔敏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50-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40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知识隐藏是一种由特定前因变量触发并对员工工作行为、团队绩效和组织长期发展构成威胁的知识行为。鉴于此,依托“触发条件—影响机制—弱化机理”分析框架,以知识隐藏国内外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与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界定知识隐藏概念并厘清知识隐藏测量手段及其维度,从员工个体、组织情境、知识特性3个视角对知识隐藏触发条件进行梳理,揭示知识隐藏对个体工作、任务和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阐述现有国内外文献对知识隐藏弱化机理的研究并对国内知识隐藏研究提出5条发展路径,对于深入研究知识隐藏相关理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文宗川,王慧,王科唯,崔敏杰. 知识隐藏的发展逻辑:一个文献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8):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168.
    Wen Zongchuan,Wang Hui,Wang Kewei,Cui MinJie. The Developmental Logic of Knowledge Hiding: A Literature Review[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8):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16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