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9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22-09-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高泽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C202107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采用立意抽样法,对涵盖智能驾驶创新扩散源、潜在受用群体的25家典型机构中的95名受访者进行深度调研,结合资料分析、现场观察等质性研究法,勾勒中国智能驾驶创新扩散实践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呈现的不同创新属性扩散模式特征。结果发现:①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L1—L5级智能驾驶创新扩散源与政府及限定场景潜在受用群体创新属性之间的矛盾,却将新矛盾聚焦于非专业人士教育培训与操作易用性诉求上;②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政府及限定场景潜在受用群体对智能驾驶创新的认知进程,使得智能驾驶创新劝服与决策过程直接进入实施阶段;③智能驾驶创新采纳者钟形曲线分布发生偏移,原先属于落后者、晚期大多数类别的潜在受用群体不断向早期大多数类别身份转换。最终,提出积极寻求疫情与复工场景应用机会、定向开发并拓展产品线、加速技术迭代与升级等应急举措,以面对突发性公共危机时能够继续维系有效的扩散实践。

    高泽晋. 后疫情时代中国智能驾驶创新扩散特征研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深度调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9., doi: 10.6049/kjjbydc.C202107351.
    Gao Zejin. The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Driving Innovation in China in the Post-Epidemic Period: An In-depth Interview Survey Based on Innovative Diffusion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1-9., doi: 10.6049/kjjbydc.C202107351.

    分享
  • 赵丽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0-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10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首先,以主体间性为基本理论视阈论述科学数据共享存续机制,挖掘科学数据共享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类主体间关系,为科研主体的科学数据共享行为赋予选择权,在尊重参与人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对参与人主体间性发展建构共生共存空间;其次,从发生前提和内在动力两个维度论述科学数据共享产生的基础,基于主体间性内涵,从内在动机和实践机制等层面剖析主体间性作为科学数据共享行为产生的原因,基于预期建立和预期获益两个阶段阐释科学数据共享产生的内在动力;最后,从个体层面参与约束和整体层面获益分配论证科学数据共享可持续机制,指出个体保留效用的满足和公平合理的获益分配能够满足个体层面参与约束动机及主体持续参与科学数据共享的正向心理预期。基于主体间性的科学数据共享理念能够孕育、激发和强化科研主体参与科学数据共享的内在动机,为科研主体数据共享嵌入行为提供契机,并为科研主体动态关系的建构与存续提供实践启示。

    赵丽梅. 主体间性视阈的科学数据共享存续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0-18.,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608.
    Zhao Limei. The Survival and Sustainabl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10-18.,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608.

    分享
  • 钱洪伟,郭晶,李甜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9-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20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呈多发态势,亟需由强有力应急科技系统支撑的应急产业作为保障。基于应急科技系统的复杂性特征,从四大主体属性及三大体系架构出发,对应急科技系统复杂属性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应急科技系统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刺激反应模型、回声模型、涌现模型,以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例研究应急科技系统发展机制,提出应急科技进步促进应急产业长效发展的实践启示。研究发现,应急科技系统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7个特征,是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在应急科技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应急企业等主体通过自适应行为不断积累经验并革新内部模型;应急科技系统发展遵循复杂适应系统刺激反应机制、资源交互机制、受限生成机制;应急科技系统发展历程表明,其存在并遵循上述发展机制。

    钱洪伟,郭晶,李甜甜.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我国应急科技系统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9-29., doi: 10.6049/kjjbydc.2022020351.
    Qian Hongwei,Guo Jing,Li Tiantia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merge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Adaptation System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19-29., doi: 10.6049/kjjbydc.2022020351.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俞立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30-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80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提高创新质量至关重要。以高技术产业为例,综合采用联立方程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技术积累与创新数量、创新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积累对创新数量的贡献大于创新质量;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间的协调性不高;技术积累对创新数量的贡献中其自身、研发人员、创新质量的门槛效应呈递减趋势;随着创新数量增大,技术积累对创新数量的作用弹性逐步提高;当研发经费处于中等水平时技术积累对创新数量的弹性影响最大,对创新质量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

    俞立平. 技术积累提高了区域创新数量还是创新质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30-40.,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286.
    Yu Liping. Does Technology Accumulation Improve the Innovation Quantity or Qual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30-40.,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286.

    分享
  • 叶堂林,李璐,王雪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4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30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0—2019年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中介效应与门槛模型考察科技推广服务业对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呈逐年提升态势,且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效率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推广服务业不仅有助于直接提升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还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间接驱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科技推广服务业对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科技推广服务业对拥有不同创新能力或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具有异质性作用。

    叶堂林,李璐,王雪莹. 科技推广服务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以东部三大城市群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41-50., doi: 10.6049/kjjbydc.2022030143.
    Ye Tanglin,Li Lu,Wang Xueying.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Service Industry on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An Example from the Three Major Eastern Urban Agglomeration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41-50., doi: 10.6049/kjjbydc.2022030143.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范建红,王冰,闫乐,瞿皎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51-6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50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以及消费升级和研发投入强度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升级、研发投入强度分别在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中表现出单一门槛效应和双重门槛效应。进一步的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仅对中西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起到提升作用,消费升级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别表现出双重门槛效应与单一门槛效应,研发投入强度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表现出单一门槛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数字普惠金融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相关研究,为高技术制造业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创新韧性提供实践启示。

    范建红,王冰,闫乐,瞿皎姣. 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基于系统GMM与门槛效应的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51-61., doi: 10.6049/kjjbydc.2022050276.
    Fan Jianhong,Wang Bing,Yan Le,Qu Jiaojiao.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the Innovation Resilience of High-tec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 Test Based on System GMM and Threshold Effec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51-61., doi: 10.6049/kjjbydc.2022050276.

    分享
  • 冯峦叶,崔春莹,周昱岑,徐晓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62-7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CZ202107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由此引发对该政策效果的讨论。为评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立对相应领域的促进效应,以湖北为典型对象展开事件研究设计,基于2016—2019年季度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立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的推动效果。结果表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立的确能显著推动所处领域的当地产业发展。进一步检验发现,通过创新投入扩张的中介机制,该政策对集成电路制造业产出的促进效应最大,其次是金属冶炼设备和金属切削加工业。基于创新载体功能定位,发现创新中心建设能有效激励创新活动,服务于区域内先进制造业核心产业集群发展。

    冯峦叶,崔春莹,周昱岑,徐晓林.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立能否助推先进制造业发展——基于湖北省的准自然实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62-71., doi: 10.6049/kjjbydc.CZ202107380.
    Feng Luanye,Cui Chunying,Zhou Yucen, Xu Xiaolin. Can the National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Center Boost Advanced Manufacturing: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Hubei Provi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62-71., doi: 10.6049/kjjbydc.CZ202107380.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苏屹,冯筱伟,苏帅,梁德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72-8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50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国家提高环保能力的重要举措,新能源企业是实施相应战略的载体。基于2014—2018年78家新能源企业面板数据,采用DEA—RAM模型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量,并应用经济收敛理论,分析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收敛性。结果表明: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不高,三大区域间差异明显,整体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全国以及东部地区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δ收敛性不显著,但存在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δ收敛性以及绝对β收敛性并不显著,而条件β收敛性显著;西部地区新能源企业δ、绝对β以及条件β收敛性均不显著。最后,从提升新能源企业投入水平、提高新能源企业产出质量、适度提升新能源企业规模、优化新能源企业股权集中度等方面,提出提升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实际增长率的建议。

    苏屹,冯筱伟,苏帅,梁德智. 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收敛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72-82.,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094.
    Su Yi,Feng Xiaowei,Su Shuai,Liang Dezhi. The Efficiency and Converge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New Energy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72-82.,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094.

    分享
  • 李宁娟,来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83-9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20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绿色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应对政府和公众环境关切的重要战略选择。企业如何以及在何种情况下能依靠绿色管理提高绩效成为重要研究问题。整合资源基础观和战略更新研究,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以阐明绿色管理如何通过战略更新的中介作用影响绩效,同时分析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基于288家企业的实证结果表明,绿色管理与企业战略更新、战略更新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战略更新对绿色管理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竞争强度正向调节战略更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正向调节战略更新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有助于从战略更新视角深化对绿色管理影响企业绩效路径机制的理解,对企业成功实施绿色转型有重要实践启示。

    李宁娟,来爽. 企业如何从绿色管理中获利:战略更新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83-92., doi: 10.6049/kjjbydc.2022020062.
    Li Ningjuan,Lai Shuang. How Firms Profit from Green Management: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Renewa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83-92., doi: 10.6049/kjjbydc.2022020062.

    分享
  • 冯立杰,闵清华,王金凤,张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93-10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406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立足于中国情境,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以143家企业为样本,系统研究制度环境、异质性知识来源和吸收能力不同维度耦合组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①存在3条高创新绩效驱动路径,即政府主导下依托外部知识—吸收能力的探索式创新驱动型路径、关系主导下依托外部知识—吸收能力的探索式创新驱动型路径和依托内部知识—吸收能力的利用式创新驱动型路径;②不同路径内部构成要素间存在替代或互补关系;③驱动高创新绩效的路径间存在等价性。基于组态视角探究中国情境下创新绩效内化机制及协同驱动路径,对企业提升创新绩效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冯立杰,闵清华,王金凤,张珂. 中国情境下企业创新绩效要素协同驱动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93-102.,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699.
    Feng Lijie,Min Qinghua,Wang Jinfeng,Zhang Ke. The Collaborative Driving Path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actors in Chinese contex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93-102.,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699.

    分享
  • 查君,徐婉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03-1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4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企业跨境风险投资(Cross—borderCorporateVentureCapital,简称跨境CVC)是指企业以知识搜寻和技术投资为导向的海外冒险活动,对在位企业创新活力提升、组织韧性增强及国际竞争力跃迁起重要作用。然而,在进行海外技术探索时,跨境CVC面临来自东道国制度环境和目标技术领域的双重外来者劣势,如何通过合理的投资安排应对双重劣势,对于跨境CVC价值实现格外重要。基于实物期权理论,对跨境CVC活动决策过程和投资逻辑进行研究,以英特尔、Alphabet、联想和百度4家科技型企业跨境CVC活动为研究样本进行案例分析,从投资单元、投资伙伴、技术领域、投资区位、投资阶段和投资信息披露等维度归纳双重外来者劣势应对策略。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外来者劣势概念内涵并拓展实物期权理论应用场景,打开科技型企业跨境CVC过程“黑箱”,为我国企业跨境CVC战略规划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查君,徐婉渔. 企业跨境风险投资海外技术探索:双重劣势与投资策略——基于科技型企业多案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03-113.,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121.
    Zha Jun,Xu Wanyu. Technology Exploration of Cross-border CVC: Dual Disadvantages and Investment Strateg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103-113.,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121.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姚舜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14-1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30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商业模式日益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劲发动机,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而专利保护应作为主要方式。目前相关法律保护制度无法充分覆盖商业模式保护,需要重新进行制度设计。我国“互联网+”商业模式专利保护的制度设计,应坚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总体观察视角,以利益的冲突、衡量与选择作为核心设计理念。具体而言,应以专利法律为主,配套政策文件为辅,构建商业模式知识创新与利用的整体政策体系;在商业模式专利审查范围扩大的情况下,应当严格专利审查标准,尤其是严格创造性标准的审查;采用特别保护制度进行辅助,比如短期专利制度等特别措施;建立商业模式专利人才体系培养机制,探寻商业模式专利保护的国际合作机制,坚定维护我国国家社会利益,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与繁荣。

    姚舜禹. 论“互联网+”商业模式专利保护的制度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14-122.,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774.
    Yao Shunyu. On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Patent Protection in Internet Plus Business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114-122.,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774.

    分享
  • 赵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23-1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20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目前我国数据权属确定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的法律制度尚未建立,数据要素市场监管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这都制约了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为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应以数据生产者与数据处理者为划分标准,建立“数据生产者(扩展权利)—数据处理者(有限产权)”的数据产权制度;以“降低制度成本—减少交易成本”的思路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相关规则;以“事前预防与事后规制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赵鑫. 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法律难题、域外经验与中国方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23-131., doi: 10.6049/kjjbydc.2022020515.
    Zhao Xin. Cultivating Data Factor Market: Legal Dilemmas,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Chinese Countermeasur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123-131., doi: 10.6049/kjjbydc.2022020515.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马跃如,梁璟鑫,郭小闻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32-1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308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493份领导—员工配对问卷,采用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技术,探讨领导—员工4种目标导向匹配模式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以及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领导—员工目标导向差异性匹配相比,领导—员工目标导向一致性匹配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更显著;在领导—员工目标导向一致性匹配情形下,与领导绩效目标导向—员工绩效目标导向匹配相比,领导学习目标导向—员工学习目标导向匹配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的影响更显著;在领导—员工目标导向差异性匹配情形下,与领导学习目标导向—员工绩效目标导向匹配相比,领导绩效目标导向—员工学习目标导向匹配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的影响更显著;越轨创新在领导—员工目标导向匹配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马跃如,梁璟鑫,郭小闻. 领导—员工目标导向匹配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32-141.,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855.
    Ma Yueru,Liang Jingxin,Guo Xiaowen. Influence of Leader-employees Goal Orientation Fit on Employees′ Bootleg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132-141.,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855.

    分享
  • 李永周,张宏浩,朱迎还,李静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42-1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60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兼具创新要素集成、知识流动和共享、竞争合作创新氛围等工具性、情感性创新支持制度功能,创新网络嵌入成为继股权激励保健化趋势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一种有效激励模式。运用创新网络和网络嵌入理论,对来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网络的315份有效问卷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工具性、情感性创新支持感对来华境外人才创新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阐释网络嵌入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情感性创新支持感对来华境外人才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工具性创新支持感呈现保健化趋势;情感性创新支持感对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工具性创新支持感仅对关系嵌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构嵌入在情感性创新支持感与创新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关系嵌入不起作用。

    李永周,张宏浩,朱迎还,李静芝. 创新支持感对来华境外人才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网络嵌入的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42-151., doi: 10.6049/kjjbydc.2021060455.
    Li Yongzhou,Zhang Honghao,Zhu Yinghuan,Li Jingzhi.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 Support on the Innovation Behavior of Overseas Talents in China: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novation Network Embeddednes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142-151., doi: 10.6049/kjjbydc.2021060455.

    分享
  • 综述
  • 冯潇,李赋薇,李慧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52-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00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企业生成是创业研究谋求学术贡献的基本支撑。当前组织实践深化与技术创新驱动引发企业生成内涵、边界和行为逻辑变化,导致新企业生成研究面临方向转型与内容深化。弄清新企业生成研究的学术演化趋势和理论发展方向是应对变化的必要选择。首先,从新企业生成研究演化历程中抽取出两条主要研究思路,即要素—行为和企业创建行为规律/模式,作为指引后续文献研究的基本线索;其次,采用内容编码方式提炼出9个新企业生成研究的核心主题,并对各主题随两条主要研究思路发生的理论演进展开阐述;最后,重新回到两条思路,分别提出潜在的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明晰和理解已有新企业生成研究的根基、关注焦点和演进过程,也可为未来继续在这一核心研究领域挖掘更深、更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指引方向。

    冯潇,李赋薇,李慧慧. 新企业生成:回顾、演进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627.
    Feng Xiao,Li Fuwei,Li Huihui. New Firm Creation: Review, Progress and Prospec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7):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62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