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能力要素协同性评价——以深圳市为例
郝英杰1 ,潘杰义1 ,龙昀光2
(1.西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2.西安邮电大学 现代邮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1)
An Evaluation of The Synergy of the Element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Knowledge Ability
Hao Yingjie1 ,Pan Jieyi1 ,Long Yungua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2,China;2.School of Modern Posts,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121,China)
摘要 知识能力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动态能力。因此,根据区域知识能力内涵,结合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特征设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能力协同度指标体系。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匹配量化模型分析产业知识基础和学研知识基础匹配程度,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评价知识创新环境与产业、学研知识基础发展协同程度。结果表明,深圳市产业知识基础与学研知识基础发展不均衡,且深圳知识创新环境和产业知识基础发展协同度高于其与学研知识基础协同度。因此,深圳市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要重视学研机构知识基础积累,加强区域知识创新环境建设。
关键词 :
区域知识能力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
创新协同度 ,
知识基础
收稿日期: 2020-01-19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1154)
作者简介 : 郝英杰(1987-),女,河北张家口人,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创新;潘杰义(1961-),男,北京人,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产学研合作;龙昀光(1983-),男,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
[1] 苌千里.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研究 [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13): 170-171.[2] 苗红, 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8): 146-149.[3] 徐建中, 王纯旭.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稳定性组合评价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 [J].预测, 2016, 35(5): 30-36.[4] 胡彪, 付业腾.天津市创新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 [J].价值工程, 2015 (32): 18-20.[5] 刘志春, 陈向东.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效率关系研究 [J].科研管理, 2015, 36(2): 26-31.[6] 边伟军, 密淑泉, 罗公利, 等.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主导能力测度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 [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 许青青, 许广永.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 19(5): 24-29.[8] 李柏洲, 徐广玉, 苏屹.基于组合赋权模型的区域知识获取能力测度研究-31个省市自治区视阈的实证分析 [J].中国软科学, 2013 (12): 68-81.[9] 黄西川, 韩玉启.区域知识流动与技术创新—OECD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基本假设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24(3): 24-27.[10] COOKE P.Regionally asymmetric knowledge capabilities and open innovation: exploring "globalisation 2"—a new model of industry organisation [J].Research Policy, 2005, 34(8): 1128-1149.[11] 姜红, 刘文韬, 孙舒榆.知识整合能力、联盟管理能力与标准联盟绩效 [J].科学学研究, 2019, 37(9): 1617-1625.[12] 姚艳虹, 欧阳雪, 周惠平.开放式创新、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伙伴机会主义的调节作用 [J].软科学, 2017, 31(7): 29-33.[13] CHENG C C, YANG C, SHEU C.Effects of open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based dynamic capabilities on radical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6, 41(7/9): 79-91.[14] 宋东林, 杨新村.区域知识产权能力系统协同度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8, 39(6): 689-694.[15] 李柏洲, 齐鑫, 徐广玉.基于组合赋权模型的区域知识创造能力评价研究——31个省市自治区视阈的实证分析 [J].运筹与管理, 2016, 25(3): 178-185.[16] 蒋贵凰, 李晨光, 孙道银.区域知识能力的测度方法研究 [J].情报科学, 2018, 36(9): 142-147.[17] WANG C L, AHMED P K.Dynamic capabilities: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7, 9(1): [18] VESALAINEN J, HAKALA H.Strategic capability architecture: the role of network capability [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4, 43(6): 938-950.[19] COE, ROGER N.Keeping trade secrets secret [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6, 47(3): 17-20.[20] CANILS, MARJOLEIN C J, VERSPAGEN B.Barriers to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an evolutionary model [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1, 11(3): 307-329.[21] GOULD D M, PANTEROV G.Multidimensional connectivity: why the interplay of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 matters for knowledge transfers [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17, 39(4): 699-711.[22] PEREZ C.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finance capital [M].London:Edward Elgar, 2002.[23] KING R, LEVINE R.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oery and evidence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 32(3): 523-542.[24] 和瑞亚, 张玉喜.中国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贡献的动态综合估计研究——基于自向量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J].科技管理研究, 2014, 34(8): 60-64.[25] 孔栋, 余艳, 左美云.孵化器对在孵企业提供的创业能力支持服务——单案例研究 [J].技术经济, 2019, 38(8): 71-77+107.[26] 李廉水.产学合作利益机制的核心——知识产权保护 [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1998(3): 23-28.[27] HAKEN H, LAYZER D.Dynamics of synergetic systems [J].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1981(6).[28] 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 [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29] TADESSE S.Financial archite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2, 11(4): 429-454.[30] 刘凤朝, 沈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的Geweke因果分解检验及协整分析 [J].管理评论, 2007, 19(5): 3-8.[31] 沈丽, 鲍建慧.中国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1978—2008年——基于非参数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 (5): 33-47.[32] BECK T, LEVINE R.Stock markets, banks, and growth:panel evidence [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4, 28(3): 423-442.[33] 杜思正, 冼国明, 冷艳丽.中国金融发展、资本效率与对外投资水平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 (10): 17-36.[34] 董新凯, 田源.知识产权强省界定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48(7): 112-117.[35] 施学哲, 杨晨, 徐军海, 等.高新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 [J].中国科技论坛, 2016 (2): 154-160.[36] 蒋玉宏, 单晓光.区域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44-146.[37] 张美丽, 石春生, 贾云庆.装备制造企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匹配量化研究 [J].中国管理科学, 2013 (s2): 758-763.[38] 孟庆松, 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 [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00, 33(4): 444-446.[39] 贾云庆, 张美丽, 石春生.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OI 与 TI 的匹配度测量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J].工业技术经济, 2014(1): 21-28.[40] 张青峰, 吴发启, 王力, 等.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J].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6): 1531-1536.
[1]
孙家胜,刘路明,陈力田. 知识动态能力研究进展及前沿演进可视化分析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4): 151-160.
[2]
李美桂,赵兰香,姚升保,陈锐. 面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产业知识基础评析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8): 52-59.
[3]
秦佳良,张玉臣. 产业知识基础视角下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1): 35-40.
[4]
樊贵莲,郭淑芬. 国际创新团队研究的知识基础与热点前沿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4): 145-154.
[5]
牛盼强. 基于产业知识基础与制度匹配的上海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3): 33-37.
[6]
龙勇;陈奕嘉. 模块化组织不同成员知识基础对产品柔性的影响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7): 139-144.
[7]
朱斌;吴赐联. 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协同性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2): 86-91.
[8]
胡红安;刘丽娟.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度实证分析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3): 121-126.
[9]
杨海兰;刘博文. 战略导向下知识基础论研究的贡献与争论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32-137.
[10]
刘洪伟;冯淳. 基于知识基础观的技术并购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6): 69-75.
[11]
刘岩;蔡虹;张洁. 企业技术合作、知识基础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59-64.
[12]
马志桥;杨柠;胡豪;王一涛;阿尔帕提·沙迪克. 知识基础转移与传统产业转型:以新疆维吾尔医药产业为例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 144-148.
[13]
张晓黎;覃正. 技术创新竞争网络视域下企业知识基础能力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4): 165-169.
[14]
李林;杨泽寰. 区域创新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09-114.
[15]
陈昀;贺远琼;周振红. 研究型大学主导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4):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