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新补偿抑或遵循成本?污染光环抑或污染天堂? |
朱金鹤,王雅莉 |
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
|
"Innovation Compensation" or "Following Costs"? "Pollution Paradise" or "Pollution Halo"? |
|
摘要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常态下能源需求与资源约束增强的现实要求,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波特假说”与“污染天堂”检验学界仍莫衷一是。在利用SBM模型测得各省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首先在环境规制视角下分析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间接效应;其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波特假说”与“污染天堂假说”进行检验;最后进行空间溢出效应探索。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全国层面看,环境规制、技术创新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波特假说”成立而“污染天堂假说”不成立;②在中等水平的外商投资省市,环境规制的“污染天堂效应”大于“污染光环效应”。在高水平的外商直接投资省份,环境规制的“污染光环效应”大于“污染天堂效应”;③在中等水平环境规制下的省市,技术创新的补偿效应大于遵循成本的负效应,验证了“波特假说”。在高水平环境规制省市,“波特假说”不成立;④环境规制、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交乘项对周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表明地区污染企业只是转移而不是转型,局部污染改善将会殃及“池鱼”。
|
|
关键词 :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SBM模型,
门槛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波特假说,
污染天堂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JL079,14BJY204);兵团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13YB03);校级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XJED020217B01) |
作者简介: 朱金鹤(1979-),女,新疆昌吉人,博士,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河子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制度经济与产业经济;王雅莉(1994-),女,河南安阳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
[1] |
徐建中,赵亚楠. FDI知识溢出对区域低碳创新网络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9): 34-42. |
[2] |
董会忠1,刘帅2,刘明睿2,唐磊2. 创新质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6): 43-50. |
[3] |
喻登科,严影.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互作用关系及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交互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1): 16-24. |
[4] |
赵莉,薛钥,胡逸群. 环境规制强度与技术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0): 59-65. |
[5] |
吴传清,张雅晴. 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生产率的门槛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8): 46-51. |
[6] |
王伟,孙芳城. 高技术产业三阶段创新效率变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3): 67-71. |
[7] |
徐建中,王曼曼. FDI流入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区域比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22): 30-37. |
[8] |
高赢,冯宗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低碳发展效率测评及影响因素探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21): 39-47. |
[9] |
苏伟洲,李航,钱昱冰,郭四代,.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工业环境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19): 155-160. |
[10] |
吴新中,邓明亮,. 技术创新、空间溢出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17): 50-58. |
[11] |
吴传清,宋子逸.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17): 35-41. |
[12] |
徐新华,郭露. BBC效率模型下区域产业承接效率测度: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10): 130-137. |
[13] |
韩先锋,董明放. 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异质门槛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22): 93-99. |
[14] |
高素英,钦彦祥,张烨. 创新投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19): 60-67. |
[15] |
张秋燕;齐亚伟. 地区规模、集聚外部性与区域创新能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8): 35-4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