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3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16-08-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黄永春;陈毛林;陈效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120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对中国技术创新水平进行了跨国跨期比较分析,并探寻了中国技术创新水平现状以及与美国的技术差距;其次,构建了理论模型,从长期和短期视角剖析了后发国家的技术追赶机制,进而对中美技术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①在技术追赶过程中,短期内,后发国家应积极发挥后发优势,根据自身技术水平权衡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而在长期,随着技术差距逐渐收敛于稳定值,后发国家应加强自主创新;②相对于美国,尽管中国技术水平仍较滞后,但中美技术差距呈缩小态势;③当前,自主创新、FDI的溢出吸收以及劳动力资本和生产性投资有助于缩小中美技术差距,但高科技产品进口却导致了技术差距的扩大;④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对缩小中美技术差距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黄永春;陈毛林;陈效林. 中国与美国技术差距缩小了吗[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8., doi: 10.6049/kjjbydc.2015120524.
    Huang Yongchun;Chen Maolin;Chen Xiaolin. Has the Technology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 been Decreased?[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1-8., doi: 10.6049/kjjbydc.2015120524.

    分享
  • 陈俐;冯楚健;陈荣;姜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9-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10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英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出并实施了两大举措:一是成立了英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二是构建了高校产学研创新体系。英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要路径有三: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实现国家关键领域的重大产业攻关;二是以高校为本,实现创新高地的科技成果与经济相结合;三是坚持功能联动,注重人才培养与激励,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英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新时期我国应从构建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引导高校企业化运作技术中介机构、加强高校技术转移人员队伍建设、深化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改革等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陈俐;冯楚健;陈荣;姜东. 英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经验借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9-14., doi: 10.6049/kjjbydc.2016010424.
    Chen Li;Feng Chujian;Chen Rong;Jiang Dong. Experience Reference of UK's Promoting Sci-tech Achievements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9-14., doi: 10.6049/kjjbydc.2016010424.

    分享
  • 王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5-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20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进步等创新环境变化,研究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条件尤为必要。首先从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出发,指出小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可能性和面临的新机遇,并通过深层次归纳和挖掘中小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的案例,破解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瓶颈。不同类型企业可分别依托中小企业、咨询公司、龙头企业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并充分利用大型企业资源,依托专业管理运营团队,注重知识产权及隐私保护、专业品牌宣传与推广,完善奖励体系,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基本模型。通过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帮助中小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创新资源,促使其参与或者主导更大规模的创新活动。

    王方. “互联网+”下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实践[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5-21., doi: 10.6049/kjjbydc.2016020215.
    Wang Fang. The Practice of 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under Internet Plu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15-21., doi: 10.6049/kjjbydc.2016020215.

    分享
  • 孟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22-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3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大量现实案例进行总结,揭示了个性化定制需求与3D打印云智能-分布式定制的衔接机制:打造云智能-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采用分布式制造模式,社会大众通过搜索与众包方式参与产品制造全过程;提出了基于企业的3D打印云智能-分布式定制模式创新模型、基于跨界的3D打印云智能-分布式定制模式创新模型;给出了实现3D打印云智能-分布式定制模式的商业化策略:基于节点企业个性化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全价值链整体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商业生态圈跨界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成果不但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提供了定制模式和商业化策略,而且为拓展3D打印的主流应用市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决策借鉴。

    孟炯. 满足个性化需求的3D打印定制模式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22-29.,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010.
    Meng Jiong.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3D Printing Customization Model Based on Personalized Demand[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22-29.,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010.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张贵;梁莹;徐杨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30-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50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刻画了知识、产品二阶段创新价值链,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量了创新效率,将创新效率的价值链溢出、空间溢出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以长三角、京津冀、中部五省、西部七省区市4个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创新价值链不同阶段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且区域创新活力越强,价值链溢出效应越明显;知识、产品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影响程度由西向东呈递增态势;激发区域市场活力、丰富创新网络内涵在不同区域具有普适性。对此,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创新效率,一方面应在系统内部打通创新合作渠道,完善创新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要确定合理的系统边界,实施差别化创新政策。

    张贵;梁莹;徐杨杨. 生态系统视阈下区域创新效率的多维溢出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30-37.,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280.
    Zhang Gui;Liang Ying;Xu Yangyang. Multidimensional Spillover Effect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Innovation Eco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30-37.,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280.

    分享
  • 王海龙;丁堃;沈喜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38-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5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产业关联相关指标测算科技服务业创新驱动效应,并以辽宁省2002年、2007年、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剖析了科技服务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关系,揭示了辽宁创新驱动发展制约因素。结果表明,研发投入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和规模有限制约了辽宁科技服务业创新动力效应、创新扩散效应和创新传导效应。最后,提出了提升辽宁科技服务业创新驱动效应的政策与建议。

    王海龙;丁堃;沈喜玲. 科技服务业创新驱动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38-43.,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164.
    Wang Hailong;Ding Kun;Shen Xiling. The Innovation-driven Eff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38-43.,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164.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肖建华;张栌方;孙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44-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30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传统产业集群逐渐向虚拟集群演化。虚拟集群以产业“组织行为接近”的关系取代了传统产业集群“地理位置接近”的空间集聚,成为当今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然而,虚拟集群同传统产业集群一样,也存在集群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冲突等问题,探索有效的虚拟集群治理模式,提高集群协同效应,对集群企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集群治理主体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提出虚拟集群4种治理模式,利用我国服务业样本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治理模式下智力资本协同效应。结果发现,自主协商-非正式治理模式下人力资本协同效应最为显著,自主协商-正式治理模式最有利于形成企业社会资本协同效应。

    肖建华;张栌方;孙玲. 我国虚拟集群治理模式与协同效应研究:以服务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44-49.,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498.
    Xiao Jianhua;Zhang Lufang;Sun Ling.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al Cluster Governance and Synergic Effect in Service Industry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44-49.,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498.

    分享
  • 彭英;吴菲;Don-aymardGatienMackytaNgitoukoulou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50-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506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专利计量分析方法,选取美、日、韩3个手机产业强国为标杆,对中国手机产业技术优势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从USPTO专利库中获取手机产业相关专利数据,对中、美、日、韩4国在手机技术领域的RTA、FGSI和CV值进行测定,并绘制相应的FGSI-RAT技术象限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国际手机产业标杆国相比,中国手机产业在光学、半导体器件等技术领域存在技术优势,日、韩为中国手机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参考学习与竞争对象,而美国表现出的疲态可为中国手机产业未来发展与转型提供借鉴。

    彭英;吴菲;Don-aymardGatienMackytaNgitoukoulou. 从USPTO专利数据看中国手机产业技术优势[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50-55.,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645.
    Peng Ying;Wu Fei;Don-aymard Gatien Mackyta Ngitoukoulou.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Advantages of Chinese Mobile Phone Industry Based on USPTO Database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50-55.,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645.

    分享
  • 刘建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56-6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2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服务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企业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并重获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学术界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内在机制仍然缺乏认识。基于商业模式创新与市场导向视角,探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路径、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导向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具有不同影响,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显著影响协作性服务,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显著影响生产性服务。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除受到商业模式创新的直接影响外,还受到企业对顾客需求响应的影响,即先动市场导向的中介作用。

    刘建国. 商业模式创新、先动市场导向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56-61., doi: 10.6049/kjjbydc.2016020013.
    Liu Jianguo.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Initiative Market Orientation and Service Transi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56-61., doi: 10.6049/kjjbydc.2016020013.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郭细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62-6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5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数量统计、Arcgis软件可视化表达和相关性分析,对676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在省域、城市群和城市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2010年城市数据和企业数量相关性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前10个省份集中了392家、近57.99%的创新型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城市群内;城市尺度方面,创新型企业集中分布在1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分别占22.5%、31.66% 和 10.65%;企业数量分布与倒置城市等级体系“金字塔”高度吻合,城市等级水平越高,创新型企业数量越多;创新型企业在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水平、市场潜力、金融服务和融资水平、市场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等方面,数据指标与企业数量相关度较高。

    郭细根. 创新型企业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62-67.,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118.
    Guo Xig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62-67.,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118.

    分享
  • 刘东;郑鑫;周小虎;何德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68-7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30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网络不仅能够带来物质等方面的硬性支持,同时也能够带来情感、心理、认知等方面的软性支持,然而这种软性支持并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旨在探讨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构建了包括社会网络、创业乐观、新创企业绩效、创业环境和创业经验在内的理论模型,以142名新创企业者为研究样本,使用SPSS、AMO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对创业乐观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乐观对新创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乐观在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创业环境在社会网络与创业乐观关系间以及在创业乐观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刘东;郑鑫;周小虎;何德慧. 创业乐观中介下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68-75.,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620.
    Liu Dong;Zheng Xin;Zhou Xiaohu;He Dehui. The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 o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under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ptimistic[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68-75.,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620.

    分享
  • 齐秀辉;王维;武志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76-8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50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对企业总样本的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高管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但薪酬激励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所有制形式是影响高管激励调节作用的重要情景要素,高管薪酬激励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绩效关系分别起着正向和负向调节作用;而高管股权激励仅对非国有企业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同时发现,反映公司治理和财务运营质量方面的控制变量对不同所有制企业高管激励发挥调节作用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结论可为企业制定合理的高管激励机制,提高创新绩效提供决策参考。

    齐秀辉;王维;武志勇. 高管激励调节下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76-82.,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455.
    Qi Xiuhui;Wang Wei;Wu Zhiyong.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Investment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Regulated by Executive Incen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76-82.,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455.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智强;杨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83-8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3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美两国拥有迥然不同的国家科技决策体系,其差异具体体现在国家、部委和项目3个决策层面。基于宏观视角比较研究了中美国家科技计划决策体系,从两国科技计划决策体系总体特征、决策层面、决策过程、决策环境入手,剖析中美国家科技计划决策过程背后的逻辑。结果发现,美国科技决策体系为典型的“自下而上”式决策结构,上层决策主体多元而分散,存在政治分肥;下层执行主体清晰,决策独立集中。中国则为“自上而下”式决策结构,上层主体明确,战略决策集中有效;下层执行主体分散,缺乏专业化管理。研究结论为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加深了对中美科技决策的理解,有助于促进中美科技对话与交流。

    智强;杨英. 中美国家科技决策体系:国家、部委和项目层面的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83-89.,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115.
    Zhi Qiang;Yang Ying. Sino-US Publ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ision-Making System:a Comparative Researc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 Ministry and Projec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83-89.,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115.

    分享
  • 徐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90-9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40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正开展新一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调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然而,我国高新科技领域立法缺乏对高新科技风险的理性认识,演化为控制过严与过度的立法滞后性,主要表现为缺少对高新科技的原则性规定、一些部门规章过于保守、未严格区分“科学”与“技术”等。因此,应当改弦易辙,深入认识并合理控制风险,创新立法思路,强调立法控制高新科技的风险,使高新科技合乎社会时宜,并区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徐明. 科技体制深改背景下高新科技领域立法滞后与创新思路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90-94.,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597.
    Xu Ming. On the Legislation Lagging of the High and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epening Refor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90-94.,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597.

    分享
  • 陶然;程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95-10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60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保持增长态势,成为全球强国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和资金投入与世界创新型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如何加速基础研究进展已成为当前科技政策亟需解决的问题。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制度已有较长历史,在预算经费分配、科研主体鼓励方面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发达国家经费资助、创新激励等政策进行分析,为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保持先进性提出对策建议。

    陶然;程欣. 基础科学研究需要怎样的制度安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95-100., doi: 10.6049/kjjbydc.2016060650.
    Tao Ran;Cheng Xin. Adjustment of Basic Research Institu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95-100., doi: 10.6049/kjjbydc.2016060650.

    分享
  • 军民融合创新
  • 严海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01-10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120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国防工业原先主要布局在“三线”地区,经过区际调整后呈现西、中部均有分布的格局。由于东部创新能力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导致了国防工业相对分散与创新资源相对集中的错位分布,抑制了国防工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这种两难处境下,可通过网络把各种创新要素与国防工业进行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企业创新网络、产业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和社区创新网络,开辟出一条跨越空间障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严海宁. 国防工业区际调整与创新网络[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01-105., doi: 10.6049/kjjbydc.2015120510.
    Yan Haining. Regional Adjustment and Innovation Network of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101-105., doi: 10.6049/kjjbydc.2015120510.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曹准;李永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06-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120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知识量测度4类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知识量计量原理对知识量测度结果影响的效度、信度与可比性。进而,依据知识方程和发生认识论描述了采用复合学习时间进行知识量(难度)测量的计量原理。然后,基于知识表达系统构建了知识量测度模型,探讨了有别于传统知识量测度的方法。最后,结合任务知识量测度进行了算例说明。

    曹准;李永建. 采用复合学习时间的复杂任务知识量测度[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06-110., doi: 10.6049/kjjbydc.2015120523.
    Cao Zhun;Li Yongjian. Complex Tasks Knowledge Quantity Measurement Based on Composite Study Tim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106-110., doi: 10.6049/kjjbydc.2015120523.

    分享
  • 李子彪;张静;李林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11-1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区域中满足特定条件的创新型产业定义为创新极,从演化角度将区域创新系统定义为多创新极共生演化系统,从而提出创新极创新态势即创新极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态势是推动区域创新的引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驱动力。结合创新极的特征,引入集对分析方法思想,构建区域创新极创新态势测度方法和指标体系,并以北京为实例进行了方法验证,实证发现:在北京15个创新极中共存在4种创新态势情况,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最优。实证结果有效检验了测度方法的正确性。

    李子彪;张静;李林琼. 区域创新极创新态势测度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11-117., doi: 10.6049/kjjbydc.2016010013.
    Li Zibiao;Zhang Jing;Li Linqiong. Study on the Measure Method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oles Innovation Trend Based on Set Pair Analy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111-117., doi: 10.6049/kjjbydc.2016010013.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长青;张强;张璐;赵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18-1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120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透析了《科技进步与对策》1984—2014年关注的学术热点,廓清了研究内容的知识脉络、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及近年来最新研究趋势等。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以《科技进步与对策》创刊30余年来刊文为研究对象,借助Ucinet、CiteSpace、VOSviewer等工具进行了高被引文献分析,以及合作团队、单位、关键词热点变迁等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

    长青;张强;张璐;赵岩. 《科技进步与对策》1984—2014年刊文综述与知识图谱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18-125., doi: 10.6049/kjjbydc.2015120559.
    Chang Qing;Zhang Qiang;Zhang Lu;Zhao Yan. Bibliometric and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Analysis of Papers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from 1984 to 2014[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118-125., doi: 10.6049/kjjbydc.2015120559.

    分享
  • 杨坤;胡斌;吴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26-1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50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主导或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以实现组织内外创新资源的分布式协同,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这一概念有利于从知识管理视角、信息空间的技术范式和分布式创新协同的效能目标来解释及评价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活动。在对分布式创新、协同创新、知识协同、信息共享空间等理论进行整合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概念,初步构建并分析了其系统构成及运行机制模型,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杨坤;胡斌;吴莹. 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概念、系统模型及研究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26-132.,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306.
    Yang Kun;Hu Bin;Wu Ying.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Space in Distributed Innovation Networks:Concept, System Model and Research Prospec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126-132.,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306.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逄键涛;史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33-1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10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观变量是影响个体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对16省份59家生物医药企业的问卷调查,探讨主动性人格、工作满意度、工作水平和组织任期等变量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主动性人格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对二者关系具有非线性调节作用,工作水平和组织任期也起调节作用。

    逄键涛;史卉. 员工主动性人格与创新行为:工作满意度、工作水平及组织任期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33-138., doi: 10.6049/kjjbydc.2016010460.
    Pang Jiantao;Shi Hui. Employees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Innovation-Related Behavior: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Job Satisfaction,Job Level and Organizational Tenur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133-138., doi: 10.6049/kjjbydc.2016010460.

    分享
  • 徐振亭;罗瑾琏;孙秀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39-1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40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员工创造力是团队/组织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从多个层次综合考察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造力成分模型、社会感染理论与组织管理领域的多层次理论,构建了群体心理资本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关系模型,以103个工作团队(103名团队主管,365名成员)为样本,对研究假设及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群体心理资本对员工创造力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②群体心理资本对团队反思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且团队反思在群体心理资本与员工创造力关系间起到了跨层次中介作用;③团队心理安全跨层次调节团队反思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正向关系,即团队心理安全越高,团队反思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

    徐振亭;罗瑾琏;孙秀明. 群体心理资本对员工创造力的跨层次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39-144.,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642.
    Xu Zhenting;Luo Jinlian;Sun Xiuming. A Cross-Level Examination of 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Employee Creativ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139-144.,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642.

    分享
  • 梁文群;牛冲槐;杨春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45-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30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存量对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稳定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高中、本科和研究生人力资本增加能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高,受教育程度越高,作用越大,但大专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效率有抑制作用,人力资本教育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稳定性也有显著影响;人力资本存量增加能提高人力资本的创新效应,在东、中和西部存在显著异质性。最后提出,可通过增加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优化人力资本教育结构,提高高层次人力资本的比重;加大R&D资源投入,形成人才和资金的有效匹配等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

    梁文群;牛冲槐;杨春艳. 基于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的人力资本创新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45-150.,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069.
    Liang Wenqun;Niu Chonghuai;Yang Chunyan. Research on Innovation Effect of Human Capital Based on Heteroscedastic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145-150.,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069.

    分享
  • 吴建国;张经强;王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51-1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70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因子分析法,运用SPSS19.0软件,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呈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提升我国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区域间高校科技创新协调发展,不仅要加大中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优化高校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还要健全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吴建国;张经强;王娇.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51-155., doi: 10.6049/kjjbydc.2016070095.
    Wu Jianguo;Zhang Jingqiang;Wang Jiao.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151-155., doi: 10.6049/kjjbydc.2016070095.

    分享
  • 综述
  • 周宇亮;张彩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56-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10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融资行为,技术创新和融资行为的变化均能导致技术创新融资效果的变化。基于企业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技术创新特征对融资行为的作用机理,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评价。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作模式、内容、特点对企业融资偏好、方式选择和策略具有不同影响。针对国内外研究不足,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

    周宇亮;张彩江. 企业技术创新对融资行为作用机理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5): 156-160., doi: 10.6049/kjjbydc.2016010577.
    Zhou Yuliang;Zhang Caijiang. A Survey of the Effect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Enterprises' Financing Behavio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15): 156-160., doi: 10.6049/kjjbydc.201601057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