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年 39卷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空间布局与网络分析
曾婧婧,温永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1-9.   DOI: 10.6049/kjjbydc.2020110206
摘要720)   HTML    PDF(pc) (3844KB)(606)    收藏
空间集聚是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活动的重要特征。基于Thomsonone数据库中1996—2018年中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交易数据,以风险投资交易双方公司均位于中国大陆城市的每一笔风险投资交易事件为例,分别从纵向历史演变和横向空间布局视角对中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发展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近20年来,中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经历了孕育起步、快速发展、稳步调整和理性规范4个发展阶段;互联网、新能源、计算机软件与服务等高新技术行业是风险投资热点领域;中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存在明显的城市集聚特征,且相较于风险资本接受城市,投出城市的风险资本资源更为集中;城市之间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交易联系并不紧密,风险投资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北京、上海、深圳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风投城市,杭州、广州、武汉等则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风投城市。该结论可为中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及风险资本资源在行业和空间中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科技成果商业规模示范:组织学习与政府政策支持的作用
蔡颖,林筠,王琪,张茹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10-18.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298
摘要628)   HTML    PDF(pc) (1488KB)(476)    收藏
商业规模示范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当前关于如何推进商业规模示范的研究较少。研究组织学习、政府政策支持对商业规模示范的作用,选取312份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组织学习中的“用中学”和“互动中学”均对商业规模示范存在积极影响,且互动中学的作用更强;②政府政策支持不仅积极影响商业规模示范且正向调节互动中学与商业规模示范的关系;③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地区企业商业规模示范及政府政策支持存在差异。该结论不仅有助于明晰商业规模示范中组织学习与政府政策支持的影响机制,而且揭示出企业研发、组织学习及政府政策支持并行是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网络镶嵌激励创新驱动的知识与权力效应——来自256家在孵企业的实证
徐可,何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19-29.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188
摘要492)   HTML    PDF(pc) (1404KB)(780)    收藏
在知识经济与大数据智库联耦时代,我国正经历第四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深挖创新驱动的影响因素与过程效应,是培育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的重中之重。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螺旋与网络权力视角,针对我国16个省市高新技术制造领域的256家孵化企业开展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网络镶嵌(关系镶嵌与结构镶嵌)—知识螺旋/网络权力—创新驱动的逻辑路径和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网络镶嵌(关系镶嵌与结构镶嵌)显著正向影响创新驱动和知识螺旋;知识螺旋显著正向影响创新驱动,同时在网络镶嵌(关系镶嵌与结构镶嵌)对创新驱动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中介效应;网络权力正向调节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机构投资者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兼论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异质性
韦施威,杜金岷,吴文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30-38.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733
摘要875)   HTML    PDF(pc) (1242KB)(752)    收藏
机构投资者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外部监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将公司治理传导效应纳入机构持股与企业创新关系及作用机理分析框架,基于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显著促进企业创新,内部控制有效性、核心技术人员股权激励和管理费用控制是机构投资者促进企业创新的3个重要传导路径。另外,战略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相较于财务型机构投资者更为突出;同时,机构投资者对非国有企业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但对国有企业整体创新的影响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信息扩散、产业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绩效——基于2005—2018年区域面板数据的动态分析
阳长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39-49.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038
摘要413)   HTML    PDF(pc) (1748KB)(451)    收藏
为了探索信息扩散、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动态影响关系,寻找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及技术创新驱动的主要因素,使用2005—2018年我国区域面板数据,采用VAR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及状态空间模型,对信息扩散、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边际影响力呈倒U形曲线,而信息扩散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边际影响力呈递增趋势,信息扩散对产业集聚的边际影响力呈线性增长态势,而技术创新绩效对产业集聚的边际影响力呈倒U形曲线;②不同地区信息扩散与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且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信息扩散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大于产业集聚的影响,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大于信息扩散的影响;③不同地区信息扩散与技术创新绩效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且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绩效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大于信息扩散的影响,中部和西部地区信息扩散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大于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促进、加速与溢出: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
徐向龙,侯经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50-59.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616
摘要952)   HTML    PDF(pc) (1334KB)(1078)    收藏
在系统揭示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影响和空间溢出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3—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门槛回归和空间杜宾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绩效、发明创新绩效均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地区的创新绩效和非发明创新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发明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作用——基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视角
胡绪华,吕程扬,丁绪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60-68.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194
摘要463)   HTML    PDF(pc) (1335KB)(419)    收藏
当前,内外部环境改变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中国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以创新驱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越发重要。以经济效率提升与经济动能转换综合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使用2001—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①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均有利于经济效率提升,只有基础研究显著促进经济动能转换;②东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存在差距,基础研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阶梯式地区异质性影响,即对东部地区经济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中部地区无显著影响,对西部地区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仅对东部地区经济动能转换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应用研究无显著地区异质性影响;③基础研究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只有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基础研究才会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④为实现2025年前后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来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年均增幅需保持在[24.7%,29.3%]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刘和东,张桂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69-77.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207
摘要795)   HTML    PDF(pc) (1631KB)(492)    收藏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收集2005—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产业协同集聚、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数据,准确测度产业协同集聚及其通过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呈现不均衡特征,在空间上,除西部协同集聚区(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外,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征,马太效应显著;在时间上,呈现四足鼎立的演化趋势。依据自身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水平,各省可采取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维持型、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加强型、协同集聚度加强型、经济高质量加强型的差异化策略。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化研究
范德成,吴晓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78-88.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172
摘要468)   HTML    PDF(pc) (2664KB)(536)    收藏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从技术推动力、市场拉动力、管制推动力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理想解法的动态评价方法、熵值法和“厚今薄古”归一化法对中国内地30个省市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进行评价,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重心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化进行综合研判。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水平不高,区域间差异较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正空间自相关,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态势显著;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重心落点集中在河南省南部地区,与经济重心和高技术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具有相似性,且东西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相较南北方向更大。最后,提出各地区应制定针对性策略,构建区域绿色创新网络,搭建企业、政府、高校、市场等多方力量参与的绿色创新环境平台等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企业战略激进度、管理者变更与技术距离
苏涛永,孟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89-98.   DOI: 10.6049/kjjbydc.C202107091
摘要501)   HTML    PDF(pc) (1277KB)(539)    收藏
把握战略激进度是企业绩效提升的关键,以往研究未关注战略激进度对企业技术距离的影响。以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使用系统GMM检验企业战略激进度与技术距离间的关系,以及管理者变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企业战略激进度与技术距离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分析型战略有助于技术距离缩小,但进攻型和防御型战略不利于缩小技术距离。在管理者变更频率较高的企业中,战略激进度与技术距离间的U型关系更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战略激进度与技术距离间的U型关系在竞争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中表现更显著。相比于职业经理人,由控股股东继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以及在较少继任者两职兼任的情景下,管理者变更的调节作用更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双层网络嵌入下结构洞对企业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
姚艳虹,龚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99-109.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477
摘要544)   HTML    PDF(pc) (1365KB)(846)    收藏
网络结构特征影响企业知识转移与知识组合效果,进而对创新绩效产生复杂作用。利用我国165家上市企业2007—2018年专利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企业知识与协同双层网络嵌入对二元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分析战略柔性和开放度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知识网络结构洞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绩效,负向影响探索式创新绩效;协同网络结构洞与二元创新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战略柔性和开放度调节双层网络结构洞与二元创新的关系,且变量间存在有效匹配关系:知识网络结构洞—开放度促进利用式创新绩效提升,而协同网络结构洞—战略柔性促进探索式创新绩效提升。研究结论为解决结构洞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分歧带来新思路,同时为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二代海外特征对家族企业组合创业的影响:代际冲突视角
杨学磊,李卫宁,尚航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110-120.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043
摘要486)   HTML    PDF(pc) (1275KB)(876)    收藏
基于代际冲突视角,结合烙印理论,以2000—2017年297家二代介入企业高层的家族企业为样本,探讨二代海外特征对家族企业组合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家族二代介入企业高层后,二代具有海外经历的家族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组合创业;随着二代海外时间的增加,企业组合创业意愿随之增强,且这种影响在二代家族企业内任职时间更短、父辈行业地位更高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相比海外教育时长,二代海外工作时长更能促进家族企业组合创业;二代海外国家或地区为非亚洲区域的家族企业更倾向于组合创业。该结论可丰富传承情景下家族企业组合创业影响因素研究,为中国情景下企业高层管理者海外特征对企业战略行为的影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企业网络、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机制研究——基于fsQCA方法的实证分析
李文,张珍珍,梅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121-131.   DOI: 10.6049/kjjbydc.2020100345
摘要774)   HTML    PDF(pc) (1341KB)(1817)    收藏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间竞争不仅是产品竞争,更是商业模式竞争。基于组态视角和集合论思想,从企业网络与大数据能力匹配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15家新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进行研究,构建新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匹配模型。结果发现,有4类促进新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牵引条件构型:网络体系建立助力型、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型、深度分析能力弥补型和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型,且每条路径间存在等效性。结论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研究,可为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科技服务业政策量化评价:辽宁及相关省市比较
杜宝贵,陈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132-140.   DOI: 10.6049/kjjbydc.2020080744
摘要464)   HTML    PDF(pc) (1352KB)(638)    收藏
对科技服务业政策进行评价有助于科技服务业政策优化和改进,运用国内新兴的PMC指数模型对辽宁省科技服务业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以及2012—2020年我国68份典型科技服务业政策文本高频词,构建科技服务业政策评价指标模型,以辽宁省科技服务业政策为核心,构建辽宁省与相关省市样本对比框架。研究发现,辽宁省科技服务业政策存在政策对象认知不清晰、政策工具使用不全面、政策机制构建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提出相应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科研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研究——兼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
王霁霞,尹嘉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141-149.   DOI: 10.6049/kjjbydc.2020100508
摘要504)   HTML    PDF(pc) (1246KB)(419)    收藏
2019年9月由科技部等20个部委联合发布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从整体上构建了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程序,是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里程碑文件,但其并未真正解决调查主体多元、事实问题与学术问题混淆、程序规则公正性欠缺与救济途径缺失等问题。有必要借鉴美国科研不端的规制经验,通过法律程序弥补科学共同体自律约束的不足,在内生机制方面不断完善科研不端处理程序,在外部约束方面通过立法与司法介入倒逼调查部门规范内部调查和处理程序,构建科学共同体自律约束与法律规则外部约束相结合的科研诚信建设体系,从而真正净化学术界和推动“科教兴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雇佣模式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邵芳,李钰,郭婧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238
摘要478)   HTML    PDF(pc) (1342KB)(861)    收藏
雇佣模式如何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已成为企业内外广泛议论的话题。从创新行为的组织影响因素出发,逐渐渗透到个体影响因素,探究工作安全感、组织认同感在雇佣模式与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雇佣模式与心理契约感知不同维度对创新行为的交互作用。通过对439名不同地区员工调查发现:与无固定期限员工相比,固定期限员工更倾向于表现出较少的建言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和角色创新;工作安全感和组织认同完全中介了雇佣模式对建言行为的影响,部分中介了雇佣模式对组织公民行为和角色创新的影响;固定期限员工在交易型和平衡型心理契约感知下,表现为相对消极的组织公民行为和角色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专利转化特征精准识别与预测——以人工智能芯片为例
姜南,李逸凡,刘谦,刘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1120079
摘要588)   HTML    PDF(pc) (1422KB)(855)    收藏
探讨前沿科技领域专利转化特征并对其进行精准识别与预测,对于我国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人工智能芯片专利领域,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测度最优转化预测方案,分析全球范围内主要国家或地区专利成功转化影响因素,从企业/高校、国内/国际等不同层面总结专利成功转化的主要特征。结果发现:随机森林算法预测效果较好,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专利转化概率服从对数曲线分布,影响高校/企业、国内/国外专利转化特征的因素有所不同。最后,提出高校/科研机构应注重高价值专利维持和团队合作、企业应提升专利技术质量和撰写质量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高校牵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科研组织模式研究——以北航长鹰无人机为例
郑舒文,欧阳桃花,张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11-20.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357
摘要655)   HTML    PDF(pc) (1342KB)(840)    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航空航天、通信计算机、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先后推出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致力于突破关键技术、保障国防安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将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研发作为重大战略性科技项目,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困境下由高校牵头开展原型机自主研制并最终取得成功。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鹰无人机研制历程为例,基于扎根理论归纳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特征及科研组织模式,探讨模式中的关键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该模式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大项目为牵引,在跨建制、跨单位、跨系统建成的国家队与产学研合作大平台的相互作用下,促成总体目标实现、人才队伍培养、产业发展带动等重大成果的正向激励反馈。在新时代背景下,该研究结论能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提供有价值的实践路径和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科技企业孵化器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
盛亚,潘明明,李玉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21-31.   DOI: 10.6049/kjjbydc.C202107402
摘要763)   HTML    PDF(pc) (1878KB)(389)    收藏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参与主体趋于多元化,主体间冲突以及多主体协调机制成为制约孵化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法,结合Y科技企业孵化器实践,构建协调机制,剖析主体之间冲突的根源。研究发现,冲突源包括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分歧和权力配置不合理,以及某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权力”不对称;协调机制包括通过文化协同协调由利益分歧引发的利益相关者间目标不一致,通过分散控制协调由权力配置不合理导致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争夺,通过动态管理和孵化服务整合协调由“利益—权力”不对称引发的利益相关者机会主义行为,最终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权力”分散对称配置、彼此间关系有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成长型思维与创业行为倾向研究——基于创业失败恐惧的多维度调节作用
张广宁,泄玉珍,孟庆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32-40.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266
摘要478)   HTML    PDF(pc) (1281KB)(800)    收藏
为探究思维模式对潜在创业者认知能力的影响,帮助其提升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解决潜在创业者创业时的犹豫,将内隐理论引入创业领域,结合社会认知理论,检验成长型思维、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行为倾向之间的作用机制,并将创业失败恐惧作为多维度调节变量进行研究。以辽宁省潜在创业者作为调研对象,利用SPSS24.0软件对171份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发现:成长型思维对创业行为倾向具有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成长型思维与创业行为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对商业理念的恐惧和对社会尊严威胁的恐惧负向调节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个体正确认识并克服失败恐惧,激发创业欲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超效率DEA与Malmquist指数的区域研发效率评价——四大国家级城市群比较研究
杨力,魏奇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41-51.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144
摘要493)   HTML    PDF(pc) (1302KB)(635)    收藏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基于超效率DEA与Malmquist指数测算2016—2018年各城市群科技研发效率。超效率DEA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发效率均值最高,其次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由于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区域研发效率均值处于四大城市群之尾。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实现了技术效率正增长,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技术效率逐渐下降,与其它三大城市群存在一定差距。整体而言,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的技术进步率均值高于技术效率均值,由此可见,增强地区科研能力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实证分析我国区域研发效率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群资源配置、优势资源禀赋、区域协同创新水平以及产学研深度合作等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陈思杭,雷礼,周中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52-60.   DOI: 10.6049/kjjbydc.C202106043
摘要664)   HTML    PDF(pc) (1378KB)(444)    收藏
利用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19年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检验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与绿色经济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引入脉冲响应函数构建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响应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与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正向促进作用;绿色技术进步对环境规制具有长期正向促进作用,对绿色经济发展具有短期抑制作用与长期正向促进作用,且绿色技术进步对环境规制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较显著;绿色经济发展对环境规制与绿色经济进步具有长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作用程度较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数字经济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袁徽文,高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61-71.   DOI: 10.6049/kjjbydc.2021090087
摘要840)   HTML    PDF(pc) (1295KB)(1284)    收藏
以数字经济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是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智能化模式转变、数量型增长模式向质量型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采用2013—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在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响效应趋于减弱;数字经济发展会强化企业家精神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的边际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和行业异质性,东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更能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企业家精神、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国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升级阻滞的条件组态研究——基于19个细分行业的质性比较分析
梁中,徐函,胡登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72-80.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388
摘要404)   HTML    PDF(pc) (1331KB)(457)    收藏
在以国际生产分割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链低端锁定趋势不断凸显,由此引致的产业升级阻滞问题日益复杂化。为准确识别多重阻滞因素及其内在影响机理,运用组态思维和QCA方法,从创新投入、制度环境和国际知识溢出3个条件维度出发,对中国19个高技术行业进行差别化升级组态分析,探索不同前因条件与产业升级的一致性联系,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破解新时期中国高技术产业“升级之困”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金环,于立宏,魏佳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81-90.   DOI: 10.6049/kjjbydc.C202106128
摘要565)   HTML    PDF(pc) (1406KB)(754)    收藏
在中国经济进入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关键。众多考察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中,鲜见从宏观电子商务发展视角考察其对微观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选择2009—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电商示范城市建设这一信息化冲击能够显著降低试点地区企业内部管理性交易成本和外部市场性交易成本,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电子商务普及与应用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以及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电子商务对服务业交易成本的节约效应大于制造业,对外部交易成本的节约效应大于内部管控成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企业数据赋能实现路径研究——一个资源编排案例
胡海波,王怡琴,卢海涛,刘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91-101.   DOI: 10.6049/kjjbydc.C202107354
摘要728)   HTML    PDF(pc) (1595KB)(753)    收藏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赋能价值逐渐受到实践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主要基于赋能和能力视角,探讨如何获取数据赋能价值,未充分考虑数据独特的资源属性。基于案例企业数据赋能实践,从资源视角出发,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利用资源编排模型打开数据赋能实现路径的“黑箱”。结果发现:第一,基于资源编排模型,企业可通过数据组合、数据与其它企业资源捆绑、数据利用与价值创造3个过程实现数据赋能。第二,处于不同业务发展阶段,企业数据赋能实现形式包括支持型数据赋能、驱动型数据赋能和使能型数据赋能,其取决于数据信息与数字技术发挥的作用及价值。结论既可为数据赋能实现路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企业数据赋能价值获取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复杂产品研发网络逆向国际化能否激发企业创新行为
王郁,杨乃定,王琰,王杜方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102-111.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459
摘要378)   HTML    PDF(pc) (1892KB)(380)    收藏
研发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复杂产品供应商被锁定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和研发体系中低端,从而限制了国内企业创新行为。基于逆向国际化理论、知识获取理论和创新行为理论,研究国内复杂产品研发网络逆向国际化程度对复杂产品供应商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基于182家复杂产品供应商的有效样本数据,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复杂产品研发网络逆向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知识获取能力在上述关系间起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二元体制下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治实施困境与对策
邵辉,徐冬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112-121.   DOI: 10.6049/kjjbydc.CZ202107058
摘要522)   HTML    PDF(pc) (1249KB)(645)    收藏
军民融合发展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强军与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由之路。我国军民融合从初步融合走向深度融合,涉及多方主体的关系调整与利益重塑,需要在法治轨道上通过法律规范与法律运行两个维度整合各类主体力量、配置各类要素资源。目前,军民融合法治实施受制于“军”“民”二元分离体制结构的现实约束,在法律规范层面处于制度供给不完备状态,在法律运行层次面临主体实践不协调困境。二元体制下破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治实施困境,宜从静态规范层面和动态运行层面综合调整军民融合行为。一方面,通过适时制定和颁布具有统一效力的军民融合发展法,清理、废止和修订不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规范层面建立健全统一完备的军民融合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委员会统一领导、各小组分工负责”的军民融合法治实施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军地联合法律执行机制,形成诉调对接、诉仲结合的军民融合案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暨法律适用机制,在法律运行层面建立协调高效的军民融合发展法律实施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新兴技术社会风险化解的前瞻性治理特征
陈瑜,马永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122-130.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130
摘要337)   HTML    PDF(pc) (1815KB)(349)    收藏
新兴技术这柄“双刃剑”虽然给国家带来新发展动能,但也同时引发诸多社会风险,如何化解新兴技术社会风险成为新兴技术治理面临的难题。前瞻性治理研究为新兴技术社会风险化解提供了一些思考,但是相关研究较为分散和模糊,相关经验难以奏效。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聚焦治理主体、过程和结果3个要素,提炼新兴技术社会风险化解的前瞻性治理特征,并在中国情境下检验其适用性。结果表明,公众参与结果纳入既定政策议程、否决权、新兴技术公众参与法律法规等前瞻性特征得到专家一致认同,认为它们是新兴技术社会风险化解的必要条件。研究结论对提高新兴技术社会风险治理绩效具有一定理论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什么样的宏观生态环境影响科技人才集聚——基于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李作学,张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131-139.   DOI: 10.6049/kjjbydc.2021090196
摘要407)   HTML    PDF(pc) (1308KB)(503)    收藏
科技人才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优化科技人才宏观生态环境进而打造科技人才集聚高地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探究宏观生态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机制,基于人才生态系统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为样本,分析多重因素构成的宏观生态环境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条件组态和路径。结果表明:文化教育是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必要条件;存在4条提升科技人才集聚的有效路径,即科技创新主导型、科技创新主导下的宜居文教驱动型、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主导下的经济科创驱动型、公共服务主导下的文教驱动型;存在6条阻碍科技人才集聚的路径,且与提升科技人才集聚路径之间属于非对称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创业失败修复、共享心智模式与团队创业激情
谢雅萍,叶丹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140-150.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304
摘要447)   HTML    PDF(pc) (1380KB)(495)    收藏
创业激情是创业活动的关键驱动力,失败情境下如何激发创业激情成为学者关注焦点。现有研究主要探讨创业激情的影响,缺少对创业激情激发机制的研究,针对创业失败团队创业激情激发机制的研究更少。从失败修复视角探讨团队创业激情激发路径,构建创业失败修复与团队创业激情关系概念模型,以核心团队成员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创业失败修复过程的有效推进是激发团队创业激情的先决条件;创业失败修复通过影响团队成员共享心智模式而影响团队创业激情,将创业失败修复产生的学习成果聚合为团队共享认知模式,从而加速创业知识向创业能力转化,是重燃创业激情的关键。据此,提出团队创业激情激发策略,为创业团队重燃创业激情、重启创业行动提供理论指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责任式创新研究的时空向度透视与知识框架建构
汪万,蔡三发,杨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0):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090434
摘要379)   HTML    PDF(pc) (3889KB)(413)    收藏
在科技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聚焦责任式创新,以2009―2020年WOS和CNKI数据库中879篇文献为样本,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因子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从时间和空间视角探索责任式创新研究的外部特征、热点内容、前沿趋势,并构建该领域知识框架。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2年国内外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国内研究热度较低且尚处于初始阶段,国外科研合作网络紧密,积极推动该领域研究发展,同时该领域研究呈现跨学科特征,并逐渐形成学科交叉下的知识流动路径;②研究热点可分为4个方面,即内涵及理论框架构建研究,责任式创新与利益相关者参与研究,责任式创新跨界结合研究,责任式创新方法、实践及评估研究,研究前沿趋势可分为3个方面,即责任式创新与伦理规范研究、责任式创新与新兴技术治理研究、责任式创新的社会嵌入与政治议程研究;③基于因子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构建责任式创新的“情境―理论内涵―干预―机制―结果”CTIMO知识框架。最后,从责任式创新的制度情境、实践及扩散、利益相关者管理、组织层面评估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价值生成逻辑
张宝建,薄香芳,陈劲,李娜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1): 1-9.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430
摘要671)   HTML    PDF(pc) (2485KB)(841)    收藏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在价值生成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价值逻辑。随着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向平台生态竞争优势转变,从数字化创新时代价值来源转向出发,明确价值生成的新逻辑范式,系统梳理价值界面延拓,并据此论证价值配置空间演变,分析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连接经济带来的价值发现。基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价值取向,阐释启动阶段用户价值共创、扩张阶段天棚战略扩容、维护阶段价值隔离机制,进而揭示平台生态系统价值生成规律。研究结论为审视数字创新背景下的价值创造规律及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行动与治理提供了新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础研究是否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向国际前沿收敛——基于追赶阶段与技术子领域差异的分析
李林,杨晓宇,何建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1): 10-20.   DOI: 10.6049/kjjbydc.2021060511
摘要465)   HTML    PDF(pc) (1912KB)(384)    收藏
为探究加速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差距收敛的有效途径,以技术追赶过程的阶段性和先进制造技术不同子领域的结构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基础研究在先进制造技术追赶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追赶阶段,基础研究在后追赶阶段显著促进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差距收敛;基础研究知识成果产出吸引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差距收敛。进一步讨论发现,先进制造技术结构化特征影响基础研究对技术差距收敛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后追赶阶段,准确把握技术追赶阶段变迁带来的机会窗口,强化基础研究是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向国际前沿收敛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共生视角下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组态路径研究
赵艺璇,成琼文,李紫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1): 21-30.   DOI: 10.6049/kjjbydc.2021090070
摘要449)   HTML    PDF(pc) (1266KB)(983)    收藏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载体,受到学界和实业界广泛关注。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主张不同,资源配置与协同合作方式也不同,导致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依据共生理论主体—网络—环境研究框架,构建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路径组态模型。以7家核心企业及创新合作伙伴为案例分析对象,采用fsQCA方法探究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各有2条,核心条件不同,条件之间的匹配关系也不同。第二,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具有通用型特征,受主体创新能力、创新网络嵌入与数字环境3个层面耦合作用的影响。第三,无论是技术主导型还是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参与者创新能力均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成为价值共创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价值主张异质性视角探究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路径差异,有利于深化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理解与认知,为企业基于不同价值主张实施价值共创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创业孵化推动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刘雨枫,冯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1): 31-41.   DOI: 10.6049/kjjbydc.C202106030
摘要376)   HTML    PDF(pc) (1286KB)(435)    收藏
“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创业孵化是推动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载体。孵化器资源整合通过帕累托改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孵化投资通过收入效应提高规模效率,技术服务通过替代效应提高技术效率,进而推动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基于2010-2019年中国内地省际面板数据,使用Bootstrap方法、逐步回归法及sobel模型检验创业孵化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孵化器数量、人员投入、风险投资及技术服务对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创业孵化通过创新产业化路径推动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据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①以平台化、网络化路径扩大孵化器体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②优化创业孵化资金“入、转、退”制度,提升规模效率;③建设“孵化器4.0”模式众创空间,提升技术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人才流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区域对外开放的中介效应
曹薇,董文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1): 42-51.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667
摘要484)   HTML    PDF(pc) (1272KB)(447)    收藏
人才流动是影响地区间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缩小区域人才流动差距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前提。鉴于此,将政府竞争行为细分为财政、规制、引资3个维度,利用2010-2019年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人才流动的影响,同时,实证检验区域对外开放在该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从财政、规制、引资三方面对区域人才流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上述三方面竞争性越强,越有利于人才流动。同时,区域对外开放在政府竞争行为影响区域人才流动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上述研究结果启示,在中国的特定情景下,不同地区在吸引人才时应重视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与区域对外开放的有效衔接,实现两者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差异研究 ——基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聚集视角
赖红波,王高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1): 52-62.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406
摘要270)   HTML    PDF(pc) (1707KB)(714)    收藏
利用2009-2019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将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知识生产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区位熵指数对产业集聚度进行测量,通过Malmquist指数计算区域创新效率,构建两阶段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并未呈现传统的东高西低分布特征,并且知识生产阶段的区域创新效率高于成果转化阶段。同时,面板随机前沿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不利于区域创新,而来自政府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会在知识生产阶段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成果转化阶段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政府与企业两个方面给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的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金融科技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协同演化机制及区域协同差异——基于哈肯模型的实证分析
熊晓炼,樊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1): 63-73.   DOI: 10.6049/kjjbydc.2021110045
摘要388)   HTML    PDF(pc) (2079KB)(613)    收藏
为探究我国金融科技—制造业绿色转型复合系统自组织协同演化机制,在对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哈肯模型,利用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探析金融科技—制造业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的区域协同差异。结果表明,制造业绿色转型是控制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结构和方向的关键因素;金融科技与制造业绿色转型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但两者均形成抑制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的负反馈机制;样本期内,我国金融科技—制造业绿色转型复合系统协同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区域协同差异较小但呈扩大趋势;四大经济区域协同水平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为界,呈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东部地区协同水平差异远大于其它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协同水平差异相当,东部和东北地区协同水平差异均呈扩大态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路径依赖视角下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组态路径研究
李煜华,向子威,胡瑶瑛,褚祝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 (11): 74-83.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514
摘要437)   HTML    PDF(pc) (1499KB)(1062)    收藏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领域的路径依赖理论、路径突破理论和区域产业演化路径模型,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模型,结合TOE理论框架,从组态视角构建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收集汇总的27份先进制造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模型,从路径依赖视角探讨组态路径检验结果。研究表明,各维度任意单一前因条件均不能单独促成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关联度和环境适应度在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其它类型路径相比,突破型组态路径更有可能实现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依赖型组态路径并不能促进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