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年 36卷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运营视角下连锁孵化器竞争力分析
梅强,沈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1-9.   DOI: 10.6049/kjjbydc.2018030054
摘要844)   HTML    PDF(pc) (1154KB)(556)    收藏
本土企业孵化器的连锁化运营模式在孵化市场上日益活跃并显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基于对本土9家连锁孵化器案例资料的扎根分析,发现连锁孵化器竞争力分析框架模型包括客户界面、网络协同和服务能力3个主范畴以及空间载体、标准体系、核心特质等15个子范畴,并进行模型解释和跨案例分析,补充了孵化器运营模式的理论研究,丰富了孵化器连锁商业运营实践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萌芽期颠覆性技术识别研究
黄鲁成,蒋林杉,吴菲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10-17.   DOI: 10.6049/kjjbydc.2018010289
摘要533)   HTML    PDF(pc) (1947KB)(955)    收藏
从颠覆性技术成长周期入手,根据萌芽期颠覆性技术特点,采用基于创新性、独创性与功能分析的识别方法,在技术创新没有造成市场显著变化时实现预警决策。首先进行技术生命周期分析,随后利用创新性和独创性特点衡量技术颠覆性,排除渐进性技术干扰,最后运用功能分析方法研究技术新功能对未来市场的影响。以工业机器人专利技术领域进行实证,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潜力研究
孙振清,刘建雅,兰梓睿,边敏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18-27.   DOI: 10.6049/kjjbydc.2018010788
摘要524)   HTML    PDF(pc) (1364KB)(646)    收藏
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国家创新能力不足将导致经济增速停滞或倒退,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研究跨越陷阱路径,在Keun Lee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日韩等国家及地区近30年来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专利的技术循环周期后发现,中国已跨越短技术循环周期拐点,正迈向长技术循环周期,表明中国已具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能力。引入人均GDP、全球创新指数、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进一步验证得出一致结论。最后,提出提升和永续保障中国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产品差异与技术差距影响研发溢出的理论探讨
赵凯,王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28-35.   DOI: 10.6049/kjjbydc.2018010547
摘要528)   HTML    PDF(pc) (1466KB)(492)    收藏
在传统研发溢出效应假设基础上,通过技术差距将溢出效应与产品差异有机联系起来,并通过构建双寡头企业两阶段博弈模型对研发卡特尔、生产卡特尔、完全合作等不同形式合作联盟的均衡水平和福利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证实:当企业间技术差距较小时,完全合作或研发卡特尔能有效提高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而当技术差距较大时,研发阶段的合作不仅无法激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还会抑制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此外,与完全合作相比,局部合作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尤其是在产品差异程度较大的情况下,研发卡特尔最为稳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创新价值链及其结构:一个理论框架
王伟光,张钟元,侯军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36-43.   DOI: 10.6049/kjjbydc.2018020349
摘要2155)   HTML    PDF(pc) (1244KB)(1076)    收藏
中国正值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创新是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的重要驱动力。现实中,不同企业的创新难度和创新效率存在巨大差异,探寻差异根源有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创新发展模式。重构创新价值链定义,将其细分为3个模块,并进一步划分为短链、中链、长链结构,以此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长链结构创新难度最大,具有知识优势、投资劣势,短链结构相反,中链结构介于两者之间;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等特征,创新效率高的企业更适合采用较长的价值链结构;企业在体系化能力和企业家决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通用性创新模式和差异性创新成长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苏屹,王洪彬,林周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44-50.   DOI: 10.6049/kjjbydc.2018040603
摘要468)   HTML    PDF(pc) (1124KB)(475)    收藏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构建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测度体系,并以长三角地区创新要素结构为参照系,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基础条件、市场条件及环境条件3个方面,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基于创新要素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要素间结构与要素内结构两方面研究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优化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科技投入、公共支持对城镇化的影响
刘顺飞,谢圣远,汪发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51-58.   DOI: 10.6049/kjjbydc.2018050602
摘要501)   HTML    PDF(pc) (1307KB)(436)    收藏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7-2016年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科技投入、公共支持影响城镇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科技投入、公共支持与城镇化之间,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科技投入、公共支持显著推动城镇化发展,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科技投入与公共支持的交互作用对城镇化发展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人力资本、消费水平显著促进城镇化发展。最后,提出加速推进长江经济带协作机制建设、促进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强化科技投入和公共支持的正向影响、防止逆城镇化倾向发展、提升长江经济带民众受教育水平、促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等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要素扭曲、技术研发与效率损失
张贵,,王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59-66.   DOI: 10.6049/kjjbydc.2018050727
摘要532)   HTML    PDF(pc) (1266KB)(736)    收藏
运用2008-2016年中国29个地区面板数据,测度资本要素市场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程度,采用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资本要素市场和劳动力要素市场均呈现显著的反向扭曲,且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更高;从全国层面看,两种要素市场扭曲在全国层面均对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产生抑制作用;分地区看,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东部地区存在负向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而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对东中西部地区均有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由东向西递增。反事实计量结果表明,资本要素市场扭曲是造成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李红锦,曾敏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67-73.   DOI: 10.6049/kjjbydc.2018040431
摘要472)   HTML    PDF(pc) (1670KB)(581)    收藏
新兴产业作为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但是,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以及其它省会核心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非常大。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关系,才能更有效地以核心城市带动相邻落后城市的新兴产业发展。基于创新要素和集聚效应双重视角,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11—2015年新兴产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研发效率和科研机构占比两大创新要素对相邻区域新兴产业发展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和R&D投入则产生虹吸效应。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药品原始创新模式演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刘立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74-82.   DOI: 10.6049/kjjbydc.2018050836
摘要544)   HTML    PDF(pc) (1954KB)(632)    收藏
原始创新模式是原始创新活动的载体。中国本土创新主体依据自身现状选择合理的创新模式,对于实质性提升中国制药行业原始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原始创新模式演化,归纳药品原始创新模式,考察影响原始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而研究中国制药行业原始创新的现状和不足。结果表明,中国本土药品创新模式单调,主要原因在于创新主体单一、基础研究累积薄弱、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可操作性的激励政策。中国政府应该引导更多的本国主体参与原始创新,鼓励主体间进行多元化合作,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政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科学型企业商业模式:中国情境的复合案例研究
李丽,李天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83-89.   DOI: 10.6049/kjjbydc.2018050345
摘要530)   HTML    PDF(pc) (1401KB)(677)    收藏
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复合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与构建了科学型企业商业模式概念模型,分离出科学平台和价值平台两个独特要素,进而构建以科学平台-价值平台互动为核心的P2P商业模式运作模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科学型企业,分析模型的有效性、适用性以及模型在不同类型科学型企业中的共性与差异,最后总结出科学型企业商业模式特点及企业管理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政治关联断损、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效率
乐菲菲,张金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90-96.   DOI: 10.6049/kjjbydc.2018040071
摘要578)   HTML    PDF(pc) (1130KB)(536)    收藏
政治关联断损现象逐渐引起学者重视,但少有研究涉及政治关联断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中组部“18号文”导致上市公司大量官员独立董事强制辞职事件,通过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对2012-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官员独立董事辞职造成的政治关联断损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资,虽然对提高企业创新效率无显著影响,却能够增强研发投资对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政治关联断损层级与企业研发投资间具有显著负向关系,虽然对创新效率无显著影响,却对研发投资与创新效率间关系起显著负向调节作用。政治关联断损和断损层级对企业研发人员投入强度无显著影响,也不能显著调节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与创新效率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国际并购企业跨文化吸收能力评价案例研究
孟凡臣,赵中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97-104.   DOI: 10.6049/kjjbydc.2017110062
摘要634)   HTML    PDF(pc) (1198KB)(668)    收藏
在评价企业吸收能力是否足以支撑企业成功转移所需外部知识时,应结合知识吸收和转移具体情形关注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对4家国际并购案例企业知识转移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国际并购整合不同阶段,知识转移条件不同,知识转移的关键和重点也有差异。因此评价国际并购企业跨文化吸收能力应根据并购整合的不同阶段构建不同指标。基于对4个案例不同阶段知识转移关键和重点的探索,提炼国际并购整合不同阶段知识转移对企业跨文化吸收能力的具体要求,并据此构建各阶段评价指标,通过4家案例企业进行实证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关启示和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双维市场导向、本地网络嵌入与海外人才在华创业绩效研究
何会涛,袁勇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105-114.   DOI: 10.6049/kjjbydc.2018010801
摘要551)   HTML    PDF(pc) (1200KB)(473)    收藏
基于战略导向理论,从市场导向视角就反应型市场导向和积极型市场导向对海外人才在华创业企业创业生存绩效和创业成长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结合跨国创业企业的网络嵌入特征,研究本地网络嵌入的权变调节作用。通过对214家海外人才在华创业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反应型市场导向和积极型市场导向对创业生存绩效和创业成长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相对于积极型市场导向,反应型市场导向对创业生存绩效的影响更加显著。同时,研究还表明,本地网络嵌入能够增强市场导向与创业绩效的作用关系,在其中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市场导向是跨国创业的有效战略选择,本地网路嵌入是市场导向发挥绩效作用的边界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知识视角下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作用机理研究
葛宝山,生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115-121.   DOI: 10.6049/kjjbydc.2018060130
摘要444)   HTML    PDF(pc) (1164KB)(574)    收藏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很多企业选择跨界创业,而现有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从知识视角入手,通过分析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在促进团队内知识共享、整合方面的作用,分析其对团队知识转化的作用机理,并构建基于知识视角的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作用模型。通过对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了解跨界创业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以期丰富跨界创业相关理论,并对现实中企业跨界创业行为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形成路径: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整合视角的解释
喻登科,严红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122-131.   DOI: 10.6049/kjjbydc.2018040384
摘要721)   HTML    PDF(pc) (1592KB)(1243)    收藏
在新经济环境中,企业为了长远发展,需要通过不断整合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两大战略资源以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而构建并提升竞争优势。从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出发,引入技术创新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组织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形成路径的概念框架,并以370份调查问卷数据为支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资本对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形成有直接正向作用,并分别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产生间接作用;组织性格可以直接,也可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间接促进核心竞争力形成,但对竞争优势的形成只能通过中介变量施加影响;知识资本有利于组织性格形成,核心竞争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不显著。由此,提出企业组织应该整合知识管理与性格管理进行知性管理,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科研团队视角下我国研究型大学参与产学研合作对学术绩效的影响
张艺,龙明莲,朱桂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132-141.   DOI: 10.6049/kjjbydc.2018040191
摘要532)   HTML    PDF(pc) (1198KB)(572)    收藏
参与产学研合作对我国大学主体目标的实现(良好学术绩效的取得)是否有帮助?该议题的相关研究仍然较为缺乏。以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推演、实证分析等方法研究其与产业界所建立的3类合作关系(学术交流型、学术参与型以及学术商业化型)对学术绩效的影响,发现不同类型产学研合作关系对学术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学术交流型合作关系对学术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学术参与型合作关系对学术绩效有正向影响,但是学术商业化型合作关系对学术绩效有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妥善处理与产业界的合作关系,从而提升自身学术绩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分段线性模型的科研项目论文产出评价研究
田人合,,张志强,高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142-151.   DOI: 10.6049/kjjbydc.2018010290
摘要518)   HTML    PDF(pc) (3116KB)(459)    收藏
以1994—2013年杰青基金地学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科研论文发表量和顶级期刊论文发表量评价指标,衡量科研成果产出能力和创新性科研成果产出能力;其次,引入“科技期刊收录膨胀率”消除因WOS中SCI和SSCI收录期刊增加对科技论文带来的放大式增长;最后,通过构建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对杰青科学家科研论文发表量和顶级期刊论文发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杰青基金资助后,66.5%的杰青科学家科研论文发表量和顶级期刊论文发表量都得到了提高,21.6%的杰青科学家只提高了科研论文发表量,7%的杰青科学家只提高了顶级期刊论文发表量,48%的杰青科学家科研论文发表量和顶级期刊论文发表量均未提高。最后,结合已有杰青科学家访谈资料,从科研环境、激励、考评机制等角度对造成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中国技术创新40年:四阶爬坡轨迹述评
雷家骕,刘影,戚耀元,张庆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18100674
摘要545)   HTML    PDF(pc) (1408KB)(682)    收藏
将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技术创新实践描述为“四阶爬坡”,即学习引进补短期、引进模仿改进期、整合助推自创期、自主迭代提升期,并对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及其具体创新模式作出了解释。进而,梳理并讨论了40年间我国技术创新实践的主要特点、基本经验与主要教训。随着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化,特别是国家、业界越来越重视“创新引领发展”,现阶段亟待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国际治理结构重构背景下国际创新竞争与合作机制可能发生的变化;大科技时代“引领性科技创新”的发生及实现机制,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应有的结构和体制机制,未来科学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应处的“生态位”;“基于科学的产业”创新和发展机制以及中国情境下创新与发展研究的逻辑构建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外部网络关系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庞娟,靳书默,朱沛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1-10.   DOI: 10.6049/kjjbydc.2018090513
摘要799)   HTML    PDF(pc) (1413KB)(800)    收藏
针对智能制造企业外部网络中的创新资源和关键知识,以外部网络关系质量和外部网路关系结构为基础,探究外部网络关系对探索性绿色创新和利用性绿色创新的差异化影响,并引入组织惯性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网络关系质量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外部网络关系结构与探索性绿色创新存在正向关系,与利用性绿色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组织惯性在外部网络关系对探索性绿色创新的影响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在外部网络关系对利用性绿色创新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企业外部网络关系运作“黑箱”,对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增强适应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可占有能力下竞合联盟知识演化策略
孙佳,鲍宗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11-19.   DOI: 10.6049/kjjbydc.LC201808061
摘要529)   HTML    PDF(pc) (3585KB)(574)    收藏
在竞合联盟中,成员专有知识共享和保护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宽松的产权制度背景可能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既复杂又具有特殊性。以可占有能力这一隐性传输壁垒为出发点,构建龙头企业和追随企业的异质性决策演化博弈模型,探寻可占有能力如何影响不同成员的知识演化策略。研究发现:①领导企业和追随企业的知识策略表现出一定差异,当可占有能力达到阈值后,领导企业一定会选择知识共享策略,而追随企业的知识策略并没有出现均衡状态,其中,成果可占有能力对策略演化的作用效果比知识可占有能力强;②当联盟成员均采取知识共享策略时,无论是知识可占有能力还是成果可占有能力,均与联盟研发投入正相关。当联盟成员均采取知识保护策略时,无论是领导企业还是追随企业,研发投入仅与知识可占有能力正相关,而与成果可占有能力不存在任何关系;③不论采取何种知识策略,联盟成员的期望收益始终与成果可占有能力正相关,而与知识可占有能力负相关,且当可占有能力达到阈值时,成果可占有能力对企业期望收益的作用效果显著强于知识可占有能力。因此,在当前产权制度背景下,可以从提高自身可占有能力这一途径维护竞合联盟稳定性,以此作为宽松产权制度下的一个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刘洁,赵鑫磊,陈海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20-25.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258
摘要743)   HTML    PDF(pc) (1131KB)(791)    收藏
利用我国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引入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两个中介变量,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OFDI未显现出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呈弱负效应,但通过以下两条路径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一定正向效应,即“OFDI→国内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和“OFDI→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分区域看,东部地区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直接效应为负值,中部地区的正向直接效应最为显著,西部地区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直接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OFDI通过国内研发投入产生的间接效应,仅在西部地区较为显著;OFDI通过促进国内研发投入再带动人力资本产生的间接效应,在东中部为正、西部为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网络能力、主动组织遗忘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
倪渊,樊辉,张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26-33.   DOI: 10.6049/kjjbydc.2018080500
摘要536)   HTML    PDF(pc) (1172KB)(563)    收藏
基于社会网络和组织行为理论,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为调查对象,实证分析了企业网络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以及主动组织遗忘的中介作用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网络关系管理能力和网络配置能力都对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②主动组织遗忘在网络关系管理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而在网络配置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③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网络关系管理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而在网络配置能力与前摄式商业模式创新间不存在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国科技金融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区域均衡性
易明,张莲,杨丽莎,付丽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34-40.   DOI: 10.6049/kjjbydc.2018090292
摘要683)   HTML    PDF(pc) (1305KB)(494)    收藏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结合DEABCC模型与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中国内地29个省市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中国科技金融效率时间演变规律、空间差异及区域均衡性。结果表明:①总体而言,中国科技金融结合的综合效率均值、纯技术效率均值及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827、0.950、0.866,科技金融效率为非DEA有效,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有待加强;②从时间变化趋势上看,2006-2016年,科技金融结合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V”型变动趋势,科技金融效率尚未形成持续稳定增长态势;③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科技金融效率的影响有所不同,比较而言规模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④从空间差异与区域均衡性上看,不同省市科技金融效率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科技金融效率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区域差异不断扩大,各省市科技金融发展失衡程度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聚类与对应分析的江苏科技资源配置现状研究
凌峰,戚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41-48.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510
摘要776)   HTML    PDF(pc) (1518KB)(598)    收藏
通过文献阅读与调查研究遴选衡量科技资源配置现状的相关指标,首先,运用聚类分析对江苏各地级市科技资源配置状况进行Q型聚类,初步呈现各样本城市科技资源分布状况。其次,通过对应分析揭示导致省内各市上述分布背后指标变量“地形”所起的幕后作用。最后,阐述近年来江苏科技资源配置变化趋势,提出优化江苏科技资源配置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中美产品特征对产业升级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
张亭,刘林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49-58.   DOI: 10.6049/kjjbydc.2018050742
摘要633)   HTML    PDF(pc) (1597KB)(561)    收藏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视角,选取1962-2013年中美出口贸易数据,从微观产品特征视角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产品特征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产品特征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发挥双重作用机制,即产业升级与发展不仅取决于现有产品积累的要素禀赋,还受到产品本身技术复杂性的影响。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中国主要依赖产品密度(DEN),即依赖于既有产品积累的要素禀赋实现渐进式发展,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美国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产品密度(DEN)与产品技术复杂性(PCI)同时发挥了积极的双重作用并促进新竞争优势形成。进一步研究表明,密度(DEN)和产品复杂度指数(PCI)在不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通过对比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发现,随着生产要素禀赋积累以及产品技术复杂性提高,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增强,抑制作用减弱,但是引领作用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环境规制强度与技术创新
赵莉,薛钥,胡逸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59-65.   DOI: 10.6049/kjjbydc.2018100425
摘要716)   HTML    PDF(pc) (1140KB)(653)    收藏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界学者开始探索造成企业环境污染的因素,试图通过技术改进减少污染。尤其自1991年“波特假说”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以“波特假说”为理论背景,基于中国污染密集型制造业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以研发人员数量为控制变量,深入分析环境规制强度对我国污染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规制强度对污染密集型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激励作用;在增加控制变量后,环境规制强度对于提高污染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加显著。可见,“波特假说”适用于我国污染密集型制造业。最后,根据我国污染密集型制造业现状,提出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和产业研发投入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合作网络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成军,刘茹玥,孙笑明,王雅兰,王春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66-75.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644
摘要686)   HTML    PDF(pc) (1351KB)(588)    收藏
在区分关键研发者和一般研发人员基础上,利用24家涉及技术并购的高新技术企业1998-2017年全部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数据,从动态角度分两个步骤研究了技术并购对224名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合作网络的影响。社会网络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技术并购发生,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整体均有所降低,结构洞有所增多;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与目标企业技术相似性、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有显著负向关系,而与接近中心性关系不显著,与其结构洞有显著正向关系。结论从理论上拓展了技术并购对并购企业影响研究的视角,同时对并购企业管理者进行并购选择以及留住自身关键研发者并保持较高的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新兴市场海外并购的持续创新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梁宏,吴映玉,陈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76-83.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339
摘要478)   HTML    PDF(pc) (1206KB)(475)    收藏
新兴市场企业海外并购,购买技术的同时能否提升其创新能力?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技术并购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持续效果。不仅考虑了海外并购事件,还考虑了并购之后的吸收过程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能够通过海外并购促进其技术创新绩效显著提高,但长期来看,海外并购对其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逐步减弱。国有企业能够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并且该效果能保持更长时间。具有海外经历的高管也能够帮助企业从海外并购中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但海归高管不利于该效果的长期保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组织遗忘、组织即兴与环境动态性视角下企业原始性创新构建路径
王健,黄群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84-90.   DOI: 10.6049/kjjbydc.2018090196
摘要640)   HTML    PDF(pc) (1141KB)(529)    收藏
原始性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当前对企业如何获得原始性创新的研究严重不足。为此,以我国环渤海经济带179家高技术企业为样本,从组织遗忘和即兴角度研究原始性创新形成问题,并进一步分析环境动态性在组织遗忘和原始性创新间的作用。结果发现:组织遗忘和组织即兴对原始性创新具有积极效应;组织即兴在组织遗忘和原始性创新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对组织遗忘和原始性创新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商业化绩效关系研究
岳金桂,于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91-98.   DOI: 10.6049/kjjbydc.2018060112
摘要636)   HTML    PDF(pc) (1174KB)(746)    收藏
以动态能力观为基础,探究了转型经济环境下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作用,以及环境动态性(技术动态性和市场动态性)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商业化绩效间的调节作用。基于我国16个省市目标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技术机会识别能力、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商业化绩效;环境动态性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商业化绩效关系具有部分调节作用,其中,技术动态性显著削弱了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与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结构嵌入、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一个混合模型
苏昕,张辉,周升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99-107.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329
摘要683)   HTML    PDF(pc) (1193KB)(825)    收藏
供应链企业对外部关系网络的结构性嵌入,有利于其获取更多异质性资源,这为组织绩效提升奠定了基础。在构建结构嵌入、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混合模型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结构嵌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嵌入与组织绩效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结构嵌入具有“拐点”效应,过高水平的结构嵌入不利于组织绩效提升;环境动态性在结构嵌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中发挥有中介的调节作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结构嵌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中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人才政策演变、趋势与展望
李燕萍,刘金璐,洪江鹏,李淑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108-117.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687
摘要1796)   HTML    PDF(pc) (4004KB)(1253)    收藏
回顾与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对指导未来科技人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对1978—2017年我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文献计量和共词分析,梳理和探究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整体状况、发展过程及趋势。从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国家级各部门政策文件内容两个方面,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分为恢复调整、深入改革、战略导向及创新发展4个时期,分析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变迁历程中的特点及各阶段政策关键词,基于政策目标、政策客体、政策工具等探讨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变化趋势,并展望了未来科技人才政策发展走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民事主体地位研究
李政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118-123.   DOI: 10.6049/kjjbydc.2018110473
摘要539)   HTML    PDF(pc) (1107KB)(532)    收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所面临的法律主体资格不明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没有民事主体资格,不能以合法身份承接政府重大科研项目,也不能以联盟名义签订合同,其身份地位与其所承载的重要功能不相匹配。通过界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念,分析其法律现状和实践中所呈现的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法人、备案制等存在形态,提出赋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非法人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破除其承接政府服务职能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身份”不明问题等法律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基于资源调控理论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研究
方正起,黄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124-129.   DOI: 10.6049/kjjbydc.2018110547
摘要620)   HTML    PDF(pc) (1663KB)(620)    收藏
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科技强军战略的重要举措。平台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激发潜在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意愿并提高预期协同效益,以此促进协同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基于资源调控理论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利用自身搭建的大数据信息系统计算出最优资源配置方案,自主高效地为潜在协同创新主体提供最佳配置资源的各项参考指标,以此为依据调整与控制协同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各项资源。建设基于资源调控理论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能够有效提高平台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潜在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意愿,提高协同合作成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及应用
李良成,陈欣,郑石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130-137.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207
摘要680)   HTML    PDF(pc) (1263KB)(548)    收藏
分析了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两者协同发展的机理。基于此,构建了科技人才子系统有序度模型、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对2006-2016年我国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和相邻基期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协同度显著上升,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邻基期协同度处于稳定的低度协同演变状态,科技人才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协同度增长幅度在协同作用中更加趋于一致,两个子系统趋于良好的互相促进过程中。最后,提出了促进该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自我决定视角下创新氛围、和谐型激情与员工持续创新行为研究
孙甫丽,蒋春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138-145.   DOI: 10.6049/kjjbydc.2018110184
摘要643)   HTML    PDF(pc) (1233KB)(840)    收藏
当前,持续创新研究较多关注组织层面,员工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借鉴“环境-认知-行为”逻辑框架,探讨创新氛围与和谐型激情在员工持续创新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采取追踪研究方法,基于389个员工样本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阶段员工创新行为与第二阶段员工创新行为显著正向相关,即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持续性;创新氛围调节两个阶段员工创新行为的正向关系,高创新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员工持续创新;和谐型激情调节两个阶段员工创新行为的正向关系,并中介创新氛围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员工差错取向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马璐,刘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146-152.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449
摘要720)   HTML    PDF(pc) (1390KB)(705)    收藏
员工创新性活动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差错风险,组织成员对待差错的心理与行为倾向决定员工后续创新活动发展方向。结合中国情景,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231份企事业单位的有效样本数据,基于差错反感文化视角,深入探究差错取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差错取向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差错取向与员工创新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差错反感文化负向调节差错取向与员工创新行为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社会-技术变迁驱动能源转型研究框架与述评
郭丕斌,李繁荣,吕文栋,赵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0):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377
摘要732)   HTML    PDF(pc) (1162KB)(759)    收藏
在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下,各国都在寻找能源转型的有效途径,但在如何有效指导能源转型实践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理论。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社会-技术变迁理论为研究视角,将社会-技术变迁理论框架与能源转型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出社会-技术变迁驱动能源转型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治理政策”研究框架,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强调要识别社会-技术变迁促进能源转型的动力因子,确定中国能源转型的各级参与者,进而提出能源转型治理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可占有性战略、技术柔性与主导设计形成:比较案例研究
李冬梅,刘维奇,宋志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11): 1-8.   DOI: 10.6049/kjjbydc.2018100265
摘要572)   HTML    PDF(pc) (1225KB)(551)    收藏
基于企业层面和技术层面双重视角,以激光光盘行业BD、HD DVD和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iOS的标准竞争作为比较案例,考察了技术发起者可占有性战略如何影响主导设计形成。研究发现:①技术发起者对技术标准采取更加开放的战略,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更多组件生产商,扩大标准联盟规模并提高标准联盟多元性,另一方面,技术发起者鼓励组件生产商参与技术标准开发与商业化,有助于改进技术标准,而技术标准性能改善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组件生产商。标准联盟规模与标准联盟多元性之间的自我强化效应最终促进主导设计形成;②技术柔性不仅受到可占有性战略的影响,也受到技术发起者在标准开发过程中所确立的技术规范内在特征的影响。柔性程度较高的技术标准往往能够得到更多改进,从而有助于弥补特定技术标准存在的初始设计缺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