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年 35卷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特征及结构分析
王萧萧,朱桂龙,许治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1-8.   DOI: 10.6049/kjjbydc.2017020258
摘要701)   HTML    PDF(pc) (1429KB)(569)    收藏
“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分层实施机制和互补互动格局。以国家级和省级两类协同创新中心为样本,分析了38家教育部认定协同创新中心组建过程中牵头单位和协同单位的结构分布及平台特征,并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类型、牵头高校属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呈现运动化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结构差异大。最后,探讨了两类协同创新中心在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大学科技园科技服务合作治理模式研究
汪艳霞1,2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9-14.   DOI: 10.6049/kjjbydc.2017020098
摘要547)   HTML    PDF(pc) (1377KB)(540)    收藏
为提升科技服务质量,大学科技园区纷纷探索新型建园模式。以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研究方法,剖析大学依托、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共建办园、合作治理模式,探究其发展路径、特色优势及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联合研究实体的国家实验室网络化规律研究
聂继凯1,2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15-20.   DOI: 10.6049/kjjbydc.2017040119
摘要491)   HTML    PDF(pc) (1399KB)(531)    收藏
对基于联合研究实体CMI的埃姆斯国家实验室网络化案例分析后发现,拉力(国家战略需求、问题综合复杂)和推力(自身发展追求、自我能力局限)共同驱动国家实验室网络化。强实力、精专业的优质网络节点、相似-差异-分散-役使四重属性叠加的网络关系以及星形网络结构,基于点、线、面三维视角形成了国家实验室网络化基本相态。在国家实验室需求的基础上,网络化规则体系通过实践探索自发生成,且反作用于网络化实践,为网络化文化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成为实验室网络化持续演进的文化根基。最后,从网络化方式、依靠力量、相态、规则、嵌入情景与自主发展5个方面,总结出国家实验室网络化规律对我国国家实验室网络化发展的主要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共享经济现象背后的四维伦理反思及启示
李飞翔,谭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21-27.   DOI: 10.6049/kjjbydc.2017030187
摘要620)   HTML    PDF(pc) (1115KB)(614)    收藏
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热点的共享经济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共享经济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基于协同分享的价值理念,促使人们形成一种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与个性化消费的新观念,已成为当今创新经济主流。共享经济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从其内在本质看,主要涉及4重伦理维度:消费伦理、信任伦理、隐私伦理以及社交伦理。从伦理维度重新审视和反思共享经济发展样态,不仅可以更深刻地把握其本质,而且有助于国家从立法、技术投入、资金投入以及观念变革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促进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事件冲击力对高技术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
李宗洁1,王玉荣1,杨震宁1,余伟2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28-34.   DOI: 10.6049/kjjbydc.2017030500
摘要498)   HTML    PDF(pc) (1110KB)(498)    收藏
以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事件系统视角考察事件冲击力对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机理,并探讨动态能力对该作用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市场事件冲击力、制度事件冲击力、技术事件冲击力3个维度特征“重要性、新颖性和中断性”均对高技术企业研发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动态能力则调节上述影响机制的某些方面,在部分情况下,事件冲击力对高技术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水平受企业动态能力水平的调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产业知识基础视角下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研究
秦佳良,张玉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35-40.   DOI: 10.6049/kjjbydc.2017050604
摘要485)   HTML    PDF(pc) (1257KB)(427)    收藏
从产业知识基础视角,对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进行研究。将产业知识基础分为分解型产业知识基础和合成型产业知识基础,提出产业知识基础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影响机制,通过构建线性规划模型,采取熵值法,对上海与其它23个省、市、自治区的分解型产业知识基础和合成型产业知识基础进行横向对比,然后对2003-2015年上海产业知识基础存量进行纵向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合成型产业知识基础在全国的优势并不显著,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主要由分解型产业知识基础提供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江苏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研究
戚湧1,2,郭逸1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41-49.   DOI: 10.6049/kjjbydc.2017020332
摘要587)   HTML    PDF(pc) (1266KB)(684)    收藏
科技与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引擎。界定了科技金融内涵,揭示了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统计数据对我国和江苏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各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有效带动科技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显著,科技与金融结合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江苏科技金融能有效带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对科技金融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反馈效应,公共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发展起主导作用,市场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产出的助推作用有待增强。最后,提出了促进江苏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方奕华1,刘波1,彭瑾2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50-58.   DOI: 10.6049/kjjbydc.2017030939
摘要551)   HTML    PDF(pc) (1481KB)(585)    收藏
中试环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瓶颈环节,需要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等众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以网络化治理理论为基础,将多主体间协同合作对中试效果的影响纳入考量范围,运用扎根理论构建涵盖内部激励、外部激励、跨组织激励3个维度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效果影响因素框架,采用SEM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除合作能力外,3个维度影响因素均得到验证。表明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效果具有促进作用,而跨组织激励则对中试效果提升具有深刻影响。但是,跨组织激励中的合作能力要素对中试效果的影响并未得到验证。最后,从促进多主体协同联动出发,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综合创新生态系统下“创新、创业、创投和创客”联动发展研究:来自深圳龙岗区的经验
毛冠凤1,陈建安2,殷伟斌1,3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59-65.   DOI: 10.6049/kjjbydc.201708X296
摘要578)   HTML    PDF(pc) (1287KB)(536)    收藏
随着区域创新系统从创新生态系统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再到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演进,中国部分城市甚至城区将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完善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的着力点。其中,“创新、创业、创投、创客”联动是构建综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剖析了 “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内在机制;分析了龙岗区促进“四创”联动发展的做法,归纳了龙岗区促进“四创”联动发展的经验,包括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以创客创业者为主体、市场主导、创新链与产业链联动等,相关经验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孟凡生,赵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66-72.   DOI: 10.6049/kjjbydc.2017030847
摘要820)   HTML    PDF(pc) (1589KB)(1462)    收藏
发展智能制造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通过分析智能制造特征和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过程,提出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运用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实证数据对理论模型及相关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国家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建设、集成互联、数字化转型等因素正向影响智能制造发展。从技术创新、政策制定、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提高智能制造能力的建议,为促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产业技术链视角下研发合作伙伴识别研究
吴菲菲,栾静静,黄鲁成,李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73-79.   DOI: 10.6049/kjjbydc.2017020150
摘要480)   HTML    PDF(pc) (1469KB)(676)    收藏
在研发合作伙伴识别中,如何依据产业技术链不同环节的企业技术优势识别研发合作伙伴是一个新问题。为此,提出基于产业技术链的研发合作伙伴识别研究框架,首先,划分产业技术链,描绘技术与企业的产业技术链布局。然后,提出互补性原则下的产业链潜在研发合作伙伴识别,以及相似性原则下的技术链潜在研发合作伙伴识别。最后,以动力电池产业中的丰田公司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识别方法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及其结构演化研究
孙耀吾,谈媛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80-87.   DOI: 10.6049/kjjbydc.2017010322
摘要516)   HTML    PDF(pc) (1278KB)(575)    收藏
模块化创新网络中主导企业的地位和领导作用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从企业、平台、行业3个层面剖析了其结构,构建了基于研发能力、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和技术标准制定能力的三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技术领导力结构三螺旋演化机理和规律,并以华为公司手机模块化创新网络为样本进行案例分析,检验了理论推导。研究发现,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随着模块化创新网络演化呈递增态势;在模块化创新网络演化的不同阶段,技术领导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能力有所不同。这对于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促进3种能力协调发展、提升技术领导力具有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机理研究
朱斌,陈艳华,陈丽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88-95.   DOI: 10.6049/kjjbydc.2017020326
摘要497)   HTML    PDF(pc) (1946KB)(485)    收藏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们意识到,企业既需要维持创新发展优势而抢占主流市场,又需要创造新的企业发展优势而赢取未来主流市场。着眼于这一关键任务,实现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点。因此,基于生物进化理论、企业进化理论和企业DNA理论,提出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经过了生成、变异、选择、协同阶段。深入研究主流与新流创新的生成、变异、选择、协同机理,并与企业创新发展实践相结合,为企业未来主流创新提供具体路径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制造企业服务化初期战略转型模型设计
王雪原,Akhmara Murat,刘成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96-101.   DOI: 10.6049/kjjbydc.2017030612
摘要455)   HTML    PDF(pc) (1656KB)(578)    收藏
在分析战略转型构成要素基础上,构建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要素体系,提出服务化初期战略转型模型架构,从价值主张维度提出构建制造企业服务化项目矩阵、可行矩阵,确定项目优先序,以及动态更新的具体流程和方法;从人力、知识、信息、组织资源等维度提出跨部门人员合作、知识搜集与利用、信息软硬实力提升及综合服务能力优化等转型管理方法,以及各要素相互促进的制造企业服务化初期战略转型模型,为处于服务化转型初期阶段的制造企业提供有效的方法借鉴与决策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嵌入性与初创企业创新倾向:一个实证研究
林嵩,许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102-108.   DOI: 10.6049/kjjbydc.2017020213
摘要532)   HTML    PDF(pc) (1215KB)(568)    收藏
初创企业的创新活动非常重要,过去的研究忽视了创业活动所嵌入的社会网络对于初创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基于此,区分3类嵌入性——结构、关系和认知嵌入性对于初创企业创新倾向的不同影响,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对于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基于中国246家初创企业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结构嵌入性有利于促进创新倾向,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则会强化关系嵌入性对创新倾向的促进作用和认知嵌入性的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创新科技政策时滞效应研究
张永安1,宋晨晨1,王燕妮2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109-115.   DOI: 10.6049/kjjbydc.2017030215
摘要561)   HTML    PDF(pc) (1409KB)(487)    收藏
创新科技政策传导过程存在时滞效应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通过整理2009-2016年相关数据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对创新科技政策(人才激励、研发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服务外包)效应外部时滞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科技政策的时滞导致政策效果无法得到充分、及时的发挥。不同的创新科技政策工具会产生不同的政策效果时滞期。政策外部效应时滞发生于企业判断政策—确认政策—吸收政策—执行政策—创新产出这一过程之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研发市场界定的适用困境及应对策略
周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116-121.   DOI: 10.6049/kjjbydc.2017030920
摘要439)   HTML    PDF(pc) (1107KB)(485)    收藏
研发市场是经营者在特定产品和技术竞争中形成的市场范围。由于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执法机关在界定研发市场时难以准确厘定市场边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维持竞争与激励研发的关系尚不明晰。研发竞争中的垄断行为难以通过相关市场界定的方式判断其违法性,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和市场条件,动态分析涉案行为是否损害产品或技术研发竞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科技政策研究机构演进、图景与特征:基于37个机构的分析
杜宝贵,葛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122-130.   DOI: 10.6049/kjjbydc.2017020149
摘要514)   HTML    PDF(pc) (1404KB)(436)    收藏
在分析科技政策研究机构历史演进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国内外37个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科技政策研究机构,分别从机构独立性、战略定位、机构职能、研究概况、出版物、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经费来源8个维度对其发展情况进行整体描述,并从与隶属部门关系、自身研究特色及机构影响力3个方面概括其基本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运行模式与政策启示
董晓辉,张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131-135.   DOI: 10.6049/kjjbydc.201708X302
摘要633)   HTML    PDF(pc) (1278KB)(572)    收藏
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既是推动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抓手,又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当前,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既迎来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支持科技服务机构面向军民科技融合开展综合服务,从供需要素、平台要素、主体要素3个方面系统审视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基于依托平台差异、服务链条不同、运行机制变化形成的基本模式和实践经验,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导向性作用,深化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布局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发挥“互联网+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的倍增性作用,及培塑专业化运营和服务能力的关键性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历史逻辑与作用机制
王梦浛 方卫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136-141.   DOI: 10.6049/kjjbydc.201708X293
摘要1069)   HTML    PDF(pc) (1132KB)(582)    收藏
军民融合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存在宏观环境约束、社会资本缺失、技术创新滞后等问题和困境,现有研究主要从政府主导作用和融合治理结构等视角提出突破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瓶颈的路径机制,对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作用机制研究较少。中国历史上通过劳武结合的军事制度实现军事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协调对于我国现阶段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具有重要启示作用,这种深度融合方式主要通过主导机制、规范机制、协调机制、互惠机制、保障机制等发挥作用。如何实现军民一体化,发挥各军民融合参与主体的能动性是实现我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能力柔性与知识管理战略匹配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肖艳红,卢艳秋,叶英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142-148.   DOI: 10.6049/kjjbydc.2017030876
摘要490)   HTML    PDF(pc) (1218KB)(433)    收藏
能力柔性与知识管理战略相互影响形成匹配,对企业战略选择而言,匹配模式及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匹配及战略管理理论,构建知识管理战略与能力柔性匹配模式,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究匹配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发现,能力柔性与知识管理战略存在两种一致性匹配模式,即高能力柔性与积极知识管理战略匹配、低能力柔性与保守知识管理战略匹配。匹配对竞争优势产生积极影响,即高能力柔性与积极知识管理战略匹配能够增强企业灵活性、提升顾客优势、增强创新优势,而低能力柔性与保守知识管理战略匹配更有利于提升顾客优势及创新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知识生产范式转型及对大学学术职业的影响
武学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149-153.   DOI: 10.6049/kjjbydc.2017050166
摘要493)   HTML    PDF(pc) (1093KB)(487)    收藏
在高级知识社会,传统线性创新范式逐渐演化为以“三重螺旋”、“四重螺旋”、“五重螺旋”为典型模式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范式。创新范式不断演化为知识生产范式转型提供了适应性情景,模式1知识生产范式开始向模式2 和模式3知识生产范式转型。模式1到模式2和模式3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型,对大学学术职业产生了直接影响,“核心教职”和“终身教职”开始走向“跨界就业”或“多重就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团队断层的内涵、测量及效应:研究述评与展望
仇勇1,王文周2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 154-160.   DOI: 10.6049/kjjbydc.2017020073
摘要656)   HTML    PDF(pc) (1511KB)(614)    收藏
考虑到多重特征的属性构型,为解决研究中面临的“双刃剑效应”矛盾,团队断层从组合角度分析成员多样性及排列方式,是对团队多样性研究的深化。通过对团队断层研究渊源的探究及与多样性的比较,阐释了团队断层的内涵与外延,详细介绍了测量方法,并依据断层成因与激活、效应与路径、修复与治理的逻辑脉络梳理了研究成果,可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知识结构、环境波动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
姚艳虹,孙芳琦,陈俊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1-8.   DOI: 10.6049/kjjbydc.2017080025
摘要761)   HTML    PDF(pc) (1208KB)(604)    收藏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企业知识结构、环境波动和知识动态能力对突破式创新的交互作用机制。通过实证调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层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元素知识和架构知识均对企业突破式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知识动态能力在知识结构与突破式创新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环境波动与突破式创新呈倒U形关系,并负向调节知识结构与突破式创新的关系。研究结果拓展了知识与突破式创新的关系,可为企业优化知识管理以促进创新活动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三维视角下R & D人员投入—科技产出复合系统协同度实证研究
杨玄酯,罗巍,唐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9-14.   DOI: 10.6049/kjjbydc.2017070397
摘要599)   HTML    PDF(pc) (1324KB)(573)    收藏
基于协同理论,从地域、部门、类型3个维度构建了R&D人员投入-科技产出复合系统。通过对各维度内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测量得出:①R&D人员投入-科技产出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间虽然是有序的,但整体上是非协同发展的;②类型视角下R&D人员投入有序度最低,基础研究薄弱成为瓶颈;③R&D人员投入和科技产出子系统的有序度高低呈现出交叉发展趋势,体现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滞后性和时序性。最后,以协同理论3大基本原理为支撑,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R&D人员投入-科技产出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基于社会感知分析的新兴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李欣,谢前前,洪志生,黄鲁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15-24.   DOI: 10.6049/kjjbydc.2017080389
摘要584)   HTML    PDF(pc) (6779KB)(544)    收藏
如何尽早捕捉有颠覆性潜力的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对企业研发投资决策和政府研发战略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针对论文文献和专利数据研究新兴技术发展趋势的局限性,提出基于社会感知分析的新兴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模型。首先,利用基于关键词语义关联与语义主题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新兴技术感知信息进行有效萃取和分析;其次,通过对新兴技术社会感知的可视化与知识发现,分析新兴技术发展趋势;最后,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为案例进行研究,验证社会感知分析在揭示新兴技术发展趋势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新兴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克里斯坦森发展颠覆性创新理论的4个特色
白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25-30.   DOI: 10.6049/kjjbydc.2017080311
摘要614)   HTML    PDF(pc) (1126KB)(1198)    收藏
与广为人知的颠覆性创新理论相比,克里斯坦森开发该理论的方法论未获得足够关注。对比《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中30位管理学大师4个研究阶段发现,克里斯坦森颠覆性的基本做法与之相符,但是有特别之处:辨析例外与反常,在不同理论开发阶段采用不同反常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理论发展状态,采用归纳式、演绎式和理论边界质疑式3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形式;研究中特别重视研究方法论,并以方法论指导和强化自身研究成果;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阐释产生成果的方法论或假设以增强成果可信度,使研究成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这些发现有助于学者从研究方法论视角重新审视颠覆性创新理论,并使其在创新活动中关注某些技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形成机理及演化分析
刘国巍,张停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31-38.   DOI: 10.6049/kjjbydc.2017110501
摘要719)   HTML    PDF(pc) (1345KB)(662)    收藏
针对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如何形成及演化的问题,基于多元邻近视角剖析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形成机理,运用Agent理论设计仿真算法,并基于Netlogo构建创新网络空间格局演化仿真平台。通过模拟实验发现:①多元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区域内、外部合作共生,且(跨区、内部)合作边数与区域面积、毗邻距离呈正、负相关;②社会邻近或技术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绝对)空间集聚,且集聚态势与区域位置中心性呈正相关;③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呈现随机型至斑块型(或均匀型)的动态演化趋势,且社会邻近或技术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均匀型空间格局,地理邻近或多元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斑块型空间格局;④地理因素作用下的创新网络(空间格局)仍保持幂律分布特性;⑤斑块型空间格局的创新绩效高于均匀型,且多元邻近下斑块型空间格局的创新绩效最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预算软约束与风险偏好强化:非均衡式创新中的风险点识别研究
吴剑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39-44.   DOI: 10.6049/kjjbydc.2017070410
摘要840)   HTML    PDF(pc) (1145KB)(577)    收藏
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社会中存在大量非均衡市场和领域,这为中国企业实施均衡式创新创造了条件。随着均衡式创新的帕累托改进空间逐渐缩小,利用非均衡式创新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已刻不容缓。在非均衡式创新过程中,政府极易侵入社会主体创新边界,导致创新租值降低或耗散。政府对创新主体的财政资金扶持容易对创新预算形成软约束,导致创新目标替代,强化创新主体的风险偏好,放大创新系统风险,诱发俘获政府行为,最终导致创新企业逆向淘汰。因此,明确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边界与风险,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网页交互与发起人资历对农业众筹项目融资绩效的影响
王萍萍,韩一军,刘乃郗,董坤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45-51.   DOI: 10.6049/kjjbydc.2017070651
摘要492)   HTML    PDF(pc) (1158KB)(579)    收藏
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模式,与农业相结合形成了农业众筹,而农业众筹作为互联网+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农业发展意义重大。为了提高农业众筹项目融资绩效、增加农民收入,利用众筹网的农业众筹项目数据,研究网页交互和发起人资历对众筹项目融资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网页交互因素中的项目关注分享数、评论数和最小投资额,以及发起人资历对项目融资绩效提高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因发起人所属地域不同,各因素对项目融资绩效的影响程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农业众筹项目融资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全球创新网络视角下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研究
司月芳,尚勇敏,周心灿,宗若愚,吴润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52-57.   DOI: 10.6049/kjjbydc.2017080155
摘要599)   HTML    PDF(pc) (1580KB)(627)    收藏
创新资源全球性流动在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拉大了不同城市间的创新差距。以美国专利商标局中专利权人所在城市为上海但专利发明者位于境外的专利为样本,分析上海吸收和转化全球知识的空间格局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外资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区域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为上海输入全球知识,但本地企业因技术能力不足和企业规模不大,影响有限。基于此,提出上海应通过鼓励外资企业在沪持续投入研发,引导在沪民企进行海外技术并购,建立多样离岸创业创新平台等建议,以助力上海成长为全球卓越创新中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国家战略视角下鄂湘赣新型显示制造业协同创新研究
万科,黄新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58-65.   DOI: 10.6049/kjjbydc.2017070043
摘要530)   HTML    PDF(pc) (1780KB)(489)    收藏
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从技术创新环境支撑能力(E)、技术创新获取能力(G)、技术创新应用能力(A)3个维度设计鄂湘赣新型显示制造业EGA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对鄂湘赣三省新型显示制造业的序参量变量有序度、省域内协同创新能力、省域间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测评,并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产业集聚对创新活力的影响:专利密集型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比较
张晓月,陈鹏龙,赵顺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66-71.   DOI: 10.6049/kjjbydc.2017080153
摘要524)   HTML    PDF(pc) (1098KB)(735)    收藏
在全国倡导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建设专利密集型产业集聚区的背景下,以江苏省2011-2015年工业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不同集聚模式对产业创新活力的影响,并以专利密集型产业为划分依据,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创新活力的影响是否因产业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对专利密集型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活力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多样化集聚模式能够促进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活力,但对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而言,产业集聚并没有促进其产业创新活力提升。政府部门在规划产业布局时,可以引导区域内产业多元化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全要素网络下技农贸一体化与“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
周荣,喻登科,刘显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72-80.   DOI: 10.6049/kjjbydc.2017080118
摘要581)   HTML    PDF(pc) (1258KB)(602)    收藏
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农业生产中的全要素网络理论模型构建入手,分析全要素网络与技农贸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提出3种技农贸一体化模式,即“公司+农户”模式、家庭农场模式及农业电商模式,并对3种模式下要素整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整合互联网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并结合全要素网络理论,归纳出“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4条路径。最后,以“供销e家”为案例,阐述其全要素网络架构和技农贸一体化道路,并说明其对“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价值。研究结论对于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本质、关系、规律及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供应链与同业联系对企业创新类型的影响
杨蔚宁,,张正河,游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81-87.   DOI: 10.6049/kjjbydc.2017070011
摘要519)   HTML    PDF(pc) (1329KB)(456)    收藏
商业联系是企业获取创新资源、市场信息,实现技术知识更新的有效路径。针对现有研究在商业联系细分、作用机理复杂性及不同创新作用潜在差异性方面存在的不足,构建了多维度商业联系、探索式创新和应用式创新的概念模型,运用274份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供应链联系与应用式创新呈正U型关系,但与探索式创新呈倒U型关系;同业联系与探索式创新呈正U型关系,但与应用式创新呈倒U型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技术轨道的制造企业服务化机理研究
杜跃平,夏筱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88-93.   DOI: 10.6049/kjjbydc.2017070308
摘要524)   HTML    PDF(pc) (1074KB)(503)    收藏
基于技术轨道理论与制造企业服务化间的关系,认为技术轨道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机理包括3类:驱动机理、拉动机理和差异化机理。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内在机理是技术轨道驱动下投入服务化、企业边界变化以及用户需求、产出、政策拉动下与技术轨道的协同演化过程,且通过技术轨道形成服务化转型差异。制造企业对自身技术轨道的识别有利于确定发展所需主要技术来源及技术演化轨迹,把握实现服务化的关键机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外部关系资本与初创小企业创新:互补/辅助型二元知识整合的中介效应〖HJ*2〗〖HJ〗
蒋豪,路正南,,朱东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94-99.   DOI: 10.6049/kjjbydc.2016090610
摘要523)   HTML    PDF(pc) (1134KB)(574)    收藏
结合社会资本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基于大学生创业样本,实证研究初创小企业外部关系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初创小企业外部关系强度对其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影响,而关系广泛性对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②关系强度对互补型知识整合具有倒U型影响,对辅助型知识整合具有促进作用,而关系广泛性对互补型知识整合与辅助型知识整合均起到促进作用;③互补型与辅助型二元知识整合在外部关系资本与创新绩效关系间起一定中介作用,尤其是互补型知识整合在关系强度与创新绩效间的正向中介效应随着关系强度的提高而减弱,当关系强度达到较高程度时将转为负向的中介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董事责任保险、董事会治理与企业创新
凌士显,白锐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100-106.   DOI: 10.6049/kjjbydc.2017070152
摘要696)   HTML    PDF(pc) (1102KB)(547)    收藏
董事责任险是企业治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基于2006-2015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董事责任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治理职能发挥路径。研究发现,董事责任险作为独立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不具有显著影响;董事责任险治理职能被董事会特征激活,即二者间存在显著交互影响关系,说明董事责任险通过董事会特征等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董事责任险的引入助长了企业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抑制了企业创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环境创新税收政策解构与重构:由单一工具转向组合工具
褚睿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107-114.   DOI: 10.6049/kjjbydc.2017080586
摘要531)   HTML    PDF(pc) (1254KB)(519)    收藏
税收政策工具内置的行为诱导、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等性能,使其成为激励环境创新的重要手段。税收政策工具可以解构出环境税与税收优惠两大核心政策工具。其中,环境税将污染行为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向企业传递价格压力信号,迫使其作出缴税、减产抑或投入环境创新的抉择,本质上是一种反向压力工具;税收优惠则是一种正向鼓励工具,以减轻税负的方式将应收税款让渡于创新研发,将污染企业向投入环境创新的方向引导。两个政策子工具虽然作用机制相反,但政策目标一致,通过科学、精细的税制设计,实现不同政策功能协同互补,以发挥组合工具“1+1>2”的政策效应,最大化提升企业环境创新积极性。此外,还应统筹税收政策工具与其它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失灵”思路下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阻碍因素研究
陈卓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 (10): 115-120.   DOI: 10.6049/kjjbydc.2017080272
摘要516)   HTML    PDF(pc) (1088KB)(516)    收藏
在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视角下,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失灵”、创新系统理论的“系统失灵”和可持续转型研究的“转型失灵”三大彼此独立的研究思路整合为涵盖含八大失灵的分析框架,并结合中、欧等国家可再生能源技术(RETs)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不同失灵作出举证。分析表明,失灵问题普遍存在,每一种失灵都可能由不同原因引致,充分说明当前RETs扩散缓慢的阻碍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最后,从5个方面探讨综合“失灵”分析框架,为推进能源系统可持续转型的创新政策制定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