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年 34卷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社交指数、风险倾向与创业
戚湧;饶卓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1-8.   DOI: 10.6049/kjjbydc.201611X131
摘要791)   HTML    PDF(pc) (1259KB)(544)    收藏
创业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也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源泉。从个人社交指数和风险倾向着手,分析其对个人创业的影响,同时考虑政府干预、市场成熟度和产权保护水平对社交指数和风险倾向与创业之间的调节作用,并将个人特质和区域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分析框架,运用CGSS 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社交指数对创业具有正向影响,个人风险倾向对创业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在农村地区,个人风险倾向对创业活动具有正向影响,即风险倾向越高,创业概率越大;而在城镇,个人风险倾向对创业的影响为负。在制度环境层面,政府干预和市场成熟度对创业具有负向影响,产权保护水平与创业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制度环境对社交指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较高政府干预力度和较低市场成熟度使社交指数与创业负相关,而产权保护水平的调节作用则较弱;制度环境对风险倾向的调节作用较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溯源研究
朱云鹃;李颖;李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9-14.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721
摘要961)   HTML    PDF(pc) (1511KB)(525)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多年技术创新实践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战略的现实源头。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创新实践的阶段划分,展现其中“技术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再突破到“创新驱动”的发展轨迹,提炼出我国技术创新发展背后隐藏的规律,为双创战略找到理论与现实支撑,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项目类型的股权众筹羊群行为及领投人作用研究
钱颖;朱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15-19.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305
摘要609)   HTML    PDF(pc) (770KB)(540)    收藏
股权众筹为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但其存在风险大和信息不对称等突出问题,为了规避风险,股权众筹投资者往往会跟随领投人及其他投资者进行决策。研究羊群行为及领投人作用有助于了解投资者群体心理,对提高融资绩效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目前,国内股权众筹方面的研究较少,更缺乏针对不同类型项目的深入研究。对众筹网的股权众筹项目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科技类和非科技类项目的投资者均存在羊群行为,且科技类项目投资者羊群行为边际效用趋增。领投人有利于吸引对科技类项目的投资,却不利于吸引对非科技类项目的投资。最后,从投资者、融资者及众筹平台3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扎根理论视角下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智力特征研究
全守杰;马志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20-24.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202
摘要609)   HTML    PDF(pc) (973KB)(536)    收藏
识别组织智力特征是组织整合智力资本并转化为组织价值的基础。运用扎根理论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智力进行研究,发现了4个方面的特征,即全国行业领先型战略目标、特色科技型知识管理、双能型领导者与多样型合作伙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三角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李琳;彭宇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25-30.   DOI: 10.6049/kjjbydc.2016070682
摘要690)   HTML    PDF(pc) (1188KB)(489)    收藏
采用相对价格法和1 246组城市对数据,对1999-2013年中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运用熵权法构建了复合指标和固定效应模型,对两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近15年来,两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中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和进程均滞后于长三角城市群;地方保护主义、经济外向度和交通基础设施是影响两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共同因素。其中,地方保护主义和经济外向度是两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而交通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两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信息通达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两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差异化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制约了中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却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信息通达度阻碍了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却促进了中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上海鼓励设立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政策研究:历程、理论与措施
杨晔;朱晨;谈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31-36.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288
摘要603)   HTML    PDF(pc) (1065KB)(565)    收藏
目前上海市鼓励设立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政策制定以技术溢出为理论基础,希望通过技术溢出渠道提升上海城市创新能力。然而,福布斯针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调查显示,2014年上海的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只排在第5位,这就需要对现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政策进行改进。首先阐述了上海有关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政策历程,建立了包括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政府主体作用等因素在内的政策理论框架,并探讨了现有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从有利于本土企业创新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政策改进的思路与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两类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路径选择研究
张新芝;邱国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37-43.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308
摘要500)   HTML    PDF(pc) (1023KB)(493)    收藏
产业转移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在产业转移路径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两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发生行为。将现有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拓展到两类区域的产业转移,并运用产业转移势差模型,基于经济、产业、成本、交易成本和技术5个方面势差,建立产业转移评价指标体系,对两类区域产业之间的转移路径进行探讨。得出研究结论:①基于势差理论的两类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是对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扩展,将产业转移的“一对一”模式扩展至“一对多”模式,能更好地解释区域间产业转移发生路径;②以广东(发达类型区)对江西、湖南和安徽(欠发达类型区)三地的产业转移为例,广东至湖南的转移势差最小,相对于江西和安徽更不具有转移优势,通过对各子指标的调控,可以改变其转移势差,以达到改变其转移路径选择的结果。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分散的行动者与物联网技术标准化发展战略
田博文;田志龙;史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44-52.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647
摘要566)   HTML    PDF(pc) (3671KB)(531)    收藏
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研究表明: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化发展既是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等非人类行动者作用的结果,也是政府、企业和学研机构等人类行动者推动的结果;②技术标准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研发期、联盟建设期、标准制定期、标准推广期)都需要核心行动者、主要行动者和共同行动者的互动与互联,以推动行动者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和优化发展;③核心行动者、主要行动者的承担者角色要随着技术标准化不同阶段的需求适时转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条件下产业创新平台战略地图研究
王磊;谭清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53-58.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594
摘要477)   HTML    PDF(pc) (2556KB)(553)    收藏
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条件下产业创新平台研究随着“工业4.0”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确定平台未来发展战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平台存在形式,研究其特征、运行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平台内部运行流程、学习和成长、财务目标4个维度,绘制完整的平台战略地图;从运营风险、资产损伤风险、竞争风险、商誉风险4个层面,研究平台潜在战略风险,并找出与之对应的风险来源和失误环节。为尽可能规避平台战略风险,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平台战略执行的标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行业竞争强度对创新扩散效率的影响
孙冰;沈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59-65.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780
摘要717)   HTML    PDF(pc) (1195KB)(526)    收藏
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研究了行业竞争强度对创新扩散效率的作用机制。以6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为样本,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构建概念模型,通过分层回归分析验证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竞争强度对创新扩散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在行业竞争强度与创新扩散效率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在行业竞争强度与创新扩散效率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考虑到行业竞争强度的不可控性,从强化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入手,提出了促进创新扩散的相关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动态演进研究
朱斌;欧伟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66-74.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562
摘要591)   HTML    PDF(pc) (3945KB)(516)    收藏
在企业创新系统中,主流与新流创新动态演进,形成持续创新机制,对企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充分促进主流与新流创新协同发展,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动态演进开展了实证研究,构建了基于创新生命周期的主流与新流创新动态演进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神州数码公司仿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设立识别机制体系、完善政府扶持体系、转变资源分配方式,以有效支持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系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高技术企业间数字鸿沟对协同创新的影响
刘骏;刘媛媛;俞立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75-82.   DOI: 10.6049/kjjbydc.201611X054
摘要524)   HTML    PDF(pc) (1567KB)(603)    收藏
当今世界正迈入数字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和发展理念已渗透到企业创新活动中。高技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协同创新的推进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间数字鸿沟的阻碍。从网络建设、网络环境、网络利用、网络人才4个维度构建了一套测度指标体系,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定量测度了高技术企业间数字鸿沟。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企业间数字鸿沟对协同创新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数字鸿沟可以通过管理方式、战略目标、合作投入、团队分工、学习-吸收能力5条途径影响高技术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其中最主要的影响途径是管理方式,其次是战略目标,然后才是合作投入、团队分工、学习-吸收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企业网络学习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邱玉霞;孙晓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83-89.   DOI: 10.6049/kjjbydc.201611X138
摘要554)   HTML    PDF(pc) (1329KB)(554)    收藏
企业网络学习能力是提升网络绩效、推动网络创新变革的直接影响因素,其提升路径必须注重协同性、匹配性、系统性。以企业网络中124个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网络组织结构与治理机制的作用机理出发,采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研究企业网络学习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发现,存在5条高学习能力路径和两条低学习能力路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企业网络学习能力提升的策略建议:企业在网络合作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结构特征,维护并完善通向高学习能力的路径,避开导致低学习能力路径的网络条件,注重提高网络联系紧密度,强化网络组织的学习创新机制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创业企业如何有效进行要素资源分配
盛宇华;蒋舒阳;韦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90-97.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082
摘要764)   HTML    PDF(pc) (1527KB)(506)    收藏
依托创业管理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构建了一个跨层次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运用2010-2015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通过Mplus软件检验了投资挤占、资源冗余、行业周期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创业企业投资挤占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绩效,而资源冗余在其中起中介作用。按流动性进一步分析资源冗余发现,投资挤占会造成低流动资源冗余的增加和高流动资源冗余的减少进而负向影响创业企业绩效。最后,对于周期性行业中的创业企业,行业周期性会加剧企业投资挤占与低流动资源冗余的正向关系,同时又会减弱投资挤占与高流动资源冗余之间的负向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创业企业创新投入、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潘清泉;鲁晓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98-103.   DOI: 10.6049/kjjbydc.201611X040
摘要627)   HTML    PDF(pc) (938KB)(529)    收藏
基于2012-2015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创业企业创新投入、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企业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呈显著倒U型关系,即随着创新投入的增加,企业绩效呈现边际效应递减规律;②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即高管过度自信的自我意识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③高管过度自信及企业创新投入之间存在交互效应,显著影响企业绩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标准与技术、市场、政策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
叶选挺;尹静茹;张剑;黄萃;苏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104-110.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381
摘要562)   HTML    PDF(pc) (2224KB)(565)    收藏
以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标准光组件为例,对标准与技术、市场和政策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标准可以提高产业技术可接受度,使得技术在产业范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技术成熟度决定了产业标准化过程中采用的标准类型;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可以使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也将促使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开展本国产业内部及国际间的合作;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将推动政策的示范和扩散;政策可以推动产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论标准必要专利中的FRAND劫持
黄薇君;李晓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111-117.   DOI: 10.6049/kjjbydc.2016070720
摘要854)   HTML    PDF(pc) (1346KB)(503)    收藏
随着标准必要专利发展的发展,衍生出的FRAND劫持对市场健康运转造成巨大阻碍。针对FRAND劫持的定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运用法律规制FRAND劫持等技术标准化中的关键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进行阐述。分析指出,FRAND劫持是专利实施者在标准必要专利中,通过拖延谈判、拒绝协商或以起诉威胁等方式,利用FRAND原则、禁令限制等反向劫持专利权人,以获得更低廉专利许可费或免费使用专利的行为;FRAND劫持作为专利标准化过程中的新生景象,具体形式表现为提起诉讼的积极手段与拒绝、拖延谈判的消极态度;引起FRAND劫持的原因多样,包括当事人谈判地位不平等、FRAND原则的不确定性、标准制定组织的态度以及禁令通过率大幅度降低。因此,我国必须坚持诚实信用原则、重视禁令的使用,并建立事前披露和公开专利使用费机制,才能使专利法促进创新的宗旨实至名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财政支持效率评价
张明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118-123.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794
摘要562)   HTML    PDF(pc) (1069KB)(481)    收藏
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财政支持效率评价作为突破口,研究了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管理路径。分析重大专项财政投入现状发现,资金使用情况良好,支出结构基本合理,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渐建立,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同时,通过DEA和Malmquist模型评估了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值和动态效率值,结果表明,财政支持重大专项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并没有实现最优。但是,通过技术创新、资源配置、规模效率等途径优化重大专项管理的效果已初步显现。效率较为低下的表象为科研活动价值补偿不足,制约因素包括:事权缺乏清晰界定且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组织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实施模式缺乏清晰判断。最后,提出了建议,包括不断完善重大专项财政投入及其管理、匹配科技重大专项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重大专项实施机制、优化管理架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世界国防科技工业综合实力评价
杨栩;管国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124-130.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234
摘要693)   HTML    PDF(pc) (1719KB)(492)    收藏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世界国防科技工业综合实力,构建了基于AHP-CRITIC-CTWF的国防科技工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进行主客观加权组合赋权,运用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进行聚类分析。对20个代表性国家的国防科技工业综合实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来看,各国国防科技工业综合实力四层次的分布格局较为明确;从准则层看,大部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各层面建设与综合实力水平有较大差别,有的国家综合实力排名靠前,但层面建设不足,限制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如俄罗斯;有的国家综合实力排名虽然不高,但在某些层面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其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点和优势,如韩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知识整合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李玥;张雨婷;郭航;徐玉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131-135.   DOI: 10.6049/kjjbydc.2016060279
摘要629)   HTML    PDF(pc) (1082KB)(486)    收藏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作为一种关键资源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系统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从创新投入、主体协同、创新产出、创新环境4个方面构建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熵值法和TOPSIS法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进而选取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的5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我国顶尖科技人才现状及特征研究
尹志欣;谢荣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136-140.   DOI: 10.6049/kjjbydc.2016070289
摘要973)   HTML    PDF(pc) (1180KB)(577)    收藏
人才是第一资源,顶尖人才是人才中之人才,是科技巨匠或奇才,是国际社会竞相争夺的第一资源。以汤森路透2015高被引科学家名录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顶尖科学人才总量连续两年进入前4位,且与第3位差距不大;14个学科已经拥有顶尖人才,1/3学科还属空白;40-55岁顶尖科学人才占60%以上;一半以上顶尖科学人才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来自企业的顶尖科学人才只占3%,均来自生物领域;成才周期约为28.8年;多学科合作型人才更容易成为顶尖人才。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顶尖科学人才的“学术产量”与“学术质量”,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互联网背景下共享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研究:边界行为视角
王亮;牛雄鹰;石冠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141-146.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834
摘要563)   HTML    PDF(pc) (1006KB)(586)    收藏
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创造力成为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关键。基于边界理论视角,尝试从团队层面揭示互联网背景下共享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以北京和乌鲁木齐等地的30家企业128个团队共510位成员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享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边界强化和边界缓冲行为在共享型领导和团队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尤其是边界跨越行为通过边界强化行为和边界缓冲行为对团队创造力起作用。研究结论为认识互联网时代团队创造力提供了新视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团队敬业度研究述评与展望
郝云宏;叶燕华;金杨华;谢江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147-153.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633
摘要575)   HTML    PDF(pc) (1423KB)(537)    收藏
团队敬业度作为团队持续、积极的情感激活状态,以团队活力、团队奉献、团队专注为主要特征,是团队有效性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团队有效性及个体层面敬业度研究成果,对团队敬业度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过程模型进行梳理发现,现有敬业度研究虽然基于不同视角提出了相应研究构念框架,但其存在重合和相互补充的问题。为此,构建了团队敬业度整合研究框架,并指出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团队敬业度的作用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团队有效性研究新进展:团队适应研究综述
张钢;乐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 154-160.   DOI: 10.6049/kjjbydc.2016080395
摘要576)   HTML    PDF(pc) (1156KB)(730)    收藏
团队适应是团队应对变化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维持团队有效性并实现发展的过程。现有研究主要从两大视角定义和测量团队适应:组合式理论将团队适应作为个体适应的综合表现,合成式理论将团队适应视为个体成员通过互动在团队层面体现的对环境线索的有效回应。这两大视角均对适应性团队开发、团队适应影响机制以及团队适应测量3类主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和讨论,但由于团队适应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概念内涵和结构、影响机制和结果以及测量等问题均未达成共识。未来研究需继续丰富和完善这三类主题的讨论,并进一步拓展团队适应研究在管理领域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创业导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顾客授权与开放式创新视角
吴先明,邵福泽,高厚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1-8.   DOI: 10.6049/kjjbydc.2016120408
摘要746)   HTML    PDF(pc) (1333KB)(726)    收藏
开放经济下企业往往利用开放式创新范式进行技术创新。从开放式理论视角探讨创业导向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重点探讨顾客授权的调节作用。以开放式创新为中介变量,以顾客授权为调节变量,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采用259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检验研究假设,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部分中介了创业导向与创新绩效间关系,顾客授权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开放式创新间关系以及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间关系,顾客授权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最后,提出了管理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二元文化机制推动转型升级研究
熊立,赵建彬,谢奉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9-14.   DOI: 10.6049/kjjbydc.2016080418
摘要731)   HTML    PDF(pc) (1060KB)(508)    收藏
基于情境二元性理论、创新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深入探讨了二元文化、突破式和渐进式技术创新与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关系,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企业转型升级微观实现机制。应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以及回归分析、交叉乘积等方法,对217家江西传统制造业研发团队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二元文化对突破式和渐进式技术创新均有正向影响,并通过二元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网络嵌入与突破性技术创新:结构洞与关系强度的协同影响机制研究
邵云飞,庞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15-18.   DOI: 10.6049/kjjbydc.2016080111
摘要747)   HTML    PDF(pc) (807KB)(582)    收藏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嵌入在外部网络中进行。然而,现有文献对于网络嵌入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缺乏相应研究及一致性结论。结合突破性技术创新颠覆性、高度不确定、高度资源依赖等特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进行理论推演和案例释义,阐明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协同影响机制。研究结论既可以从网络嵌入视角充实技术创新理论,也可为企业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制定网络战略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从物质思维到信息思维:互联网时代产品创新模式
马晓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19-26.   DOI: 10.6049/kjjbydc.2016110740
摘要737)   HTML    PDF(pc) (1440KB)(556)    收藏
传统的产品创新立足于物质思维,创新活动围绕物质实体直接变换或改进展开,而信息、能量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被“屏蔽”,三者遵循“物质→能量→信息”演进路径,产品虚拟价值被忽略,创新过程显现出封闭性、边界性、控制性等特征。信息思维下的物质、能量、信息处于“等量齐观”的位置,产品创新遵循“信息能量物质”双向路径,三者共同参与实体价值与虚拟价值协同互动过程,产品创新显现出开放性、联系性、自然涌现性等特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成功典范,小米公司产品创新模式契合信息思维应用趋势,其现象级成功为企业运用信息思维开展产品创新提供了思路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生产技术问题导向的创新体系研究
翟翠霞,申进,宋超,王鸿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27-32.   DOI: 10.6049/kjjbydc.2017020553
摘要695)   HTML    PDF(pc) (1592KB)(623)    收藏
应用基于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现有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框架下,设计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生产技术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和创新资助体系,提出了体系建立的3个关键环节,即生产技术问题全面扫描机制、科学知识管理体系和创新基金“众筹”机制等,细化了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为高效集成创新资源、密切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关系提供了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协调性研究
梁双陆,张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33-38.   DOI: 10.6049/kjjbydc.2016100157
摘要715)   HTML    PDF(pc) (1103KB)(527)    收藏
将创新划分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3种类型,构建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3类创新发展水平,并测度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匹配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3年间我国东部地区创新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创新之间的协调作用程度主要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创新之间的协调作用程度处于濒临失调或勉强协调阶段,东部地区创新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各地区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应重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匹配性与协调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新常态下产业技术升级政策研究
王有志,张巍巍,张玉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39-45.   DOI: 10.6049/kjjbydc.2016090717
摘要761)   HTML    PDF(pc) (1900KB)(537)    收藏
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中高速发展,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与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入手,研究总结典型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基本走向、特点以及对我国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的借鉴与启示。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江苏省为例,以问题为导向,摸清江苏省产业技术政策制度框架和基本现状,研究分析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技术政策和制度的需求,紧扣新常态的要求与特征,探索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度框架与实践举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耦合模式研究
孙国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46-52.   DOI: 10.6049/kjjbydc.2016100421
摘要1030)   HTML    PDF(pc) (2085KB)(668)    收藏
耦合模式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式之一。将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中,构建基于特定生态系统的产业耦合模式,并详细阐释产业与要素、产业与城市及空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耦合。最后,以产业与城市为例进行耦合模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诸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型城市间的耦合度处于濒临失调区间的上位部分,尚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规模和科技含量、提高区域熵指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模型及演进特征研究
綦良群,何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53-59.   DOI: 10.6049/kjjbydc.2016080636
摘要669)   HTML    PDF(pc) (1354KB)(498)    收藏
基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分析,归纳了演进过程的4个阶段,即分化发展阶段、关联发展阶段、互动发展阶段以及融合发展阶段,并基于自组织理论提出了两大产业互动融合演进过程模型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发展4个阶段的演进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两大产业互动融合演进的自组织过程,进而揭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趋势,并归纳了两大产业互动融合演进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中国制造业产业政策实施有效性评价
唐晓华,张欣钰,陈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60-68.   DOI: 10.6049/kjjbydc.2016120297
摘要805)   HTML    PDF(pc) (2807KB)(529)    收藏
产业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公共调节政策,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是检验政策实施效果的基本途径。在合理构建制造业产业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神经网络智能算法对2005-2014年各指标数据进行预测,再利用差值对比法对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产业政策作用效力进行综合评价。分别从产业结构、组织、科技、布局角度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政策实施绩效水平及其演进阶段性特征,可为今后制定合理的制造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金融创新、资本配置与企业技术创新
王雷,赖玉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69-75.   DOI: 10.6049/kjjbydc.2016070554
摘要748)   HTML    PDF(pc) (986KB)(694)    收藏
当前,金融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金融创新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融资方式和工具;另一方面可通过优化企业资本配置,间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微观层面研究金融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以2011-2015年34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金融创新、资本配置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创新能够通过提高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正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技术创新。结论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运用金融创新、提升企业资本配置效率进而促进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国家级孵化器能否提升科技企业研发效率
吴建銮,赵春艳,南士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76-82.   DOI: 10.6049/kjjbydc.2016120757
摘要778)   HTML    PDF(pc) (1244KB)(622)    收藏
作为各国政府的“政策工具箱”,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提升企业创业成功率、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孵化企业视角来看,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否提升了科技企业研发效率有待验证。与已有基于孵化器视角的研究文献不同,从孵化企业视角出发,在整理我国新三板2014年2 301家科技企业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该问题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国家级孵化器能够提升科技企业研发效率。在控制选择性偏差后,孵化器内外企业研发弹性差异显著,孵化器外企业研发弹性为0.083%,孵化器内企业研发弹性为0.095%,经孵化器“孵化”后科技企业研发效率提升了14.4%。该结论对于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发展及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增长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技术逻辑、制度逻辑与新创企业创新绩效
李宏贵,张月琪,陈忠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83-89.   DOI: 10.6049/kjjbydc.2017010385
摘要813)   HTML    PDF(pc) (1281KB)(561)    收藏
技术逻辑为新创企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制度逻辑使新创企业获得合法性,二者都有助于提高新创企业创新绩效。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对新创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受到环境的影响,在新创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的作用不同。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创企业发展不同阶段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对新创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理论命题,建构了以新创企业发展阶段为调节机制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动态能力提升导向的新创企业组织学习研究
余红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90-97.   DOI: 10.6049/kjjbydc.2017030121
摘要787)   HTML    PDF(pc) (2327KB)(530)    收藏
动态能力是新创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创企业组织学习应以动态能力提升为导向,围绕创业机会的识别、获取与开发进行。新创企业组织学习主要受创业者知识基础、心智模式及其战略共识以及新创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组织文化与社会资本的影响。因此,创业者应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并积极引领组织学习,强化知识管理基础,做好组织学习规划,加强员工组织学习相关指导与培训,将新创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并加强社会资本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家族企业高管团队信任与战略决策关系
李艳双,焦康乐,刘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98-104.   DOI: 10.6049/kjjbydc.2016080205
摘要737)   HTML    PDF(pc) (1900KB)(512)    收藏
选取不同发展阶段的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深度访谈收集一手数据,结合差序格局理论、高阶理论、战略决策过程理论等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扎根理论,辅以NVivo10质性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家族企业,由于高管团队的构成不同,表现出理性信任与特殊信任的不同信任类型,而理性信任更有利于提升家族企业的战略决策效果。此外,家族企业的高管信任类型决定了高管团队的决策参与和决策互动程度,进而影响了决策质量和决策承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于扎根理论的知识型组织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前因研究
张宝生,张庆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0): 105-110.   DOI: 10.6049/kjjbydc.2016090333
摘要879)   HTML    PDF(pc) (1152KB)(628)    收藏
知识型组织成员的知识隐藏行为会破坏成员心理契约,给成员合作造成障碍,最终影响组织绩效。对成员知识隐藏行为的前因进行研究,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这一现象发生。以扎根理论为主导工具进行研究得出,知识型组织成员隐藏知识的前因是成员主体(内生性因素)、知识和任务客体(调节性因素)、互动媒介(中介性因素)、组织环境(外部性因素)4个维度交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深入分析,提出防御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