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年 27卷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新宏观环境下的“产品创新管理”研究
胡树华;邓恒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4.  
摘要842)      PDF(pc) (483KB)(591)    收藏
在产品创新面临的宏观环境下,阐述了"产品创新管理"的新研究背景,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产品创新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的必要性,最后指出"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研究框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部门间R&D溢出效应国际比较及原因探析
张艳;苏秦;陈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5-7.  
摘要764)      PDF(pc) (375KB)(586)    收藏
基于产业间R&D流量矩阵,将中国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部门间R&D溢出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鉴于R&D溢出主要贡献部门对其它部门的重要推动作用,重点从产业关联和R&D投入强度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异于其它国家的贡献部门特征形成的原因,认为目前我国的研发投入结构与我国的产业特征不相符,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R&D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利于国民经济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美、英两国政府投资科技项目管理现状及启示
王彦伟;孙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8-13.  
摘要819)      PDF(pc) (609KB)(691)    收藏
政府科技计划成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一般都以项目资助的形式进行。由于该类项目具有大型复杂、高风险、多目标和分散化等特点,加强政府投资科技项目的管理对于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美、英两国政府投资科技项目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总结成功的管理经验,为我国政府投资科技项目的管理和治理提供借鉴,并为项目的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层面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农户采用有风险技术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元成斌;吴秀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4-19.  
摘要754)      PDF(pc) (277KB)(515)    收藏
利用四川省509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t模型对农户采用有风险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户采用有风险技术的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人均家庭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与农户采用有风险技术呈正相关关系;从事农业生产的年限与农户采用有风险技术呈负相关关系;农业技术培训随具体情况的不同与农户采用有风险技术呈双向相关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农业科技推广主体间差异比较分析
柳岩;张正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9-21.  
摘要768)      PDF(pc) (229KB)(580)    收藏
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科技成果的供给者与需求者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为了了解农业高校、涉农企业、科技院所等主要供给者和需求者参与科技推广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在对各主体地区之间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共同发展的方向,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农业技术供给制度非均衡及创新路径研究
杜威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22-26.  
摘要788)      PDF(pc) (145KB)(742)    收藏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我国广大农村,农业技术贡献率及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农业科技向现实的农业生产力的转化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障碍。首先对制度、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我国农业技术供给制度非均衡状况进行了透视;最后提出了实现我国农业技术供给制度均衡的创新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创业与科技创新发展对策建议——基于最新全球创业现状分析的结论
湛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27-31.  
摘要765)      PDF(pc) (141KB)(762)    收藏
尽管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的严重程度,但是通过对2008年全球创业观察(GEM,2008)的分析,可以认为:金融危机产生的经济萧条在一些方面使创业活动的发展势头有所下降,总体上给全球创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创业机会减少,创业群体数量下降,创业融资更加困难,就业问题的迫切性进一步凸显。此外,金融危机给现存阶段的创业活动造成很大困难,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形势严峻。然而,这次经济危机也为一些国家带来了创新与改革的机会,可以说危机与发展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更加复杂的经济背景和创业环境使各国政府都面临着解决就业问题、摆脱经济萧条影响的巨大压力。在分析全球创业调查发现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政府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金融危机下全球R&D经费投入趋势与我国的对策研究
杨银厂;李敏丽;王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32-35.  
摘要790)      PDF(pc) (340KB)(675)    收藏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R&D投入出现新趋势:一方面,全球经济衰退,R&D经费来源紧张;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将增加R&D投入、鼓励创新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R&D在投入强度、R&D人员、R&D活动类型等方面存在不足。建议我国应明确战略性重点方向,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开拓新市场;加大研发人员的引进与培养;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战略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供应链系统技术水平“短板”分析及改造对策研究
谢江林;何宜庆;陈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36-38.  
摘要784)      PDF(pc) (271KB)(796)    收藏
从系统学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供应链系统技术水平"短板"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论述了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由于资金流是影响系统技术水平的显著变量,资金弱势企业将成为供应链系统技术水平的"短板"。于是研究了如何通过系统技术水平改造来提升供应链系统性能,并借助"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系统技术水平"短板"改造构建了一个外源融资平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我国区域间知识溢出的数量测度
陈继勇;雷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39-44.  
摘要768)      PDF(pc) (1070KB)(533)    收藏
通过在知识生产函数中引入空间随机效应项,构建了一个三级贝叶斯空间层级模型,并运用1998—2007年我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数据,通过MCMC抽样法,实现对省际知识溢出效应的数量测度。实证结果显示:①1998—2007年中国各省市知识溢出的途径和传导机制是不同的;②1998—2007年北京等9省区属于"纯粹"的知识溢出输出地,广东等7省区属于"纯粹"的知识溢出输入地;③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我国目前知识生产创新潜力最大的地区。由此,应通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跨省区知识溢出的补贴机制以及知识生产的合作联动机制,有效地促进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的扩散,实现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均衡提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循环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尹艳冰;赵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45-48.  
摘要753)      PDF(pc) (287KB)(538)    收藏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新内涵,对构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基本规定,即技术创新是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所规范的过程。在深入分析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区别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特征,并从创新主体、创新运行机制和创新共生网络三方面构建了区域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框架,以期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丁明磊;刘秉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49-51.  
摘要735)      PDF(pc) (277KB)(771)    收藏
从系统创新和区域产业发展的视角,将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纳入到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框架中并构建了以其为关键要素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型。通过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根本在于提升知识吸纳与知识创新创造能力,而产业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是围绕这一根本,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在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解释了产业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现象及其相互影响,探讨创新活动背后的学习、激励过程及其机制,并指出其实现的关键环节以及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小企业与区域创新系统(RIS)的绩效关系研究
朱晓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52-55.  
摘要746)      PDF(pc) (173KB)(671)    收藏
首先介绍了中小企业的区域分布情况,然后通过所构建的RIS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对各区域的绩效进行了排名。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区域分布及RIS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发现,RIS创新绩效与中小企业高度相关,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RIS的绩效体现了具有与该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更直接的关系。最后从3方面提出了RIS中的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外部支撑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与对策研究——以东莞、苏州、温州制造业为例
郭志仪;杨琦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56-60.  
摘要1642)      PDF(pc) (169KB)(801)    收藏
制造业的区域发展模式决定区域创新模式。选取我国工业化发展模式中的"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典型代表东莞、苏州、温州,从对三市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入手,进而对比分析了它们的制造业创新能力。相比之下,苏州制造业创新模式的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关于提高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国内发达地区产学研合作经验对重庆市的启示
陈立泰;张祖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61-64.  
摘要727)      PDF(pc) (119KB)(631)    收藏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产学研合作正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力量之源。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积极支持产学研合作和产学研联盟建设,成效显著。介绍了重庆市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对产学研合作发展较好的上海、北京以及台湾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试图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重庆市产学研合作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长株潭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政策研究
刘莉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65-67.  
摘要726)      PDF(pc) (96KB)(579)    收藏
素有湖南"金三角"之誉的长株潭能否成为增长极,带动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通过建立长株潭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以中部六省的经济核心城市为考察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长株潭的产业竞争力。结果显示:在中部地区,长株潭的产业竞争力位居第二,长沙与武汉存在较大差距,稍弱于郑州,但株洲和湘潭处于明显劣势。最后,提出了提升长株潭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产业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研究
李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68-71.  
摘要773)      PDF(pc) (130KB)(715)    收藏
为了探求产业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选择夏新电子为研究案例,对其内部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产业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模型。研究表明,产业转型企业通过媒介识别并挖掘原有产业知识,利用技术学习实现显性知识的转移,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实现伪隐性知识转移,而人员转移是实现真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物元评价及其对策
李向东;岳良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72-77.  
摘要757)      PDF(pc) (251KB)(662)    收藏
以高新技术产业安全为研究对象,结合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利用可拓工程方法,建立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和物元评价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各评价指标对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影响程度,正确把握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的安全状态,为更好地保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复杂适应视角的产业系统和产业竞争力
李栋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77-80.  
摘要769)      PDF(pc) (233KB)(661)    收藏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系统主体在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主体的能动性、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演变和进化的根本动力。复杂适应系统有助于用整体的观点来分析和理解产业系统。产业系统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影响产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复杂的和多元的。以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原理对产业系统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构建
陈剑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81-83.  
摘要854)      PDF(pc) (193KB)(786)    收藏
首先介绍了城市群、产业集群和演化的相关理论,从制度、动力、过程和模型3方面对城市群和产业集群的演化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探讨了目前对城市群和产业集群演化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未来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重点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和研究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现状分析
周军杰;李新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84-87.  
摘要821)      PDF(pc) (223KB)(715)    收藏
技术联盟是企业合作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技术联盟数量少,企业间的合作创新不足。将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和交易成本理论结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技术联盟组建谈判带来的时间延迟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会对企业技术联盟的组建产生重要影响。然后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少的现实原因,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CEO激励与投资偏好分析——基于中国上市高技术企业的数据
刘振;宋献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88-92.  
摘要726)      PDF(pc) (228KB)(787)    收藏
在代理理论框架下,以中国上市高技术企业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对CEO激励与R&D投资和规模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CEO投资选择偏好是规模投资,而不是R&D投资;进一步剖析了CEO投资偏好的激励根源,认为通过合理设计CEO薪酬契约,能够有效矫正CEO投资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我国中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闫笑非;杜秀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92-96.  
摘要819)      PDF(pc) (196KB)(710)    收藏
根据全面性、密切相关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的原则,建立了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2006年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中部地区六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TRIPS框架下的生物盗版问题与中国的选择
唐海燕;熊琼;胡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97-99.  
摘要727)      PDF(pc) (94KB)(639)    收藏
理论研究表明,TRIPS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窃取发展中国家的生物资源提供了便利,特别是植物制药和植物专利等领域的生物盗版已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此问题,探讨了中国的政策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的合理边界研究
袁浩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00-102.  
摘要765)      PDF(pc) (155KB)(600)    收藏
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着知识溢出,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所作为。根据庇古(Pigou)关于外部性思想的阐述,财税政策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领域也不例外,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的合理边界应由科技创新活动外部性的大小来界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基于创新型社会的地方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理论研究
肖士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03-105.  
摘要747)      PDF(pc) (95KB)(710)    收藏
建设创新型社会是我国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以建设创新型社会为背景,探讨了地方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估内涵、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科技评价中效用函数合成方法的比较研究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06-110.  
摘要812)      PDF(pc) (192KB)(583)    收藏
以科技期刊评价为例,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重点分析加法合成、乘法合成、对数合成、代换合成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首先比较不同合成方法结果的相关性及排序情况,然后利用离散系数、极差比率、高端区分度、低端区分度、高低端汇总比率指标比较各种合成方法的区分度、对较优期刊及较差期刊打分的强化情况,最后分析不同乘法合成方法与科技期刊协调发展程度的关系。认为不同合成方法排序结果不尽相同,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合成方法,各种合成方法综合运用是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连结动态能力与组织变革:构型理论观点
张宏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11-114.  
摘要967)      PDF(pc) (155KB)(1013)    收藏
依据构型理论方法,并结合战略管理领域的动态能力理论与组织管理领域的变革理论,探讨了组织变革规模、变革过程及变革战略3个重要议题。研究发现:变革规模(一级变革、二级变革)的不同,其所运用动态能力(要素能力与建构能力)也有所不同;变革过程(解冻、推动与再冻结)的不同,其所运用动态能力(组织流程、资源位置与发展途径等能力)也有所不同;变革战略(组织重组、重新定位与改造重生)的不同,其所运用动态能力(能力取得、能力配置与能力更新)也有所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专利竞争力模型初探与应用
卞志昕;顾震宇;路炜;肖沪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15-118.  
摘要703)      PDF(pc) (219KB)(609)    收藏
在现有的专利分析研究基础上,结合采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分析法与层次分析体系,建立企业专利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采用该方法对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进行了企业专利竞争力分析,并将结果与原有单一指标的分析结论进行比较,发现新结论既囊括专利特有信息,同时也使评价更客观,更符合现实状况。该方法同时也适用于国家间的专利竞争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技术创新能力的数据包络分析与实证研究
李守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19-124.  
摘要822)      PDF(pc) (663KB)(596)    收藏
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动力。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仅能判断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高低,而且能为制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参考。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为指标,以工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目标,对江苏省沿江8地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苏州、无锡和南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DEA有效的(最高),也即是专利申请与授权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促进了工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提高;其它地市的技术创新能力由高到低分别为:镇江、泰州、常州、南京、扬州,在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给出了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大型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李柏洲;董媛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25-129.  
摘要762)      PDF(pc) (323KB)(672)    收藏
从原始创新投入能力、产出能力、核心能力、实施能力和原始创新环境支撑5个角度对大型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型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大型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相关要素排序。根据排序结果,总结出影响大型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合作创新组织间关系嵌入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
李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30-133.  
摘要799)      PDF(pc) (202KB)(775)    收藏
以往研究很少关注依赖结构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基于相关理论构建了依赖结构、关系嵌入和知识共享的关系模型,分析了合作创新组织间的依赖结构对知识共享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关系嵌入的中介作用,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命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知识立方体模型及激励工具的选择
杨翩翩;刘益;侯吉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34-137.  
摘要720)      PDF(pc) (125KB)(502)    收藏
知识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有效利用激励工具促进组织内的知识转移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过程中十分必要及关键的一步。构建了知识的立方体模型,从知识隐性度、知识系统度、知识重要度3个维度分析和理解组织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不同维度、不同水平下适用的激励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创新型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理论与实证
刘智勇;张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38-142.  
摘要776)      PDF(pc) (219KB)(886)    收藏
依据人力资本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含义与作用机理,并就其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型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因此,加大创新型人力资本培养力度,提高创新型人力资本配置效率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成效测评及对策研究
王玉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43-148.  
摘要707)      PDF(pc) (322KB)(641)    收藏
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知识管理和人才管理是科技成果转化成败的关键因素。从实际和需要出发,确定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二者的关键耦合域,明确耦合成效指标,运用多维灰色关联评价方法来测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成效,获得有关组织现行耦合模式的信息,发现现行耦合过程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提高二者耦合成效,从而达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国外创业型企业产品开发战略研究述评
徐凤增;杨蕙馨;高培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49-154.  
摘要798)      PDF(pc) (886KB)(621)    收藏
产品开发战略是创业型企业核心战略,对于创业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业型企业产品开发战略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估3个维度。通过对国外创业型企业产品开发战略3个维度研究的回顾,阐述了以往研究的局限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高层管理团队理论研究综述
芦慧;柯江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155-160.  
摘要757)      PDF(pc) (222KB)(975)    收藏
企业如何在由复杂性引起的"弱情境"下制定正确的战略,在高层管理者中间构建一个真正的团队被认为十分关键。立足于高层管理团队理论研究视角,综合近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理论研究成果,阐述了高层管理团队理论的起源、发展和相关性研究。最后,对其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评述,并讨论了扩展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对外开放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VAR模型分析
陈继勇;彭巍;胡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0): 1-7.  
摘要985)      PDF(pc) (195KB)(726)    收藏
对外贸易、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和吸收海外人力资本是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利用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重要渠道,其对提升中国技术创新水平、加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深入探讨了对外贸易、海外人力资本、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并运用VAR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对外贸易和利用海外人力资本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存在较强的正效应,而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则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金融中介发展与技术创新互动的实证分析
庞咏刚;王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0): 8-11.  
摘要857)      PDF(pc) (55KB)(726)    收藏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当前对于金融中介功能具体实现的研究,只是笼统地分析了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两者之间的传导路径和中间环节缺乏考量。基于此提出金融中介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并且运用我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金融中介在我国技术创新领域主要发挥融资的作用,对于风险管理和二次融资功能认识不够,这导致技术创新对于金融中介发展的影响较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金融中介的发展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基于广东省的面板数据
汤清;李晓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0): 12-15.  
摘要833)      PDF(pc) (62KB)(738)    收藏
对广东省2002—200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金融中介的发展对各项技术创新成果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对发明专利的影响尤为突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