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年 25卷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龚育之与科学学
陈益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3.  
摘要1028)      PDF(pc) (30KB)(664)    收藏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共党史专家龚育之先生于2007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龚育之先生是我国科学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和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缅怀龚育之先生,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于12月26日在北京举行了龚育之先生追思会。参加追思会的专家、学者50余人。《龚育之与科学学》是陈益升先生在追思会上的发言,比较系统地回顾和介绍了龚育之先生对我国科学学学科建设和科学学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本刊现将该文发表如下,以纪念龚育之先生78诞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沿革与创新路径
罗兆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6.  
摘要718)      PDF(pc) (38KB)(822)    收藏
简要回顾了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系统总结了国家级开发区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在分析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要求的基础上,从加强立法、整合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从我国科技指标体系的变迁看科技体制改革
金高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0.  
摘要1947)      PDF(pc) (145KB)(771)    收藏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表征、测度科技体制的科技指标体系也在相应地变化着。通过对科技指标体系的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循环经济园区:特征、制度变迁与设计
谭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4.  
摘要709)      PDF(pc) (40KB)(921)    收藏
循环经济园区的基本特征是园区规模化、产业生态化、组织网络化和创新驱动。发展循环经济园区需要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并选择渐进式变迁路径。要保证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制度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关联制度,并作出整体性安排,设计思路包括"社会嵌入"、"合同性关联"和"整体性捆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及其发展战略
陈海华;谢富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8.  
摘要1687)      PDF(pc) (39KB)(1665)    收藏
日本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科技强国。这与其在不同时期成功地选择了符合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密切相关。纵观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我们概括为"基于引进的简单模仿创新→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知识创新"。日本政府在每个过程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以引导和推动技术创新模式不断的高级化。了解日本技术创新模式演进的背景、特征,以及相应的国家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发展大有裨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产业技术类型与研发政策选择
徐侠;陈圻;刘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21.  
摘要2107)      PDF(pc) (51KB)(778)    收藏
分析了不同产业技术类型的特点和相互关系,给出了解决不同技术类型市场失灵的政策选择的基本框架,并依据这个框架,分析了我国研发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现实、特征、理念与对策建议
甘德安;毛蓉;张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26.  
摘要2100)      PDF(pc) (233KB)(840)    收藏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重要举措。在探讨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形成初期的两大特征,认为建设武汉城市圈要凸现竞合、网络、服务三大理念,做好大企业、民营经济、总部经济等4篇文章,借助政府、法律、市场和公众等六大力量,加速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建设步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天津市产业结构的节能潜力分析
付加锋;张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32.  
摘要1832)      PDF(pc) (608KB)(1024)    收藏
通过对天津市现代化发育水平和一次能源消费的简略分析,指出单纯采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利用效率曲线分析天津市一次能源消费规律已失去其有效性,也很难把握今后的节能潜力和方向。基于此,从产业结构演进的新视角,对天津市产业结构演进和一次能源消费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今后2~3年内天津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会达到一个峰值,之后会随着产业结构演进保持这个消费水平或呈逐渐下降趋势;(2)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系数每增加1个单位就能给万元GDP产值带来约0.2764t标准煤的节约。可见,产业结构升级是降低能耗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节能效果较为明显,从而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到未来天津市产业发展的关键地位。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天津市的节能潜力进行了预测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上海高新区“二次创业”能力比较研究
沈伟国;陈艺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36.  
摘要1733)      PDF(pc) (44KB)(675)    收藏
以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总体定位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基于"四位一体"的二次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并对上海各高新区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提出了上海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并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易开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45.  
摘要674)      PDF(pc) (34KB)(762)    收藏
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评价就是要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和预定的评价目标,系统地收集相关数据,选择一系列反映学科建设现状和潜在竞争力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形成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人文社科类的各一级学科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建立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探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我国科技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赵小芳;耿建忠;王芳;鲁奇;李宝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39.  
摘要751)      PDF(pc) (31KB)(872)    收藏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科技进步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以我国内地31个省(区、直辖市)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其专利数、科技活动人员数、R&D经费内部支出等科技指标与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高技术工业总产值、技术市场成交额等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作定量分析,探讨科技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探讨
池忠仁;王浣尘;陈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43.  
摘要710)      PDF(pc) (230KB)(974)    收藏
网格化管理是处理当前复杂管理事务的一种新兴管理模式,国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有关领域相继开展了网格化管理试点实践。以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实践为基础,探讨了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内涵,深入分析了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其它领域及其它城市推广应用所需具备的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异质型人力资本集聚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范道津;张雄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47.  
摘要636)      PDF(pc) (99KB)(613)    收藏
依据经济学理论,对异质型人力资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提出了人力资本集聚的3种方式,对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分别进行了论述。以此为基础,结合实际,对人力资本集聚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就人力资本集聚模式与区域经济模式的转化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我国大学科技园推动区域创新问题研究
徐小钦;唐潜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52.  
摘要1745)      PDF(pc) (246KB)(722)    收藏
以往的大学科技园问题研究,是在理论和经验总结基础上论述大学科技园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多的是论述大学科技园的经济角色和作用,没有涉及大学科技园推动区域创新的作用。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推导法,深入研究大学科技园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关系,以及大学科技园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高技术产业中排他性合约研究——以英特尔和AMD为例
徐晓莉;郇志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56.  
摘要776)      PDF(pc) (68KB)(641)    收藏
构建上游双寡头和下游多家厂商的排他性交易模型。以上游优势厂商控制的下游厂商数量为决策变量,分析了在位上游优势厂商通过控制下游厂商,导致中间产品的价格歧视,剥削下游厂商,排挤竞争对手,提高最终产品价格和不利于产业良性竞争等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模块网络:产业集群发展的新阶段
苗建军;曹江涛;孙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59.  
摘要730)      PDF(pc) (36KB)(743)    收藏
用超边际分析框架构建了描述集群模块化分工的模型,指出集群内模块化分工和结成模块网络是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可操作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DEMATEL方法的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章玲;周德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62.  
摘要2061)      PDF(pc) (68KB)(907)    收藏
根据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特点,构建了影响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体系,运用DEMATEL模型分析了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据此判定影响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以辅助企业领导决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微分进化算法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及其在制造业发展预测中的应用
郭雪松;孙林岩;刘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66.  
摘要703)      PDF(pc) (366KB)(731)    收藏
根据支持向量机的自适应问题,通过对比传统进化算法的不足,提出基于微分进化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并以日本制造业时间序列数据为例,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多步预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对提高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效率的思考
宋燕平;张承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70.  
摘要707)      PDF(pc) (128KB)(618)    收藏
针对我国农业科研投入长期偏重种植业,而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农业中比较效益高的领域又难以吸引到企业和私人投资的问题,提出提高农业科研投入的效率要转变思维方式,用联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科研投入要有前瞻性,要不断加大对农业其它领域的科研投入并使投资渠道多元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产业生态学的菜籽油生物柴油对能源及环境的影响分析
程小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74.  
摘要1851)      PDF(pc) (224KB)(641)    收藏
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菜籽油生物柴油的能源效率及环境效益进行了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柴油比石化柴油具有更高的能量净值,能量输出远大于能量输入;使用生物柴油降低了温室气体和CO、HC、NOx等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并减少了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这说明生物柴油的可再生性及环保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与技术标准联盟契合动因分析
曾德明;方卉;彭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77.  
摘要1931)      PDF(pc) (109KB)(841)    收藏
网络外部性环境下,技术标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协作R&D网络与技术标准联盟形成有效契合已成为高技术领域发展的一种趋势,双方通过资源共享来构建技术标准,降低交易费用,创造企业价值。为准确研究两者的契合关系,首先需要对契合动因进行深入分析,这是一个前提和基础。从价值创造角度将契合动因归纳为交易费用、技术资源、用户安装基础和组织学习能力等方面,为研究两者契合关系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协作商务中基于BA无标度网络的核心企业自组织性解释
蔡涵;姜锦虎;郭洪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82.  
摘要734)      PDF(pc) (334KB)(710)    收藏
分布计算、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相互作用产生的协作商务与传统网络组织相比,存在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对整个组织的协调和控制能力更强等特点。将协作商务看作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并分析指出其中的核心企业是组织内个体自发对决策权让度的结果,随后提出了一个BA无标度网络的拓展模型以描述协作商务网络的合作关系,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随着协作商务中个体间协作关系的纵向深化,整个协作网络将以更快的速度演化并加剧了节点度的不对称分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有限理性下群落中企业创新行为的进化博弈分析
于全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86.  
摘要650)      PDF(pc) (141KB)(825)    收藏
在有限理性条件下,运用进化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猎鹿博弈模型,对群落中企业创新行为的长期演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群体模仿者动态分析时,系统进化的长期均衡结果可能是合作策略,也可能是不合作策略,究竟沿着哪条路径到达哪一状态取决于系统的初始状态。而在多群体情形下,即博弈双方在创新资源占有或者资金实力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博弈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很小,往往是弱势类型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合作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构建“创新力—控制力”辩证统一的企业持续成长机制
赵浩兴;彭星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90.  
摘要659)      PDF(pc) (226KB)(741)    收藏
企业创新力与控制力的辩证统一是我国企业持续成长的基本要求。以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对企业的创新力和控制力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理论阐释,并尝试提出两力辩证统一耦合互动的机制及其创新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管理控制系统创新
柴金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93.  
摘要678)      PDF(pc) (74KB)(700)    收藏
管理控制既是管理者影响企业中其他成员以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又是确保资源有效利用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组织系统,是企业重要的管理机制之一。根据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了管理控制的绿色内涵,从强化资源约束、创新节约型技术、绿化市场需求、转变战略目标、调整组织结构、更新企业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循环经济对企业管理控制环境的影响,对企业管理控制的战略规划——预算体系——控制报告——评价体系——报酬机制的过程进行了绿化创新,并对比了线性生产模式和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下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高技术企业研发控制模式的多维度比较研究
郭银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98.  
摘要1821)      PDF(pc) (52KB)(819)    收藏
在分析和综合国内外有关高技术企业研发控制模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研发控制权力配置、研发组织管理、研发组织学习能力、研发绩效测控方式、研发人员激励措施等多个维度,对专家自主控制模式、组织层次控制模式、内部市场化控制等3种主要的研发控制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企业的IT能力及信息共享对研发合作的影响机理
祝明伟;李随成;杨功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03.  
摘要2013)      PDF(pc) (117KB)(818)    收藏
研究了企业的IT能力及信息共享对研发合作的影响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假设,指出企业的IT能力(包括与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IT使能的无形资产相关的能力)及信息共享程度影响着研发合作的直接产出、效果和研发合作的长期效用,而企业IT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研发合作企业间信息共享的程度;同时给出了企业IT能力、信息共享程度与研发合作的直接产出、研发合作效果、研发合作的长期效用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
唐笑非;侯锡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05.  
摘要745)      PDF(pc) (35KB)(635)    收藏
钢铁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建设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需要对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找出影响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的最优因素、次优因素,以便加大这些方面的投资力度和建设强度,使系统建设得到优化,避免建设的盲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高新技术的半衰期现象研究
秦远建;王多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09.  
摘要1856)      PDF(pc) (148KB)(675)    收藏
高新技术代表当今科技的最新进展,能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也具有明显的易逝性。提出了高新技术优势丧失的半衰期现象及模型,提供了一种度量高新技术优势丧失速度的方法,揭示了技术半衰期对产品及组织生命周期具有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把握高新技术的动态,提高技术预见能力和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组织学习、知识创造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研究
吴隆增;简兆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13.  
摘要1916)      PDF(pc) (158KB)(1012)    收藏
新产品开发是一个高度的知识创造过程,而组织的学习能力则会显着地影响组织对知识的吸收、消化与运用。对组织学习、知识创造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选取我国华南地区的115家高科技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①组织学习对知识创造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②组织学习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③知识创造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累积创新中动态联盟的利益分配
闫威;陈林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17.  
摘要684)      PDF(pc) (101KB)(643)    收藏
累积创新是一种在先导创新基础上进行的后续创新,是对已有创新成果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在累积创新框架下,动态联盟是实现累积创新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是影响动态联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联盟各方绩效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建立动态联盟博弈时序下的利益分配模型,假设盟主对盟员具有完全谈判能力,对联盟各方的利益进行分析,得到累积创新中动态联盟最优的分配比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层次分析
蔡声霞;池洁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20.  
摘要672)      PDF(pc) (61KB)(649)    收藏
基于技术能力本质属性的研究,对技术能力的层次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提出了技术能力的四层次划分理论。并指出,只有这四个层次的技术能力协调发展,发展中国家才能实现技术的全面跨越式发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和超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不同组织层面技术转移动机的研究
王瑾;薛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23.  
摘要1809)      PDF(pc) (50KB)(719)    收藏
从企业和政府两个不同的层面,比较分析了这两类组织实施技术转移的动机及方法。研究发现,政府倾向于广泛传播技术,而企业则倾向于对技术实施控制。因此,技术转移的成功实施取决于创建一种环境激励机制,以激发不同层面参与者的积极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预见评估的下一代技术预见
徐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32.  
摘要625)      PDF(pc) (198KB)(809)    收藏
随着技术预见影响力的扩大,预见评估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以预见评估为切入点,分析、展望了下一代技术预见的发展趋势及特点,以期为当代技术预见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基于DEA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效率评价研究
李柏洲;付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34.  
摘要673)      PDF(pc) (24KB)(861)    收藏
设计了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和DEA(数据包络分析)综合评价模型,利用DEA模型,对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实证分析,以期为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竞争力以及集群内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刘希宋;李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38.  
摘要578)      PDF(pc) (52KB)(809)    收藏
自主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科学评价并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从自主创新过程及管理的视角,构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并选取某集团下属10家企业作为样本,运用粗糙集方法对其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实证评价,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SSCI期刊分布及其对我国社会科学评价的影响
姜春林;梁若愚;田文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41.  
摘要1829)      PDF(pc) (104KB)(956)    收藏
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制的期刊引文报告JCR2003社会科学版报道的定量数据,对ISI收录期刊及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期刊指标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着重对SSCI期刊的地域分布等进行了定量分析。数据分析表明,对SSCI的科研评价功能需要从不同角度审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2007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的产生与分析
邱均平;罗力;赵蓉英;牛培源;马瑞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28.  
摘要1902)      PDF(pc) (176KB)(621)    收藏
详细介绍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关于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创新之处,并公布了2007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结果,同时立足于近3年的评价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2005年度浙江等主要省市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情况的统计分析
宁建荣;段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47.  
摘要1947)      PDF(pc) (20KB)(836)    收藏
一个地区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数量是反映该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成就的重要指标之一。采取两种统计口径,对2005年度各省市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此分析了浙江省与其它省市的差距。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广西创新金源单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李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 0-150.  
摘要1783)      PDF(pc) (305KB)(602)    收藏
调查发现,广西创新金源单位具有4个创新特征,分为6个创新阶段。在参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向有关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造出广西创新金源单位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对25个金源单位进行了实际测评。结果证明,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区分性、无偏性和可参考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