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年 24卷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互联网的科技规划咨询系统
乔冬梅;杨舰;李正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4.  
摘要1757)      PDF(pc) (169KB)(829)    收藏
传统的科技规划专家咨询存在较多局限,因此需要引入新方法和新理论,以进一步提高科技决策效率。探讨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科技咨询的可行性,说明了基于互联网的科技规划咨询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了其在完善专家管理、促进公众参与、改进科技规划流程、提升信息传播与处理效率方面的优越性,以及需要注意的新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关于绿色项目管理本质的系统性研究
王浩;柴华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5-9.  
摘要1628)      PDF(pc) (219KB)(782)    收藏
在回顾绿色管理发展的基础上,将其思想融入到了传统项目管理体系之中,总结了在绿色项目管理相关领域所获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从“探讨的角度”以及“绿色化本质与项目具体特点的联系”两个维度,深入研究了绿色项目管理的本质内涵,归纳出了对其定义较为全面的表述,并面向两类典型项目构建了其绿色项目管理体系框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组织间关系的进化过程及其策略研究
李焕荣;马存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0-13.  
摘要708)      PDF(pc) (173KB)(711)    收藏
从资源依赖性和潜在冲突性角度入手,将组织间的关系分类,在此基础上把组织间关系的进化过程划分成4个阶段,建立了组织间关系进化模型,并且针对组织间关系的不同进化阶段提出企业的应对策略,为组织间关系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东道国利用外资的博弈均衡分析
曾又其;王京芳;常镇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4-17.  
摘要690)      PDF(pc) (96KB)(564)    收藏
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针对东道国与外资间的利益博弈,试图构造满足投资需求的博弈分析理论架构。基于抽象的假设条件,通过东道国与外资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论证了东道国利用外资最佳点的存在,并结合均衡分析,针对我国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合理定位我国的外资优惠政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管理因素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
魏明侠;肖开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8-20.  
摘要1718)      PDF(pc) (46KB)(613)    收藏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已成为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影响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的影响机理也是复杂的。分析了管理因素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影响机理;比较两种管理因素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影响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供应链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安小风;张旭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21-23.  
摘要1995)      PDF(pc) (30KB)(668)    收藏
供应链知识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论述了供应链知识共享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及意义,指出了供应链知识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团队绩效考核的博弈分析
王鲜;张玉新;王先甲;吉海;陈智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24-27.  
摘要777)      PDF(pc) (67KB)(874)    收藏
分析了常见的团队考核机制下考核博弈的纳什均衡,对常见的考核机制进行修正,引入抑制恶意评价的惩罚措施,分析了新机制下考核博弈的纳什均衡,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的考核宣传培训将会导致符合考核目标的博弈均衡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我国六城市专利条例比较分析
陈琳;孙玉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27-30.  
摘要2065)      PDF(pc) (266KB)(638)    收藏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的专利制度设计直接影响到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首先对上海等六城市专利条例的制定时间、宗旨、任务作了总体比较,接着对政府专利管理措施、职务发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专利服务机构规定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总结了各城市专利条例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非营利组织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及政策选择
张逾坤;吴见平;孙燕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31-34.  
摘要1804)      PDF(pc) (162KB)(599)    收藏
非营利组织在近20年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非营利组织内涵及外延的分析,结合当前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政府业务型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提出转变政府业务型服务机构为非营利性服务机构的途径,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TRIPS的自我保护原则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陈朝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34-36.  
摘要671)      PDF(pc) (31KB)(587)    收藏
自我保护是WTO/TRIPS的内在要求,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原则。分析了TRIPS自我保护导向,对美国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及其自我保护理念演变进行了剖析,提出基于自主创新的自我保护的构成要素,最后对自我保护原则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论地方政府科技基金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孔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37-40.  
摘要1785)      PDF(pc) (38KB)(690)    收藏
借助政府科技基金提升区域科技实力和科技创业氛围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我国不少地方政府也设立了政府科技基金。在探究政府科技基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认为,政府科技基金主要应通过激励创新、扶助创业、便利融资、优化服务,促进区域在若干重点产业领域和重点发展环节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区域经济长期、高速、健康的发展发挥助推作用。同时,实现基金管理中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对于改进基金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扩散与政府责任
周建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41-43.  
摘要1758)      PDF(pc) (120KB)(895)    收藏
作为可持续发展生产模式的核心,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企业自身效率,带动整个社会的技术变革,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因此,清洁生产技术具有部分公共物品的性质,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但是,由于存在企业的私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纯粹依靠市场的自由机制,社会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无法自动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因此,为了弥补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必须履行其应有的公共管理职能,采取一系列有别于一般性技术创新激励措施的组合策略来鼓励企业从事清洁生产技术创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多目标多层次的水资源产权价值量化研究
陆菊春;盛代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44-46.  
摘要706)      PDF(pc) (172KB)(626)    收藏
在分析现有水资源产权价值量化模型不足的基础上,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3方面着手,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的多目标多层次的水资源产权价值量化模型,并以深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模型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神经网络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
刘希宋;成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47-49.  
摘要2037)      PDF(pc) (244KB)(661)    收藏
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细分,从市场、社会、生态3方面确立了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3层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改进科技成果评价的对策,为科学合理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多视角赋权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评价研究
孙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50-52.  
摘要1915)      PDF(pc) (378KB)(640)    收藏
首先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为主准则层指标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多视角赋权法确定了评价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采用德尔菲法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开发竞争力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曾繁华;曹诗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53-55.  
摘要1825)      PDF(pc) (28KB)(676)    收藏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科技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是全球技术竞争的主角和技术与创新全球化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技术竞争力是技术开发竞争力、技术垄断竞争力和技术利用竞争力这3种能力的统一与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合力。从11个方面研究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数据挖掘的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研究
王宗军;吴文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56-59.  
摘要1816)      PDF(pc) (275KB)(639)    收藏
企业投资决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企业投资进行绩效管理是顺利实施企业投资的重要保障。针对现有投资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构建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企业投资决策绩效集成评价系统,并对数据仓库的建立、数据转换、异常点分析和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了应用实例,建立的模型及实现的系统为企业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支撑系统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傅毓维;郑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60-62.  
摘要695)      PDF(pc) (102KB)(655)    收藏
通过对品牌价值的经济学分析,指出品牌价值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方面构建品牌的支撑系统,基于支撑系统构建了品牌价值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对于品牌价值评估及企业品牌战略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对软科学研究项目评价的全新探索
王诗才;牛永花;吕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63-66.  
摘要2008)      PDF(pc) (642KB)(567)    收藏
政府科技计划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稀缺资源,而软科学项目作为科技计划项目中的一种,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这就决定了该类项目的评价模式也应具有自己的特色。近年来,虽然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软科学项目评价办法和制度规范,但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温州市软科学项目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温州市近5年来的软科学项目评价为研究背景,对温州市软科学项目评价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全新的探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知识科学发展与图书情报学科体系重构——关于高校在“信息管理学院(系)”基础上组建“知识科学学院(系)”的思考
程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67-70.  
摘要2058)      PDF(pc) (39KB)(710)    收藏
分析了当前图书情报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知识科学发展的状况,从新的视角重点阐述了知识与信息、情报的内在联系;经过宏观分析,提出了对知识科学及图书情报学科的性质及学科定位的新认识;最后探讨了知识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基本内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知识转移的战略联盟结构模式选择
孟琦;傅毓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71-73.  
摘要705)      PDF(pc) (71KB)(649)    收藏
通过对影响战略联盟知识转移因素相关研究的总结,从知识转移视角分析了战略联盟3种通用结构模式的特点,提出战略联盟结构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给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复选方法研究
江三宝;毛振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74-76.  
摘要1699)      PDF(pc) (99KB)(573)    收藏
知识管理在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知识数量急剧膨胀的同时,老化知识也在大量地占用企业的知识管理资源。对此,引入了知识复选的概念和标准,从老化知识退出机制的角度提出建立知识复选工作的实现模式,以达到优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提高知识管理效率的目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产业网络环境下企业知识共享与保护的权衡机制
邓少军;朱振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77-79.  
摘要1741)      PDF(pc) (32KB)(613)    收藏
“知识”资源作为一项战略资源,在产业网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产业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知识共享与保护既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知识的共享与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产业网络环境下企业知识共享与保护的权衡机制应视产业网络中参与者之间的不同关系性质进行考虑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促进因素与障碍因素分析
杨振华;施琴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80-84.  
摘要777)      PDF(pc) (141KB)(641)    收藏
高校隐性知识的共享是指隐性知识在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的流通和传播。人类具有学习的特性,因此高校的知识主体可以自发地共享隐性知识。但是研究发现高校隐性知识的共享又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包括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隐性知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隐性知识的共享也得到高校和社会的极大重视。因此,对影响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进行研究是高校隐性知识顺利共享的保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周竺;黄瑞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84-86.  
摘要782)      PDF(pc) (55KB)(675)    收藏
作为战略性资产的知识已成为管理的重点,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最大化知识资产的价值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次探讨了以此为基础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区域风险投资系统的协调发展与控制
佘金凤;汤兵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87-90.  
摘要703)      PDF(pc) (151KB)(578)    收藏
运用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按照区域风险投资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及风险投资系统自身的协调发展规律,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风险投资系统协调发展的控制途径。通过运用协调发展指数模型、协调预测模型、协调控制模型等一系列数学模型,对协调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定量评价、预测与控制,以促进区域风险投资系统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生命周期论与物流园区发展战略选择
王婧;高爱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91-93.  
摘要773)      PDF(pc) (45KB)(779)    收藏
物流园区的形成和发展同其它组织一样具有生命体的部分形态,即物流园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借助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探析物流园区不同发展时期的特性,并针对不同发展时期的诉求和特点,研究物流园区发展战略及战略重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区域物流协同内涵及模式研究
徐青青;缪立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94-97.  
摘要703)      PDF(pc) (140KB)(703)    收藏
基于系统理论分析区域物流协同的内涵,提出以企业为基本协同单位,通过部门协同、收购兼并、横向协同和纵向合作等方式发挥系统整体效用;引入生物系统协同进化概念,提出基于企业、空间构型等“种群”作用下的区域物流协同进化进程,以此研究系统的合作、同步、协调、互补等协同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基于SECI的区域知识创造中心构建
饶扬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97-100.  
摘要738)      PDF(pc) (75KB)(491)    收藏
在介绍知识创造SECI原理模型的基础上,阐释了区域知识创造中心的内涵,分析了构建区域知识创造中心的关键要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超边际分析
张效莉;王成璋;王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01-103.  
摘要803)      PDF(pc) (37KB)(618)    收藏
从新兴古典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超边际分析理论,分别建立了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最优决策模型;从两模型最优解中推导出经济效益与其外生交易费用正向相关、环境效益与其外生交易费用正向相关的数理关系;最后得到结论:增加外生交易费用是提高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效益,进而达到两大系统的双赢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大庆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规划研究
肖艳玲;庄毅;朱福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04-106.  
摘要619)      PDF(pc) (98KB)(585)    收藏
分析了大庆市科技创新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规划应包括3个方面,即区域分布规划、组织功能规划和信息网络规划,并以大庆市为例,说明了3项规划的具体实施思路和做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管理新思维——高新区管理研究的生态学分析
黄鲁成;张淑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07-110.  
摘要757)      PDF(pc) (129KB)(667)    收藏
从生态学视角看,高新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了和生物种群相似的行为特征。阐述了借用生态学原理进行高新区健康评价研究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相应的评价方法,在分析高新区系统生态学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学原理在高新区管理运用中的思路和框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集群分类和传统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问题
甘志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11-113.  
摘要724)      PDF(pc) (54KB)(586)    收藏
依据集群的持续创新与否和动态性程度,对集群进行分类。特别分析了传统产业集群,并从集群知识系统的角度分析从创新性和动态性较弱的集群向持续创新的动态集群演进的过程。最后,对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动态演进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拷贝硅谷:一种聚集网络理论解释
朱光海;张伟峰;冯宗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14-117.  
摘要2116)      PDF(pc) (71KB)(674)    收藏
介绍了目前在关于拷贝硅谷问题上国内外不同的观点,提出聚集网络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韩国大德科学城和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实践考察,提出了它们各自成功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原因,在于根据各自的实际所形成的市场性和建构性、网络资本和风险资本网络的有机结合,适应了高技术发展的本质要求。认为我国应注重网络资源管理,营造风险资本网络体系发展的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六代研发的划分给电信研究机构转型的启示
李安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18-119.  
摘要629)      PDF(pc) (124KB)(537)    收藏
分析了六代研发发展规律,阐述了每一代研发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电信企业研究机构的转型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聚类分析:一项实证研究
田方军;董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20-123.  
摘要1738)      PDF(pc) (312KB)(758)    收藏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但是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并不高。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以有向聚类为工具,通过实证分析对各种技术创新风险因素进行了聚类,归纳出了相对重要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提炼,有助于企业理解并缓解技术创新的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论动态环境中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
赵延昇;巫绪芬;雷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24-126.  
摘要808)      PDF(pc) (143KB)(619)    收藏
动态的市场环境大大缩短了企业技术优势的存续时间,给基于技术创新的持续竞争优势提出了严峻挑战。着力探讨动态环境中,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如何构建持续竞争优势。首先,在持续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技术竞争优势的构建模式;其次,从技术资源、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3个驱动因素深入分析和探讨技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最后,讨论不同产业类型技术创新的战略重点及其选择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跨组织信息系统与竞争优势的获取和保持
刘凤霞;常大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27-130.  
摘要1930)      PDF(pc) (66KB)(649)    收藏
作为跨组织共享的自动化信息系统,IOS不但为企业间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而且进一步紧密了商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将企业的注意力转移到业务流程优化的问题上来。综合分析了IOS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和影响因素,并且通过一些成功案例,进一步探讨了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实物期权法对网络企业投资评估的适用性研究
孟丽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30-133.  
摘要716)      PDF(pc) (40KB)(684)    收藏
结合经济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原理,通过对网络企业运行规律的分析,在收益法模型框架下提出网络企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分析了传统评价方法对网络企业的局限性,探讨了实物期权法对网络企业投资评估的适用性,对网络企业投资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吴晓妹;王章豹;黄希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34-137.  
摘要2100)      PDF(pc) (39KB)(528)    收藏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其对中介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由5个子系统构成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框架,并提出中介服务组织要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宗旨,建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