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20期 
刊出日期:2025-10-25
  

  • 全选
    |
    数据要素专栏
  • 毛春梅,闫一博,牛军军,王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20250106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资产已成为企业核心生产要素。基于中国上市企业数据,构建双重机器学习模型,探究数据资产对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因果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据资产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资产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促进绿色创新能力提升;ESG表现、数字基础设施、行业竞争正向调节数据资产对绿色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资产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在超大/特大/大城市企业、高科技企业、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大企业中更显著。研究不仅揭示了数据资产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机制路径,更为通过优化数据要素配置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毛春梅,闫一博,牛军军,王青. 数据资产何以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模型的因果推断[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10., doi: 10.6049/kjjbydc.D22025010644.
    Mao Chunmei,Yan Yibo,Niu Junjun,Wang Qing. How Data Assets Enhance Corporate Green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Causal Inference Based on a Double Machine Learning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1-10., doi: 10.6049/kjjbydc.D22025010644.

    分享
  • 蔡家玮,欧阳桃花,曾德麟,汪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1-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202411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实现数据要素价值,已成为当今亟待解答的重要课题。基于技术可供性理论,以联通数科构建金融区块链共享平台“金易链”为案例,探讨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价值的实现需要结合数据的实际情境,具体分为以下3点:①数据汇聚情境下,企业基于数据多源性和独立性,通过自身统一能力对数据进行收集,实现物理可供性,锚定数据要素价值;②数据联盟情境下,企业基于数据隐私性和传播性,通过自身加密与协同能力使数据安全流通,实现功能可供性,生成数据要素价值;③数据发展情境下,企业基于数据规模性和开放性,通过自身迁移能力使数据具有更多应用场景,实现持续可供性,延伸数据要素价值。构建物理可供性—功能可供性—持续可供性过程模型,凝练数据要素价值锚定—价值生成—价值延伸实现机制。研究结论拓展了技术可供性理论,为发挥数据要素效应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蔡家玮,欧阳桃花,曾德麟,汪蓉. 技术可供性视角下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以联通数科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1-21., doi: 10.6049/kjjbydc.D22024110103.
    Cai Jiawei,Ouyang Taohua,Zeng Delin,Wang Rong. The Valu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Data E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Affordance: A Case Study of Unicom Digital Tech[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11-21., doi: 10.6049/kjjbydc.D22024110103.

    分享
  • 闵庆峰,张翠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22-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据要素市场构建中,数据权属界定、价值分配等确权问题成为主要障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数据确权的探索与尝试主要在“主客体二分”的框架下进行,就客体规制而言,有以传统财产权理论展开的权属认定方案,也有尝试兼顾利益分配与权益保护的方案;就主体规制而言,主要以行为为基础展开确权。但综合目前政策背景与规范发展,对所有权的摒弃与对使用权的强调已成为重要趋势。在使用权论域之下,能够发展出以数据持有者权和由此自然延伸的访问权为内容的确权方案。在这一基础之上,持有与访问规则需要再行细化。具体来看,就数据持有而言,需要以事实控制为基础、以公平效率为原则,明确各个主体如何分享数据相关权益;就数据访问而言,需要配合数据分配状态规则,明确不同级别与权限下的个性化访问规则。

    闵庆峰,张翠梅. 迈向使用权:基于持有与访问的数据确权方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22-31.,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205.
    Min Qingfeng,Zhang Cuimei. Toward Usufruct: A Data Ownership Solution Based on Holding and Acces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22-31.,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205.

    分享
  • 创新创业理论
  • 刘广,桑雪淼,方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32-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80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厘清高智能参与下人机“相互理解”基础上各尽所能的协同决策之道,有助于解放和发展人机协同这种新质劳动力。利用来自15家制造企业30种人工智能应用案例346份有效问卷数据,借助NCA和fsQCA方法,探索知识耦合与智能协同联动影响人机协同决策的模式及作用规律。研究发现:①存在人智能驱动型、人机智能混合驱动型、机器智能驱动型3种高人机协同决策模式;②人机应在知识耦合的3种质态上“相互理解”,即信息处理、知识应用和智慧活动,共同对高人机协同决策起基础性作用;③在3种人机协同决策模式下,人机“各尽所能”的作用规律不同。其中,人智能驱动模式、人机智能混合驱动模式和机器智能驱动模式的关键驱动因素分别是人的效率性、人与机的创新性和人的体验性。

    刘广,桑雪淼,方刚. 知识耦合与智能协同联动影响人机协同决策的组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32-42., doi: 10.6049/kjjbydc.2024080628.
    Liu Guang,Sang Xuemiao,Fang Gang. A Configurational Study on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Coupling and Intelligent Collaboration Affecting Human-AI Collaborative Decision-Mak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32-42., doi: 10.6049/kjjbydc.2024080628.

    分享
  • 王海艳,李常洪,高林怡,郭嘉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43-5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52025040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变革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为产学研合作跨界融合与价值共创带来了机遇。基于2013—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应用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数字技术应用能显著增强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意愿,这一促进作用主要通过降低信息搜寻、契约签订等交易成本实现。同时,在双重外部压力下,媒体关注作为社会压力会增强数字技术应用对产学研合作的积极影响,而市场竞争作为经济压力对其具有抑制效应。②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催化下,“双一流”高校因“品牌效应”成为优选伙伴,而产学研合作成为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实现创新突破、重塑竞争力的关键。研究结论为数字化时代下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王海艳,李常洪,高林怡,郭嘉琦. 以数为媒:数字技术应用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43-52., doi: 10.6049/kjjbydc.D52025040071.
    Wang Haiyan,Li Changhong,Gao Linyi,Guo Jiaqi.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as a Matchmaker: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43-52., doi: 10.6049/kjjbydc.D52025040071.

    分享
  • 崔祥民,王淑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53-6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80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平台已成为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的核心载体,但如何实现高质量创业未得到充分研究。基于TOE(技术—组织—环境)框架,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推动数字平台高质量创业的多元条件组态,研究发现:①数字平台任何单一因素均不是构成高质量创业的必要条件;②存在3条产生高创业质量的实现路径,可归纳为组织—环境协同政策环境驱动型(H1)、技术—组织—环境协同的数字平台政策环境驱动型(H2)、组织—环境协同的人力资源驱动型(H3),其中技术—组织—环境协同的数字平台政策环境驱动型分布最为普遍;③产生非高创业质量的实现路径有4条,其与高创业质量实现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因此,为提升创业质量,数字平台应从单一视角转向系统协调视角,充分理解资源在创业中的核心作用,根据数字平台现状,寻求适宜的创业发展路径。

    崔祥民,王淑雯. 数字平台如何通过联动效应实现高质量创业——基于NCA与fsQCA方法的混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53-63., doi: 10.6049/kjjbydc.2024080404.
    Cui Xiangmin,Wang Shuwen. How Can Digital Platforms Achieve High-Quality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Linkage Effect? A Hybrid Study Based on NCA and fsQC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53-63., doi: 10.6049/kjjbydc.2024080404.

    分享
  • 区域创新驱动
  • 吴剑平,魏冉,付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64-7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80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乏分类指导的碳减排行动容易损伤经济韧性,进而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以中国内地30个省份(西藏因数据缺失,未纳入统计)为样本,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讨双碳政策对经济韧性的组态影响与作用路径。构建4种以高水平经济韧性为前因条件的组态,即工业型高耗能驱动(组态1)、非能源依赖型高碳排驱动(组态2)、综合型多产业驱动(组态3)、低碳化高新产业驱动(组态4),其具有各自特征与演变规律,构成高经济韧性的多样态路径。从组态1—组态3—组态4,体现科技赋能产业—财政水平提升—传统工业依赖度降低的减碳特点,呈现出“阵痛式”过程;从组态2—组态4则是一个“平顺式”过程,体现增强科技财政投入—发展高新产业—实现绿色产业减碳的演进逻辑。两类演进模式都遵循“科技投入—减碳”的双因素提质策略。因此,加强以政促社的多主体科技投入能够促进各省域经济韧性均衡化发展,也有利于碳中和目标实现。

    吴剑平,魏冉,付鹏. 双碳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多聚类样态研究——基于30个省域面板数据的fsQCA组态联动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64-75., doi: 10.6049/kjjbydc.2024080086.
    Wu Jianping,Wei Ran,Fu Peng. Multi-Cluster Pattern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 from the Dual-Carbon Perspective: The fsQCA of Linkage Effects Based on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64-75., doi: 10.6049/kjjbydc.2024080086.

    分享
  • 杨浩昌,钟悦,钟时权,李廉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76-8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90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2—2022年我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智化对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影响的“本地—邻地”效应,同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其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探讨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及不同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维度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数智化可以显著提升本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但对邻近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数智化主要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等传导路径提升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智化能显著提升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而对东部地区邻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具有负向影响效应,在中西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此外,数智化对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各维度影响的“本地—邻地”效应也存在显著异质性。

    杨浩昌,钟悦,钟时权,李廉水. 数智化对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本地-邻地”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76-86., doi: 10.6049/kjjbydc.2024090600.
    Yang Haochang,Zhong Yue,Zhong Shiquan,Li Lianshui. The Impact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on the Resilienc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Neighborhood" Effec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76-86., doi: 10.6049/kjjbydc.2024090600.

    分享
  • 企业科技创新
  • 杨张博,涂莹,王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87-9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2407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嵌入在多重网络中,现有文献大多基于正向合作关系展开,对于负向网络关注较少。基于2018—2023年中国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供应链合作与诉讼关系异构数据,利用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分析高科技企业正负网络结构及演化机制。研究发现:合作网络演化具有“投桃报李”的互惠性,诉讼网络演化具有“以牙还牙”的报复性;企业会选择最优关系规模,正负网络演化在关系数量上维持平衡;企业间同源供应商与共同诉讼是网络演化的重要推动机制;合作网络演化具有地区同质性和产权异质性,而诉讼关系则具有产权同质性。组织正负网络演化趋势存在差异,部分内生性动力机制相似,而互惠机制含义不同,地区同质性容易促使合作关系建立,但不会导致诉讼;正负双重网络之间存在“由诉转合”“以诉促合”“以合代诉”“以诉代合”等互动关系。从正负网络双重嵌入视角,更全面地刻画了组织网络的真实环境,揭示了企业应在合作与诉讼之间实现动态平衡,以提升组织韧性与风险管理能力,并为网络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杨张博,涂莹,王钦. 企业正负网络嵌入与演化研究:基于生物医药产业多源异构合作与诉讼数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87-97.,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099.
    Yang Zhangbo,Tu Ying,Wang Qi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Network Embedding and Evolution in Firms: A Study Based on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Collaboration and Litigation Data of Biomedical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87-97.,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099.

    分享
  • 狄盈馨,李启佳,罗福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98-10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60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以2015—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企业研发支出结构对新兴资本配置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均衡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能够促进新兴资本总量增长与均衡配置;企业平衡研发支出结构能够通过提高创新数量促进新兴资本总量增长,并通过提高创新质量实现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均衡配置;非国有企业或技术密集型企业研发支出结构均衡对新兴资本配置的积极影响更加显著;在保障研发投入规模的前提下,企业优化研发支出配比结构能够强化新兴资本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结论可为激励企业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加速新兴资本积累提供实践参考。

    狄盈馨,李启佳,罗福凯. 企业研发支出结构的新兴资本配置效应——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98-108.,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536.
    Di Yingxin,Li Qijia,Luo Fukai. The Effect of Enterprises' R&D Expenditure Structure on Emerging Capital Alloc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98-108.,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536.

    分享
  • 陈怀超,闫香宏,曹雯杰,王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09-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制度理论,采用fsQCA方法探讨组织特征(企业规模、企业经验、企业盈利能力、企业人力资本)与制度环境(正式制度环境、非正式制度环境)影响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单个因素均不是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的必要条件;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的组态有4个,分别是人力资本主导型、规模—经验—盈利能力主导型、规模—盈利能力主导型、规模—人力资本主导型;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的组态有3个,分别是人力资本与制度环境协同驱动型、规模与正式制度环境协同驱动型、规模—盈利能力主导型,其中,规模—盈利能力主导型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能同时获得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

    陈怀超,闫香宏,曹雯杰,王瑶. 组织特征与制度环境对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影响的组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09-118.,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441.
    Chen Huaichao,Yan Xianghong,Cao Wenjie,Wang Yao. A Configuration Study on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n the Innovation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109-118.,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441.

    分享
  • 科技政策与管理
  • 毛军权,敦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19-1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80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科技评价体制、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从而激发创新活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中国内地31个省份创新活力样本,采用组态逻辑和定性比较分析(QCA)法,融合科技评价与创新生态系统7个关键要素,对影响创新活力的多维并发因素及其复杂因果链条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①在科技评价与创新生态系统7个关键因素中,高创新生产和高创新分解是激发高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即这两个条件对高创新活力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②高创新活力驱动路径包括3类,即创新消费与环境协同主导型路径、创新分解主导型路径和创新生产主导型路径;③非高创新活力驱动路径包括4类,且与高创新活力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性关系;④高政策力度、高创新生产和高创新分解对高创新活力具有较为普遍的影响。

    毛军权,敦帅. 科技评价改革与创新生态营造如何协同激发创新活力——基于QCA的组态路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19-128., doi: 10.6049/kjjbydc.2024080535.
    Mao Junquan,Dun Shuai. How the Refor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valu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Ecosystem Synergistically Boost Innovation Vitality:A Configurational Path Analysis Using QC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119-128., doi: 10.6049/kjjbydc.2024080535.

    分享
  • 卜伟,张应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29-1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42025020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强化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的重要举措,公共数据开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再生产视角出发,运用2009—2023年我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公共数据开放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发现:①公共数据开放能够赋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该结果在进行内生性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进一步分析发现,公共数据开放通过生产环节变革效应、分配环节优化效应、交换环节增效效应和消费环节升级效应赋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③公共数据开放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在政府治理效能较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以及我国东部和南方地区城市更加明显。④城市公共数据开放质量和转化效率越高,其新质生产力水平也就越高。研究为进一步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卜伟,张应允. 公共数据开放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基于社会再生产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29-141., doi: 10.6049/kjjbydc.D42025020435.
    Bu Wei,Zhang Yingyun. The Empowerment Effect of Public Data Opennes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produc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129-141., doi: 10.6049/kjjbydc.D42025020435.

    分享
  •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王浩,维克托瑞·道尔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42-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研究的基础目的是获得多个可靠证据,证据的客观性与确定性成为科学哲学学者们争议的焦点。梳理关于客观性和确定性及不确定性的文献发现,多数文献没有论及科学实践如何减少非客观性及不确定性的具体操作,也就很难从中对科学研究的目的有准确而全面的了解。从对照实验角度对客观性和确定性进行辨析,指出客观的确定性近似规律性,能够直接导致假说,通向最终的理论建构,而单有客观性却不能;通过比较概念重复与直接重复,指出前者导致具有客观确定性的累积证据,在理论建构上优于直接重复,在复杂性强和可控性差等情境中是不二选择;根据美国科学、工程和医学院对累积证据的阐述与推荐,以数学形式表达累积证据的核心特征,并结合科学技术的可重复使用和可预测功能,说明科学研究的基础追求是客观的确定性,而非仅仅是客观性。

    王浩,维克托瑞·道尔可. 科学研究的目的:确定性还是客观性[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42-149.,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323.
    Wang Hao,Viktoria Dalko. The Go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ertainty or Objectiv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142-149.,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323.

    分享
  • 陈俊波,夏保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50-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量子技术目前正由实验室研究走向商业化应用,其作为一种利用量子力学的技术,在与量子科学、量子社会的创造性动态塑造中,呈现出新颖性、使能性、系统性、不确定性特征。尽管量子技术创新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但它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伦理风险,包括量子霸权威胁、量子竞赛隐忧、量子鸿沟差距、量子炒作困境等。为避免这些潜在问题的发生,需要通过加强制度监管与规范、技术设计与评估、行业协商与合作以及公众教育与对话,以实现负责任的量子技术创新。

    陈俊波,夏保华. 试论量子技术创新的伦理治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0):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537.
    Chen Junbo,Xia Baohua. On the Ethical Governance of Quantum Technology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0):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53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