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1-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茹慧超,邓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创新内涵嬗变。探讨数字技术创新潜藏逆向锁定风险,基于技术路径依赖理论,结合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字技术专利申请数据,采用非径向超效率SBM方法测度我国数字技术锁定,检验数字技术锁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侵蚀效应。研究发现:①数字技术锁定对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侵蚀效应,且该影响遵循“显著侵蚀—侵蚀效果收敛—侵蚀效果强化”这一非线性轨迹;②受技术空间扩散影响,数字技术锁定对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邻地侵蚀”效应;③与内部技术引进相比,外部技术引进能显著打破数字技术逆向锁定演进轨道,处于弱制度创新环境的地区通过技术模仿遏制数字技术锁定的边际收益更高;④技术消化吸收对数字技术锁定的遏制效果在区域间存在非对称性特征,知识产权保护能为知识吸收和数字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研究结论可为数字经济时代下化解数字逆向锁定风险、突破“数字锁定枷锁”提供策略指引。

    茹慧超,邓峰. 数字技术锁定:侵蚀效应与解锁策略研究——基于逆向锁定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135.
    Ru Huichao,Deng Feng. Digital Technology Lock-in: A Study of Erosion Effects and Unlocking Strategies from the Reverse Locking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135.

    分享
  • 杨大飞,孙守恒,胡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1-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选取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业2001—2020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多维邻近性及交互性对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动态影响机制。结果发现:①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呈现阶段性扩大特征。区域内部合作创新网络由“单核—边缘型”向“双核—多重点—边缘”型演变,跨区域合作创新网络由“一轴两点”型向“菱形”格局演变;②知识邻近性与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具有倒U型关系,社会邻近性对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制度邻近性的影响不显著;③社会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具有显著替代效应,知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知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交互项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提高合作创新绩效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杨大飞,孙守恒,胡倩. 多维邻近性及交互性对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影响——以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1-21.,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10.
    Yang Dafei,Sun Shouheng,Hu Qian. The Influence of Multi-Dimensional Proximity and Interactivity on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A Case Study of China'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11-21.,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10.

    分享
  • 赵立雨,葛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22-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作用。以科研经费“包干制”为研究对象,结合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访谈数据,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构建“顶层设计—执行意愿—价值观念—政策环境”4个主范畴构成的“包干制”政策实行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①科研经费“包干制”政策内涵界定及顶层设计的清晰程度影响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的执行意愿与政策认同,进而影响“包干制”政策的执行效果;②政策执行主体基于自身管理需求和执行态度决定政策执行意愿并作出是否积极推进政策的行为选择;③目标群体政策认知构成“包干制”政策的价值观念,表现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顺应与配合态度;④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为“包干制”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保障。研究结论对于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落实、有效发挥科研经费“杠杆效应”、提升“包干制”政策效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赵立雨,葛蕊. 基于扎根理论的科研经费“包干制”实行影响因素与政策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22-30.,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83.
    Zhao Liyu,Ge Rui.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ract Syste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ing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22-30.,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83.

    分享
  • 王水莲,付晗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31-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工业互联网平台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长效发展成为重要议题,也是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以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机制。研究发现,价值共创机制包括模块化机制、场景化机制和互补机制;创新生态系统中,模块化机制、场景化机制和互补机制高效整合生态资源,提升生态数字化能力,从而形成创新生态系统的同边网络效应、跨边网络效应和跨领域网络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研究情境,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理论研究,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王水莲,付晗涵. 工业互联网平台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机制——以海尔卡奥斯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31-39.,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091.
    Wang Shuilian, Fu Hanhan. The Value Co-creation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Led by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A Case Study of COSMOPla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31-39.,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091.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欧阳娟,唐开翼,任浩,杨增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40-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探讨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成为重要议题。基于区域数字化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选取2009—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对创新网络在数字化与区域创新效率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①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化的3个分项均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作用程度依次为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服务;②数字化及其3个分项均可通过影响创新网络综合水平、创新网络链接,进而间接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创新网络综合水平、创新网络链接在数字化与区域创新效率间起显著中介作用;③除数字化应用外,数字化综合水平、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服务与创新网络的联动性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数字化及其3个分项与创新网络链接的联动性均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打造“数字强省”、持续推进区域数字化以及创新网络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欧阳娟,唐开翼,任浩,杨增雄. 数字化如何赋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基于创新网络的作用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40-50.,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96.
    Ouyang Juan,Tang Kaiyi,Ren Hao,Yang Zengxiong. How Digitalization Empowers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The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Net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40-50.,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96.

    分享
  • 王俊,李慧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51-6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采用2001—2021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熵权法计算各城市国际循环水平,实证检验国际循环水平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国际循环水平提升有助于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且该影响效应因地区、行政级别和城市规模不同而存在异质性。进一步从影响机制来看,国际循环水平通过研发要素集聚效应和外商投资吸引力效应显著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王俊,李慧平. 国际循环水平提升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51-62.,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669.
    Wang Jun,Li Huiping.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Level on Urban Innovation Capabil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51-62.,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669.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李文文,李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63-7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需要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通力合作,进而形成结构复杂的协同创新网络。现有研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各创新主体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的关注较少,且缺乏对长期动态协同创新行为的系统化讨论。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ExponentialRandomGraphModel,ERGM)分析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合作专利协同创新网络,探索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动态演化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同创新主体类型(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对协同创新关系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中,不同类型创新主体更易形成合作关系;②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主体更有可能与其他主体形成新合作关系,且企业更愿意与自身创新能力差距不大的其他主体合作;③协同创新网络星型结构明显,且表现出明显扩张态势;④针对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更有可能与其他创新主体形成新合作关系。研究结论对于持续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构建新一代汽车技术体系、助力能源系统转型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李文文,李垚. 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演化研究——基于动态网络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63-72.,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320.
    Li Wenwen,Li Ya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from the Dynamic Network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63-72.,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320.

    分享
  • 宋炜,曹文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73-8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7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创新绩效提升不仅取决于循环模式转型效果,而且显著受到技术比较优势的影响。利用2001—2021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估计循环模式转型与技术比较优势对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由国际循环引致的制造业集聚有助于优化制造业要素配置,强化制造业技术比较优势,进而提升制造业创新绩效。在新发展格局下,循环模式转型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利用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获得技术比较优势,通过缩小技术势差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对提升制造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作用。

    宋炜,曹文静. 循环模式转型、技术比较优势与制造业创新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73-81.,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040.
    Song Wei,Cao Wenjing. Circular Model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i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73-81.,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040.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张秀娥,于泳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82-9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中推动重污染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利用2008—2022年中国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重污染企业可持续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化转型正向影响重污染企业可持续绩效;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重污染企业财务绩效提升,但上述关系在环境绩效中不成立;吸收能力未能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对重污染企业可持续绩效的促进作用;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可持续绩效提升,这一积极作用在国有性质以及成长期重污染企业中更显著。结论既可深化对重污染企业可持续发展驱动因素与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也可为加快重污染企业采用数字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张秀娥,于泳波. 数字化转型对重污染企业可持续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82-92.,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176.
    Zhang Xiu'e,Yu Yongbo. The Impac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n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of Heavily Polluting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82-92.,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176.

    分享
  • 谢众,汪婕,刘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93-10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6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创新驱动的高技术行业国企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不同类型股东持股比例构建混合所有制改革变量,采用多时点DID检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非深度混改,深度混改能够提升高技术行业国企创新投入水平。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交叠DID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成立。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国企和高市场化地区国企混改的创新投入效应更加显著。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深度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通过强化监督和缓解代理问题提升企业创新投入水平。新一轮国企改革需要注重混改深度,充分发挥非国有股东的治理优势,激发高技术行业国企创新动力。

    谢众,汪婕,刘晴. 高技术行业国企混改与企业创新投入——基于混改深度的异质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93-104.,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609.
    Xie Zhong,Wang Jie,Liu Qing. Mixed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Innovation Investment: A Heterogeneity Analysis Based on the Depth of Mixed Reform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93-104.,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609.

    分享
  • 苏屹,姜诗源,刘传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05-1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3—2020年中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成长理论探讨政府数字化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政府数字化激励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数字化水平在两者间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政府数字化激励对国有企业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相较于非创业板上市公司,政府数字化激励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水平的影响更显著。政府应重视数字化激励,鼓励企业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结论可为政府顶层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企业数字化发展及创新实践提供启示。

    苏屹,姜诗源,刘传斌. 政府数字化激励、企业数字化水平与企业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05-112.,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07.
    Su Yi,Jiang Shiyuan,Liu Chuanbin. Government Digital Incentives, Enterprise Digital Level and Firm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105-112.,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07.

    分享
  • 任相伟,孙丽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13-1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7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服务“双碳”发展目标,探究差异化情境下制造企业多元绿色转型路径日益重要。为明晰制造企业绿色转型驱动因素的多重并发作用机制,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以跨层次网络嵌入、绿色动态能力等为前因变量,以绿色绩效为结果变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挖掘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多组态实现路径。基于研究结果归纳出“主动变革”“能力支撑”和“积极模仿”3类高水平绿色转型路径,以及“有心无力”和“有力无意”两类警示性非高水平绿色转型路径。通过剖析复杂动态网络中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各关联因素的交互作用,凸显转型过程与路径的复杂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揭示路径差异化构型,为差异化情境下企业绿色转型决策制定、叠代螺旋式阶段路径甄别与匹配提供可行方案。

    任相伟,孙丽文. 因情施策:如何激活制造企业多元绿色转型路径——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13-121.,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023.
    Ren Xiangwei,Sun Liwen. Taking Measures Accordingly: An fsQCA Study on How to Activate the Multi-green Transformation Path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113-121.,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023.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季冬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22-1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出现导致知识产权法理论基础遭遇困境,既有规则存在解释与适用困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知识产权法律争议背后是过程论抑或结果论的不同选择。化解争论与分歧的根源在于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涉及的对象予以准确、科学的界定,对相关客体的关照应从知识产权转变为更广泛的数据要素视角。数据要素视角下,传统的劳动价值说、个人自由主义与激励理论应进行时代性解读,以适应人工智能科技发展与利益平衡的现实需求。结合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动态、知识产权法的社会功能以及保护范围扩张趋势,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需作人本主义的解读,推动AIGC(ArtificialIntelligenceGenerativeContents,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知识生产与理性运用的利益协调,基于数字市场中知识产权与数据要素的复杂关系,开展制度价值判断与效果评估。

    季冬梅. 从知识产权到数据要素:AIGC相关制度困境的化解[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22-131.,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186.
    Ji Dongmei. From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 Data Elements: Resolving Institutional Dilemmas Related to AIGC[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122-131.,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186.

    分享
  • 王守文,齐诗媛,赵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32-1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5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强化政策支撑和引导、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科学竞争力是促进技术创新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以我国内地28个省市作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挖掘政策工具驱动科学竞争力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①单一政策工具并非构成高科学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我国政策赋能科学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存在复杂并发的多元组态;②供给型政策工具对于提升科学竞争力具有普遍作用;③科学竞争力提升机制呈现4条路径:供给—环境协同型、供给主导型、三元合力型、供给—需求协同型。据此,提出提高政策工具协同水平、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和分区域精准施策等政策建议。

    王守文,齐诗媛,赵敏. 政策工具驱动科学竞争力提升的组态分析与路径选择——基于28个省份案例的fsQCA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32-141.,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551.
    Wang Shouwen,Qi Shiyuan,Zhao Min. Configuration Analysis and Path Selection of Policy Tool-Driven Scientific Competitiveness: An fsQCA Study of 28 Provincial Ca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132-141.,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551.

    分享
  • 冯震龙,章正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42-1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国际上药品专利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棘轮效应相伴而生。TRIPS“最低标准”阻止保护水平降低,构成药品专利制度棘轮的止回棘爪;在主体—行为二元视角下,跨国药企与属国及各自驱动策略相互作用形成棘轮的前进动力,引发TRIPS—Plus规则向全球扩散的驱动效果。基于共生理论进行分析,棘轮效应与跨国药企的共生力成正比关系,其实质是属国为提升其共生力而营造有利外部环境的结果。通过审视域外相关立法模式,最后指出,中国应积极运用横向体制转换策略,完善信息交流与利益表达机制;利用“建设性模糊”转换适用国际新制度,采取限缩路径防范专利权扩张风险。

    冯震龙,章正璋. 国际药品专利制度的棘轮效应与中国因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42-151.,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234.
    Feng Zhenlong,Zhang Zhengzhang. The Ratchet Eff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Patent System and China's Respons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142-151.,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234.

    分享
  • 智库观点
  • 刘冬梅,陈钰,胡月,谭天骄,玄兆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52-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100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战略性区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对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分析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和科技创新合作进展的基础上,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科技指标数据,全面分析各城市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支点城市和节点城市的不同层次,综合提出构建长江科技创新带的战略构想。具体而言,基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综合水平和战略需要,强化上海、武汉和成渝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提升长江科技创新带3个极点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合肥、长沙、南昌、绵阳、贵阳、昆明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支点城市,作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活动外溢的核心承接点,支撑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选取常州、南通、嘉兴等15个城市作为省级科技创新节点,带动省域内整体创新水平提升。最后,提出构建分层多元的区域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加强区域共性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与合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等政策建议。

    刘冬梅,陈钰,胡月,谭天骄,玄兆辉.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需求与未来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2):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100892.
    Liu Dongmei,Chen Yu,Hu Yue,Tan Tianjiao,Xuan Zhaohui. The Status, Demand, and Future Thinking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2):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10089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