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7卷, 第18期 
刊出日期:2020-09-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刘星,单晓光,姜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20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区块链技术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中美整体竞争格局影响至关重要。专利是关键技术的代表、产业发展的基石,从专利信息出发,可以把握技术竞争态势,进而管窥中美区块链产业发展差异,为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基于德温特专利数据,采取专利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进行深度挖掘,结合“新钻石模型,研究发现,在政府、机会、需求条件、知识吸收层面上,中国区块链技术及产业具有优势地位;而在生产要素、产业支持、企业战略结构与创新能力方面,美国优势更为明显。从政府、行业、企业层面分别提出建议:①政府层面,继续保持在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优势;②行业层面,注重提高区块链专利质量;③企业层面,提高国际合作能力,加强区块链服务于实体经济。

    刘星,单晓光,姜南. 基于专利信息的中美区块链技术竞争态势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9.,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450.
    Liu Xing,Shan Xiaoguang,Jiang Nan. Analysis on the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Situation of Blockchai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Patent Inform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1-9.,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450.

    分享
  • 常洁,唐朝永,牛冲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0-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90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组织创新路径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组织情绪能力是促进组织创新的关键因素。但是,先前文献多局限于单一中介机制研究,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链式中介机制。基于此,引入心理安全和失败学习两个变量,构建链式中介模型,探讨心理安全、失败学习以及二者共同对组织情绪能力与组织创新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组织情绪能力能够显著提升组织创新,心理安全、失败学习分别在组织情绪能力和组织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安全与失败学习共同在组织情绪能力和组织创新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组织情绪能力影响组织创新内在机制的研究,可为探索组织创新路径提供决策参考。

    常洁,唐朝永,牛冲槐. 组织情绪能力与组织创新关系:心理安全及失败学习的链式中介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0-17., doi: 10.6049/kjjbydc.2019090637.
    Chang Jie,Tang Chaoyong,Niu Chonghuai. Organizational Emotional Capa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Chain Medi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from Failur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10-17., doi: 10.6049/kjjbydc.2019090637.

    分享
  • 周杰琦,梁文光,张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8-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6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外商直接投资视角,结合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构建“FDI-自主研发-雾霾污染”逻辑框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系统考察全球化影响雾霾污染的机理与效应。研究发现:①FDI通过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增加雾霾浓度,通过绿色技术与自主研发两个渠道有利于减霾;②FDI和自主研发协同在导致产业结构污染化的同时,产生了显著的绿色技术效应;③FDI对雾霾污染具有动态影响,当地区迈过一定经济发展门槛后,FDI对环境的影响由“污染天堂”效应转向“污染光环”效应。同时,FDI的“污染光环”效应随地区自主研发能力提升而增加;④雾霾污染在空间维度、时空双重维度上分别呈溢出效应和警示效应,且FDI通过环境“逐底竞争”和产业转移等途径加剧周边地区雾霾污染。因此,在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创新驱动、联防联控等协同努力,可规避全球化带来的环境风险,实现开放发展与绿色发展双赢。

    周杰琦,梁文光,张莹. 全球化、自主研发与雾霾污染——机理分析及中国经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8-27., doi: 10.6049/kjjbydc.2019060121.
    Zhou Jieqi,Liang Wenguang,Zhang Ying. Globalization,Independent R&D and Haze Pollu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18-27., doi: 10.6049/kjjbydc.2019060121.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产健,许正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28-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30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9-2018年中国省级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重点分析了空间视角下消费结构升级、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多重关系。研究发现:①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现U型关系,即在消费结构处于较低阶段时,其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呈负相关关系,而当消费结构升级到一定高度,这种负向关系转变为正向关系;②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倒U型关系,即当科技创新水平较低时,政府支持有利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当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支持开始成为制约因素。在考虑发现①的基础上,可以认为政府支持下呈现的倒U型曲线与消费取向的阶段性变化密切相关,即当消费结构处于较低阶段时政府支持发挥了弥补市场不足的作用,而当消费市场转向有利于创新发展时,过度的政府支持会对自由市场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不利于创新能力发展;③在空间溢出上,地理距离矩阵下呈现出与发现①和发现②相似的关系,经济距离矩阵下呈现出与发现②相似的关系。

    产健,许正中. 消费结构升级、政府支持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空间视角下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28-35., doi: 10.6049/kjjbydc.2020030078.
    Chan Jian,Xu Zhengzhong. Consumption Structure Upgrading,Government Suppor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 Analysis from a Space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28-35., doi: 10.6049/kjjbydc.2020030078.

    分享
  • 钟文,钟昌标,郑明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36-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30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受到资本积累数量的影响,更受到资本匹配质量的制约。在拓展MRW模型的基础上,理论分析“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最优匹配存在性与高效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构建资本匹配程度与匹配质量通过创新力培育实现落后地区经济赶超,进而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传导路径,并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存量之间存在最优比例关系,且资本匹配质量主要通过创新力培育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资本匹配整体上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资本匹配度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机制检验发现,资本匹配通过组织创新效应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解释程度最大,其次为技术创新效应,最后是产业创新效应。

    钟文,钟昌标,郑明贵. 资本匹配、创新力培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36-43., doi: 10.6049/kjjbydc.2020030516.
    Zhong Wen,Zhong Changbiao,Zheng Minggui. Capital Matching,Innovation Cultivation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36-43., doi: 10.6049/kjjbydc.2020030516.

    分享
  • 罗巍,杨玄酯,杨永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44-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6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发展中无序竞争、缺乏合作、强弱不均等现状,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流域科技创新集中度与极化度模型,分析其科技创新极化效应演化过程,并识别省际间“虹吸”效应与“涓滴”效应。结果表明,从流域整体层面看,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处于极低极化水平并呈持续下降趋势,强科技创新省区对弱科技创新省区形成弱“涓滴”效应;从上、中、下游分区域层面看,各区域科技创新均处于极低极化水平,并分别呈现持续上升、先升后降、持续下降趋势,强科技创新省区对弱科技创新省区依次表现为弱“虹吸”效应、先“虹吸”后“涓滴”、弱“涓滴”效应。最后,从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质量、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罗巍,杨玄酯,杨永芳.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空间极化效应演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44-51., doi: 10.6049/kjjbydc.2020060001.
    Luo Wei,Yang Xuanzhi,Yang Yongfang.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Polarization Eff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Yellow River Basin Oriented b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44-51., doi: 10.6049/kjjbydc.2020060001.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范德成,谷晓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52-5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40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环境可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条件,从创新环境视角出发厘清创新效率提升模式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应用CCR-DEA模型测度29个省市2012-2016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利用GMDH算法识别出影响创新效率的关键环境因素,并运用fsQCA方法探究关键环境因素组合与创新效率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值偏低,超过半数省市的创新效率值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基础、市场需求、对外开放度、行业研发基础、自主创新倾向、政府创新干预、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创新效率的关键环境因素;任何关键环境因素均不能单独引致创新效率提升,4项关键环境因素组合是提升创新效率的充分条件,由此形成效率提升的4种模式,其中,需求驱动型、交流碰撞型和主体带动型适用于经济基础偏弱地区,增质减束型模式适用于经济基础较好地区。

    范德成,谷晓梅.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多元模式——创新环境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52-59., doi: 10.6049/kjjbydc.2020040586.
    Fan Decheng,Gu Xiaomei. Research on Multiple Modes for Improv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High-tech Industry——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Environ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52-59., doi: 10.6049/kjjbydc.2020040586.

    分享
  • 张济建,万安位,宋雅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60-6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10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考虑能源回弹效应下,分析高碳产业低碳技术突变技术门槛,发现技术碳减排存在由量变到质变的门槛效应,另外还发现能源回弹对门槛效应具有显著影响。运用Hansen门限面板模型、结合CD生产函数的能源回弹模型发现:①不考虑能源回弹效应,高碳产业低碳化过程中的技术突变存在两个门槛;②考虑能源回弹作用,将减少为一个门槛,并且将延长高碳产业完成低碳技术突变所需时间。因此,为加快高碳产业低碳技术突变,有效减少碳排放,一方面应缓解能源回弹效应的影响,对能源回弹效应较大的高碳产业采取实时监控,对能源回弹较小的高碳产业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方式监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相互配合,在高碳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控制能源回弹效应。另一方面,市场手段和政府职能双管齐下,协助企业低碳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优化税收结构,弥补低碳技术升级导致的负外部性,完善高碳产业转移或市场退出机制。

    张济建,万安位,宋雅静. 能源回弹效应下高碳产业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技术突变性[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60-69., doi: 10.6049/kjjbydc.2020010214.
    Zhang Jijian,Wan An'wei,Song Yajing. Technological Abrupt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 in High-carbon Industry considering Energy Rebound Effec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60-69., doi: 10.6049/kjjbydc.2020010214.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刘元雏,华桂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70-7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50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0—2017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究样本和手动匹配的企业集团信息,对政府补贴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产出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考察企业集团在该影响路径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总产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依据研发及技术难度,将创新产出划分为高质量创新产出和策略性创新产出,发现相同情况下政府补贴仅能促进企业策略性创新产出增加,无法对高质量创新产出发挥显著作用。将企业集团纳入分析框架后发现,企业集团通过内部市场优势使得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总产出激励作用更显著,还使得政府补贴在企业高质量创新产出方面发挥显著促进作用。

    刘元雏,华桂宏. 企业集团能否改善政府补贴对创新产出的激励作用——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70-79., doi: 10.6049/kjjbydc.2020050500.
    Liu Yuanchu,Hua Guihong. Can Enterprise Groups Improve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on Innovation Outpu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70-79., doi: 10.6049/kjjbydc.2020050500.

    分享
  • 徐娜娜,张雅辉,郑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80-8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406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聚焦全球网络化背景下后发制造企业创新追赶问题,通过将资源与创新决策取向相结合,基于本土制造企业纵向案例研究,运用探索性研究方法分析本土企业创新追赶的内在机理,多维度分析企业创新追赶内涵,归纳不同情境下企业创新追赶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追赶过程中,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网络嵌入的有效互动形成后发企业资源摘取机制,有助于克服资源能力弱势;基于适宜的创新决策,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利用和新的资源能力优势创造,以促进持续创新追赶;后发企业因不同阶段拥有的资源差异,其所作出的创新决策取向不同。

    徐娜娜,张雅辉,郑方. 资源、创新决策取向与后发企业创新追赶路径演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80-89.,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671.
    Xu Nana,Zhang Yahui,Zheng Fang. Resource,Innovation Decision and the Path of Innovation Catch-up for Latecomer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80-89.,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671.

    分享
  • 钟永红,曾奕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90-9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将股权并购分为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两种形式,据此分析股权并购对目标企业创新活动的融资作用。基于我国中小板与创业板科技类上市企业并购数据,以专利申请数作为创新产出的代理变量,实证发现增资扩股形式的股权并购能够通过现金转移为目标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渠道从而提高其创新产出。在内生性问题检验中,通过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技术验证了该结果的稳健性。

    钟永红,曾奕航. 股权并购与目标企业创新产出关系研究——以科技类上市企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90-97.,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494.
    Zhong Yonghong,Zeng Yihang.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t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Output of Target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90-97.,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494.

    分享
  • 王保利,杨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98-10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60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与超竞争趋势下,服务增强和技术创新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实现价值链攀升的关键。相比于技术创新,服务增强的作用机制仍存在争议。因此,将服务增强与技术创新纳入同一框架,深入分析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对技术创新及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了环境动荡性对服务增强与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支持企业产品的服务增强(SSP)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呈倒U型影响,而支持客户行为的服务增强(SSC)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在服务增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桥梁”作用;环境动荡性对SSP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但正向调节SSC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王保利,杨欣.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对技术创新及企业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98-105., doi: 10.6049/kjjbydc.2019060600.
    Wang Baoli,Yang Xin. The Impact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ervice Improvement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98-105., doi: 10.6049/kjjbydc.2019060600.

    分享
  • 葛元骎,李树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06-1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90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在组织创新中分别发挥着硬性能力和软性制度的创新驱动作用,但现有文献鲜有对其差异进行分析。以400余家科创企业为调研对象,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从制度层面与能力层面探讨产品创新、流程创新驱动要素及驱动路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①科创企业初创期产品创新驱动路径分为授权主导型和职业-容错主导型,且后者更能促进产品创新;发展期产品创新驱动路径分为绩效评估主导型、授权主导型、职业-学习主导型、容错-学习主导型,其中,绩效评估主导型更能增进产品创新;成熟期产品创新驱动路径分为绩效评估主导型、容错主导型、授权-学习主导型,且授权-学习主导型更能增进产品创新;②科创企业初创期流程创新驱动路径仅有容错主导型;发展期流程创新的驱动路径仅有绩效-职业-学习主导型;成熟期流程创新驱动路径分为绩效-学习主导型和职业-容错主导型,且后者更能增进流程创新;③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驱动路径在初创期具有容错共性;发展期在绩效评估、职业发展与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共性;成熟期在绩效评估、容错能力与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共性。

    葛元骎,李树文. 科创企业能力及制度组态效应对产品与流程创新的影响路径对比: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QCA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06-113., doi: 10.6049/kjjbydc.2019090460.
    Ge Yuanqin,Li Shuwen. Comparing Path of Impact of Capa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Configuration Effect on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QCA Analysis Based on Enterprise Life Cycl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106-113., doi: 10.6049/kjjbydc.2019090460.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刘光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14-1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20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勃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日本展开了以促进创新事业发展为导向的法令松绑改革。2014年,日本在《产业竞争力强化法》中创设了灰色地带消除制度和新事业特例制度,通过提供法律适用释疑程序和特殊规制措施鼓励企业大胆创新。2018年,日本又通过《生产率提高特别措施法》引入项目型规制监管沙盒制度,支持各类产业创新项目“先行先试”。这些法律制度对于日本构建以科技为基础的新经济社会及提高产业竞争力大有助益。中国现行的科创立法具有前瞻性欠缺、层次较低、激励性较弱等特点,不利于促进“颠覆性”创新事业发展。日本科创法制的改革思路及具体安排,对于完善中国科创法制以促进中国创新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刘光星. 日本促进创新事业发展的法制变革:理论、安排与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14-122.,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271.
    Liu Guangxing. Legal Refor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in Japan: Theory,Arrangement and Enlighten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114-122.,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271.

    分享
  • 陈玥卓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23-1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10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政策一直是激励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其中税收优惠政策是一种具有市场导向性的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政策对企业产生激励作用的原因尚不清晰。选取对我国技术突破有重要作用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企业,采用2006-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聚焦2011年国家对软件与集成电路行业的两个税收优惠政策,运用双重差分法对企业创新产出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发明专利申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非发明专利申请无显著影响。融资约束、企业避税行为等是税收激励政策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另外,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规模、产权和区域企业有不同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对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产出促进作用更大。从税收优惠政策长期影响看,该政策对专利申请的影响存在时滞性,而发明专利申请在政策发生当年就显著增加。研究结论可为明晰税收优惠政策、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产出间关系提供有益启示。

    陈玥卓. 税收优惠影响企业创新产出的多元机制研究——来自中国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的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23-132., doi: 10.6049/kjjbydc.2019110635.
    Chen Yuezhuo. Research on the Pluralistic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tax Preference on the Innovation Output of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123-132., doi: 10.6049/kjjbydc.2019110635.

    分享
  • 熊波,杜佳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33-1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50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2—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显著促进相关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效应。机制检验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企业研发投入规模扩大和资本配置效率改善,进而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一步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这种效应在高融资约束企业、处于成长成熟期企业和未进行研发操纵企业中更显著。此外,外部环境对政策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结论可以为高企认定政策效果评价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我国完善选择性产业政策设计提供政策启示。

    熊波,杜佳琪.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33-142., doi: 10.6049/kjjbydc.2020050482.
    Xiong bo,Du jiaqi. The Impact of High-tech Identification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133-142., doi: 10.6049/kjjbydc.2020050482.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张成伟,危怀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43-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30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质上,国家科技奖励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生成是国家科技奖励绩效基本概念从抽象到具体的操作化过程。遵循“基本概念—评价维度—测量指标”的逻辑理路,探析国家科技奖励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生成机理。研究发现,在国家科技奖励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生成过程中,概念操作化是逻辑起点,评价维度解构是逻辑中介,测量指标筛选与赋权是逻辑终点。在生成机理剖析基础上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接近国家科技奖励绩效的本质内涵,更能体现国家科技奖励的核心绩效。

    张成伟,危怀安. 国家科技奖励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生成机理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43-150., doi: 10.6049/kjjbydc.2020030296.
    Zhang Chengwei,Wei Huai'an.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143-150., doi: 10.6049/kjjbydc.2020030296.

    分享
  • 综述
  • 秦娴,张士强,张伟,廖显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51-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50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客观分析不同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0-2019年463篇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文献时空分布、双期刊叠加、文献共引及聚类、关键词时区等知识图谱,厘清研究分布情况、脉络轨迹及发展前沿。结果表明,文献数量逐年提高且尚未达到峰值,美国、中国为高产国家,该领域研究存在不同学科期刊间的知识流动。研究视角划分为创新决策动态视角、特定股权背景视角、委托代理视角,形成了以所有权结构、董事会职能及高管治理对企业创新影响为基础的研究主题框架,研究热点和前沿随公司治理主体关注重点变化和创新类别细化发生动态演进。最后,针对研究薄弱环节,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秦娴,张士强,张伟,廖显春. 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脉络与热点图谱量化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8):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0050581.
    Qin Xian,Zhang Shiqiang,Zhang Wei,Liao Xianchun.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of Research Progress and Hotspo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s Influence on Corporate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8):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005058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