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3卷, 第20期 
刊出日期:2016-10-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刘雪芹;张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60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一种新的市场竞争模式和创新范式,创新驱动的本质直接体现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优化。通过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的源起及必要性,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模型,包括有形资产“硬件”与无形机制“软件”,其中体制机制作为活跃的创新要素,激发了热带雨林式创新,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异质性所在。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创新生态系统范式过渡阶段,应紧扣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特质,以我国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从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基础体系、运行支撑体系、演化引导体系三个方面推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刘雪芹;张贵. 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驱动的本质探源与范式转换[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6., doi: 10.6049/kjjbydc.2016060332.
    Liu Xueqin;Zhang Gui. Innovation Ecosystem: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Innovation-Driven and Innovation Paradigm Chang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1-6., doi: 10.6049/kjjbydc.2016060332.

    分享
  • 武学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7-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30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学范式内外逻辑的生态演化,开放科学范式兴起,世界科学域进入开放科学时代。开放科学内涵包括公众化、民主权、方法论、技术源、评价法5个向度。在开放科学范式下,科学研究表现出全方位高度开放性、参与主体多元全纳性、科研过程高度透明性等时代特质。从目前国际社会开放科学发展模式看,开放科学大致可分为慈善性模式、扩胀型模式和建构主义型模式。

    武学超. 开放科学的内涵、特质及发展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7-12.,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400.
    Wu Xuechao. Connotation Dimens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 Models of Open Scie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7-12.,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400.

    分享
  • 郭东强;林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3-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50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放式创新社区中的知识云传播有利于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以开放式创新社区为研究主体,提出了知识云传播的系统模型,在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云传播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了定量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知识贡献意愿、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对开放式创新社区中知识云传播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促进作用,且知识创新能力的影响力最大。

    郭东强;林芹. 开放式创新社区知识云传播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3-17.,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200.
    Guo Dongqiang;Lin Qin. The Research on Knowledge-Cloud Communication Model of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13-17.,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200.

    分享
  • 李震;王新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8-2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30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效应作为商务平台发展过程中重要研究对象,其实现是潮流效应(Bandwagon Effect)、规模效应(Scale Effect)、羊群效应(Herding Effect)、市场中介效应(Market-mediated Effect)和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大众生产(Peer Production)、大规模协作(Mass Collaboration)、共享经济(Shared Economy)等新生产方式的产生,平台为更好地发挥新时期用户的“产销者”作用,提升平台综合竞争力,开始构建平台组合以形成跨平台网络效应。基于对国内外学者的文献梳理,拓展了网络效应研究的一般思路,从新经济环境下的多平台竞争模式出发,探究平台内网络效应和跨平台网络效应的形成途径和作用机制,挖掘跨平台网络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包括“新平台+旧平台”模式、“平台+在线论坛”模式和“平台+开源社区”模式。最后指明未来互联网商务平台网络效应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国内外从事网络效应研究的学者提供借鉴。

    李震;王新新. 平台内网络效应与跨平台网络效应作用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8-24.,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712.
    Li Zheng;Wang Xinxin. The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Platform Network Effects and Cross Platform Network Effec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18-24.,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712.

    分享
  • 张志华;李瑞芝;赵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25-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40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协同创新体长效发展的关键。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中心对于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益分配机制是其最重要的契约机制。在总结前人对利益分配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的关键诉求,提出了以利益分配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相融合的系统性协同创新体利益分配机制,对现实中的利益分配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利益分配模式涵盖了静态的分配原则、依据、算法与动态流程,其运行机制则包含相关运行基础和合约保障措施。

    张志华;李瑞芝;赵波. 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体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25-29.,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520.
    Zhang Zhihua;Li Ruizhi;Zhaobo. Research on Benefi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under the Multi-body Particip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25-29.,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520.

    分享
  • 项国鹏;俞金含;黄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30-3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308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科技企业加速器在推动新创企业实现高速成长方面的作用日趋明显,深入分析加速器的运营机制对政府制定加速器扶持政策与促进加速器自身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阐释加速器的四大运营机制——准入机制、服务机制、盈利机制、退出机制,在全面梳理国外加速器发展经验及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加速器运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加速器运营建设的对策建议。

    项国鹏;俞金含;黄玮. 科技企业加速器运营机制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30-36.,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813.
    Xiang Guopeng;Yu Jinhan;Huang Wei.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Business Accelerato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30-36.,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813.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郭露;蒋夏;琚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37-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5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深度进行,区域间产业转移成为产业合理布局的必然现象。考虑到引力模型的实践意义,将两次基于产业转移的技术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引入产业转移研究中。同时,选用2007年、2010年、2013年的产业转移数据,在空间格局上对珠江三角洲的电子元器件产业转移进行实证研究,并对产业转移引力模型涉及的指标进行有效测定,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改进引力模型下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子元器件的产业转移提出了对策建议。

    郭露;蒋夏;琚然. 区际产业转移、因素识别与改进型引力模型应用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37-42.,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067.
    Guo Lu;Jiang Xia;Ju Ran. Industry Transfer, Factors Identific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ified Gravity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37-42.,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067.

    分享
  • 熊励;孙文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43-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30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城市能级提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能级提升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受互联网的影响,创新要素在全球城市间频繁地流动和集聚,不仅增强了城市的对外影响力,还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对城市能级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通过对比分析,从技术进步、人才引进以及跨国投资3个方面探究了这种促进作用的内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上海城市发展的建议。

    熊励;孙文灿.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能级提升的动力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43-49.,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770.
    Xiong Li;Sun Wencan. Study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How the Innovation ElementsFlows Promote City Level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43-49.,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770.

    分享
  • 孙洁;鲍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50-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50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园区依托型国有创投企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以及园区发展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和推导,研究发现:国有创投企业投资行为的期望收入,与委托人的行动效率、受到的限制约束以及代理人的业务水平、努力程度、风险规避度相关。通过张江火炬的个案分析,探讨具有普适性意义的问题,即国有体制下的治理机制与创投行业高度市场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后,就如何优化现有国有创投企业治理机制、提升国有创投绩效,提出了建议。

    孙洁;鲍竹. 委托-代理理论下园区依托型国有创投企业治理问题探析:以张江火炬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50-54.,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232.
    Sun Jie;Bao Zhu. A Study on the Governance of the State Owned Venture Capital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Principal Agent Theory: an Case of Zhangjia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50-54.,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232.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谭清美;陈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55-6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50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日益深远,但其影响机制也更加复杂。通过微观、宏观双视角定性论述,借助GMM模型对中国283个城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定量测度,探讨了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信息化与制造业升级存在倒U型关系,当信息化程度未跨过风险拐点时,其对制造业升级会产生促进作用;信息化程度跨过风险拐点后,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信息化并不总是促进制造业升级,信息化是机遇也是挑战,各地区需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工业化水平来发展信息化。

    谭清美;陈静. 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55-62.,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177.
    Tan Qingmei;Chen Jing. Research on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Informatization 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pgrad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55-62.,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177.

    分享
  • 连远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63-6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5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创新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在寻求新发展动能过程中,构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耦合创新网络,形成以创新带动有效供给、以有效供给刺激有效需求的传导机制,这既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也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比较传统产业创新链与新兴产业创新链区别的基础上,探讨了跨界耦合视角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创新链耦合机理,提出了产业创新链跨界耦合关系结构模式。各地政府应创造有利于形成跨界耦合创新网络的环境条件,通过产业创新链耦合战略,建立完善的创新资源耦合供给机制,创造新供给,在共生网络内形成创新驱动的双重动力,提高整个产业集成创新能力,以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战略目标。

    连远强. 供给侧跨界耦合视角下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63-68.,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019.
    Lian Yuanqiang. Study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Cross-border-coupling of Supply Side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63-68.,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019.

    分享
  • 龙跃;顾新;张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69-7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30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共享的高效率均衡,综合考虑知识的经济特征和产业导向的准公共性,设计了基于自组织和他组织知识共享的两阶段博弈模式。第一阶段,构建基于位势和效用的知识共享博弈模型,对比分析联盟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下成员个体特征、联盟特征等因素对知识共享效用的影响机理;第二阶段,建立基于激励和效用的知识共享博弈模型,剖析个体特征、联盟特征、联盟激励对知识共享效用的影响机理,并结合数值算例进行验证。由此,构建“自组织+他组织”的两阶段知识共享策略,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共享的高效率均衡提供了理论参考。

    龙跃;顾新;张莉.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共享的两阶段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69-75.,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811.
    Long Yue;Gu Xin;Zhang Li. Analysis on Two-stage Game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69-75.,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811.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徐建中;贯君;林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76-8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40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情境探讨。针对绿色创新实践中遇到的惯例刚性与资源刚性,基于互补性资产视角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呈U型关系;作为绿色创新投入的互补性资产,协同柔性和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对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资源柔性具有负向影响;非沉淀性冗余资源能够强化协同柔性对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的正向调节作用。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企业实现从“绿”到“金”的管理启示。

    徐建中;贯君;林艳. 互补性资产视角下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76-82.,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218.
    Xu Jianzhong;Guan Jun;Lin Yan.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the Complementary Assets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76-82.,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218.

    分享
  • 李永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83-9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40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业模式对于企业发展及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决策分析方法。首先,综合采用相关文献分析法及问卷调查法确定企业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其次,将企业当前的商业模式创新问题视为目标案例,将收集到的相似企业的商业模式案例作为历史案例;然后,在计算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相似度的基础上,提取并修正相似历史案例涉及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选项,创新性地形成针对目标案例的备选商业模式;接着,通过判断各备选商业模式要素选项间的相容性提取可用商业模式,并依据商业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优选出针对当前企业的商业模式;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李永海. 价值链视角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决策分析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83-90.,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254.
    Li Yonghai. Case-Based Decision Analysis Method for Innovating Enterprise Business Model Based on the Value Chain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83-90.,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254.

    分享
  • 李新;李柏洲;苏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91-9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30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技术获取,尤其是外部技术获取是企业参与到“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中来的具体体现形式。企业技术获取系统耗散结构的存在性是开展企业技术获取研究和官产学研技术合作研究的前提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企业技术获取系统耗散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借助Brusselator模型的经济学转译对我国企业技术获取系统耗散结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企业能够开放自身组织边界实现外部技术的获取与二次创新,企业技术获取系统耗散结构是存在的;通过对Brusselator势函数的进一步分析与解读,解释了我国企业技术获取系统耗散结构的存在性和技术后发企业技术赶超得以实现的原因。在我国经济技术迅速发展、原始创新重要性愈发凸显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企业应在技术交流合作和外部技术二次创新中消化吸收先进外部技术,逐步提升自主R&D水平,尤其是技术原创能力。

    李新;李柏洲;苏屹. 基于Brusselator模型的我国企业技术获取系统耗散结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91-96.,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571.
    Li Xin;Li Baizhou;Su Yi. Study on Dissipative Structures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Acquisition System in China Based on Brusselator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91-96.,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571.

    分享
  • 廖玉玲;张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97-10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40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实验方法,以网络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合作行为为实验背景,模拟了不同初始资源组合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行为,探讨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合作过程中的资源投入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会根据自身及网络中其它企业的资源禀赋水平调整在合作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且初始资源水平的差异性会直接影响到网络条件下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成功率。

    廖玉玲;张亮. 网络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合作行为分析:一个实验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97-102.,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204.
    Liao Yuling;Zhang Liang. Analysis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operation Behavior Under the Network Condition:An Experimental Stud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97-102.,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204.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杨德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03-10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70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用性是专利授权的实质条件之一。我国专利审查指南将实用性定义为产业应用性。产业应用性意味着申请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具有直接的实践性,可为商业化经营,可稳定地再现,且具备技术性特征。产业应用性的逻辑含义,是对专利成文法、案例法和专利实践的分析总结,根本上来源于专利制度赖以生存的工商业自身规律性。

    杨德桥. 专利之产业应用性含义的逻辑展开[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03-108., doi: 10.6049/kjjbydc.2016070367.
    Yang Deqiao. Study on the Logical Expansion of the Meaning of Patent Practical Applicabil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103-108., doi: 10.6049/kjjbydc.2016070367.

    分享
  • 张永宁;李辉;丛男;栾俊毓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09-1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40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排政策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构建了“情境-表达-结局”的分析框架,对1981-2015年7个“五年规划”及减排政策进行文本挖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减排政策变迁历程基本符合“情境—表达—结局”的一般规律;对污染物排放的情境认知、政策表达及结局存在相对时间延滞;原有排放情境尚未根本改变,新的情境又陆续叠加,增加了环境治理压力。因此,既应正视“情境-表达-结局”的客观性,又应努力提升政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张永宁;李辉;丛男;栾俊毓. “情境—表达—结局”框架下中国减排政策变迁与反思[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09-114.,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445.
    Zhang Yongning;Li Hui;Cong Nan;Luan Junyu. The Evolution and Reflection of China's Reduction Polici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ntext-Expression-Resul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109-114.,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445.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王元地;陈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15-1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40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的兴起,普通大众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成为各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为了便于各地区政府对地区创新创业活动进行预测、监督及管理等,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各个地区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各地区创新创业活动良性发展。以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28个反映创新创业主体、创新创业环境及创新创业绩效方面的指标,建立了区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31个省(市、区)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对比及排名。最后,针对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区进行规律总结,并对区域创新创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王元地;陈禹. 区域“双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15-121.,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347.
    Wang Yuandi;Chen Yu. Regional Double-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115-121.,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347.

    分享
  • 吕亮雯;陈宇山;熊小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22-1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407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政策文件、信用行为、评估需求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原则,构建了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探讨性地提出了信用评分标准。

    吕亮雯;陈宇山;熊小满.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22-127.,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733.
    Lv Liangwen;Chen Yushan;Xiong Xiaoman. Study on the Cred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Leader in Guangdong Provi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122-127., doi: 10.6049/kjjbydc.2016040733.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刘善仕;张兰;冯镜铭;吴坤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28-1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70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华南地区40个制造型企业的529名员工为样本,通过构建被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心理所有权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该影响的具体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心理所有权对创新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义务感知在心理所有权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工作压力在义务感知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工作压力对整个中介模型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

    刘善仕;张兰;冯镜铭;吴坤津. 我创新因为我是主人翁:心理所有权对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的被调节中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28-133., doi: 10.6049/kjjbydc.2016070088.
    Liu Shanshi;Zhang Lan;Feng Jingming;Wu Kunjin. I Innovate Because I Am the Owner:A Moderated Mediation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and Innovative Behavio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128-133., doi: 10.6049/kjjbydc.2016070088.

    分享
  • 阎亮;白少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34-1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20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角色内外行为存在积极影响,然而现有文献关于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探讨不足。基于以往研究,从个人感知视角探讨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员工感知的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其创新行为有积极影响;组织创新氛围、员工感知到的组织对员工发展的投入、组织承诺和创新自我效能感在高绩效工作系统和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可为分析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组织提升员工创新行为提供一定借鉴。

    阎亮;白少君. 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创新行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34-139., doi: 10.6049/kjjbydc.2016020371.
    Yan Liang;Bai Shaojun. HPWS and Employee Innovative Behavior-The Mechanism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Percep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134-139., doi: 10.6049/kjjbydc.2016020371.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陈雪颂;王志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40-14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50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部知识网络对设计创新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意义创新则是设计价值实现的核心过程。以设计密集型企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嵌入性理论、学习理论、设计驱动式创新等理论,提出了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通过问题驱动/方案驱动二元设计学习这一中介变量影响意义创新能力的机制模型,并以219家企业为数据样本,对相关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结构嵌入性和认知嵌入性通过问题驱动型学习影响意义创新能力;关系嵌入性通过方案驱动型学习影响意义创新能力。

    陈雪颂;王志玮.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设计学习与意义创新能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40-146.,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738.
    Chen Xuesong;Wang Zhiwei. External Knowledge Network Embeddedness, Design Study and Mean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140-146., doi: 10.6049/kjjbydc.2016050738.

    分享
  • 尚甜甜;缪小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47-15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30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不断获取和吸收新知识,科研合作为科学知识转移、扩散和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2000-2015年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论文作者的国别信息为数据源,从国家层面构建国际新能源汽车科学知识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0-2003年、2004-2007年、2008-2011年、2012-2015年4个阶段新能源汽车科学知识网络的拓扑结构、中心性、核心-边缘分布以及凝聚子群进行分析,探讨了科学知识网络时空演变的复杂性。

    尚甜甜;缪小明. 国际新能源汽车科学知识网络结构及时空演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47-153.,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280.
    Shang Tiantian;Miao Xiaoming.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Network of International New Energy Vehicl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147-153., doi: 10.6049/kjjbydc.2016030280.

    分享
  • 综述
  • 李燕萍;陈武;李正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54-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6060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创”已成为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围绕这一时代命题,2016年5月21日,首届“创新发展·创客·众创空间”论坛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召开,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创客与众创空间培育战略研究》的开题论证会,成为将学术研究与实践探讨有效衔接的别开生面的学术活动。论坛以“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创客与众创空间培育战略”为主题,吸引了国内相关政府、高校、金融机构、企业等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和实战家共120多人参会。学者聚焦“创新发展、创新创业、创客、众创空间”等方面的前沿、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专家学者的报告内容,对主要观点进行简要述评。

    李燕萍;陈武;李正海. 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创客与众创空间培育:理论与实践[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54-160., doi: 10.6049/kjjbydc.2016060410.
    Li Yanping;Chen Wu;Li Zhenghai. The Strategy to Drive China's Innovation by Developing Maker and Crowd Innovation Space:Theories and Practic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33(20): 154-160., doi: 10.6049/kjjbydc.20160604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