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2卷, 第20期 
刊出日期:2015-10-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魏延辉;张慧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603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朴素式创新范式以低成本、对低收入群体提供“适用技术”为核心理念。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创新越来越呈现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多主体参与、具有社会责任感等特征和趋势。新形势下,需要有适切度高的创新理念提供指导,朴素式创新范式的思想理念与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具有较高契合度,为中国创新者提供了重要参照与启示。结合朴素式创新特性与中国经济现状,从战略、组织和文化层面分析了朴素式创新范式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实施路径。

    魏延辉;张慧颖. 朴素式创新范式及其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创新者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6., doi: 10.6049/kjjbydc.20150603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1-6., doi: 10.6049/kjjbydc.2015060392.

    分享
  • 王金安;高少冲;丁荣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7-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学研合作研发作为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对以往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从治理视角构建了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关键成功因素模型。通过对171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项目技术负责人因素、行政管理者因素、项目团队因素和企业治理环境因素对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成功的影响,有利于高层管理者抓住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管理重点,加强对其管控和监督,从而提高研发项目绩效。

    王金安;高少冲;丁荣贵. 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关键成功因素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7-11.,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1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7-11.,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125.

    分享
  • 郭俊华;杨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2-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全链条孵化视角,概括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3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内涵与功能;通过对上海市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的实地调研、深入访谈与专题研讨,以及对国内其它地区的考察,分析了创新创业载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近年来创新创业载体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创业苗圃资本驱动力不足、孵化器未形成多元化运作机制、加速器建设缺乏有效指导与管理、载体间利益冲突等问题。为此,需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释放载体活力,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全链条孵化管理机制。

    郭俊华;杨艳. 全链条孵化视角下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2-17.,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1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12-17.,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107.

    分享
  • 邓渝;邵云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8-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网络科学治理是实现创新网络有效性的基础,源于嵌套网络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治理的多层次性,仅着眼于不同层次和侧面的研究导致了理论架构的模糊。从两个方面整合多层次创新网络治理机制,构建了基于创新网络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与知识收益 “结构-机制-功能”的跨层次理论架构,明确了多层次创新网络的协同治理机制以及治理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通过改进传统的分散治理研究范式,阐述了以协同治理实现网络治理有效性的路径,既可为创新网络整体治理的顶层制度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为创新网络企业制定恰当的网络战略、建设自身网络能力提供依据。

    邓渝;邵云飞. 多层次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研究:结构、机制与知识收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8-22.,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2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18-22.,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276.

    分享
  • 何绍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23-2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保险是我国保险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从社会成本节约视角揭示科技保险制度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科技保险制度运行成本对其福利效应的制约。在对影响科技保险运行成本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强化科技风险规律研究、搭建科技保险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培养科技保险专业技术人才、优化科技保险补贴标准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培育保险意识并强化相关机构间的协作机制等层面,提出合理控制我国科技保险制度成本,进而提升其社会福利效应的意见和建议。

    何绍慰. 科技保险的社会福利效应及其成本控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23-26.,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23-26.,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56.

    分享
  • 张墨;林艳;张忠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27-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力投入为自变量,以研发专利、研发课题和技术市场活跃度为因变量,通过对《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14)》年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揭示了研发投入、研发产出与技术市场活跃度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技术市场活跃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研发人力投入、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专利与研发课题在影响技术市场活跃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张墨;林艳;张忠昊. 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对技术市场活跃度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27-31.,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3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27-31.,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326.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李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32-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弱可持续性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弱可持续性的相对效率准则”。对2005-2013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4种类型的环境资本转化效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并不同步,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开放度和政府支出对可持续性的影响不显著,教育状况和固定资产投资与可持续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可持续性呈负相关关系。与此同时,在区域上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李刚. 基于弱可持续性的中国区域环境资本转化效率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32-37.,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4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32-37.,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495.

    分享
  • 袁晓玲;李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38-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体是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战略,而城市是中国能耗最大的区域,研究城市群经济联系程度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为依据,通过引力模型对城市群规模密度进行测度。然后以十大城市群2001-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城市群规模密度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显著提高后者,但不同的城市群发展规模和密度会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异质性影响。最后,提出加快城市群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能源效率等政策建议。

    袁晓玲;李勇. 城市群能否提高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38-43.,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6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38-43.,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628.

    分享
  • 李松霞;张军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44-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及我国五大城市群规划的落地,城镇化发展转型和城市群(带)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发展质量成为重大课题。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及城市空间发展原理,结合新疆城市化发展现状,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5方面设计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自然断裂法分层级及Arcgis空间技术表达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城市化发展质量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①总体上,新疆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城市间发展极端不平衡,城市化质量及各维度空间差异较大,基础设施体系、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是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主要动力,人口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贡献度最小;②空间分布特征呈现以乌昌、石河子、克奎、伊宁为中心的多中心分散格局,缺少全局性的高值集聚中心区,质量较高地区零星镶嵌在质量较低区域中间,呈现条块分割、辐射断层格局;③城市化发展质量空间分异呈现弱空间自相关性,极化增长和空间集聚作用不明显,高质对低质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化处于分散独立发展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完善和强化城市体系结构及功能。

    李松霞;张军民. 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异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44-49.,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4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44-49.,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433.

    分享
  • 龚新蜀;许晓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50-5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9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比较优势、产业绩效、发展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外开放能力5方面构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优势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3年新疆35个工业产业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与理想解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确定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的优势产业。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的优势产业、潜在优势产业主要是资源型产业;与其相关联的加工制造业发展程度较低。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新疆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龚新蜀;许晓莹.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优势产业选择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50-56.,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9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50-56.,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904.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郑刚;夏文莉;陈良;王雅娟;刘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57-6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20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创新之源,基础研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以浙江省为例,对基础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总结与分析,并立足浙江省基础研究发展战略布局,对如何推动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研究成果对其它省份基础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郑刚;夏文莉;陈良;王雅娟;刘仿. 基础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协同发展:浙江省的实践探索与若干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57-61.,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3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57-61.,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321.

    分享
  • 周荣;喻登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62-6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产业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背景下,研究产业网络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场理论视角,界定产业网络的场源、场力和场势等场态特征,提出产业网络场的概念。进而分析产业网络的物理形态和虚拟形态,研究产业网络两种形态的演化机理与交互作用。结合场态特征与产业网络形态,将场态效应对产业网络演化的带动作用分为6种模式,分别探讨6种模式下的产业网络演化路径,明晰其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作用。最后,剖析场态作用下的传统产业升级模式和新兴产业培育模式,为中国产业网络建设和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借鉴。

    周荣;喻登科. 基于场态效应的产业网络演化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62-68.,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5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62-68.,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519.

    分享
  • 樊贵莲;郭淑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69-7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信息可视化软件,对1992-2014年国际文化产业研究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主要从国际文化产业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知识基础、研究前沿3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国家合作网络分析可知,文化产业研究始于1950年左右,1990年之后急剧增加,美国在文化产业研究方面居世界中心地位;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发现,文化产业属性与特征等理论是文化产业研究的知识基础;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引文聚类分析发现,创意城市建设、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政策及其相互关系等是当前文化产业研究的前沿。

    樊贵莲;郭淑芬.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文化产业研究动态与特点[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69-75.,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39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69-75.,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391.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裴旭东;李随成;黄聿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76-8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吸收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构建技术互补性和技术诀窍影响微创企业技术差异化能力的理论模型。利用335份来自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65家生物制药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对所提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互补性与技术差异化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技术诀窍与技术差异化能力之间呈倒U型关系;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技术互补性与技术差异化能力之间的关系;技术互补性和高层支持正向调节技术诀窍与技术差异化能力之间的关系。

    裴旭东;李随成;黄聿舟. 企业技术差异化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76-81.,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0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76-81.,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068.

    分享
  • 石娟;刘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82-8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泊松回归方法构建交互效应模型,研究企业吸收能力、技术接近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吸收能力对技术接近度的调节作用,旨在探索不同吸收能力企业应选择的联盟策略。结果表明,企业吸收能力、技术接近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吸收能力与技术接近度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吸收能力能减弱技术接近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此,当企业吸收能力较强时,应选择与其技术接近度高的企业进行合作;当企业吸收能力较弱时,应选择与其技术接近度低的企业进行合作。

    石娟;刘珍. 技术接近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82-87.,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3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82-87.,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375.

    分享
  • 金惠红;薛希鹏;缪煜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88-9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知识转移视角,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两个维度,以浙江四地194家企业为调研对象,实证研究了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中的交互紧密度、关系稳定性和政策利用度对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合作稠密度对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交互紧密度、关系稳定性对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和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在产学研合作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金惠红;薛希鹏;缪煜锭. 知识转移视角下产学研合作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88-95.,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4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88-95.,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460.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王彦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96-10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项目作为一种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完成特定任务的工作方式,由于其在资源组织、成果交付等方面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逐渐成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项目的成功实施一方面依靠专家和项目团队,另一方面还需要良好的管理环境,确保外部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支持。前者依靠有效的项目管理,后者则依靠项目治理。由于项目制在各领域应用比较广泛,项目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项目也由治理客体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主体,由发挥内容属性到工具属性和内容属性并重。科技领域创新性强、独特性高,采用项目形式的现象更为普遍,科技项目治理逐渐成为科技治理的重要手段,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就反映出这样的动向和趋势。在该项改革中,项目治理所发挥的组织保障、过程保障、信用保障和制度保障等功能,在国家治理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王彦伟. 项目的国家治理功能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96-100.,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4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96-100.,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406.

    分享
  • 闫奎铭;孙雍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01-10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90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一系列人类认知层面的转向,突出表现在人类从以往观察有限视角中的世界,转向更为全面地表征世界的大数据,从而实现了认知视角的平等化;并且大数据时代让经典和权威受到更为空前规模的洗礼,使得以往的知识等级受到冲击,实现了认知身份的平等化;而对于知识生产而言,由于每个人提供的数据都可以平等地成为未来知识的元数据,这又实现了知识创造的平等性。大数据时代人类认知的“去等级化”转向,客观上要求科研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创新人才等基本概念进行反思,并调整其管理科技创新事业的思路和政策导向。

    闫奎铭;孙雍君. 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转向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01-106.,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2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101-106.,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242.

    分享
  • 军民融合创新
  • 贺琨;曾立;陈延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07-1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民经济动员是连接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桥梁与纽带,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既是解决国民经济动员突出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从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溢出效应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表现形式出发,剖析其内在机理,并就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溢出效应与其军民融合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基于分析结果,从控制国民经济基础资产专用性、消除制度性障碍的不利影响和强化参与主体转化吸收能力等3个方面,构建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途径。

    贺琨;曾立;陈延敏. 基于溢出效应的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07-112.,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7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107-112.,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789.

    分享
  • 杜人淮;申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13-1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防工业是保障国家军事力量及军事优势的重要科技和工业基础,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带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原动力,是加快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最重要领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当今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日益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国防工业走军民融合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有助于扩大自主创新的社会基础,增强自主创新发展后劲,提高自主创新效率效益。国防工业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的实现,主要是基于科技扩散集成效应、优势叠加倍增效应和共享协同互动效应。为更好地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自主创新,需加强军民融合式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等制度建设。

    杜人淮;申月.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自主创新若干问题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13-119.,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9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113-119.,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932.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刘倩;陈峰;赵筱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20-12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8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现有文献,从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对产业技术追赶效果评价进行总结和概括。内生增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为产业技术追赶效果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这3种理论从技术能力与产业绩效两个方面对现有产业技术追赶效果测度方法进行梳理。分析结果表明,进行产业技术追赶效果评价时,应从测度范围、测度基准、测度维度3个方面综合考虑,后续研究应考虑将技术能力与产业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刘倩;陈峰;赵筱媛. 产业技术追赶效果评价测度理论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20-124.,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8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120-124.,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827.

    分享
  • 崔娟娟;王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25-1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江苏经济区域性和装备制造业产业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产业脆弱性问题,认为这种产业脆弱性是由于该产业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使得自身在面临外部环境变化时稳定性状态遭到破坏、应对能力不够导致的整个产业不稳定而积累的风险状态。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云模型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具体性,采用云模型评价法对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脆弱性、结构脆弱性、政府职能脆弱性和产业文化脆弱性都较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合理性、产业受控制程度、政府职能和产业文化的脆弱性尤为突出。最后,提出了降低产业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崔娟娟;王英.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25-131.,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5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125-131.,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550.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杨坤;胡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32-1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流动及其粘滞效应的过程依赖性、层次复杂性等动态特征,在确定研究假设、研究范围、理论视角并进行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动态视角构建了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粘滞的动态机制模型以及反映节点间知识粘滞效应的指标模型;然后,通过计算实验分析,提出了揭示该动态机制模型中微观作用机理的相关命题;最后,提出了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粘滞削弱管理系统的框架建议,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

    杨坤;胡斌. 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粘滞的动态机制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32-140.,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5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132-140.,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586.

    分享
  • 朱方伟;宋昊阳;蒋梦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41-1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方法,以JCWY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内部个人知识组织化为研究对象,基于组织整体视角探讨了项目导向型企业个人知识向团队乃至组织层次转化的跨层次运动过程。研究发现,项目导向型企业中知识的跨层次转化包含传递、交流-比较-判断-检验循环、共识及固化7个基本环节;不同的转化路径中,知识转化可分为即时转化和持续转化两种类型。

    朱方伟;宋昊阳;蒋梦颖. 项目导向型企业个人知识组织化过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41-148.,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1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141-148.,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133.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赵新宇;尚玉钒;席酉民;李海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49-1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原始创新水平不尽人意的现状,聚焦高校科研团队领导如何激发下属创造力,提升创新绩效这一核心话题,将权力视角引入创造力研究领域,在评述当前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体创造力从激发到转化的过程进行了系统诠释。首先,采用“权力—行为”二元匹配方式总结了不同权力基础下创造力促进/抑制型领导的方式,深入挖掘领导对下属创造力促进/抑制的双向作用机理;其次,反思创造力转化研究匮乏的现状,阐述了权力动态配置研究在突破该领域瓶颈方面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下属创造力激发指导体系的建构思路,以期切实指导管理实践。

    赵新宇;尚玉钒;席酉民;李海云. 权力视角下高校科研团队领导对下属创造力影响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49-154.,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0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149-154.,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040.

    分享
  • 综述
  • 徐蕾;倪嘉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55-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驱动型创新是指基于产品特有的语言和意义,通过扩展和详细阐述产品的形式概念,更好地获得产品的交际和语义维度。它是创新研究的前沿话题,也是实践界创新改革的一个方向。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其内涵机理有待进一步厘清。在回顾设计驱动型创新内涵、前因后果等基础上,从企业、二元和网络3个层次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徐蕾;倪嘉君. 设计驱动型创新国内外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1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0):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15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