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2卷, 第18期 
刊出日期:2015-09-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卢凌霄;王必好;杨林生;卞红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206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转化是实现技术创新目标的重要环节。运用Bellman方程,求解在不同外部性下竞争性创新厂商产出随技术转化率上升的变化情况,比较分析其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厂商的产出变化差异。研究发现,在正外部性条件下,竞争性创新厂商的技术转化产出随着技术转化率升高而单调上升;在负外部性条件下,厂商产出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比竞争性创新带来更多产出。最后,以台州市缝纫设备制造业技术转化为案例,验证相应结论。

    卢凌霄;王必好;杨林生;卞红飞. 竞争性创新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转化产出异质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9.,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6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1-9.,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695.

    分享
  • 李平;刘利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0-1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3-2012年中国各地区高校科研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测算高校外部资助主体即政府与企业对高校科研效率的影响及其差异性,并运用门槛回归方法界定政府与企业资助的最优强度。结果表明:政府与企业资助对高校科研效率的提升效应均较为显著,短期内政府资助效应高于企业,但长期来看企业资助效应不断增强,超过政府资助效应,二者差距逐步扩大;目前中国政府资助强度最优区间为0.499~0.589,企业资助强度最优区间为0.344以上。

    李平;刘利利. 外部资助是否提升了中国高校科研效率[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0-16.,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10-16.,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70.

    分享
  • 郭金超;吕凤琳;高立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7-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20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重大专项促进产学研合作,是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重大专项是当前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体现。从实际管理出发,分析了重大专项的组织管理和实施特点,深入探讨了当前高校承担重大专项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郭金超;吕凤琳;高立志. 高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7-21.,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2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17-21.,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264.

    分享
  • 顾桂芳;李文元;张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22-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边市场运作模式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未来发展的方向。科技服务需求方的接入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有重要影响。结合不同水平效用平台和科技服务需求方的理性策略行为,构建双方交往的支付矩阵,并通过演化博弈识别机会成本、总需求量、接入费用等相关因素对演化行为选择的影响。

    顾桂芳;李文元;张茜. 双边市场运作模式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与科技服务需求方演化博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22-27.,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59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22-27.,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599.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罗月领;高希杰;何万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28-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体制机制改革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上海打造全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调研发现,上海市政府职能尚需转变,市场力量有待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有待完善。因此,为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海应成立推动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特别是资金和人才资源配置机制。

    罗月领;高希杰;何万篷.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体制机制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28-33.,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5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28-33.,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526.

    分享
  • 李炳龙;范明;朱永跃;顾国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34-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107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镇长团”是江苏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作用。然而,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科技镇长团”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科技镇长团”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科技镇长团”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对相关部门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炳龙;范明;朱永跃;顾国庆. 服务社会背景下江苏“科技镇长团”长效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34-37., doi: 10.6049/kjjbydc.20150107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34-37., doi: 10.6049/kjjbydc.2015010713.

    分享
  • 刘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38-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60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2000-2013年服务经济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贡献差异演变。以旅游业为例,基于面板数据,运用Theil指数、混合OLS模型对区域间贡献差异进行实证测度与影响因素检验,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提升服务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与缩小区域间贡献差异提出相应对策。

    刘娟. 服务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38-42., doi: 10.6049/kjjbydc.20150604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38-42., doi: 10.6049/kjjbydc.2015060485.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汪建;卢晨;郭政;邓绩;陈鹏;施蓓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43-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5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宏观上分析中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及其发展趋势,构建了宏观制造业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预测理论法,分析了5个国家制造业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基于历史数据对各国制造业质量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两种不同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

    汪建;卢晨;郭政;邓绩;陈鹏;施蓓雯. 多国制造业质量发展指数及其变化规律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43-50.,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5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43-50.,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593.

    分享
  • 金青;张忠;陈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51-5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20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欧美制造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东南亚邻国产业转型的经验,导致苏南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详细分析了整套产品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和阶段制造商3种不同类型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和采取的行为举措,提出了苏南制造业面对世界制造新态势的对策与建议。

    金青;张忠;陈杰. 基于典型案例的苏南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51-57.,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5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51-57.,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542.

    分享
  • 邓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58-6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借助于网络权力,通过网络运行效率间接影响集群创新绩效。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将网络权力分为知识影响力和规模影响力,将网络运行效率分为资源配置效率和关系运作效率,将集群创新绩效分为社会绩效、规模绩效和效率绩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河南省15个产业集群中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核心企业的知识影响力直接影响规模绩效和效率绩效,并通过资源配置效率间接影响社会绩效和效率绩效。规模影响力通过资源配置效率间接影响社会绩效和效率绩效,通过关系运作效率间接影响规模绩效和效率绩效。

    邓峰. 核心企业网络权力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58-63.,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2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58-63.,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221.

    分享
  • 刘光富;严荣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64-6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107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是我国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主要载体。从再生资源产业园区顶层设计视角概括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演化历史,根据再生资源产业集群特性设计园区新建和运行驱动机制,并将产业集群钻石体系理论应用于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形成组织驱动要素体系,初步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新建、运行和转型升级构建了完整的驱动力理论体系。

    刘光富;严荣爱. 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演进阶段与驱动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64-67., doi: 10.6049/kjjbydc.20150107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64-67., doi: 10.6049/kjjbydc.2015010725.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翟淑萍;张建宇;杨洁;曹晓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68-7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20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哪个对企业发展起主导作用,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话题。从动态视角探讨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决策过程(即创新投资)与商业模式的关系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从客户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3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对高端装备制造上市公司商业模式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投资及绩效关系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创新投资与商业模式转变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并共同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环境不确定性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投资强度增加和企业商业模式转变,并对商业模式转变与企业创新投资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翟淑萍;张建宇;杨洁;曹晓静. 环境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企业商业模式与创新投资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68-74.,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3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68-74.,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356.

    分享
  • 陈守明;戴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75-8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高阶理论和关注基础观,运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4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多样性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创新关注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多样性与企业创新产出存在正相关关系;高管对自主创新的关注在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多样性与企业创新产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在国有企业或拥有更多冗余资源的企业,管理者对自主创新的关注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强。

    陈守明;戴燚. 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多样性与企业创新产出间关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75-82.,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09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75-82.,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099.

    分享
  • 陈菊红;康遥;李小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83-8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1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剧变市场环境下单纯地提供产品已经不能为现代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现实,服务嵌入(服务提供)正成为提高制造企业运作效率进而提升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产品运作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提供已经成为制造企业向服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认为,确定服务嵌入内涵是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嵌入的关键,构建服务嵌入构成要素是直接目标。为此,明确了服务嵌入内涵,提出了其相应的构念要素。

    陈菊红;康遥;李小惠. 服务化背景下制造企业服务嵌入构成要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83-87.,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0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83-87.,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084.

    分享
  • 张洁;蔡虹;赵皎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88-9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70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网络虚拟环境下,企业与顾客进行价值共创逐渐成为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有效方法之一。对话、获取、风险评估和透明性是顾客在线参与价值共创活动的4个关键模块,即DART模型。企业应有效组合这4个模块,以提高顾客机会选择、信任共建、创新参与、社区维护、合作互动等能力和绩效。日本企业无印良品有效组合了DART模型中的4大模块,取得了产品开发的成功,对我国企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张洁;蔡虹;赵皎卉. 网络虚拟环境下基于DART模型的顾客参与价值共创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88-92.,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6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88-92., doi: 10.6049/kjjbydc.2015070686.

    分享
  • 周荣庭;解歆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93-9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亟待被发掘,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从企业角度探讨社会创新模式,是释放社会创新中企业群体能量的重要路径,对于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社会问题的突破与解决也大有裨益。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提出“蜜蜂型企业”社会创新的维度,试图构建以“蜜蜂型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创新路径,并建立相应模型,选取“蜜蜂型企业”的社会创新案例进行验证和探讨。分析并评估社会创新模式,阐述如何效仿与传递这些模式,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企业创新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周荣庭;解歆韵. “蜜蜂型企业”社会创新维度与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93-97.,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0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93-97.,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048.

    分享
  • 军民融合创新
  • 李烨;吴世洪;郭继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98-10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20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已有研究文献,构建了三线军工企业转型升级路径演进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得出我国三线军工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进而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三线军工企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的主要因素。

    李烨;吴世洪;郭继辉. 军民融合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98-103.,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3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98-103.,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385.

    分享
  • 徐辉;许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04-10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2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既要充分依托国防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又要统筹国家民用科技领域的创新资源,实现两个体系的互动耦合是传统合作创新内涵的升华和边界的拓展。但军民融合科技协同跨越军地,必须处理好边界和国防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问题,清晰认识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在融合创新中的作用,尊重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的溢出效应。

    徐辉;许嵩.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04-108.,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1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104-108.,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125.

    分享
  • 尚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09-1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研究了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与知识积累机制,认为技术转移驱动下的技术积累机制使军民融合企业呈现出特殊的知识结构与竞争力特征。技术能力、组织性知识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军民融合企业竞争力及持续成长能力的提升,导致了技术转移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及持续成长乏力等。在此基础上,从技术积累与组织学习的角度探讨了优化军民融合企业知识结构、提升企业成长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尚涛.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积累、能力结构与持续成长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09-113.,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3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109-113.,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306.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王守文;颜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14-12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城市正在积极探索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为实现自我绩效考核,急需建立特质化评价体系,用于指导不同等级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的提升。考虑到大多数中等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起步较晚,结果效益指标尚未充分体现,在评估其运行绩效时,设计了除结果层指标外还包含行为态度、运行过程在内的3个一级指标绩效评价体系,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处理并得到相应指标权重。最后,分析了中等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王守文;颜鹏. 基于ANP的中等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14-120.,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114-120.,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21.

    分享
  • 张诗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21-1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新技术产业污染的特殊性与隐蔽性,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建立环境管理机制和生态化的产业群落及网络逐步向生态工业园过渡成为必然趋势。园区生态化改造不是单一力量的结果,尝试从产业系统、环境系统、创新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四大系统和动因、支撑、效果3个方面构建一套简便、实用的评价体系,并对几个典型园区生态化改造进行了综合评价。

    张诗超.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21-125.,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2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121-125.,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259.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黄国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26-1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形态是基于系统论视角研究组织系统结构,探讨一般结构及理想结构的理论与方法。战略知识产权管理的一般形态是由战略知识产权理念、战略知识产权规划、战略知识产权管理核心职能和战略知识产权管理平台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可用“6P”框架进行进一步描述和分析。战略知识产权管理的理想形态可用“三全一协同”来概括。战略知识产权管理的实施策略是“构建体系,战略引领与推动,协同融合,职能创新,策略应对”,具体实施方法包括优化投入、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培养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

    黄国群. 战略知识产权管理形态结构及实施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26-131.,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3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126-131.,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370.

    分享
  • 杨海兰;刘博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32-1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20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知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作用的提高,知识基础论应运而生。知识基础论的理论和思想可以为企业战略问题的解决提供系统分析框架。一方面,知识基础论既是一种演化企业理论,为企业本质提供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它也因没有明确诠释企业的关键维度,还是一种发展不完善的理论。在回顾西方知识基础论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探究了西方知识基础论在整个企业战略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及引发的争论。

    杨海兰;刘博文. 战略导向下知识基础论研究的贡献与争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32-137.,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1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132-137.,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161.

    分享
  • 周晔;潘美娟;周源;许冠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38-1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8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定量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近年来,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知识网络,尤其是分析专利知识网络逐渐成为热点。在知识创新领域应用的基础上,从知识流动视角梳理了专利知识网络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知识扩散、知识转移和知识溢出的研究趋势,并结合社会网络理论在专利知识网络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论述。旨在探究现有研究进展及发展程度,填补理论应用研究空白,预测未来趋势,为深化专利知识网络、拓展社会网络分析内容提供借鉴。

    周晔;潘美娟;周源;许冠南. 社会网络分析在专利知识网络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38-144.,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80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138-144.,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802.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张向前;陈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45-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9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型人才流动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有着深远影响。分析了海西经济区创新型人才流动现状,发现海西经济区创新型人才流动状况不佳,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等。建立了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海西经济区创新型人才流动风险预警机制,对人才流动进行风险识别、估测、评价、处理及全程监控。最后,提出要从优化海西经济区产业结构、统筹城市间经济平衡发展、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强化政府政策规范力度、营造和谐文化环境、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引导海西经济区创新型人才合理流动。

    张向前;陈娜. 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创新型人才流动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45-149.,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9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145-149.,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916.

    分享
  • 张玉臣;周宣伯;罗芬芬;俞少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50-1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4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长三角地区“众创空间”调研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创客群体的创新动机、技术学习积极性、创业意愿、获得创新创业教育辅导和支持、对接相关软硬件公司并获得相关支持、外部环境中社会对创客群体认知度和尊重感等6项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技术学习积极性对创新意愿、创业意愿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有效激发创客群体创新创业动机的建议。

    张玉臣;周宣伯;罗芬芬;俞少栋. 创客个人动机与外部环境影响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50-154.,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4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150-154.,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452.

    分享
  • 综述
  • 汪亚青;张明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55-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107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国际产业发展环境、重点领域、主要方向及评级体系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因此,正确认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准确含义及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针对性地分析了中国产业竞争优势转型桎梏,提出了竞争优势转型的前景和方向。

    汪亚青;张明之. 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的产业竞争优势转型研究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50107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8):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501073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