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2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15-09-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白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焦反常是诸多管理学大师们选取管理研究问题最常用的策略,但是国内对此知之甚微。汲取已有关于反常的研究成果,界定管理研究中反常的含义,划分出3种基本反常类型,发现《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一书中大部分作者的做法都属于三种类型之一,随后指出了这种新策略相对于另两种管理研究问题选取法——漏洞识别法和实践问题筛选法的相对优势,并分析了这种新策略的适用条件,最终形成研究结论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白胜. 聚焦反常:选取管理研究问题的新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5.,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0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1-5.,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090.

    分享
  • 张玉明;张远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6-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万众云创新是一种体现集体智慧的由万众参与的创新模式,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复杂适应性系统。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视角下万众云创新的内涵,重点分析了万众云创新多主体性、主动适应性、非线性、涌现性、开放性、多样性等复杂性特征,进而揭示了万众云创新内在动力机制、微观学习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利益导向机制和互动反馈机制,并提出集聚大众智慧、加强主体间互动交流、优化万众云创新环境、搭建万众云创新平台将有助于万众云创新系统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

    张玉明;张远远. 基于CAS理论的万众云创新特征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6-11.,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0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6-11.,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028.

    分享
  • 黄娜;覃正;吴珍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2-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再调整,促使跨地域、跨组织的综合商业模式成为未来发展主流。其中,众包在研发网络中的深度运用作为跨界融合的新模式,吸引了国内外普遍关注。首先,通过对众包定义、模式及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引出众包研发网络的定义、模式及相关案例的深入探讨,明确了众包模式在研发网络中的普遍适用性及其在关键领域的应用价值,并就众包研发网络通过关键资源共享、实现效用最大化提出3个问题;最后,基于众包研发网络原理对其进行剖析,提出分阶段研究思路。

    黄娜;覃正;吴珍华. 众包研发网络:概念、模式与研究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2-15.,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1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12-15.,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180.

    分享
  • 彭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6-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20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开放式创新模式、制度合法性对企业取得首次创新成果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内向型与外向型模式都能促进创新绩效提升,但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其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国际化程度负向调节内向型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正向调节外向型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制度合法性距离对内向型、外向型开放式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均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彭程. 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与首次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6-21.,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6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16-21.,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680.

    分享
  • 曹平;曾涌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22-2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1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新兴经济体崛起,逆向创新应运而生。逆向创新是指本来针对新兴市场或落后地区的创新回流到发达市场并取得成功的现象。以Christensen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研究框架,对逆向创新文献进行了梳理,介绍了该主题的研究现状,探寻出研究空白点,最后提出了一个逆向创新研究图谱,对于确定后续研究方向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曹平;曾涌潮. 逆向创新研究动态与分析模型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22-26., doi: 10.6049/kjjbydc.20150100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22-26., doi: 10.6049/kjjbydc.2015010048.

    分享
  • 郑文范;崔明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27-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进入近现代工业文明后,创新大致可以分为精英个体创新、社团组织创新和大众协同创新3个阶段。在大众协同创新日渐兴起的现阶段,创客基于大众创新和万众制造等基本属性,成为大众创新的典型和社会实践力推。创客模式所具备的创意性源头、定制化创新、柔性化生产和网络化服务等特征使其与当下的创新变革、消费变革、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等时代内涵高度契合,进而奠定其战略地位和发展态势。目前,创客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应着力于3个层面:深蕴创客创意的社会创新文化、科学高效的创客空间载体平台、高度适配的新型产业体系。

    郑文范;崔明浩. 创客模式与战略变革契合及实现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27-30.,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10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27-30.,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109.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寻舸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31-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20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区域金融学视角来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科技企业布局不合理、科技金融机构空间聚集度不足、区域行政管理分割与区域科技金融结构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内生发展机制的形成。从发展区域性科技金融、实施科技园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优化软环境和调整科技金融结构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寻舸. 区域金融学视角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31-35.,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3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31-35.,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358.

    分享
  • 吴晓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36-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认为,政治因素在中国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是较为模糊且不完善的。从中央政治选举的角度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波动变化,采用1998-2013年相关省际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党代会选举阶段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而人代会选举阶段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这主要与政治选举阶段的政策不确定性和创新激励的作用有关。研究结论对于全面认识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制定恰当的区域创新政策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管理启示。

    吴晓飞. 中央政治选举会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吗[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36-41.,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2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36-41.,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277.

    分享
  • 陈光春;蔡超华;何里文;蒋玉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42-4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广义包容性发展的经济、环境、社会、公共治理和贸易伙伴5个维度定量研究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包容性发展现状。结果表明:该地区与外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与环境基本包容;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差距大;政府教育支出高于广西总体水平,但其它民生支出、科技投入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边境贸易包容性很强。为实现包容性发展,该地区应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继续加强环境保护,注重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农民收入,重视科技进步,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陈光春;蔡超华;何里文;蒋玉莲. 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包容性发展现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42-47.,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4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42-47.,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459.

    分享
  • 郑志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48-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20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现有研究在战略融合方面的不足,从与既有国家区域战略融合和省际间融合两个视角,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融合发展的意义。结合江苏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情况,提出江苏“一带一路”战略融合发展路径:一是由连云港节点城市向沿海地区、沿东陇海线区域融合;二是将江苏“一带一路”战略与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江苏“长江经济带”建设、江苏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总体规划以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进行融合。最后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五通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向节点区域融合与“一带一路”战略跟既有国家地方战略规划融合,加强省际间“一带一路”战略协同以及成立两个联席会议机制等4方面对策建议。

    郑志来. 江苏省“一带一路”战略融合发展路径与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48-51.,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39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48-51.,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399.

    分享
  • 李霞;王君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52-5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10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慧城市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必然,面向智慧应用框架的智慧湖北建设是推进湖北省新型城市化、信息技术与应用领域深化融合的重要举措。在界定智慧城市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面向智慧应用系统的智慧湖北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智慧湖北发展战略,包括以智慧武汉为核心发挥辐射作用、基于城市化发展阶段分步推进智慧建设、立足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开展智慧应用建设,并构建了面向智慧应用框架的智慧湖北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智慧湖北建设保障机制。

    李霞;王君华. 面向智慧应用框架的智慧湖北发展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52-56., doi: 10.6049/kjjbydc.20150105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52-56., doi: 10.6049/kjjbydc.2015010588.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孙立;杨斌;杨军;潘坤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57-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6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互联网+”趋势下,随着产业链大数据的不断增长,产业链大数据的信息融合、技术需求以及定制服务对已有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和统计思路带来了严峻挑战。阐述了产业链大数据理论,分析了产业链大数据的基本权利、发展需求以及服务创新环节,最后,提出了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孙立;杨斌;杨军;潘坤友. “互联网+”趋势下产业链大数据整合与应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57-60.,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57-60.,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44.

    分享
  • 曾德明;孙佳;戴海闻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61-6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依据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的专利申请数据,运用负二项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1985-2012年210家中国汽车企业技术多元化发展、合作企业间技术距离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企业技术多元化对二元式创新绩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②企业跨技术领域合作程度越高,技术多元化对渐进式创新的正向影响越强;③企业跨技术领域合作程度越高,技术多元化对激进式创新的正向影响越弱。

    曾德明;孙佳;戴海闻. 技术多元化、技术距离与企业二元式创新: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61-66.,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5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61-66.,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585.

    分享
  • 杨武;杨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67-7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提出了SASD创新要素分析和IPPI创新发展四阶段模型两种分析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定性描述了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效果,运用IPPI创新发展四阶段模型对北京市2001-2013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实例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在实际研究中的可行性。

    杨武;杨淼. 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创新驱动发展案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67-72.,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4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67-72.,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427.

    分享
  • 刘若霞;李宇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73-7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8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问题关系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在未来新能源的发展与竞争中,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将有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社会生产力。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强产业创新布局。在分析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新兴能源产业发展经验,提出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刘若霞;李宇飞. 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73-76.,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0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73-76., doi: 10.6049/kjjbydc.2015080051.

    分享
  • 张近乐;易晨晨;葛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77-8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西部地区航空航天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西部地区重点区域航空航天制造业人才、经济、市场、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并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提出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张近乐;易晨晨;葛晶. 我国西部地区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77-81.,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2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77-81.,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270.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于淼;朱方伟;候淑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82-8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是国有大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企业引领行业技术发展、进行国际竞争的根本保障。在技术创新体系及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原中国南车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技术创新实践,通过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了其技术创新内在规律,构建了国有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识别了国有大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内外部因素,并从国家和企业层面对国有大企业管理机制和完善国有大企业自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于淼;朱方伟;候淑贤. 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国有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82-88.,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82-88.,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83.

    分享
  • 黄杜鹃;陈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89-9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只有淘汰失去价值的知识以及克服阻碍发展的惯例,释放一定资源,才能腾出空间促进吸收能力的产生和培育。从忘却学习和避免恶习角度,探讨主动组织遗忘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并将环境作为调节变量加入模型,考察其对主动组织遗忘与吸收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构建概念模型,采用265家企业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忘却学习对吸收能力中应用整合能力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避免恶习对吸收能力中评价识别能力、消化转换能力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环境动荡性对主动组织遗忘(忘却学习、避免恶习)与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理解主动遗忘的重要性,以及透过主动组织遗忘在不确定环境下提高企业吸收能力。

    黄杜鹃;陈松. 主动组织遗忘对吸收能力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89-93.,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0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89-93.,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003.

    分享
  • 郭东强;何丹丹;余呈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94-9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基,研究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以知识存量为视角,没有深入知识本质揭示被转移知识对原有知识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技术创新的过程机理。实际上,受被转移知识的影响,原有知识结构异化才是技术创新产生的最直接根源。基于元素-架构知识结构分类视角,打开了知识结构的暗箱,研究了被转移知识促使企业内部知识结构异化,从而产生核心设计概念创新和架构关系创新的过程机理。

    郭东强;何丹丹;余呈先. 知识结构异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94-97.,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1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94-97.,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141.

    分享
  • 李冲;钟昌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98-10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融资成本差异视角,构建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创新均衡模型,发现国有企业虽然获得了较低的融资成本,但国有企业创新产出效率反而比民营企业低。通过对我国2005-2011年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融资成本差异过大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整治与改革融资环境,缩小企业体制性融资成本差异,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才是激发我国企业创新动力的有效途径。

    李冲;钟昌标. 融资成本差异与企业创新: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98-103.,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0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98-103.,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049.

    分享
  • 黄晓杏;胡振鹏;傅春;余达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04-10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绿色动态能力视角,构建了绿色创新战略影响企业绩效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基于中部六省会城市制造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创新对绿色动态能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同时,也验证了绿色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市场成功和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但绿色工艺创新对环境适应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进一步发现,绿色动态能力在绿色产品创新和企业绩效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基于绿色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绿色工艺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市场成功的正向影响不显著。相反,基于这种中介作用,绿色管理创新对市场成功有正向影响,对企业财务绩效无显著促进作用。

    黄晓杏;胡振鹏;傅春;余达锦. 绿色创新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04-109.,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3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104-109.,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337.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周华强;王敬东;冯文帅;邹向文;刘长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10-1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的遴选、工作、管理和保障等制度进行分析,发现遴选制度存在对地方科技人员供给能力预判不足、选派人员准入门槛偏高等问题;工作制度存在服务天数不符合科技服务特点、单兵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管理制度存在科技系统内设管理机构不合理、选派人员缺乏管理主体、绩效考核主体不当等问题;保障制度存在补助标准偏低、经费管理办法缺失、激励政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据此,提出了12条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应在科学预测地方选派能力的基础上制定遴选原则与条件、取消每年服务100天的刚性限制、允许团队服务、调整科技系统内部管理机构、提高中央补助标准、制定经费管理办法等。

    周华强;王敬东;冯文帅;邹向文;刘长柱. “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的制度缺陷及优化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10-115.,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4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110-115.,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429.

    分享
  • 张永安;耿喆;王燕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16-1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50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分类与政策工具挖掘亟待关注。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采用文本挖掘及网络分析法进行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分类与政策工具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可分为强制型与引导型,搭配比例上引导型政策居多,强制型政策较少,且政策力度较弱;对于政策工具,目前运用较多的是供给型,其中人才激励和研发补贴占比最多,对于需求型政策工具的运用仍存在较大空间。最后,提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张永安;耿喆;王燕妮. 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分类与政策工具挖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16-122.,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6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116-122., doi: 10.6049/kjjbydc.2015050632.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邹凯;包明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23-1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20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能力认知不到位,发展潜力评价不足等问题,提出可基于灰色关联和BP神经网络算法对智慧城市发展潜力进行评价。首先,构建了GRA-BPNN智慧城市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依据智慧城市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指标体系进行约简;然后,将约简后的指标体系输入BP神经网络中进行智能训练与仿真,发现实际输出值与期望输出值之间的误差达到预期目标;最后,与熵权法、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分析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证明了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邹凯;包明林.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BP神经网络的智慧城市发展潜力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23-128.,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1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123-128.,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161.

    分享
  • 杨菲;安立仁;张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29-1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40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学者对于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技术积累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区域技术积累能力测度方面。基于此,在界定技术积累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从自主积累、开放式积累两个角度综合评价了我国区域技术积累能力,分析了我国地区技术积累能力结构。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区域技术积累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技术积累结构非效率性特征明显。

    杨菲;安立仁;张洁. 区域技术积累能力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29-133.,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4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129-133., doi: 10.6049/kjjbydc.2015040413.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曹洲涛;杨佳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34-1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关于知识异质性与知识创新绩效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为解释这一矛盾,通过文献研究剖析知识异质性对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发现知识异质性的部分维度促进了组织成员间的知识交流,另一部分维度则有可能通过知识冲突降低成员的交流意愿。为了确保知识创新绩效的提高,在知识异质性与知识创新绩效之间引入知识协同变量,运用其5大过程机制强化知识异质性的正向影响,弱化其负面作用,促进知识创新。

    曹洲涛;杨佳颖. 知识异质性促进知识创新的协同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34-138.,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134-138.,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89.

    分享
  • 田泽;顾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39-1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6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对于其提升国际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跨国公司内部网络结构和网络节点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了跨国公司内部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节点的转移动机和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构建了跨国公司内部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和基于Multi-Agent的跨国公司内部网络知识转移仿真模型,借助NetLogo仿真平台验证了上述因素对跨国公司内部网络知识转移的影响,并提供其对中国跨国公司的启示。

    田泽;顾欣. 基于Multi-Agent的跨国公司内部网络知识转移仿真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39-144.,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0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139-144.,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609.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罗兴鹏;张向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45-1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与科技人才发展互动耦合是“十三五”期间助推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与科技人才发展互动耦合是指,创新驱动战略子系统、科技人才发展子系统、外部环境支持子系统之间,通过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技术流的互动联结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协同演变的过程,其类型包括单一耦合、配对耦合和主系统耦合,通过模型构建分析其耦合机理、耦合度测度、耦合阶段及模式。

    罗兴鹏;张向前. 我国“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与科技人才发展互动耦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45-151.,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2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145-151.,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269.

    分享
  • 任泽中;陈文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52-15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30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席卷而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呼唤更多高层次创业型人才的育成。高校创业型人才能力发展一般规律及工作策略研究,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现有高校创业型人才研究为其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明了大致方向,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解析了其内部能力结构,量化了其外部影响因子,实证分析了高校创业型人才能力发展的原理,并就政校企协同、多部门互动、多课堂融合、多角度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任泽中;陈文娟. 高校创业型人才能力发展机理及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52-156.,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3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152-156., doi: 10.6049/kjjbydc.2015030351.

    分享
  • 综述
  • 姚晓芳;胡艳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57-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106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预孵化是创新创业领域的一种新生事物,实践中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广泛应用并取得成功。国外对于预孵化的实践较早,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预孵化概念、预孵化运作过程特征、预孵化效果评估3个方面对国外预孵化理论和实践进行归纳与总结,为预孵化的后续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姚晓芳;胡艳梅. 国外创业“预孵化”运作及效果评估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7): 157-160.,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6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7): 157-160.,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60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