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02-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玉明;梁尔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60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创新是继开放式创新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对云创新模式内涵进行理论分析,并构建了云创新模式的两类具体实践方式——自主型云创新模型与中介型云创新模型。通过对苹果公司云创新实践的案例分析,从创新模式视角探讨了苹果公司成功的根源。研究表明,运用云创新模式,创新主体能够更广泛地利用外部资源,突破自身创新资源不足的束缚,取得在开放式创新等传统创新模式下难以实现的创新绩效。

    张玉明;梁尔昂. 云创新模式内涵分析与模型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5.,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7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1-5.,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717.

    分享
  • 李健;史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6-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产品碳足迹测算体系中生命周期评价法存在的不足,通过分析物联网技术在产品碳足迹测算体系中的作用,融合生命周期评价与物联网在产品碳足迹测算中各自的优势,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产品碳足迹测算体系,实现了对产品碳足迹数据收集、分析、结果发送、汇总及用户统计查询的有效集成,增强了数据的精确性、时效性与查询便捷性,改进了产品碳足迹测算体系,为低碳经济与碳交易体系发展提供了准确的碳足迹数据支持。

    李健;史浩. 基于物联网的产品碳足迹测算体系改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6-10.,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8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6-10.,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823.

    分享
  • 唐恒;程龙;冯楚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1-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产品与服务”和“组合效应”的内涵,针对当前高校与企业在专利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重产品轻服务”和“忽视产品与服务组合效应”的现象,通过划分高校专利技术后续服务模式以及分析企业对高校专利需求的层次与特点,构建了基于企业需求的高校专利产品与服务组合选择矩阵和转化模型,为高校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发挥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效应提供指导。

    唐恒;程龙;冯楚建. 高校专利转化中产品与服务组合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1-15.,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2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11-15.,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239.

    分享
  • 崔祥民;魏臻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6-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30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绿色创业可持续发展条件,借助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消费者与创业者交互过程演化模型,研究了各种情景下交互系统均衡点的存在及其稳定性。研究发现,消费者绿色消费是绿色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绿色创业企业降低绿色产品或服务价格是绿色创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应提升消费者环保意识,在为绿色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大对绿色消费的补贴。

    崔祥民;魏臻. 绿色消费与绿色创业演化博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6-19., doi: 10.6049/kjjbydc.20130306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16-19., doi: 10.6049/kjjbydc.2013030624.

    分享
  • 刘春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20-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505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低抵押品价值,研发投资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并且在外部融资时具有不同资金依赖性。以2007-2011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产业类型和所有制形式企业研发投资的融资约束情况,以及研发投资的外部融资依赖性。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研发投资的确存在着融资约束,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更为严重;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低;与实物投资偏重债权性融资相比,研发投资更加依赖股权性融资,而且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的股权性依赖更强。

    刘春玉;. 研发投资融资约束及其外部融资依赖性[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20-25.,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5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20-25.,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543.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杨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26-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国内外竞争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产业创新已经成为国力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从低碳和协同的视角,首先分析了区域低碳产业创新体系形成机理,然后构建了区域低碳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最后结合实证提出了“统一布局(机制设计)—源头创新(产业链整合)—互动渗透(技术扩散)”的区域低碳产业创新体系实现路径及相关对策。

    杨洁;. 区域低碳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形成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26-29.,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7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26-29.,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790.

    分享
  • 张亮;任立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30-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6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能化与低碳创新是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城市智能化为低碳产业提供了创新环境和信息保障,低碳创新又成为城市智能化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动力源泉,二者互相促进、互为支撑,形成了双螺旋联动发展模式。以天津市为例,具体说明了城市智能化与低碳产业创新的联动机理。

    张亮;任立肖. 城市智能化与低碳创新的双螺旋联动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30-35.,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6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30-35.,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693.

    分享
  • 杜鹏程;李敏;洪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36-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50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部崛起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当前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是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差异。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我国技术创新效率5年间有所增长,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6省发展并不同步,其中安徽、江西技术效率提升较快,整体效率排名靠后,各省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

    杜鹏程;李敏;洪艳. 我国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差异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36-39.,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8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36-39.,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880.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王宏起;李力;王珊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40-4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504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设计驱动式创新引发的竞争愈演愈烈,重构新兴产业创新链成为产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分析新兴产业创新链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设计与技术双重驱动的创新模式要求,提出新兴产业创新链重构的定位与策略,为加速我国新兴产业创新进程、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提供参考。

    王宏起;李力;王珊珊. 设计与技术双重驱动下的新兴产业创新链重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40-45.,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4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40-45.,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483.

    分享
  • 汪建;Kouassi Dazi Conet Theodore;刘惠霞;吴忠胜;吴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46-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00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中印两国IT服务业不同的研发投资力度及国际市场上不同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比较两者在创新行为和联盟网络方面的差别,解释两国企业的战略效益差异。在创新行为上,印度企业注重软件服务,中国企业注重硬件创新及软件产品创新;在联盟网络上,印度企业倾向于与国际上关键企业应用程序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中国企业有限的软件合作伙伴数量将进一步阻碍其在软件领域技术能力的建设。为了提高中国IT服务业创新能力,政府应促使不同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建立一个凝聚国际先端软件企业的产业集群,大力倡导和支持本土新兴软件公司的形成和发展。

    汪建;Kouassi Dazi Conet Theodore;刘惠霞;吴忠胜;吴琼. IT服务业创新系统联盟网络分析:中印比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46-49.,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2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46-49.,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261.

    分享
  • 田红娜;李香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50-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3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扩散是影响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扩散包括扩散要素的构成和扩散阶段的划定两个方面。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扩散要素包括扩散源、扩散内容、扩散媒介和扩散接受体。根据扩散接受体的不同,提出了制造企业内部和制造企业之间绿色工艺创新扩散过程模型,并以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田红娜;李香梅. 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扩散过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50-55., doi: 10.6049/kjjbydc.20130301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50-55., doi: 10.6049/kjjbydc.2013030162.

    分享
  • 迪莉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56-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8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石油”。大数据产业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阐述了大数据产业的类型、特点和国外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重点分析了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

    迪莉娅;.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56-60.,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1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56-60.,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121.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邓峰;张永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61-6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国公司全球内部R&D网络是跨国公司全球R&D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应发挥网络的支撑作用,根据东道国环境采用不同类型的内部R&D网络组织模式。根据R&D网络内部研发能力分散程度和研发合作程度两个标准,将内部R&D网络组织模式分为4类,然后再根据母国与东道国市场的差异程度和东道国创新资源的丰富程度将东道国环境分为4种状态,进而指出在不同东道国环境状态下应采用的内部R&D网络组织模式类型。

    邓峰;张永安. 跨国公司全球内部R&D网络组织模式与环境适配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61-64.,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22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61-64.,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222.

    分享
  • 何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65-6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数据是物联网、云计算之后又一项重大技术变革,无论是学术界、企业界还是政府都受到其影响。大数据下的决策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大数据影响了企业的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同时大数据下丰富的数据和知识使得决策参与者的决策能力大大提高,决策参与者角色发生了改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决策组织。大数据的出现也对企业管理决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分析基础上,系统阐述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

    何军;. 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65-68.,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7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65-68.,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741.

    分享
  • 程发新;张剑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69-7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构建了共同市场规则与制造过程创新及企业绩效关系理论模型。选取长三角地区153家中小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SPSS17.0和AMOS7.0,对有效样本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共同市场规则对企业制造过程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制造过程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程发新;张剑莉. 长三角共同市场规则、制造过程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69-73.,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2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69-73.,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236.

    分享
  • 李奔波;蒋勇;南·亚伯拉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74-7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20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后工业化背景下,为提高企业绩效,使制造企业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建立了后工业化时代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并将顾客关注、管理层领导、跨部门团队协作、供应商整合和以时间为基础的制造活动等作为质量管理实践框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领导对企业绩效和以时间为基础的制造活动影响显著;顾客关注、管理层领导、跨部门团队协作和供应商整合相互影响,供应商整合受交互影响最大;加强管理者的理性领导,整合管理层、员工、供应商等资源,优化以时间为基础的制造活动,可以提升企业绩效。

    李奔波;蒋勇;南·亚伯拉罕. 后工业化时代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74-79., doi: 10.6049/kjjbydc.20130201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74-79., doi: 10.6049/kjjbydc.2013020136.

    分享
  • 军民融合创新
  • 陈胜胜;李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80-8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30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全面实施,军工企业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能力理论,结合军工企业现状,对军工企业转型升级能力内涵进行了界定,确定了军工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构建了军工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理论模型。

    陈胜胜;李烨. 军工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理论模型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80-83., doi: 10.6049/kjjbydc.20130303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80-83., doi: 10.6049/kjjbydc.2013030341.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张宁;丁荣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84-8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1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效评价项目治理风险对降低角色实施风险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网络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项目治理框架的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将传统的属性风险与近几年研究的关系风险纳入到统一的风险评价体系中,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案例,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实用性。

    张宁;丁荣贵. 基于项目治理统一框架的风险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84-88., doi: 10.6049/kjjbydc.20130410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84-88., doi: 10.6049/kjjbydc.2013041029.

    分享
  • 周海涛;廖晓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89-9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荷兰监视器模型构建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PCA/DEA)复合评价模型,对广东省高新区创新集群进行实证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高新区创新集群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集群集聚程度、区域间联系、行业组织作用、国际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超效率值,正逐步发展成为创新型的高端产业集群。最后从创新发展模式、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金融结合和集聚创新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广东省高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周海涛;廖晓东. 基于监视器和PCA/ DEA模型的广东创新集群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89-94.,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1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89-94.,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145.

    分享
  • 刘在洲;张云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95-9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60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总结了当下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高校科研质量评价的改进思路。

    刘在洲;张云婷. 高校科研质量评价问题与改进思路[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95-98.,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6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95-98.,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619.

    分享
  • 刘彤;郭鲁刚;杨冠灿;王世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99-10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103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采用全新的运行机制、用人机制、创新机制,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新型科研机构,它们在管理、人才、技术、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对新一轮科研院所机制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代表性新型科研机构进行调研,确定了衡量科研院所与新型科研机构差距的7个方面:技术创新能力、科学管理水平、经营管理者水平、高层次人才团队、运作模式、交流与合作、创新文化建设。运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提出衡量科研院所发展状况的具体指标。采用密切值法对北京市属科研院所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刘彤;郭鲁刚;杨冠灿;王世民. 面向新型科研机构的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99-103.,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3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99-103.,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308.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许强;郑德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04-10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7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母子公司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面临创新的知识困境(求同还是求异),即一方面强调母子公司内部知识的关联性,寻求母子公司协同效应(强调求同),另一方面强调知识的多样性,以提升母子公司创新绩效(强调求异)。从母子公司知识的关联性和多样性两个方面对知识异质性进行了全新界定,并引入母子公司协同创新行为作为中间变量,构建了母子公司知识异质性与创新绩效关系模型,以解决上述困境。

    许强;郑德叶. 母子公司知识异质性与创新绩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04-108.,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7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104-108.,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754.

    分享
  • 张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09-1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迫切需要研究探索性创新实现路径,以指导我国企业创新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发现,运用跨产业知识转移不仅能实现探索性创新,还能有效降低创新风险;跨产业知识转移是将某一产业的知识或解决方法迁移到另一产业的一种类比迁移。以心理学中的类比推理理论为依据,探讨运用类比迁移实现探索性创新的完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系统化探索性创新的实现方法。

    张晶;. 跨产业知识转移探索性创新实现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09-113.,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4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109-113.,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433.

    分享
  • 韩晓琳;马鹤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14-1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理解合作知识创造机理,有助于构建有效的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提高新产品开发(New Product Development,简称NPD)绩效。可是,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所需知识的类别和属性各异,使得概念阶段、研发阶段和原型验证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存在差别。在信息空间理论基础上构建合作知识创造空间,从编码、抽象和扩散3个维度对概念阶段、研发阶段和原型验证阶段的合作知识创造机理进行了剖析,并构建了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管理模式。

    韩晓琳;马鹤丹. 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14-119.,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3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114-119.,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335.

    分享
  • 李圭泉;席酉民;尚玉钒;李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20-1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2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领导反馈能有效影响员工知识共享,但已有研究缺乏对其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基于调节焦点理论,以129名学生为样本,通过实验研究检验了领导反馈风格与绩效信息对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员工工作调节焦点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成功绩效信息和促进型反馈风格正向影响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失败绩效信息与防御型反馈风格负向影响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员工促进型工作调节焦点中介了成功绩效信息和促进型反馈风格与员工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

    李圭泉;席酉民;尚玉钒;李磊. 领导反馈与知识共享:工作调节焦点的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20-125., doi: 10.6049/kjjbydc.20130200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120-125., doi: 10.6049/kjjbydc.2013020007.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唐朝永;陈万明;牛冲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26-1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冲突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具有重要影响。论述了科技型人才聚集与文化冲突的内涵,从人才个体文化、组织文化和地域文化3个视角分析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文化冲突的动因及其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可拓工程学方法构建了文化冲突模型,应用可拓变换方法生成了文化冲突治理策略。

    唐朝永;陈万明;牛冲槐. 科技型人才聚集中的文化冲突治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26-130.,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1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126-130.,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158.

    分享
  • 倪细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31-1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31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80后创业者是影响当前和未来50年中国经济繁荣、增长和产业创新最有活力的主体之一。在年轻一代“公务员热”的今天,80后创业者关注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是分配社会价值的行为,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为其他年轻人树立了榜样。通过收集整理大量资料文献,对30位当前相对成功的80后创业者行为过程进行归纳性分析。研究得到80后创业者行为过程模型的关键构成维度:①自我实现、商业经验、商业嗅觉是80后创业者的内在动力;②创新是80后创业者的关键行动,创新使80后创业者在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成功创业,并在各自的领域同资源丰富的大企业竞争;③充满激情、意志力强和勤奋好学是保证创业活动进行的行动指南;④创业团队对创业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新企业通向成功的桥梁;⑤80后创业者通过创立企业,在电子商务、游戏、移动互联等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倪细云;. 80后创业者行为过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31-137., doi: 10.6049/kjjbydc.20130310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131-137., doi: 10.6049/kjjbydc.2013031068.

    分享
  • 樊耘;门一;于维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38-1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30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组织即兴能力的深入研究,探索性地发展出高层管理团队即兴能力的基本概念,具体说明了其抽象性、风险性及可习得性。运用基础模型揭示了个体柔性及控制点、团队共享心智模式、信任与凝聚力、组织的试错性文化等要素对高管即兴能力产生的影响;明确了高管团队即兴能力不仅对组织内其它即兴能力有推动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团队其它核心能力的提升以及团队和组织整体特征的重塑。

    樊耘;门一;于维娜. 高管团队即兴能力研究与基础模型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38-144., doi: 10.6049/kjjbydc.20130308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138-144., doi: 10.6049/kjjbydc.2013030851.

    分享
  • 冯长利;郭玉芳;张一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45-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20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生新员工具有思维活跃、理论性强的特点,其与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共享)不仅有利于自身工作技能的快速提升,而且对促进企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共享意愿在知识共享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以知识共享意愿为因变量,以上级认知信任反馈为自变量,以员工工作投入和同事认知信任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上级反馈与员工知识共享意愿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通过实证方法验证了所提假设,提出了促进新员工知识共享的措施。

    冯长利;郭玉芳;张一范. 上级反馈对新员工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45-149., doi: 10.6049/kjjbydc.20130202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145-149., doi: 10.6049/kjjbydc.2013020228.

    分享
  • 综述
  • 洪建中;吴姝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50-1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50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互动作为校企研发合作的直接动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创新战略。通过梳理国内外校企研发合作知识互动相关研究,介绍知识管理的发展,分析校企研发合作中知识互动的研究情况,总结文化因素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洪建中;吴姝欣. 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研发合作及知识互动中文化作用研究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50-155.,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0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150-155.,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061.

    分享
  • 李燕萍;龙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56-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已为理论界和实践领域所关注,企业实施的一系列旨在提高员工组织承诺的实践活动能给个体和企业带来积极产出。通过国内外文献回顾,对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结构、测量维度和产出机制等进行了理论综述,并由此构建了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策略框架,最后为其在实际管理情境中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李燕萍;龙玎. 国内外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及其运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4): 156-160.,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9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4): 156-160.,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94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