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1卷, 第19期 
刊出日期:2014-10-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硕;李英姿;张晓冬;胡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10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规模协同设计是一种由大量志愿者借助开放网络平台自发进行协同设计的新兴产品开发模式,具有显著的成本低和客户满意度高的优势,是传统协同设计模式的有力补充。目前,针对该领域的研究多限于案例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大规模协同设计的运行机制和进化机理,对大规模协同设计过程进行了复杂性分析,并运用主体建模方法构建了大规模协同设计的主体行为层次模型,从主体行为的微观层面描述了大规模协同设计的复杂交互过程,体现了设计者在协同设计过程中的动态行为特征。

    张硕;李英姿;张晓冬;胡杨. 大规模协同设计过程复杂性分析及主体行为层次模型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5., doi: 10.6049/kjjbydc.20140100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1-5., doi: 10.6049/kjjbydc.2014010071.

    分享
  • 杨军敏;段明明;徐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6-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206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实施创新的前提是识别潜在的创新机会,而创新机会的识别又取决于信任关系的建立——因为信任关系影响信息的扩散程度。在信任-信息-创新框架中引入社会网络分析,阐述了文化差异对创新机会识别的重要作用,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个维度分析了不同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认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信任与社会网络对信息扩散程度的影响是独立的,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信任与社会网络对信息扩散程度的影响是交互的,从而导致在不同文化模式中对创新机会的识别存在显著差异。

    杨军敏;段明明;徐波. 文化差异对创新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6-9.,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6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6-9.,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675.

    分享
  • 姜亚梅;潘郁;潘芳;叶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0-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20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现有技术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不充分的原因,利用协同创新特点建立了基于云银行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探讨了该体系下技术创新平台的框架结构、内部机理、定价机制以及服务流程,并对平台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更好地配置技术资源和促进协同创新提供了参考。

    姜亚梅;潘郁;潘芳;叶斌. 基于云银行的技术创新平台运作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0-13.,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2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10-13.,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211.

    分享
  • 龙成志;刘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4-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20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环境关切、社会责任承担、企业创新与持续增长等多种目标之下,可持续创业被视为达成这些多元目标的整合性解决方案,甚至被视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灵丹妙药。自生态创业以来,可持续创业呈现社会创业、可持续理念驱动创业以及可持续公司创业等多种形态。但最基础的研究脉络为,所遵从的研究边界从“商业逻辑”向“社会逻辑”转移并最终达成“多重底线的整合逻辑”共识。在公司创业以及战略创业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可持续创业研究框架模型进行系统性建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龙成志;刘艳. 可持续创业脉络梳理及研究模型建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4-19.,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6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14-19.,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663.

    分享
  • 刘丹;忻展红;王志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20-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9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技术引发社会问题的过程受技术自身及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影响。通过构建“二维两阶段”理论分析框架,探究新技术引发社会问题的机理。第一个阶段从“技术本体”和“人与技术交互”两个维度分析新技术风险的内在形成机理,构建“二维三点”研究范式,揭示新技术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强调技术风险存在的必然性。第二个阶段提出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的触发机制,探讨技术风险通过社会放大效应引发社会问题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论证新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的可能性。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二维两阶段”理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刘丹;忻展红;王志超. 新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20-25.,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9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20-25.,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938.

    分享
  • 胡琳娜;张所地;陈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26-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207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知识生产函数,利用我国1999-2013年19个省域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模型,对该学科基础研究投入产出规律进行了分析,与当前众多研究结果不同的是,该学科基础研究产出与资金投入之间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在OLS估计以及SYSGMM估计中均得到了映证,说明当前一段时期内国家应倾向于增加该学科所获NSFC项目数量而非单纯提高项目资助额度。

    胡琳娜;张所地;陈劲. NSFC资助下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投入产出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26-30.,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7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26-30.,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797.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胡志伟;彭迪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31-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跨越,需打造深圳、无锡式 “创新企业家政府”(IEG)。界定IEG内涵之后,指出其与招商企业家政府、官僚制政府相比,在机遇把握、顾客意识、绩效评价、制度变革、竞争机制、权力分配方面具有明显不同。然后分析IEG金三角:IEG动机、IEG能力、IEG资源。在协同跨越深锡模式中,创新企业家政府通过不同路径分别作用于新兴民营科技企业群、嵌入型一流科技人才、嵌入型一流大学与研究机构群、卓越科技资本与服务中介。塑造IEG需打造3个系统:战略系统、动力系统、执行系统。

    胡志伟;彭迪云. 深锡式协同跨越视角下“创新企业家政府”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31-35.,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1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31-35.,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105.

    分享
  • 钟无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36-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运营主体性质维度,将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第三方主导型和混合型4种运营模式,概括了4种运营模式实践应用的基本特征,梳理了不同模式的优点、缺点、适宜环境与阶段优势,可为区域产业规划和行业平台建设过程中对平台运营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钟无涯;. 基于运营主体的区域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模式比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36-39.,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3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36-39.,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347.

    分享
  • 李悦;冯宗宪;霍源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40-4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1-2011年中国1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实证考察制度因素对于FDI创新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FDI对中国的创新效应有推动作用;不考虑制度因素,港澳台来源FDI的创新效应为0.028,其它来源的创新效应为0.15;考虑制度因素时,港澳台来源FDI的创新效应达到0.45,其它来源FDI的创新效应为0.18;不同制度对于不同来源FDI创新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

    李悦;冯宗宪;霍源源. 不同来源地FDI对中国创新效应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40-45.,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6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40-45.,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678.

    分享
  • 朱吉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46-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90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引擎。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科教资源及区位优势,已初步形成规模化、园区化、集聚化特色,但也存在文化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产业关联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等问题。通过对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全面分析,提出其具体发展路径。

    朱吉亮;.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分析及路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46-50., doi: 10.6049/kjjbydc.20140902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46-50., doi: 10.6049/kjjbydc.2014090245.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闫华飞;胡蓓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51-5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集群环境下创业行为的内容维度。采用访谈、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并借鉴国内外相关量表,经过归类、提炼、预测试和修订等步骤确定了产业集群创业行为测量的初始量表;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确定正式量表,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并验证了产业集群创业行为的5维结构模型。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创业行为是一个5因子的构念,包括机会识别、团队组建、资源整合、网络建构和模仿行为。

    闫华飞;胡蓓. 产业集群创业行为维度结构与测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51-56.,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0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51-56.,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093.

    分享
  • 王珊珊;任佳伟;许艳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57-6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40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资源整合程度、创新驱动力量、资源整合条件3方面分析开放式创新下的新兴产业创新特点,提出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投入能力、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扩散能力,进而构建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水平、明晰开放式创新能力培育要点提供了有益参考。

    王珊珊;任佳伟;许艳真. 开放式创新下新兴产业创新特点与能力评价指标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57-61.,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1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57-61.,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143.

    分享
  • 欧光军;杨青;雷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62-6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10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对产业集群创新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面向结果的综合能力评价方面,这种评价视集群创新能力为“黑箱”,忽视了集群创新内生发生的依据与条件。从高新区集群协同创新系统内生功能与外显能力评价体系建设出发,采用SPSS17.0对二者提炼主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多数高新区系统功能与产出能力偏低,且功能与能力之间不匹配问题严重,不同高新区之间在功能与能力方面差距很大。通过主因子解析各高新区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差异化政策建议,对提升高新区集群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欧光军;杨青;雷霖. 高新区集群协同创新系统内生功能与外显能力关联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62-68., doi: 10.6049/kjjbydc.20140104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62-68., doi: 10.6049/kjjbydc.2014010415.

    分享
  • 池仁勇;李瑜娟;刘娟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69-7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对产业集群品牌的概念及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介绍了浙江省集群品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建立集群品牌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13个区域国际品牌试点的集群品牌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研究,最后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得出集群品牌发展驱动模式。所得结论不仅对完善现有集群品牌理论体系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对培育集群品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打造国际化品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池仁勇;李瑜娟;刘娟芳. 基于多维评价指标体系的集群品牌发展驱动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69-74.,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4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69-74.,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458.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王公为;彭纪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75-8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高技术企业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面板数据,从国际二元性视角,探讨了国际多元化对母公司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制度距离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国际多元化对母公司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管制距离在国际多元化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效应,文化距离在国际多元化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王公为;彭纪生. 国际多元化与母公司创新能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75-80.,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2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75-80.,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241.

    分享
  • 孟东晖;李显君;徐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81-8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吸收能力是后发国家企业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现有文献对不同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研究较少。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选取13家典型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存在差异,传统企业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新兴企业;新兴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强于传统企业且两者差异较大;传统企业潜在技术吸收能力强于新兴企业,但是两者差距不大。拥有雄厚先在知识基础的传统汽车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低于新兴企业的主要原因在于,前者在消化和转化环节,投入和努力程度不足。这一论断对Kim的吸收能力模型进行了验证。

    孟东晖;李显君;徐可. 技术吸收能力差异:中国汽车企业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81-86.,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1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81-86.,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171.

    分享
  • 周立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87-9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2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重庆市微型企业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微型企业创业者家族社会资本和先前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以及环境动态性在家族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微型企业创业者家族社会资本、先前创业经验和先前创业培训经历对创业机会识别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微型企业创业者家族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间关系。

    周立新;. 家族社会资本、先前经验与创业机会识别:来自微型企业的实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87-91.,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1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87-91.,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152.

    分享
  • 周鸿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92-9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8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企业家能力供需关系不同,形成了理想、安全、危险3种企业成长状况。由于企业家能力存在4大供需矛盾,能力供给不足是家族企业的常态,危险成长是其重要特征。因此,实现家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是谋求企业家能力供需平衡或供给“剩余”。通过提高企业家能力供给水平、降低企业家能力需求水平、增加企业家能力供给主体数量等方式,实现供需平衡或供给“剩余”,从而形成不同的企业成长路径。

    周鸿勇;. 企业家能力供需关系与家族企业成长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92-95.,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8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92-95.,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816.

    分享
  • 李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96-10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974家深市主板和中小板企业为样本,围绕不同产品市场竞争度中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多层次回归分析,并对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权集中和两职合一的调节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产品市场竞争度低的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股权集中和两职合一对研发投入强度和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产品市场竞争度高的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绩效不相关,股权集中和两职合一对研发投入强度和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明显,即在股权集中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好于股权分散的企业;在两职合一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好于两职分离的企业。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李玲;. 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关系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96-102.,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39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96-102.,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399.

    分享
  • 周志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03-10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20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基础专利持有企业是否进入技术标准联盟的战略决策模式。具体而言,借助不确定理论以及博弈模型,分析了伙伴知识协作与共享水平、企业生产成本、联盟成本、收益分配比例等重要影响因素对企业是否进入技术标准联盟这一战略决策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除了企业对联盟成本的分担比例因素之外,伙伴间知识协作水平、收益分配比例、企业在生产成本方面的相对优势这3个因素与企业进入技术标准联盟意愿的强度都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生产成本水平对企业进入意愿的影响机理存在分段效应。

    周志强;. 企业进入技术标准联盟决策条件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03-108.,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4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103-108.,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496.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李丹;廉玉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09-1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科技合作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政策工具视阈下,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构建分析框架、定义分析单元和频度,从基本政策工具和目标评价两个维度,对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十二五”专项规划》进行了分析,深入剖析了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李丹;廉玉金. 政策工具视阈下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09-114.,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8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109-114.,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862.

    分享
  • 王彦伟;赵青;王绪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15-1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纽约州的科技创新水平一直处在全美前列,其目标之一是成为全美领先的高科技学术研究地区和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发展地区。除依靠政策支持、创新驱动、资源整合外,还专门成立机构,为科技项目负责人和其它主要利益相关者提供研发与管理全过程操作指南,并通过行业培训体系等辅助手段,建立科技项目管理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以过程管理和知识复用为原则,以流程、活动、角色分解与配置为方法,以操作指南、风险案例、模板等为工具,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可靠性为目标,有力提升了科技项目研发水平和管理能力。该方法体系已被全球多个国家和部门吸收使用,对我国尤其是省级科技管理体系的内容完善和功能导向具有重要价值。

    王彦伟;赵青;王绪贵. 面向过程和复用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15-119.,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3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115-119.,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384.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施国洪;夏前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20-1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10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服务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技术准备度引起了国外营销学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通过对相关外文文献的梳理,剖析了技术准备度的概念、内涵及结构维度,构建了技术准备度测度量表并进行了顾客分类,评述了技术准备度影响因素和效应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施国洪;夏前龙. 技术准备度内涵、结构、测量与研究评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20-125., doi: 10.6049/kjjbydc.201401042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120-125., doi: 10.6049/kjjbydc.2014010422.

    分享
  • 孙轻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26-1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梳理了开放式创新领域研究文献,重点针对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三大研究主题进行总结和评述:从资源获取和参与主体两个视角归纳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战略构成要素,从市场、行业、组织和产品特征等方面归纳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实施前置因素;以创新绩效、市场绩效、财务绩效为评价标准归纳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绩效的关系。最后,在分析现有研究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孙轻宇;.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研究进展:战略构成、前置因素和绩效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26-131.,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5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126-131.,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560.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张宝建;孙国强;张宇;薛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32-13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7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科学计量方法,对国际企业孵化研究领域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通过年载文量以及文献的国家、期刊分布,分析了企业孵化领域的研究力量布局。基于作者以及文献被引分析,探讨了企业孵化领域研究现状,通过关键词共引词频、引文突现指数等指标探索了研究前沿,并系统阐述了国际企业孵化领域学术研究趋势。

    张宝建;孙国强;张宇;薛婷. 国际企业孵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32-136.,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7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132-136.,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753.

    分享
  • 杨丰强;芮明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37-1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1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知识创新服务模块化分工的研究背景,回顾了知识创新服务分工模式的演变,提出了知识创新服务模块化分工的基本方法,从知识依赖和共同知识基础的角度提出了知识创新服务的功能分解方法,并根据服务中涉及的知识特性设计了模块界面。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杨丰强;芮明杰. 知识创新服务的模块化分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37-141.,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3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137-141.,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320.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孙永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42-14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综述了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PWS)的内涵、结构维度及其对员工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并对HPWS结果效应的有效性作了理论分析,讨论了中国情境下西方HPWS的适用性。研究发现,HPWS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提升员工及企业绩效,但由于受到诸多情境因素的约束,不存在普适性的HPWS标准模板。最后提出,研究方法创新、行业适用性、情境因素整合及特定情境下HPWS的具体实践内容与作用机制探讨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孙永生;. 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PWS:研究述评与情境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42-147.,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1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142-147.,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145.

    分享
  • 谢觉萍;姚飞;王云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48-1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20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学术创业研究越来越多,但关于女性学者创业的研究较为罕见。如何促进占学者总数比例1/3的女性学者参与科研成果市场化,促进女性学者创办企业是一个深刻而有价值的问题。女性学者向创业者转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从人力资本、社会性别角色理论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发现,女性学者创业相比一般学者创业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多,创业过程更加艰难。研究丰富了学术创业理论内涵,对女性学者创业的角色转型,以及对高校和政府制定相关科技创业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谢觉萍;姚飞;王云峰. 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与女性学者创业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48-154.,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2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148-154.,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263.

    分享
  • 综述
  • 项国鹏;杨卓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55-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20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略管理理论首先由许多卓越的中早期计划理论构成,从1968年Boston咨询公司提出BCG矩阵起,学界对于战略分析工具的研究越来越多。从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选择、战略评价与控制4个层面对战略分析工具的历史沿革进行述评,提出了战略管理一般分析框架,以及若干旨在推动战略分析工具研究发展的建议。

    项国鹏;杨卓. 战略分析工具:研究脉络梳理及分析框架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9):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3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9):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36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