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0卷, 第19期 
刊出日期:2013-10-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冯楚建;李娜;唐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109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科技奖励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机制及其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两种制度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互补性。结合科技奖励的非市场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市场激励机制,探索了科技奖励与知识产权制度协调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机制,为更好地激励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提供了参考。

    冯楚建;李娜;唐恒. 科技奖励与知识产权协同促进自主创新作用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5.,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9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1-5.,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907.

    分享
  • 杨建锋;张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6-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90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政府角色应当合理定位,中介机构应针对客户需求提供服务,交易市场需要不断创新,良好的知识产权教育氛围也非常必要。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虽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政府应当积极推进主体多元化市场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应整合并不断创新,中介机构应提供全方位市场服务,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杨建锋;张磊.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6-8.,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3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6-8.,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310.

    分享
  • 孟斌斌;李湘黔;孙国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9-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信息维度和演化维度出发,分析基础研究的公共效益和私人效益。基础研究的公共效益在于提高基础知识存量,有利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私人效益则关注研究者本身的获益,如积累隐性知识,提高现有技术成果的吸收能力。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上述机理进行归纳得出基础研究的溢价效应。建立经济学模型,并采用我国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基础研究的溢价效应及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都存在基础研究的溢价效应,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孟斌斌;李湘黔;孙国民. 演化维度下的基础研究溢价效应及地区差异[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9-14.,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2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9-14.,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235.

    分享
  • 张心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5-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906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服务需求以及社会化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站式”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该模式以渠道建设服务为资源基础、信息共享服务为工作平台、活动交流服务为合作通道、专业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

    张心怡;. 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模式创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5-19.,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69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15-19.,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694.

    分享
  • 苏玉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20-2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10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生科技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分支,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进步性、学科群性、交叉性、社会性和动态性。从科学技术分类看,目前我国民生科技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共同体认知较欠缺、学科体系建设不完善、各学科之间缺乏融合、国际合作途径比较单一。为了更好地促进民生科技发展,必须提高民生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和不同群体的认知水平,完善民生科技学科体系,加强民生科技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扩展民生科技国际合作途径。

    苏玉娟;. 科学技术分类视域下民生科技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20-24.,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2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20-24.,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217.

    分享
  • 邓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25-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7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成果的高级形式,包含着涉及手段与目的的工具理性和涉及精神与意义的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业社会表现出工具理性过度膨胀与价值理性作用式微的冲突,使人类陷入生态危机和人文危机的双重困境。反思现代科技文化,应规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促进两者间的融合。

    邓环;. 科技文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及融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25-28.,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1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25-28.,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153.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郝华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29-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10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硅谷的成功使得“谷”战略成为区域经济运行的模式之一。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扶持区域增长极、培育产业集群载体、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是“谷”战略兴起的缘由,产业高端、要素集聚、地域特色彰显、创新能力突出、文化元素渗透是“谷”区域共同的内涵特征,发挥“谷”战略的积极效应需要在主题定位、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和人才支撑4方面重点推进。

    郝华勇;. “谷”战略机理透析与对策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29-33.,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0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29-33.,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083.

    分享
  • 牛欣;陈向东;张古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34-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10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建设政策,从城市空间尺度出发,选取15个典型创新型城市为样本,结合数据包络分析中的CCR和BCC模型,对各城市创新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Ozman M技术宽度和深度计算方法,利用专利数据对各城市技术创新复杂度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个别城市技术创新发展过程存在创新投入冗余、效率不高、创新复杂程度偏低等问题。

    牛欣;陈向东;张古鹏. 典型创新型城市创新特征对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34-40.,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8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34-40.,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879.

    分享
  • 王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41-4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10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慧化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向。研究了我国城市智慧化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战略意义,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应对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信息化深入推进和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深入探讨了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特征与建设进展,并针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王敏;. 我国城市智慧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41-45.,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9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41-45.,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940.

    分享
  • 王明;汤书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46-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20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是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多领域的系统变革,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生态将在转型期内形成。城市作为社会的重要子域,其发展模式必然受到转型的影响而面临新的选择。对知识型城市的特征与社会转型趋势进行了组合解析,发现基于知识创新的“知识型城市模式”与我国社会转型趋势具有多维度的契合性,这种城市新模式可以作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新选择。

    王明;汤书昆. 知识型城市发展:基于我国社会转型趋势的解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46-49.,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0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46-49.,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088.

    分享
  • 肖泽磊;张镤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50-5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速构建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是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从政府角色分类视角出发,将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分为科技金融产品建设、科技金融信息建设、科技金融制度建设和科技金融市场建设4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网络构成和运作机制。以苏州为例,实证研究了苏州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

    肖泽磊;张镤予. 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及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50-56.,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2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50-56.,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205.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郭晓彤;韩炜;张英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57-6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生型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其运行机制需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在产生外部作用的同时,系统内存在着正负反馈机制的交互作用,从而使系统的异变格局潜存多种可能。鉴于这种特性,运用系统动力学对外生型产业集群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以探索其动力学机制。一方面,从宏观上考察集群系统与外部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探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郭晓彤;韩炜;张英华. 外生型产业集群异变机理系统动力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57-61.,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3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57-61.,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393.

    分享
  • 朱振中;程钧谟;梁美丽;吴宗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62-6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借鉴它国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经验与政策,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系统分析芬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的发展状况,详细阐述芬兰发展KIBS的政策体系,并从国家创新体系、国家KIBS创新计划、KIBS区域发展战略、区域KIBS开发公司、产业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朱振中;程钧谟;梁美丽;吴宗杰. 芬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政策及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62-67.,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1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62-67.,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155.

    分享
  • 韩东林;曹晓禹;周冬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68-7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50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产业集聚度和贡献率分析,研究了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关联度,定量分析了前者对后者的拉动效应。结果证明,高技术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集聚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其研发活动投入对高技术服务业的经济增长贡献较大。最后,提出应鼓励高技术产业实现服务外包,并与高技术服务业实现集群式发展。同时,应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完善良性竞争机制。

    韩东林;曹晓禹;周冬冬. 中国高技术产业对高技术服务业拉动效应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68-72.,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3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68-72.,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366.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赵正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73-7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10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国外部分学者典型观点的梳理和相关数据分析,阐明了企业投资开展基础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表现极差且日益恶化。为此,就促进我国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赵正国;. 我国企业亟需着力加强基础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73-77.,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3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73-77.,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332.

    分享
  • 甄珍;白俊红;陈建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78-8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6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内部研发、外源性研发与企业竞争优势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结果表明,内部研发、外源性研发之间具有既替代又互补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内部研发和外源性研发与企业竞争优势正相关,都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方式,具有相互替代的关系;另一方面,两者的交互项也与企业竞争优势正相关,说明它们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能够互为补充,彼此协同。内部研发和外源性研发间存在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意味着企业研发预算存在最佳支出结构问题。在研发预算约束下,企业应有意识地优化研发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实现不同来源技术间的“跨田施肥”效应。

    甄珍;白俊红;陈建勋. 内部研发、外源性研发与企业竞争优势[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78-82.,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6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78-82.,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674.

    分享
  • 王德才;赵曙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83-8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司企业家精神的驱动因素很多,如公司所有制结构、战略管理实践、高管团队特征等,但很少有学者研究制度对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影响。以珠三角高新技术开发区173家高科技企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制度对公司企业家精神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且创业制度中各要素的促进作用不尽相同;创业认知对公司企业家精神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创业规范,影响最小的是创业规制;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越高,创业认知对企业战略更新的影响越明显。

    王德才;赵曙明. 创业制度与公司企业家精神关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83-88.,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6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83-88.,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630.

    分享
  • 陈华;祝琴;喻登科;王方明;周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89-9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90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业环境的营造对于推动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江西省高科技创业环境实际状况,从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过程和创业要素出发,调查总结出高科技企业创业过程中的环境抑制因素,建立创业要素系统动力学成长上限模型,分析环境抑制因素对创业要素的抑制机理,找到导致抑制环路形成的关键点,提出消除这些关键点的对策建议,形成对策基模,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高科技创业企业持续成长。

    陈华;祝琴;喻登科;王方明;周磊. 高科技企业创业环境成长上限分析及解决对策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89-95.,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6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89-95.,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636.

    分享
  • 朱永跃;顾国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96-9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C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战略,对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关键性作用,其有效实施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信任和高效合作。基于协同创新中的校企合作视角,阐述了校企之间信任的重要意义,认为校企合作信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信息、能力、声誉和制度4个方面,并从政府、高校和企业层面提出了提升校企合作信任关系的有效途径。

    朱永跃;顾国庆.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信任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96-98.,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96-98., doi: 10.6049/kjjbydc.201208C051.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谭龙;刘云;杨芳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99-10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促进专利申请量与专利质量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由专利申请大国向专利申请强国转变的关键。专利资助政策是政府鼓励和引导创新主体进行专利申请的重要政策工具。对现行专利资助政策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对7个典型地区专利资助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检验,总结分析了当前专利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通过推进专利资助政策的质量化、精细化和体系化,促进利申请量与质量协调发展。

    谭龙;刘云;杨芳娟. 促进专利申请量与质量协调发展的资助政策改进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99-104.,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5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99-104.,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542.

    分享
  • 高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05-10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90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策指数是政策分析的新尝试,是对区域科技政策内容进行整体判断与分析的一种方法。提出了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指数的计算模型,并对分指数——天津市科技金融政策指数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在津、京、沪、苏、广5省市中,天津市是目前国内科技金融政策内容在整体上最为成熟和完善的地区,并就进一步开展天津科技金融政策工作提出对策性建议。

    高峰;. 基于政策指数的科技政策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05-108.,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4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105-108.,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440.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李林;杨泽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09-1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10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协同创新度是考量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构建一个较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测度和分析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从创新主体协作形式与数量、创新机制保障、创新组织协调程度和知识技术流动程度4个层面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用熵权模糊物元模型,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评价方法。

    李林;杨泽寰. 区域创新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09-114.,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3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109-114.,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361.

    分享
  • 王雪原;王亚男;田红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15-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90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资源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与保障,有效的创新资源管理是企业成功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创新是各种创新资源通过有效交互与匹配,实现创新资源增值、产生新创新成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创新资源存在匹配的矛盾问题,其“不和谐”因素不仅导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也影响企业创新进程。从创新资源自身结构、多维资源作用关系以及资源整体情况3个方面,设计了评价创新资源管理和谐性的指标,可为企业及时发现资源匹配问题,实现有效创新提供科学的方法支持与决策参考。

    王雪原;王亚男;田红娜. 企业创新资源管理“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15-118.,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7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115-118.,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759.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崔永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19-1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90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基础,从边界组织概念出发,对边界组织的结构形式和特征进行了阐述。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层次与知识形态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知识流动障碍,提出了以边界组织为基础的知识流动框架。

    崔永华;. 边界组织与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流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19-123.,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5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119-123.,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513.

    分享
  • 韩伟威;张飞涟;陈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24-1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508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型建设项目中,合适的技术工具能够为项目知识学习能力乃至项目管理效率和实施效果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结合建设项目知识学习的技术特点和要求,从4个方面分析了选择知识地图作为项目团队知识学习有效技术工具的原因。在大型建设项目核心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对具体项目知识地图的编制步骤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概念模型。以某大型施工企业的施工工艺资料库为例,阐述了项目知识地图的实用性和操作流程,并就其局限性提出了改进建议与措施。构建了面向工程变更业务流程的知识地图应用模型,为知识地图的实施与推广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韩伟威;张飞涟;陈赟. 大型建设项目团队知识学习技术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24-129.,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8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124-129.,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865.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胡蓓;朱朴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30-13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9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人才资源过度集聚会产生拥挤,造成人才资源过剩、闲置和产出效益损失,而通过人才个体心理感知的拥挤会降低产业集群人才集聚能力,阻碍产业集群深化发展。从经济学、心理学视角对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拥挤效应及发生机理进行了探讨,就避免人才集聚拥挤、最大化人才资源效益提出了建议。

    胡蓓;朱朴义. 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拥挤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30-134.,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1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130-134.,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154.

    分享
  • 赫连志巍;田惠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35-1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升级,如何衡量现有高管团队胜任特征是否与产业集群升级导向有效匹配成为集群升级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从钻石模型出发,通过总结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对高管团队胜任特征的要求,利用结构方程构建了高管团队胜任特征现状与产业集群升级导向匹配有效性评价模型,最终运用相关系数计算不同指标的权重,提出了衡量匹配有效性程度的量化方法,为高管团队提高与集群升级导向的有效匹配程度、促进和推动集群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赫连志巍;田惠子. 基于产业集群升级导向的高管团队匹配有效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35-142., doi: 10.6049/kjjbydc.20130410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135-142., doi: 10.6049/kjjbydc.2013041010.

    分享
  • 阳立高;贺正楚;韩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43-14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50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是根本。通过对119家湖南省代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351名代表性人才进行调研,以湖南省为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引进与激励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开发经验,对加快人才开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提出了对策。

    阳立高;贺正楚;韩峰.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问题与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43-147.,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5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143-147.,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552.

    分享
  • 甘凯;赵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48-15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8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Karasek动态模型的基础上,将员工学习细分为内化与外化两个阶段。以研发人员为样本,选取107份纵贯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作压力与员工学习之间的互惠关系。结果显示:两者存在互惠因果关系,且工作要求对学习与压力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在学习内化阶段,工作压力带来的差距感能激励员工学习并提升自身能力;在学习外化阶段,员工在习得知识和技能后将重新评估工作要求,认定自己有能力应对压力并采取积极策略。

    甘凯;赵欣. 工作压力与员工学习互惠关系纵贯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48-152.,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8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148-152.,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817.

    分享
  • 综述
  • 王广斌;张雷;刘洪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53-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1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同时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分析了智慧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内涵,重新梳理了对ICT、学科交叉与战略意义的再理解,比较了国内外智慧城市在建设愿景、基础设施、战略规划、政府治理与协同、建设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异同,指出了现阶段理性建设智慧城市的重点。

    王广斌;张雷;刘洪磊. 国内外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02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9):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02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