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0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13-09-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薛桂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20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克彻尔科学进展理论认为,“良好秩序的科学”是将科学的客观性、实在性与决定科学重要性的社会因素融合平衡的结合点,科学家及其共同体的责任是达到这一理想状态的德性基础。然而,当前的科学研究实践却很大程度上处于对“良好秩序”的偏离状态。为了促进科学“良好秩序”的形成,除了加强科学责任之外,还需将责任由科学场域向社会领域拓展,使科学的宏观管理由传统的“统治”模式走向以责任为价值核心的治理模式,为科学“良好秩序”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薛桂波;. 论科学的“良好秩序”及其责任架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5., doi: 10.6049/kjjbydc.20130202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5., doi: 10.6049/kjjbydc.2013020298.

    分享
  • 赵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6-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游走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科学技术,扮演着人与自然关系中介和桥梁的角色。科学是自然品质的人工展现,技术是人精神品质的自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信息传递实现的双向塑造。在和谐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应肩负3个方面的主要责任:准确表达、适度人化,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人为本、平等互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尊重和保护;风险评估、代价权衡,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赵磊;. 科学技术本质的形上解读及责任认定[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6-9.,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2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6-9.,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266.

    分享
  • 何洁;李晓强;周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0-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20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资助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政府引导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开展产学研活动,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工程研究中心是政府引导、高校实施、企业参与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借鉴其成功建设经验,结合我国现状指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政府应发挥桥梁作用而非投资者角色,政府投入应有阶段性特征,应强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作用,企业可通过会员制或项目参与等形式参与创新平台活动;人才培养应该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一起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活动的三大要素。

    何洁;李晓强;周辉. 美国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对我国政府资助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0-13.,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1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0-13.,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129.

    分享
  • 盛亚;周勇;吴义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4-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略创业既是富有创业精神导向的战略管理过程,也是富有战略思维的创业活动。在大量文献梳理基础上,认为战略创业的形成体现出“双元性”的思想。由此,澄清了战略创业概念的研究视角,并总结了战略创业不同层面的构成要素,构建了战略创业行为的重要实现过程。最后对战略创业在概念、构成要素和过程模型方面提出了展望。

    盛亚;周勇;吴义爽. 基于双元性思想的战略创业形成及行为过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4-18.,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3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4-18.,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305.

    分享
  • 胡保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9-2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90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商业模式、知识搜索、创新绩效三者关系模型,并应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173家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商业模式这个新的网络变量通过知识搜索中介作用影响创新绩效的机制。研究发现:商业模式的效率维、新颖维、互补维分别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商业模式的各个维度都对知识搜索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搜索分别在商业模式效率维、新颖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互补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胡保亮;. 商业模式影响创新绩效的机制研究:知识搜索的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9-24.,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6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9-24.,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648.

    分享
  • 许成磊;段万春;谢晖;孙新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25-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3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充分认知创新团队的固有特质,推动创新团队科学全面管理,首先归纳出创新团队主客体要素的特殊层次属性及研究视角的统一需求,而后创造性地引入并融合界面管理及和谐管理,对创新团队主客体界面复杂关联认知途径、创新团队和谐管理界面耦合优化方法及创新团队和谐管理机制构建要点进行系统提炼,给出创新团队和谐管理的概念界定,最后从环境适应机制、自主管理机制、共享沟通机制、资源处置机制和耦合优化机制5个方面提出创新团队和谐管理机制的构建思路,并就机制各组成部分功能、主要内容及部分间作用关系进行系统思考。

    许成磊;段万春;谢晖;孙新乐. 基于界面管理的创新团队和谐管理实现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25-28., doi: 10.6049/kjjbydc.20130310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25-28., doi: 10.6049/kjjbydc.2013031007.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王丹;赵新力;张振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29-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10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提升区域持续竞争优势的政策工具,区域发展平台方法近年来引起了国外创新学者的广泛关注,平台政策已对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旨在通过对国外平台政策研究的全面综述,为国内区域创新理论引入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新路径。

    王丹;赵新力;张振山. 区域创新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从集群转向平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29-33.,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6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29-33.,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612.

    分享
  • 陈浩;项杨雪;陈劲;柳宏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34-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10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欧盟于2008年4月在里斯本战略(Lisbon strategy)框架指导下,成立了欧洲创新工学院(EIT),并在全面贯彻知识三角(knowledge triangle)发展思路中,通过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之间的互动,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协同组织模式——知识和创新共同体(KICs)。经过数年的探索,其已成为至今发展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分析该模式在知识生产管理、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为我国建设区域协同创新联盟提供借鉴。

    陈浩;项杨雪;陈劲;柳宏志. 基于知识三角的区域协同创新联盟探索与实践[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34-38.,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42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34-38.,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422.

    分享
  • 李健;滕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39-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105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从海陆统筹战略视角构建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动态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测度了2000—2010年天津沿海产业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了海洋和陆域两个产业系统的互动关系及演变趋势,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天津海陆产业系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天津市海洋产业系统与陆域产业系统耦合度很高,协同发展状况属于良好耦合协调类型,陆域产业系统发展优于海洋产业系统,到2020年海陆产业系统将步入极度耦合协调阶段,陆域产业系统继续带动海洋产业系统发展。

    李健;滕欣. 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协同效应及发展趋势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39-44.,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5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39-44.,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503.

    分享
  • 程发新;张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45-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了长三角共同市场资源、制造柔性与企业绩效间的理论模型。根据对长三角地区153家中小工业企业的调研,利用Spss 17.0和Amos 7.0软件探索了长三角共同市场资源、制造柔性与企业绩效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长三角中小企业来说,在长三角共同市场形成的条件下,共同市场资源对制造柔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制造柔性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这对企业有效利用长三角共同市场资源,发展企业柔性,提高企业绩效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程发新;张莉. 长三角共同市场资源、制造柔性及企业绩效关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45-50.,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3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45-50.,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303.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黄晓;胡汉辉;吉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51-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2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聚效应和产业关联性促进了产业集群的空间转移,而集群发展与园区建设的耦合关系进一步推动了集群转移进程。基于产业集群升级与产业集群空间转移的耦合关系,从价值链的角度对集群空间转移的两种典型模式进行了比较,并结合苏通科技产业园和苏宿工业园两个案例对转移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空间转移是成熟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政府应该积极依托园区建设,结合地区特点及资源优势,采取恰当的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实现集群转移带动下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地区协同发展。

    黄晓;胡汉辉;吉敏. 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空间转移:模式比较与案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51-55.,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0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51-55.,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024.

    分享
  • 乔军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56-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10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发展生命周期特征,构建了一个分析其金融环境的框架体系,并在此体系中比较分析了美国、芬兰的金融环境是如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美国和芬兰的金融环境建设经验为我国的金融改革提供了参考。其中特别指出,在金融环境中引入公私协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早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乔军华;.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环境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56-60.,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3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56-60., doi: 10.6049/kjjbydc.2012110313.

    分享
  • 胡蓓;田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61-6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访谈,编制了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测量问卷。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索和验证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结构维度。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包括:生产要素集聚效应、网络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集聚效应3个维度,集聚效应测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胡蓓;田楹. 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结构维度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61-65.,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0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61-65.,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078.

    分享
  • 林敏;王毅;吴贵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66-7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其发展路径和模式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提炼出影响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即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分为资源依托型、产业基础依托型、研发能力依托型和混合发展等4种发展模式。根据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四要素水平和状况,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实的发展模式和重点产业选择建议。

    林敏;王毅;吴贵生. 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66-70.,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1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66-70.,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173.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吴维库;孔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71-7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60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搭建“实验室经济”这样一个资本-技术-项目-人才共同融合的平台,不仅有利于从技术到商品的孵化,还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体系、加快可持续发展。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实验室经济”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发展状况,以及该模式对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影响,分析了企业发展实验室经济应具备的条件。从管理角度探讨了如何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从技术到商品的转变,即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经济”管理模式。

    吴维库;孔茗. 产业升级条件下企业“实验室经济”模式发展与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71-76.,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1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71-76.,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174.

    分享
  • 毕先萍;胡珊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77-8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10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机会创造观,将影响两类企业创业的因素概括为技术变迁和制度环境,通过对GEM24个发达国家2001-200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两大因素对两类企业创业的作用机理、有效变量各异。其中,技术变量中的研发有利于新创企业创业,而知识开发能促进成熟企业创业;制度因素中的自由经济制度能推动新创企业创业,而创业扶持条件虽然对新创企业无效,却能抑制成熟企业创业。为此,应针对二者制定差异化创业政策。

    毕先萍;胡珊珊. 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创业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77-80.,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2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77-80.,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297.

    分享
  • 张玉臣;周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81-8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绩效指标,以上海市外资高新技术企业2008-2010年统计数据为样本,借助SPSS11.5软件,运用主成分回归法,分析了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设备仪器原价、减免税总额等与技术创新绩效产出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科技活动人员、科研机构数、科研机构经费支出对技术创新绩效产出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企业规模、科技活动支出对创新绩效有负面影响。最后,总结了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行为特征,并给出了研究结论。

    张玉臣;周洁. 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及其行为特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81-86.,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4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81-86.,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466.

    分享
  • 巩见刚;董小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87-9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30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层支持一直被认为是影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吸收的重要因素,但学者们对作用机制不甚了解。基于此,研究认为,高层支持会显著影响ERP系统优势和组织吸收能力,并通过这两者的中介而影响ERP吸收。

    巩见刚;董小英. 从高层支持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吸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87-91., doi: 10.6049/kjjbydc.20120303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87-91., doi: 10.6049/kjjbydc.2012030365.

    分享
  • 钱海燕;张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92-9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20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国际化超越了从国内竞争延伸到海外竞争的渐进模式,跨越了心理距离的限制,其成立之初就迅速开展国际经营活动。基于企业家视角,对这一特殊的国际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以学习能力和结网能力为代表的企业家能力对天生全球化企业国际扩张行为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企业家创业导向在这一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钱海燕;张骁. 天生全球化企业国际扩张行为特征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企业家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92-96.,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5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92-96.,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533.

    分享
  • 罗长城;王子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97-10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606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建立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平台,形成企业自身良性循环的内部系统至关重要。提出应通过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投入管理,着眼于人才创新积极性、着力于人才激励约束的机制建设。

    罗长城;王子宽. 科技型小微企业内部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97-101.,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6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97-101.,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633.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张泽华;刘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02-10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R&D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政府补贴则是影响企业R&D行为的重要方式。在近年来政府R&D补贴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研究补贴策略以有效促进创新。产业链纵向协调也会影响R&D投入水平,从而影响技术创新。针对上游企业R&D投入的产业链结构,考虑两个技术结构变量的作用,通过构建4个分阶段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各阶段产业链R&D投入的纵向协调机制和不同R&D组织方式下的政府补贴策略。

    张泽华;刘伟. 上游企业R & D投入的纵向协调机制与政府补贴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02-107.,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6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02-107.,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625.

    分享
  • 梁玲玲;陈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08-1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108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世纪末,传统的商业方法与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及硬件日益紧密结合,技术化的商业方法创新逐步成为专利保护的客体。为了鼓励商业领域的创新,美国于1998年率先为商业方法专利敞开了大门,由此引发了商业方法领域的专利竞赛,但是商业方法专利的可专利性、专利质量、专利价值以及创新激励等问题始终存在诸多争议。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上述争议问题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鉴。

    梁玲玲;陈松. 商业方法创新的专利保护:争议与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08-112.,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8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08-112.,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814.

    分享
  • 张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13-1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60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搜集整理1978-2012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时间跨度长、样本数量多的一系列省域产业政策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政策文本数量发展、区域分布、文种类型、发布主体、政策主题等的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湖北省域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发展特点,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张镧;. 基于文本分析法的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演进脉络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13-117.,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4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13-117.,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430.

    分享
  • 张礼国;姚王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18-1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面临诸多约束,高技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优势难以转化成资金优势,融资约束、融资偏好和信贷配给理论对此提供了解释。深入分析来自天津滨海新区的调研数据,希望能够为高技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债务融资困境提供更多证据支持,并有助于寻求系统的解决之道。

    张礼国;姚王信. 高技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债务融资困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18-125.,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6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18-125.,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668.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刘慧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26-1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906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的创新方法,可用于解决创新设计中的矛盾冲突。该方法整合了TRIZ的“矛盾”原理以及基于协商的多阶段方法,用于支持概念设计阶段的冲突问题解决。定义了协同设计环境中的3种冲突类型,描述了各自的分类、检测与解决方法。特别关注第3种类型的冲突解决机制,并且使用基于规则的语言JESS解决冲突,为提高协同概念设计效率与设计方案的创新性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与工具。

    刘慧敏;. 基于知识的概念设计冲突解决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26-127.,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6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26-127., doi: 10.6049/kjjbydc.2012090697.

    分享
  • 石乘齐;党兴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28-1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创新网络演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将知识权力的概念引入创新网络,以其作为研究切入点和线索,整合现有研究,结合网络演化形态和动因两个方面,提出了创新网络演化的综合模型,为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石乘齐;党兴华. 基于知识权力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28-131.,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1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28-131.,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139.

    分享
  • 郝占刚;毛荐其;王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32-13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品研发本质上是不同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产品研发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知识。首先,提出了基于知识来源的产品开发过程模型,对产品研发过程模型各阶段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分析;其次,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构建产品研发显性知识地图的步骤;最后,以汽车研发为例,构建了汽车产品研发显性知识地图。

    郝占刚;毛荐其;王桐. 基于数据挖掘的产品研发显性知识地图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32-136.,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1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32-136.,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127.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张向前;银丽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37-1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2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型人才在国家自主创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分析了两岸四地(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创新型人才战略,发现两岸四地在人才结构、产业、教育、科技等方面互补性较强,通过人才交流、教育合作、科技合作等措施加强两岸四地的创新型人才战略合作,对两岸四地均有益处,最终有利于促进中华区域的自主创新。

    张向前;银丽萍. 两岸四地创新型人才战略合作与中华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37-142.,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0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37-142.,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035.

    分享
  • 孙健;姜兴坤;张春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43-14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的实施,实现了三者的“协同效应”,让三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从理论上阐述了人才、基地、项目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运用加入项目的改进型委托代理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并构造模型。根据模型,从基地和人才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基地应为项目研发和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对人才的激励上应提高项目的提成率,使人才和基地的目标一致,减少信息不对称;人才应该向基地传达一种积极工作的信号,从而使基地愿意提高项目提成率。

    孙健;姜兴坤;张春海.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43-147.,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2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43-147.,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280.

    分享
  • 王磊;张伟;张滨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48-1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0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团队创造力已经成为科技领域主要发展动力和创新模式,是组织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驱动因素。在较系统地分析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的内涵、构成要素、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特征的基础上,从适应融合机制、涌现机制和协同互补机制3个方面,对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形成的整合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指出,在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的形成过程中应综合运用这3种机制,充分实现个体层面和团队层面创造力的有效整合。

    王磊;张伟;张滨楠. 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整合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48-154., doi: 10.6049/kjjbydc.20120804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48-154., doi: 10.6049/kjjbydc.2012080485.

    分享
  • 综述
  • 吴祖光;万迪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55-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10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研发活动的正外部性导致企业研发投入低于社会最优水平,金融市场不完美带来融资约束则使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低于无市场摩擦时的企业最优投入水平。政府资助研发活动是降低外部性和研发成本的重要方式之一。政府研发资助对于私人研发投入具有激励效应或者是挤出效应。政府研发资助强度、资助项目选择方式、信息不对称程度等因素均会影响政府研发资助实施效果。从理论上探讨政府研发资助与研发活动市场进入和退出障碍、风险资本缺失、不同主体合作研发等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上研究如何完善政府研发资助知识共享体系和知识产品的交易机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结构选择模型或者配对等方法,揭示影响政府研发资助实施效果的因素及其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境因素,改善政府研发资助资金使用效率和企业研发活动决策弹性,提高政府研发资助的实施效果。

    吴祖光;万迪昉. 政府研发资助理论、资助效果与评价研究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7):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4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7):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43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