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2-04-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奉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科技投入成果制的诸种形态。分析认为,根据成果完成进度的不同,成果制可以分为完成成果制和部分完成成果制,后者又可以分为公办建制内的部分完成成果制和涵盖公办建制内、外研究主体的部分完成成果制。最后提出了依据学科领域及科技研发活动形态的不同而实施不同形态的成果制的对策建议。

    奉公;. 论科技投入成果制的诸种形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4.,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4.,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1.

    分享
  • 李晓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5-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索洛模型法估算出我国1978-201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动因作简要分析,以考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效率。分析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卓有成效,技术进步效率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其在总产出中的贡献率为32。96%,仅次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劳动投入贡献率高。另外,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适中,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较为适应,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

    李晓宁;. 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效率研究:1978-2000[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5-10.,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5-10.,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2.

    分享
  • 张优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78-2009年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在一定的滞后期,两者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国家应把科技进步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长期政策,通过制度性安排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定合理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优化科技投入的支出结构,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的研发投入体系;改革财政科技投入的运作机制,创新财政研发投入管理机制。

    张优智;. 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1-1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1-1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3.

    分享
  • 陈朝晖;朱雪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7-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商业化背离”现象入手,通过对人性假设与专利价值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了专利动机保护动机、经济动机与战略动机的内容、类型与特点,并结合“契约人”假设,解释专利动机的形成机理。之后,通过对专利动机演化过程的剖析,指出了战略动机对专利行为的影响,提出了不同专利动机驱动的专利决策模式。研究发现:战略价值已经成为衡量专利价值的重要标准,对战略价值的追求也已成为一些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主要目标,战略专利对企业构建基于专利垄断性的竞争优势起着关键作用。

    陈朝晖;朱雪忠. 专利动机演化对商业化决策模式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7-22.,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7-22.,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4.

    分享
  • 左晓利;李慧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23-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梳理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产生背景与建设模式,并从生态工业园的概念、理论基础、建设的主要内容、运行机制与动力机制、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以及生态工业园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工业园的研究,最后对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左晓利;李慧明. 生态工业园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23-27.,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23-27.,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5.

    分享
  • 尹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28-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省部共建实验室可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类。与国家实验室相比,省部共建实验室有其独特的发展定位,布局呈现区域特色。可以通过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不断完善科技评估体系,加强共建项目的过程管理评估,健全科技投入管理机制,优化投入结构等5方面进一步加强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

    尹红;. 我国省部共建实验室的现状、特点与完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28-3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28-3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6.

    分享
  • 韩智勇;赵世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32-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同行评议是目前各国科学基金评审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从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评审专家系统来看,评审专家通过自下而上推荐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1”的评审模式在尽可能保证评审质量的前提下减轻了评审专家的工作量;大量国外专家的参与,既提高了项目评审的质量,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韩智勇;赵世奎. 德国科学基金会评审专家系统分析及借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32-35.,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32-35.,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7.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党亚茹;陈韦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36-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资源配置是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关心的核心问题,而配置规模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根据科技资源发展平稳性的影响因素,设计发展平稳度指数,运用SPSS软件和SA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配置规模发展的平稳性,探讨影响整体发展平稳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科技活动人员发展平稳性水平对资源配置规模平稳性的影响最大。中国各省区不同类型资源发展的平稳性水平不同,且越是均衡发展,就越有利于提升科技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

    党亚茹;陈韦宏. 各省区科技资源配置增长平稳度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36-4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36-4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8.

    分享
  • 甄美荣;杨晶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42-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企业群落、区域创新环境理论发展背景,以及其概念、起源、相关实证研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内企业群落发展影响的研究框架。并提出假设,认为企业群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对区域创新环境与企业群落发展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甄美荣;杨晶照. 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内企业群落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42-4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42-4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09.

    分享
  • 罗豫;朱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47-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一套产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从技术发展基础能力、技术引进能力、消化吸收能力、再创新能力和环境支持能力5个方面,对各区域产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并藉此提出了提高区域产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启示。

    罗豫;朱斌. 区域产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47-53.,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47-53.,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0.

    分享
  • 胡莹;胡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54-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制度创新视角诠释了开放式知识共享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内涵,根据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建设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设想,并给出了平台发展建议。

    胡莹;胡琨. 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54-58.,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54-58.,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1.

    分享
  • 魏琴;舒贵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59-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部大开发10年之后,全国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站在“十二五”新起点上,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启动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加快与外部经济的合作与交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构建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格局已成为客观要求。在系统分析贵州对外开放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构建新时期贵州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魏琴;舒贵辉. 贵州省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59-63.,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59-63.,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2.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杜红亮;任昱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64-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略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和我国应对诸多战略挑战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掌握其发展规律,从概念分析及其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其特征,即战略性、创新性、产品公共性、垄断性、规模性、关联性、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探讨了国家战略支持、科技基础条件、市场发展前景、国际发展环境、制度文化氛围、集群创新能力等对它的影响,归纳了它在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产业化、空间布局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发展模式,阐述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超前部署、官产学研一体化、技术集成创新、领域差别化发展、持续高端化等规律,最后对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我国在战略高技术产业布局上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概括。

    杜红亮;任昱仰. 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64-6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64-6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3.

    分享
  • 吕晓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67-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95-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21个行业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和面板模型设定形式的检验,在变系数和时点固定效应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行业总产值、R&D经费内部支出及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对行业专利申请量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行业专利申请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产业各行业专利申请的长期战略和短期调整措施。

    吕晓蓉;. 中国高技术行业专利申请的长期战略和短期措施[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67-73.,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67-73.,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4.

    分享
  • 曹孜;鲁芳;彭怀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74-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代替实物投入生产运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关键所在。研究了当前产业区域转移背景下,影响湖南、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因素——城镇化水平、工业水平、开放度、市场化水平。通过建立自回归模型和对因素之间协调发展度的测量,发现城镇化和市场化对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工业发展没有充分带动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而开放程度和工业化在拉动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各因素对广东省的拉动幅度和作用速度均强于湖南。

    曹孜;鲁芳;彭怀生. 产业转移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74-79.,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74-79.,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5.

    分享
  • 常玉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80-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新兴海洋产业比例较低,需要进行海洋产业创新。通过建立由海洋科技开发子系统、海洋成果转化子系统、海洋产业系统和市场需求等部分组成的海洋产业创新系统,分析了海洋产业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以期为海洋产业创新政策体系框架提供理论支持。

    常玉苗;. 海洋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80-82.,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80-82.,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6.

    分享
  • 马翠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83-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和依存度系数揭示,我国高耗能产业部门生产对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碳关税征收在减少高耗能产品出口的同时,由于其产业影响力较大,会对其它产业部门的生产产生较大的波及。高耗能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表明,当各个部门的最终需求变化时,其生产将受到较大的影响。碳关税对高耗能产品的征收最终会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波及各个产业部门,进而全面影响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

    马翠萍;. 产业关联视角下的碳关税征收对我国产业经济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83-87.,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83-87.,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7.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吴安波;孙林岩;杨才君;张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88-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制造企业的服务转型及创新体系转型引发了传统制造企业研发观念落后、组织架构不合理、流程效率低、自主研发能力弱、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等研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构建了转型期中国制造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体系,并以研发活动为例,分析了我国制造企业的研发现状,研究了服务型制造下研发活动价值创造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①开展基于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合作研发与研发外包;②以客户需求为研发导向,实施开放式研发战略;③发展客户和供应商参与研发;④依靠有效的研发成本管理、研发项目管理和研发绩效管理提供辅助支持的合作创新模式。

    吴安波;孙林岩;杨才君;张颖. 服务型制造战略下中国制造企业研发活动价值创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88-93.,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88-93.,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8.

    分享
  • 武开;慕静;张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94-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知识螺旋模型为基础,分析企业集群内生创新机理,包括集群内部个体间的知识扩散、个体内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产生知识创新过程,用以揭示集群创新的本质;进一步探讨了集群内生创新的影响机制,包括知识积累、融合的触发机制和动力机制、知识螺旋再开发的实施机制。

    武开;慕静;张亮. 基于知识螺旋的企业集群内生创新与影响机制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94-97.,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94-97.,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19.

    分享
  • 李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98-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业型企业与风险投资合作机制是围绕资本供求关系进行的,体现为双方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策略的博弈。基于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构建不同阶段的博弈模型,并求解博弈双方不同策略下的纳什均衡。博弈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创业型企业或风险投资的任何一个阶段,合作是双方最好的策略选择。

    李武;. 创业型企业与风险投资合作机制的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98-10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98-10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0.

    分享
  • 苏敬勤;刘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02-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外资钢铁企业国际化过程视角探讨了外资钢铁企业的在华战略行为及中国政府和本土钢铁企业的应对策略。把外资钢铁企业国际化战略动因、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以及中国政府和本土钢铁企业的应对视为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通过对米塔尔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化战略的案例研究,在全面把握外资钢铁企业在华扩张战略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国政府和本土钢铁企业的特定战略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本土钢铁企业的对策建议。

    苏敬勤;刘静. 外资钢铁企业在华战略及本土钢铁企业的应对[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02-10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02-10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1.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李华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07-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特点和政策限制等因素决定了文化产业投融资难于其它产业,对文化产业投融资进行引导鼓励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欧美产业发达国家采取了文化产业优惠、国际资本国民待遇、国家投融资基金、金融创新等举措,有效解决了文化产业投融资难的问题。我国银行借贷机制和上市融资机制不适合正处于发展初期的文化产业,国家政策也未对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起到良好引导作用。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必须加以完善,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基础、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李华成;. 欧美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07-112.,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07-112.,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2.

    分享
  • 李阳;许培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13-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Web of Science平台上的SSCI数据库收录的国际科技政策领域权威期刊《科研政策》(《Research Policy》)上刊载的自1974年至今的全部2 213篇文献作为数据样本,利用基于数理统计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并借助Thomson Data Analyzer(TDA)信息分析软件,揭示了国际科技政策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旨在为国内相关研究人员及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并把握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提供参考与借鉴。

    李阳;许培扬. 国际科技政策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13-11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13-11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3.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易加斌;范莉莉;谢冬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17-1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面临异质性的跨文化背景、东道国复杂的政治经济技术环境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母子公司间的合作与竞争共存关系等因素的交互影响,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知识转移的风险更为多样和复杂。通过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理论,推演出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知识转移风险的形成机理和识别维度。从环境维度、母子公司关系维度、知识转移过程维度和知识转移结果维度,对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知识转移中的风险类型进行了识别分析,完整地呈现出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知识转移风险。

    易加斌;范莉莉;谢冬梅. 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知识转移风险识别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17-12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17-12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4.

    分享
  • 陈振娇;赵定涛;魏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22-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作团队中的知识共享是促进团队生产力和维持团队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由于成员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关系冲突不可避免,且对知识共享有负面影响,但关系冲突影响知识共享的中介过程还有待研究。分别从认知学习和人际吸引两个机制出发,探讨关系冲突破坏知识共享的中介机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规避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对6个行业的76个工作团队进行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关系冲突对团队知识共享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团队学习导向和团队凝聚力完全中介了关系冲突对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

    陈振娇;赵定涛;魏昕. 团队关系冲突对知识共享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22-12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22-12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5.

    分享
  • 尚永辉;艾时钟;王凤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27-1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建立了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理论模型,并提出了假设。通过设计关于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调查问卷,利用统计软件SPSS 17。0和结构方程模型统计软件Amos 17。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社区氛围互惠、公平和创新与知识共享行为、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果预期与知识共享行为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尚永辉;艾时钟;王凤艳.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27-132.,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27-132.,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6.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窦鹏辉;陈诗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33-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991-2009年我国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从科技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来看,我国的科技产出均是有效的,但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要高于科技财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②基础研究领域的R&D人员投入、政府资金投入和企业资金投入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绩效的影响较显著,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R&D人员投入是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绩效的核心要素。

    窦鹏辉;陈诗波.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绩效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33-138.,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33-138.,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7.

    分享
  • 崔总合;杨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39-1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方面的文献,并对已有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在创新能力评估4个维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的框架下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相应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方法,以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提供参考。

    崔总合;杨梅.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39-14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39-14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8.

    分享
  • 胡登峰;王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42-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选取指标,构建了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安徽省为例,运用实际数据对2004-2009年安徽省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4-2009年,安徽省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经历了一个迅速上升的过程,在2008年略有波动。

    胡登峰;王巍. 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42-14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42-146.,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29.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马建龙;刘兵;张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47-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区域人才聚集关键影响因素归纳为组织—产业—区域三层次互动所形成的综合环境因素和人才服务—人才市场—人才制度三方构成的人才发展政策因素。对曹妃甸新兴工业区的实证研究表明,综合环境因素对现阶段该区域人才聚集影响显著,而人才发展政策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

    马建龙;刘兵;张培. 新兴工业区人才聚集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47-15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47-15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30.

    分享
  • 王红军;陈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52-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高层次高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分析了其特征与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层次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良好的家庭教育、高等教育与岗位成才培养相结合是我国高层次高技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成长途径,其培养模式是由人才规划环节、生成环节、选拔环节、激励环节、约束环节和流动环节等构成的综合系统。

    王红军;陈劲. 高层次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52-155.,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52-155.,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31.

    分享
  • 综述
  • 单伟;高俊光;张庆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56-1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效的隐性知识流转是企业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社会网络是隐性知识流转的重要途径,而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研究是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首先概述了隐性知识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在对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利用企业知识网络、社会网络分析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社会网络对企业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等近期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提出了现存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单伟;高俊光;张庆普. 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56-16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7): 156-161., doi: 10.3969/j.issn.1001-7348.2012.07.03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