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2-06-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樊洪;王敏;潘岳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80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创业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关系,重点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①在我国背景下,创业投资能否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②创业投资如何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其中,重点考察了创业投资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和管理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投资的确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这种促进作用同时来自创业投资机构对被投资企业的资金支持和管理支持。支持强度越大,越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

    樊洪;王敏;潘岳奇. 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资金支持与管理支持的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4., doi: 10.6049/kjjbydc.20110805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4., doi: 10.6049/kjjbydc.2011080588.

    分享
  • 赵黎明;张玉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5-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研究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合作及融合问题,结合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提出了综合孵化器系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综合孵化器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基于CAS回声模型构建了系统主体行为的基本模式,并阐述了其自适应机制;得出了综合孵化器系统可以通过学习创新、协调多主体间资源分配并涌现进化来实现对环境适应性的结论,为孵化系统的运行构建了理论基础。

    赵黎明;张玉洁. 基于CAS回声模型的综合孵化器系统自适应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5-8.,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6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5-8.,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636.

    分享
  • 谢祥;汝鹏;苏竣;李建强;智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9-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风电市场的发展为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分析了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对该产业所采用的技术创新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结为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3种模式。基于此创新模式分类,绘制了我国主要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演变路线图,总结了技术创新模式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并指出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只有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更多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抓住发展机遇,走出困境,做大做强。

    谢祥;汝鹏;苏竣;李建强;智强. 基于技术创新模式的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9-13.,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3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9-13.,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346.

    分享
  • 张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4-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9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5-2009年我国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实证测评了各行业在2005-2009年间研发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效率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但技术效率变化的作用并不明显。“十一五”期间我国制定的诸多鼓励装备制造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市场化进程加速这两个因素共同推动了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我国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在2005-2009间的年均研发创新效率的增长指数存在差异,从年均研发创新效率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两个维度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位列第一,而金属制品业排在最后。

    张赟;. 我国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效率的动态分析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4-19.,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0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4-19.,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043.

    分享
  • 李湘玲;余吉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20-2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5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林业科技体系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缺乏、科技体制不健全和机制不灵活等原因,造成科研成果供需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等现状。在经济转型期,林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林农、林企、科研院校和科技服务机构之间的桥梁,通过重构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模式,实现信息搜集与传递、科技转化规模化、科技成果市场化、推广体系多元化和协调等多项功能的建设,有效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同时要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落实相关财政和税收政策,创新技术推广模式,进一步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使其成为“科技兴林”的有效载体。

    李湘玲;余吉安. 林业专业合作社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20-24.,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5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20-24.,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592.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周宏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25-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主题,中部崛起战略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梳理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与实施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中部崛起所面临的新的发展主题: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工业化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分工。面向新的发展主题,从发展过程、发展内容、发展重点、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和资源配置方式6个方面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内涵。

    周宏亮;. 新时代背景下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内涵[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25-28.,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6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25-28.,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686.

    分享
  • 王雪原;王宏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29-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创新平台在经历初步发展后,进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阶段。传统的平台管理研究一方面因缺乏有效依据,导致提出的建议可信度差;另一方面因缺乏对研究成果实践指导作用的分析,难以为平台管理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区域创新活动主体对创新平台提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平台发展的动因,并以此确定平台的基本功能;基于对平台功能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从平台功能定位与战略调整、平台布局、协同模式与机制等方面,设计了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框架,旨在为区域创新平台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王雪原;王宏起. 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框架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29-33.,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0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29-33.,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025.

    分享
  • 梁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34-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90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欠发达地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具有显著的耗散结构特征,其运行实质是一个不断趋向系统有序形态,并由低级有序形态向高级有序形态逐步演进的过程。依据耗散理论,在对欠发达地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内部熵增、〖JP〗非平衡状态和协同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模型,并明确其相应的耗散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熵减”机制、非线性机制和涨落机制。

    梁中;. 基于耗散理论的欠发达地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34-39.,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4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34-39.,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475.

    分享
  • 陶晓红;曹元坤;齐亚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40-4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21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空间计量的角度出发,考察了2000―2009年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动态演化趋势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融合的效应。研究发现,电子信息产业呈现“高集聚、低相关”的空间分布特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程度在逐年提高,而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演化趋势;我国省际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非随机空间集聚效应和条件趋同效应,趋同速度的不一致将导致经济呈现块状分布;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先表现出集聚效应后表现出扩散效应,过大与过小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都不利于经济增长,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只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融合的促进作用。

    陶晓红;曹元坤;齐亚伟. 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融合的空间计量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40-45., doi: 10.6049/kjjbydc.20120210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40-45., doi: 10.6049/kjjbydc.2012021056.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刘红玉;彭福扬;吴传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46-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308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产业自身逻辑演变以及社会型塑互动的结果,它以既有产业基础、资源要素禀赋等为前提,在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与社会调控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在萌芽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依赖于政府的宏观引导;在形成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依赖于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规律的联动作用;在成熟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内生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因而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刘红玉;彭福扬;吴传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理与成长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46-49.,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89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46-49.,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899.

    分享
  • 陆立军;赵永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50-5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竞争前技术”的创新带动集群内竞争性技术的研发,以产业共性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群专有技术创新,是实现集群技术升级的新路径和研究集群技术创新的新视角。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厘清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内涵、动力机制及其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机理与路径,认为政府主导型“官产学研”联盟是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最佳模式,并得出若干政策启示。

    陆立军;赵永刚. 基于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视阈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50-53.,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50-53.,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123.

    分享
  • 张丹宁;唐晓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54-6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企业集群是产业网络诸多形态中的一种,根据“网络密度”和“大企业单复性”的判别标准,可以将大企业集群的结构类型划分为:松散单寡头型、紧密单寡头型、松散多寡头型和紧密多寡头型。这4种结构之间存在着“正向一体化”和“反向一体化”的演进路径。

    张丹宁;唐晓华. 产业网络视角下大企业集群结构与演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54-67.,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0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54-67.,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061.

    分享
  • 刘开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62-6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微观组织文化,它是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新的产品和服务都发端于新的创意,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是整个社会经济产业链的高端产业链,是最具活力和魅力的朝阳产业。通过对企业文化概念和作用的研究,分析了文化创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探讨了商业文化和文化价值的实现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以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刘开云;. 企业文化理念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62-64.,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0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62-64.,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058.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李晓娣;杨清明;刘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65-6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群企业是产业集群的载体,主导型集群企业在产业集群的特定环境下实现国际化成长,同时也是自身主观愿望和客观能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导型集群企业在集群经济中的主导性、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相互依赖性,以及与国际市场之间建立的强关系为其国际化成长提供了特殊条件。由于具备了特殊的能力,使其国际化具有不同的成长机制。通过研究主导型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特殊机制及促进其国际化成长的对策,以期为主导型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提供理论指导。

    李晓娣;杨清明;刘强. 主导型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65-68.,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39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65-68.,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399.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王卫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68-6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40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及其风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预警管理理论,提出了由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的信息、组织和咨询三大系统组成的预警管理职能体系,依次阐述了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各子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指出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的信息、组织和咨询三大子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

    王卫东;.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及其运行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68-61., doi: 10.6049/kjjbydc.20110403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68-61., doi: 10.6049/kjjbydc.2011040367.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甄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69-7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开展外源性研发的前提条件是,围绕特定产品或技术形成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资源互补的社会网络。企业可调用的网络资源越多,其外源性研发的绩效就越好。政企间的网络联系会影响企业可调用的网络资源,进而影响企业外源性研发的绩效。利用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外源性研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以及政企间网络联系对此关系的调节作用。将政企间网络联系纳入企业社会网络特征的研究边界,揭示了政企间网络联系对我国企业外源性研发绩效的影响作用及影响机理。

    甄珍;. 外源性研发与企业绩效:政企间网络联系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69-74.,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4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69-74.,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451.

    分享
  • 常香云;朱慧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75-7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406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成考虑成本和碳排放,利用优化决策方法,构建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模型,结合英国建筑用钢铁回收再制造示例,详细分析不同政策场景下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的异同,重点分析了碳税、碳排放限额等碳排放约束政策对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政策能显著影响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但碳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对于推动企业选择低碳再制造技术的引导作用不明显。碳限额政策可以较好地引导企业选择低碳排放的制造/再制造技术,但需要设置合理的企业碳排放限额。

    常香云;朱慧赟. 碳排放约束下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75-78., doi: 10.6049/kjjbydc.20110406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75-78., doi: 10.6049/kjjbydc.2011040644.

    分享
  • 马北玲;游达明;胡小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79-8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知识视角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智力资本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智力资本的3个关键因素对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而智力资本的不同维度对突破性创新具有不同的驱动作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关系资本3个因素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其中关系资本对突破性创新影响最大。研究结论可为企业有效实施智力资本积累,进而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战略提供决策和借鉴。

    马北玲;游达明;胡小清. 智力资本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79-83.,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5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79-83.,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582.

    分享
  • 杨静;江青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84-8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306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的消失,进行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获胜的决定性因素。以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活动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技术创新的过程或资源要素视角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创新投入、创新倾向、创新动力和创新产出4个方面。然后根据指标体系设定直接模型、间接模型两个研究框架,发现自主创新与竞争优势的演化路径。最后以浙江省制造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模型进行验证,提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杨静;江青虎.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84-89.,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6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84-89.,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692.

    分享
  • 杨皎平;刘馨阳;任海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90-9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群的嵌入性对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基于沟通交流和关系锁定的视角,建立了嵌入性对技术创新双向影响的数学模型;然后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验证了嵌入性对技术创新的倒U型影响规律;最后结合台州市缝制设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

    杨皎平;刘馨阳;任海芝. 集群嵌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双向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90-95.,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4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90-95.,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430.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何声贵;陈洪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96-9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903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的新兴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对发展机理和规律认识不清,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困扰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剖析了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日本的钢铁产业以及韩国的半导体产业等新兴优势产业的发展战略,在借鉴各国政府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扶持策略。

    何声贵;陈洪转. 政府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国际借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96-99.,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3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96-99.,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331.

    分享
  • 朱春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00-10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20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科研人才既承担着高水平的研发任务,同时也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力军。我国高校存在科研人才结构不合理、教学与科研关联度不高、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水平不高等问题。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高校应该在人才评价体制和机制、人才激励体制和机制、人才流动体制和机制等方面推进科研人才管理制度创新。

    朱春燕;. 高校研发人才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00-102.,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2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00-102.,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254.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邓华;曾国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03-10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创新指数》等著名的评价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指标发现:世界上20个主要创新型国家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亚洲部分区域;我国还不属于创新型国家,离核心创新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相比核心创新国家,我国的R&D投入总量和强度不足,社会创新效率偏低,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创新人才储备不足,教育和培训较差。除这些硬指标外,在创新制度、市场成熟度和商业环境等创新环境的软指标方面也亟待改善。

    邓华;曾国屏. 创新型国家评价指标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03-106.,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3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03-106.,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333.

    分享
  • 傅为忠;韩成艳;刘登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07-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好合芜蚌试验区,提升安徽省创新能力,将对全省及其它各市起到很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雷达图法和SPSS软件构建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以合芜蚌试验区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其与其它10个省市进行了比较。通过模型得出实证结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傅为忠;韩成艳;刘登峰.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建设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07-111.,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0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07-111.,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026.

    分享
  • 张小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12-1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30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创业环境与创业效果评价的必要性,设计了创业环境与创业效果评价的创业平台、创业效果、创业氛围、创业支持4个变量,构建了创业环境与创业效果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运用SPSS与LISR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运算。研究发现,创业平台与创业氛围正相关,创业平台与创业支持正相关,创业效果与创业氛围正相关,创业效果与创业支持正相关。

    张小晖;. 创业环境与创业效果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12-115., doi: 10.6049/kjjbydc.20120309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12-115., doi: 10.6049/kjjbydc.2012030912.

    分享
  • 段豫龙;邢李志;关峻;包江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16-1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20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政效能是党和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外在表现形式。党政机关的行政效能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基于改进的平衡计分卡理论,同时结合模糊评价方法构建模糊平衡计分卡模型,通过两个层次综合评价得出综合评价值,并依照最大隶属度原则评判政府的行政效能。

    段豫龙;邢李志;关峻;包江山. 基于模糊平衡积分卡模型的行政效能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16-121.,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3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16-121.,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334.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孔凡柱;赵莉;罗瑾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22-1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作创新与知识创新皆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用知识创新基本原理分析合作创新运作机理的研究并不多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合作创新的知识内涵,分析了知识创新过程要素与合作创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合作创新知识螺旋模型,并指出了其运作机制。

    孔凡柱;赵莉;罗瑾琏. 基于SECI模型的合作创新知识运作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22-125.,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4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22-125.,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468.

    分享
  • 徐升华;李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26-1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90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校企)知识转移的情景因素、存在的渠道以及模式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6类情景因素、22个转移渠道和3种模式,并尝试构建 “情景-渠道-模式”的校企知识转移模式的选择路径,以及存在其中的“情景-渠道”、“渠道-模式”二级映射关系,以此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校企知识转移过程是一个多渠道、多模式并存的复杂过程,为解开校企知识转移的模式“黑箱”,更好地为分析校企知识转移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徐升华;李山. 校企知识转移的情境、渠道与模式选择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26-132.,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3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26-132.,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335.

    分享
  • 宁东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33-13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408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知识吸收能力构成维度的研究现状,在Zahra和George关于知识吸收能力维度能力划分的基础上,构造了知识吸收能力构成维度的组成要素,利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分析了维度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潜在吸收能力对现实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而且其对应用能力的影响程度大于对转化能力的影响程度。

    宁东玲;. 知识吸收能力构成维度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33-136., doi: 10.6049/kjjbydc.201104080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33-136., doi: 10.6049/kjjbydc.2011040809.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韩平;曹洁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37-1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60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Katz的理论,验证不同层级管理者管理技能的结构比重和影响管理技能的人口统计变量。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研究所需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不管是在基层、中层还是高层管理者中,技术技能所占的比重均是最大的,其次是人际技能;管理者的技术、人际和概念技能会随着管理层级的上升而提高;不同的年龄、性别、管理经验和教育在管理技能中存在显著差异。

    韩平;曹洁琼. 高科技中小企业不同层级管理者管理技能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37-141., doi: 10.6049/kjjbydc.20110602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37-141., doi: 10.6049/kjjbydc.2011060265.

    分享
  • 李映红;黄晓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42-14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关于企业家成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因素或外部环境,但事实上企业家成长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以235家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成长的影响因素有6个,可以整合到同一分析框架下;绝大多数企业家受到5-6个因子的影响;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成长的最显著因子是个体特质。

    李映红;黄晓晔.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成长的多维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42-146.,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4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42-146.,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411.

    分享
  • 李远明;谭世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47-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50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文献计量的频次统计原理,分析了某高校“十一五”期间科研人员发文概况,并从作者共现视角入手,对科研人员合作发文的网络结构进行了深度分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组件、密度及中心性等整体网分析指标对其校科研人员合作的紧密程度、团队合作的基本结构、学术科研团队的数量及团队成员的构成进行了揭示,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可视化展示。

    李远明;谭世明. 高校科研团队的识别与网络分析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47-150.,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09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47-150., doi: 10.6049/kjjbydc.2011050094.

    分享
  • 综述
  • 张海燕;袁新敏;沈玉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51-1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30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险投资是推动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风险投资从筹资、投资和退出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规律。梳理了风险投资空间分布、空间决策和空间效果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并对进一步开展风险投资空间行为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目前我国开展风险投资空间行为研究需要突破的重点。

    张海燕;袁新敏;沈玉芳. 风险投资空间行为研究动态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51-155.,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9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51-155.,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973.

    分享
  • 李霞;刘国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56-16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308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高校科研创新型团队行为模式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对于规范团队成员行为,提升团队创新能力,实现团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剖析国内外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行为模式理论的研究现状,比较评价了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以指导高校科研团队建设。〖JP〗

    李霞;刘国新.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1): 156-161.,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8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11): 156-161., doi: 10.6049/kjjbydc.201103085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