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1-05-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李柏洲;孙立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市场作为要素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以构成技术市场的技术交易中介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市场的相关研究成果,定义了技术市场运行效率这一概念,构建了以创新系统为分析层面的技术市场运行理论模型,分析了以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为框架的技术市场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以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为终极指标,实证分析了技术市场运行效率,论证了以技术市场运行作为投入与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产出的关系,从而得到了关于我国技术市场运行效率现实情况的相关结论。

    李柏洲;孙立梅;. 我国技术市场运行效率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5..

    分享
  • 王然;邓伟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高技术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不同来源的研发投入与不同渠道的技术溢出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企业和政府研发投入的分工协作,而金融机构贷款的贡献度十分微弱。在技术溢出效应方面,国内外技术贸易对自主创新绩效的作用并不显著;FDI的竞争效应降低了对内资企业的创新激励,但会通过示范效应、研发外溢以及科技人员流动促进其创新活动。

    王然;邓伟根;. 研发投入来源、技术溢出渠道与自主创新绩效——基于高技术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6-9..

    分享
  • 蒋同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无标度网络成长机制的研究,证明了科技园区创新网络是一类典型的无标度网络,并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网络特征,同时构建了适合研究科技园区创新网络演化的无标度网络模型。

    蒋同明;. 无标度网络视角下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9-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9-12..

    分享
  • 张格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险投资运作包括3个行为主体,即投资人、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由于3个行为主体追求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且掌握的信息不同,构成了双重委托代理关系。风险投资家向投资人筹集资本是风险资本循环的起点,因此,风险投资机构的治理机制是决定风险资本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风险投资业,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有限合伙制及基于该制度创新性的契约安排为核心的治理机制,这对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而言,无疑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张格亮;. 创新性契约安排与风险投资机构治理机制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3-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3-16..

    分享
  • 王文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信用风险管理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管理科技信用,是综合了信用管理、科技管理、风险管理等的一门交叉学科。科技信用风险管理对于规范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行为、维护良好的科研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包含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基于这一体系,建立了一个关于管理过程的研究框架。

    王文寅;. 科技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7-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7-20..

    分享
  • 李云梅;黄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盟的五大要素,即环境因素、共同愿景、合作模式、利益分配以及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校企联盟模型。该模型显示出校企合作的原因是双方存在知识势差,知识势差随着校企知识转移的不同阶段而改变,在校企联盟要素的作用下最终形成知识循环流动,从而形成战略联盟。最后,结合武钢—武科大校企联盟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李云梅;黄祥;. 基于知识转移的校企联盟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21-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21-24..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卜茂亮;展晶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2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改变着生产方式与经济的结构,进而影响着我国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通过使用我国1995—2007年的省级数据,采用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等方法,实证研究了信息化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讨论其对于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分析表明:在发达的东部地区,信息化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欠发达地区,推动作用尚不明显。具体讨论了上述差异的可能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卜茂亮;展晶达;. 信息化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25-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25-30..

    分享
  • 张乐勤;许信旺;曹先河;荣慧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是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内容,国内外对此观点不一。以秋浦河为例,以2007年为基准,采用国家林业局发布的"LY/T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评估其上游生态服务价值为48556.77万元。基于"外部性理论"提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应本着因地制宜原则,视生态服务的空间差异而定。补偿的上限为外部经济性行为的全部,即生态服务价值的全部(48556.77万元),补偿的下限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主导效应因子的价值,即直接使下游受益的水源涵养及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22192.31万元)。

    张乐勤;许信旺;曹先河;荣慧芳;. 小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31-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31-35..

    分享
  • 张湖林;黄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3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武汉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改革试验区,建设低碳武汉是国家赋予武汉的历史使命。在分析武汉工农业及居民碳排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低碳武汉的低碳经济政府-企业线和低碳生活政府-社区-家庭线的双线模式。

    张湖林;黄继;. 武汉市建设低碳城市的环境及双线模式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36-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36-40..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高长元;王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4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是网络经济时代下的新型组织模式,其准入退出机制通过约束成员的进入与退出来有效保障集群内环境。在分析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具备形成耗散结构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形成耗散结构的演化模型,设计了基于耗散结构的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准入退出机制,从而推动集群不断地从一个耗散结构跃升到新的耗散结构,促使集群稳步有序地成长。

    高长元;王京;. 基于耗散结构的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准入退出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41-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41-45..

    分享
  • 陆立军;于斌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4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技术路线图的定义、分类、步骤、方法等进行文献回顾,提炼出技术路线图制定的思维方式,然后以浙江纺织工业为例,运用技术路线图思维尝试提出浙江纺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思路:以强化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为基础,围绕"市场—产业—技术"这条主线,在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对产业链的双向驱动下,提出浙江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陆立军;于斌斌;. 基于技术路线图思维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浙江纺织工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46-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46-53..

    分享
  • 魏明;李婷;尹丽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产业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结合我国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现状,从环境维度、技术内容维度以及生命周期维度,构建了信息产业技术分析模型。基于不同维度信息产业技术的分析结果,结合战略评价理念,提出了信息产业技术准备战略、信息产业技术研发战略、信息产业技术应用战略以及信息产业技术发展战略评价,并对每一具体战略进行细分,构成了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发展战略体系,该体系对信息产业技术的优化及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魏明;李婷;尹丽英;. 基于技术分析模型的信息产业技术发展战略体系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53-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53-56..

    分享
  • 齐晓辉;李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完善有效的动力机制是促进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在分析了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用系统的观点构建了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三元协同动力机制分析模型,并以此为分析工具,提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准政府主导的动力机制模式的理论依据。

    齐晓辉;李强;. 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问题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57-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57-61..

    分享
  • 陈文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6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探讨了低碳农业的具体实现形式,提出了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结论表明,以国家财政和社会捐助为资金来源,建立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风险补偿基金,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研发和提供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企业,激励金融机构向购置低碳农业生产作业设备的经营单位和农户提供低息贷款,是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有效金融途径。

    陈文晴;. 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62-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62-64..

    分享
  • 费智;符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风电资源丰富,大力发展风电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能源发展战略。目前,我国风电已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概述我国风电发展现状、发展前景以及世界风电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风电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未来风电发展对策和发展方向。

    费智;符平;. 我国风电发展的态势分析与对策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65-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65-68..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吴清;刘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继制造业全球重组和转移之后,以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等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服务业转移蓬勃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趋势,而研发外包是目前外包领域中新兴的形式。以往的研究认为,研发活动是企业的核心流程,外包的市场交易费用高,传统交易费用理论难以解释研发外包的发展。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借助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上分析研发外包活动存在的合理性,指出网络信息技术有效提高研发活动交易效率是决定企业外包决策的重要因素。

    吴清;刘嘉;. 企业研发外包中的交易效率与决策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69-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69-71..

    分享
  • 田世海;商战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7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通过对高技术虚拟企业组织演进机理的研究,建立了高技术虚拟企业组织演进负熵模型,定量分析了其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稳定性,解释了组织演进的内在机理和路径,以期为高技术虚拟企业进行组织结构的选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田世海;商战胜;. 高技术虚拟企业组织演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72-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72-76..

    分享
  • 陈浩义;王文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是对创新信息的利用开发过程,基于不同的信息生态位,企业具有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分析企业信息生态位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信息生态位的技术创新能力构成模型,最后探讨了企业信息生态位到技术创新能力的传导机理。

    陈浩义;王文彦;. 基于信息生态位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76-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76-79..

    分享
  • 宋旭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8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信息技术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了基于资源基础观的理论框架。研究结果表明,仅有信息技术并不能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但企业通过提高信息技术能力而获得无形的、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商业等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信息技术能力需要信息技术成熟度来展现,资源基础观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通过应用同样的信息技术而能够优胜于其它企业。

    宋旭琴;. 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80-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80-84..

    分享
  • 盛永祥;田立新;马少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8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实经济中,产学研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协调模式具有多样性。基于随机信息的角度构建了产学研主体总的收益函数,围绕该函数中的个别震荡与系统振荡的随机变量,以及协调参数与竞争参数对产学研中高校和研究所的信息决策的协调模式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在个别振荡与系统振荡比重极大的情形下,高校和研究所只根据自己个别振荡的信息进行研发业务的分权模式都是有效率的;在个别振荡与系统振荡比重极小的情形下,高校和研究所的协调模式取决于高校和研究所的关系是互补的还是竞争的;当个别振荡与系统振荡相等时,高校和研究所应该采取混合模式,以何种信息为主取决于高校和研究所在产学研中的关系是互补的还是竞争的。

    盛永祥;田立新;马少辉;. 基于企业主体的产学研信息决策协调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85-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85-88..

    分享
  • 王士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8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所引起的资金需求扩大化与有限的资金供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现实经济环境和现有国家金融政策、财税法规的条件下,创建了化解这一矛盾的融资政策新体系,探寻了适应技术创新企业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特点的融资新方法,并针对当前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政策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王士伟;. 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及融资政策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88-9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88-91..

    分享
  • 杜伟;张亮子;谢获宝;刘波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企业的角度探讨了顾客资产的内涵、特点、影响因素和顾客价值的塑造过程,以及顾客资产和顾客价值塑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以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电子信息技术业,顾客资产和顾客价值塑造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顾客价值塑造强度越高,则企业绩效越好。此研究结论对高科技行业企业的营销战略及财务战略优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杜伟;张亮子;谢获宝;刘波罗;. 顾客价值塑造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电子信息技术业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92-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92-95..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吴煦;逯笑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9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法律因其专业性强,运用了较多的技术性规范,而忽视了其价值性规范,导致多数科技法律无法真正实施。只有在科技立法的法律目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的体系和逻辑结构中,将技术规范和价值规范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技立法的指导、评价、预测与制裁功能。

    吴煦;逯笑微;. 基于价值判断的科技立法技术规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95-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95-98..

    分享
  • 李玮;盛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专利制度为例对中日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国的专利制度由于在历史背景、历史演进、政策取向、法律条文方面存在差异性,因而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不同。我国正处于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创新路径演化的过程中,应借鉴日本经验,从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取向、创新网络的特点、加强研发投入与实施国际化战略几方面进行制度改进,促进知识产权政策对创新的激励效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李玮;盛亚;. 中日专利制度的历史演进和政策取向比较与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99-1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99-103..

    分享
  • 吴昌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03-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利竞赛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在专利竞赛中,披露研发知识是落后厂商常用的策略性行为,其目的通常是延长竞赛时间,为其追赶领先厂商提供机会。落后厂商的知识披露策略能够降低领先厂商在专利竞赛中获胜的概率,并迫使领先厂商与落后厂商进行合作研发。我国企业的研发力量尽管在某些技术领域比国外大型企业弱,但可采取知识披露策略,迫使国外厂商与我国企业进行合作创新。

    吴昌南;. 知识披露策略:专利竞赛中的厂商策略性行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03-1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03-107..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童纪新;陈继兴;蔡元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08-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回顾了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文献,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为基础,根据江苏科技统计年鉴,从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方面构建了科技创新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对江苏省各城市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江苏省城市科技创新效率呈苏南、苏中、苏北三级阶梯分布。分析了各市科技发展中的弱点,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童纪新;陈继兴;蔡元成;.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08-1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08-110..

    分享
  • 王瑛;赵谦;曹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简单多数原则引入专家动态权数,与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相结合,构建E-BP科技奖励综合评价智能模型。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型减少了传统科技奖励评价方法中受专家主观因素和模糊随机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

    王瑛;赵谦;曹玮;. 基于E-BP神经网络的科技奖励评价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11-1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11-114..

    分享
  • 胡新;惠调艳;梁思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15-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分析各地区"两化融合"的社会环境基础,构建了较为客观的"两化融合"社会环境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2008年各省"两化融合"社会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明确了陕西在全国两化融合进程中的地位及差距。结果表明,陕西处于两化融合第三梯队,与第一梯队相比,在信息设施基础建设、信息产业发展规模及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发展上,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入分析了陕西两化融合的动因,指出陕西应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利用信息化加快资源的深度转化,推动装备制造业再创辉煌,带动新兴产业迅速起步。

    胡新;惠调艳;梁思妤;. 基于社会环境视角的区域“两化融合”评价研究——以陕西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15-1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15-120..

    分享
  • 陈一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21-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前提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问题,建立了综合评价方法。设计了基于供应链知识共享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评价了供应链知识共享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和供应链知识共享成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并对评价结果综合分析,以判断企业实施供应链知识共享以后核心竞争力是否得到提升。

    陈一鸣;. 基于供应链知识共享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21-1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21-125..

    分享
  • 金勇进;雷怀英;吴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25-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在测算公众科学素养时一直沿用国际通用的测算方法,即从3个维度测定达标率,3个维度都达标的被测试者才认为具备基本公众科学素养。该测算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①科学素养水平层次划分不够细致,提供信息太少。②测算方法缺乏内在的灵活性。从弥补现有方法缺陷出发,提出了新的测算方法,其特点体现在:①将科学素养的测算比例改为科学素养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提取了被调查者在问卷中体现的所有信息;②为克服原有测算方法层次划分过于绝对与单调的缺陷,新的测算方法将科学素养水平划分为4个不同的层次,即不具备科学素养、初步具备科学素养、基本具备科学素养、完全具备科学素养4个层次;③区分不同题目的难易程度。

    金勇进;雷怀英;吴潇;. 公众科学素养测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25-1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25-129..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刘泽双;李婧;熊义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30-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我国R&D经费支出结构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运用协整方法对样本期内的数据(1995-2008年)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对R&D经费支出结构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变动进行分析,然后对样本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结果表明:R&D经费支出结构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刘泽双;李婧;熊义杰;. R&D经费支出结构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协整检验——基于1995—2008年的数据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30-1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30-136..

    分享
  • 李鹏飞;鲁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37-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方互惠决定论为研究理论依据,从创业团队成员个体和创业团队内部环境两个层面探讨创业团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探讨了成员人格特质、团队成员关系、创业团队文化、创业团队特征与创业团队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的关系。理论研究得出结论:成员人格特质、成员关系、创业团队文化、创业团队特征都正向影响创业团队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

    李鹏飞;鲁虹;. 基于三方互惠决定论的创业团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模型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37-1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37-140..

    分享
  • 张敏;陈万明;刘晓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41-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向角色的中小企业虚拟人才管理打破了原有人才管理以人为管理单位的特点,突出以角色为最小管理单位,将社会人才与企业人才进行细分,利用弥漫式管理特点,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危机问题。在角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角色的定义,着重利用知识结构和工作流程等多种方法,将企业人才细分为众多角色。然后采用蚁群算法通过企业任务分配,形成以角色联盟为基础的虚拟人才。并尝试性地提出中小企业虚拟人才管理方式,建立中小企业虚拟人才库,从而达到扩大中小企业人才规模和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

    张敏;陈万明;刘晓杨;. 面向角色的中小企业虚拟人才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41-1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41-146..

    分享
  • 王招治;苏晓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47-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影响企业绩效的各种因素中,企业家能力是最为核心的内容。现有研究普遍认为,高校衍生企业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衍生企业,其从高校获取的一系列战略资源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但对于企业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正向促进作用鲜有触及。从衍生企业与资源继承、企业家能力与绩效等相关理论视角入手,以我国3家典型高校上市公司为对比案例,分析验证企业家能力在高校衍生企业资源—绩效关系中的核心地位。

    王招治;苏晓华;. 高校衍生企业的企业家能力、资源基础与企业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47-1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47-151..

    分享
  • 张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52-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让全社会真正注重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和作用,并营造有利于企业经营者成长和能力提升的机制与社会环境,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论述了企业经营者能力的现状以及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与论证;最后,从环境、体制和制度建设以及企业经营者本身出发,提出了企业经营者能力提升的对策。

    张宏;. 企业经营者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52-1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52-155..

    分享
  • 综述
  • 胡曲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56-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有效管理,而环境绩效评价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发达国家在环境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务方面成果丰硕,很多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陆续提出了一些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及政策建议,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绩效评价的规范化及可计量化发展。我国学者也在相关研究领域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有关建立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胡曲应;. 环境绩效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0): 156-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0): 156-1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