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1-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孟宪飞;郑永平;吴荫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近5年国家科技奖励总体情况,着重分析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奖情况,阐述了国家科技奖励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指引作用,并对其作用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

    孟宪飞;郑永平;吴荫芳;. 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情况看我国科技创新之路[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4..

    分享
  • 王孟钧;郭乃正;程庆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急需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介绍了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模式以及取得的初步建设成效。

    王孟钧;郭乃正;程庆辉;.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5-7..

    分享
  • 刘国亮;范云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终端定制是运营商与终端厂商之间的创新合作模式,是未来3G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合作定制的成功取决于双方共同投入的努力,存在双边道德风险问题。基于合作研发与推广的终端定制模式,在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设计了运营商与终端厂商的双边激励模型,探讨了各自期望效用最大化条件下终端厂商的分成比例的最优决策,得出分成比例的动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区间。

    刘国亮;范云翠;. 基于合作研发与推广的运营商与终端厂商的双边激励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8-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8-11..

    分享
  • 吴建祖;王潇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D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在简要说明了传统的贴现现金流(DCF)方法其NPV指标在R&D投资决策中的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了R&D中的成长期权价值,指出在进行R&D投资决策时,必须同时考虑项目所创造的未来成长机会的价值,进而构建了基于成长期权的R&D投资决策的分析框架,并分析了项目中成长期权价值的驱动因素,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R&D投资决策的理论分析平台。

    吴建祖;王潇耿;. 基于成长期权的R&D投资决策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2-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2-14..

    分享
  • 张永胜;刘新梅;张蕊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品创新战略导向对R&D/市场界面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得出如下结论:产品创新市场导向对于R&D/市场界面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技术战略导向对于R&D/市场界面及R&D/市场界面管理水平也有着正向促进作用。最后总结了上述结论的管理学意义,进而针对我国企业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张永胜;刘新梅;张蕊莉;. 产品创新战略导向与R&D/市场界面关系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5-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5-19..

    分享
  • 唐润;王慧敏;牛文娟;梁慧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日趋严重的水资源冲突,提出把综合集成研讨厅理论应用到流域水资源管理中,构建了流域水资源管理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理论体系及其框架,分析了流域水资源管理综合集成研讨厅的运行流程。

    唐润;王慧敏;牛文娟;梁慧文;. 流域水资源管理综合集成研讨厅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20-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20-23..

    分享
  • 王艳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详细介绍了传统一元性组织模式及突破性创新项目的二元性组织模式,分析发现二元性组织模式与传统一元性组织模式一样,在资源获取、能力获得、激励机制和评价指标等方面保留了一元性的特点,仍存在对于突破性创新项目管理的局限性,进而提出了二元性组织的改进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项目负责人制的突破性创新管理模型。该模型在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资源获取、技术能力获得、市场能力获得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具有二元性的特征,解决了传统组织中项目管理模式一元性的不足。

    王艳秋;. 突破性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24-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24-27..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王宗赐;韩伯棠;李新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入了区域知识能力概念,从熵理论出发,通过导入Theil不均衡指数,在国内各地区区域知识能力不均衡的定量评价上作了有益的探索。选取了京津冀地区作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在区域知识能力方面一股独大,占绝对优势,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知识能力仍然很不均衡,近5年来不均衡程度保持稳定,没有改变。最后,针对这一问题,为缩小京津冀地区区域知识能力不均衡程度,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王宗赐;韩伯棠;李新波;. 基于熵理论的区域知识能力不均衡度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28-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28-30..

    分享
  • 曹广喜;陈理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考虑创新能力累积效应和FDI时滞性的基础上,利用1993—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FDI对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市圈和东北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FDI对珠三角都市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但对长三角都市圈和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不是很显著;FDI对中国不同都市圈的不同程度的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具有显著差异。

    曹广喜;陈理飞;. FDI对中国都市圈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31-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31-36..

    分享
  • 邹纲明;汤亚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个省的科技研究与发展指标客观地反映了该省的科技状况,分析和研究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政府适时调整科技投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基于近7年广东主要科技指标变化情况,探讨了广东在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取得的成绩。

    邹纲明;汤亚非;. 基于科技指标分析的广东科技竞争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37-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37-40..

    分享
  • 李晓娣;田也壮;方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国公司R&D投资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R&D资源的一种投资活动。其在华R&D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组织、政府及区域创新环境的作用表现出来的。

    李晓娣;田也壮;方冲;.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41-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41-44..

    分享
  • 王崇梅;毛荐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基于"脱钩"理论和3R原则,探讨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理论因子;从生态效率的角度,结合"脱钩"理论,分析了烟台生态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王崇梅;毛荐其;. “脱钩”理论在烟台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45-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45-48..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周权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首先结合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新时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深入分析、归纳中国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背景动因与约束条件;接着,从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企业家创新以及体制改革等角度探讨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

    周权雄;.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背景条件与动力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49-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49-52..

    分享
  • 郑季良;陈卫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耗能产业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特点使之成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被关注的重点。提出了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协同发展的3种模式以及组织形式。

    郑季良;陈卫萍;. 论高耗能产业群在循环经济中的协同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53-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53-56..

    分享
  • 綦良群;刘淑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存在共性,同时还存在势差,这种共性和势差就导致了知识溢出的必然性。从高新技术产业知识溢出特点及装备制造业吸收能力等方面,系统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对装备制造业知识溢出过程的机理,深入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知识溢出的传导途径及其溢出效应。

    綦良群;刘淑华;. 高新技术产业对装备制造业知识溢出过程的机理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57-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57-61..

    分享
  • 汪丽;汪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平衡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形态,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动态计量模型研究跨期时间序列下的技术创新对产业不平衡发展的影响,并基于统计分析给出结论。

    汪丽;汪玉;. 中国产业不平衡发展中的技术创新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62-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62-65..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谢科范;刘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经济学中的SCP范式是产业组织应用问题研究的经典范式和规范分析框架。通过借鉴该范式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而提出"结构(Structure)—功能(Function)—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范式,并在研究SFCP范式相关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上汽通用五菱进行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该范式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的理论价值和应用空间。

    谢科范;刘骅;.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SFCP范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66-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66-69..

    分享
  • 王珊珊;邢东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7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集群具有资源共享和知识溢出的特征。从集群的"高溢出"环境特征入手,分析了集群"高溢出"与企业创新合作的互动关系;运用博弈论建模分析集群"高溢出"环境下企业创新合作的均衡条件,并将知识产权保护系数引入博弈模型;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合作均衡条件和溢出水平的影响,进而得出集群企业创新合作的演变规律。

    王珊珊;邢东兵;. “高溢出”环境下集群企业创新合作的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70-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70-73..

    分享
  • 冯忠垒;陈圻;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事前许可条件下的两阶段R&D竞争模型,研究事前被许可企业对自主创新作出的投资决策。研究表明,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均衡投资随其在事前许可前技术水平的降低单调递增,而预期价值随其在事前许可前技术水平的降低单调递减;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的均衡投资及预期价值均随资金机会成本的增加单调递减,且资金机会成本越小,上述变化越显著。

    冯忠垒;陈圻;. 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基于技术基础和资金机会成本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74-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74-76..

    分享
  • 黄文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心能力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如何识别核心能力等方面。而对核心能力测度方面问题的探索,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非常不足。通过对企业核心能力本质的透视,并结合层次分析法提出了科学的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采集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对我国能源类上市公司核心能力进行了测度和评价。

    黄文锋;. 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方法探讨及应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77-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77-80..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李哲;刘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标准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产业技术发展的创新平台、技术锁定和控制市场的工具以及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作为产业技术政策工具,技术标准的优点在于可灵活掌握对产业(产品)的干预方式、精确作用于特定产品以及在研发和市场准入方面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建议以自主创新为基础、标准联盟为依托、高新技术为重点、统筹协调为保障,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我国产业技术政策中的作用。

    李哲;刘彦;. 技术标准的产业技术政策工具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81-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81-84..

    分享
  • 湛江;彭福扬;姚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8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化技术创新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的支持,针对当前我国创新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生态化的创新法律体系的观点,并分析其构建的法理基础。生态化的创新法律体系主要由理念结构、体系结构和具体制度3个层面建构而成,其中国家创新战略、政府激励机制、市场激励机制以及风险规避机制属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湛江;彭福扬;姚静;. 生态化的创新法律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85-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85-88..

    分享
  • 牛君;韩民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8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度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的专利行为。通过分析我国近些年来政府对企业的R&D补贴和企业的专利行为,提出了政府在实施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政府在实施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中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牛君;韩民春;. R&D补贴、专利行为与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89-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89-92..

    分享
  • 马虎兆;栾明;贾蓓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多元化的数据实证分析目前天津市企业知识产权的现状。研究发现:近年来企业知识产权发展较快,但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不足,总体看来还处于初级和启蒙阶段。最后,提出了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针对性建议。

    马虎兆;栾明;贾蓓妮;. 天津市企业知识产权现状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93-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93-96..

    分享
  • 孙卫东;William J.Lawrence;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中国凭借产业集群获得了巨大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产量大、劳动密集和生产成本低,其明显缺点是生产效率低、污染严重、附加值低。这些缺点为国外愈演愈烈的对中国反倾销及其它指责提供了口实。中美有各自的优势,两者的合作,将不仅能够促进中国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而且将大大缓解中美间的贸易摩擦。

    孙卫东;William J.Lawrence;. 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分析——基于中国产业集群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97-1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97-100..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胡晓瑾;解学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0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入分析当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把协同能力有机地结合到评价指标体系当中,构建出了更为合理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知识创造和获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区域技术创新经济绩效5个方面,选取了27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并给出了实证检验该体系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胡晓瑾;解学梅;. 基于协同理念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01-1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01-104..

    分享
  • 刘国新;闫俊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政策、社会环境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却被现有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所忽略。以GEM模型为基础,将政府政策、社会环境二因素作为"因素对Ⅳ"——环境加入GEM模型中,构建出GEMS模型因素对,并对各因素分别设定二级评价指标,确定了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GEMS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刘国新;闫俊周;. 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S模型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05-1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05-108..

    分享
  • 李虎;樊宏;区健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09-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92—2006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对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分别对R&D资本存量、企业规模、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和体制的弹性系数依次为0.754、0.334、0.298和0.165,R&D资本存量对科技创新绩效的贡献最大。但是,只有企业规模才是影响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直接原因,其它因素通过企业规模作为传导变量,形成规模经济来发挥作用,目前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状况。

    李虎;樊宏;区健芬;.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与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09-1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09-112..

    分享
  • 凌兰兰;朱卫东;吴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13-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的信誉管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誉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依托单位在基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依托单位的信誉进行了界定,采集了能够测度依托单位信誉的信息,据此构建了依托单位的信誉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托单位信誉管理打下基础。

    凌兰兰;朱卫东;吴勇;. 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信誉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13-1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13-115..

    分享
  • 陈颖;高长春;张科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活力、竞争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在综述全球创意经济竞争力指数体系研究(包括Florida的3Ts指数、欧洲创意指数、全球创意指数、香港创意指数、台湾创意绩效指标系统和上海城市创意指数)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创意经济发展的特点,构建了浙江省创意指数的基本框架,并通过分析促进创意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提出了产业政策决策的建议。

    陈颖;高长春;张科静;. 浙江省创意指数及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16-1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16-119..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曹霞;喻登科;刘希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界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支撑体系及其耦合互动的内涵,从科技成果投入产出、信息导入传播、知识交流共享、人才流动、无形资产运营、公共技术平台支持六大方面,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与支撑体系耦合互动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互动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曹霞;喻登科;刘希宋;.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与支撑体系的耦合互动模式与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20-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20-123..

    分享
  • 黄志启;张光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比较专利引用、技术许可和出版引证等不同的关于创新扩散和知识溢出的指示器与测量方法,评估它们在创新知识扩散溢出测量过程中的作用、偏误和缺陷。研究表明,特定的指示器和测量方法在创新知识扩散溢出的不同阶段其作用各不相同,由于搜集、获取及分析某些数据的困难,专利引用、技术许可和出版引证等方法都不能完全捕捉创新知识扩散溢出,使测量工作陷入困境。

    黄志启;张光辉;. 论创新扩散和知识溢出的测量指示器——专利引用、技术许可和出版引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24-1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24-126..

    分享
  • 宋李俊;杨洁;周康渠;杨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27-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满足企业对产品创新知识管理与设计支持的要求,提出了协同产品创新中的客户知识集成模式;定义了协同产品创新中的客户知识及客户知识库,并对基于协调理论的知识共享、协同产品创新中的客户知识引擎、基于客户知识集成的创新度评估等集成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摩托车车架创新设计的实现,验证了协同产品创新过程中客户知识集成模式的有效性。

    宋李俊;杨洁;周康渠;杨育;. 基于协调理论的协同产品创新客户知识集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27-1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27-131..

    分享
  • 朱瑜;王雁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珠三角企业为调查对象,对知识管理战略、企业核心能力及组织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化知识管理战略对核心能力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个人化知识管理战略对企业核心能力中的资源控制和组织绩效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核心能力在知识管理战略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朱瑜;王雁飞;. 知识管理战略、企业核心能力与组织绩效的互动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32-1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32-135..

    分享
  • 戴勇;范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36-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企业知识资源的配置问题,认为企业知识资源具有分布式结构和互补性特点,需要系统地研究各种类型的知识在企业发展中所占的比例、层次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为进一步克服知识资源系统优化过程中遇到的测度困难及模糊程度高的障碍,设计了三参数知识资源区间规划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人类思维的模糊性和计算模型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戴勇;范明;. 企业知识资源配置与区间规划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36-1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36-139..

    分享
  • 路红;凌文辁;吴宇驹;黄丹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40-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量化分析角度出发,选取了2000年到2005年间发表于核心期刊的524篇相关文献,以著者同引分析勾勒出相应的学科地图,揭示了当前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现状。结果显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五大研究群体包括:心理契约研究群体,工作绩效研究群体,公平理论研究群体,组织承诺研究群体,以及其它各方向的研究群体。

    路红;凌文辁;吴宇驹;黄丹丹;. 基于著者同引分析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知识地图绘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40-1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40-144..

    分享
  • 刘国亮;王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45-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平台发展过程中的3个方面的动态均衡问题(平台参与人的利益动态均衡、平台规模与学术质量的动态均衡、网络平台与传统纸质期刊的动态均衡),构造出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平台的动态均衡理论模型,采用管理博弈分析、辩证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思路,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刘国亮;王东;.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模式的动态均衡理论模型与形成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45-1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45-149..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杜旌;徐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5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创新经济的到来,团队工作方式日益增多,团队创新氛围成为影响个人创新的主要外界因素。介绍了团队创新氛围的研究背景,详细讨论了创新想法和创新绩效所对应的不同团队创新氛围结构,概括总结了团队创新氛围水平、强度和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最后探讨了团队创新氛围的未来研究方向。

    杜旌;徐珏;. 团队创新氛围:以团队水平促进个人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50-1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50-152..

    分享
  • 吴文华;赵行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53-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能力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标准,而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因此,提升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界定交易型领导风格、变革型领导风格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两种领导风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从而提出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领导风格,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

    吴文华;赵行斌;. 领导风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53-1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53-156..

    分享
  • 综述
  • 张思磊;施建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国内外对如何测量技术创新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然而技术创新评价是企业技术创新一个重要的管理工具,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平衡记分卡,进而建立一个以平衡记分卡为评价工具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

    张思磊;施建军;.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文献综述及概念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57-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 157-1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