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7卷, 第18期 
刊出日期:2010-09-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吴海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生态是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的土壤,它制约着人们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制约着国家的科学政策和科研体制,给科学突破、科学创新以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文化因素是影响提升中国科学原创力的主要障碍之一。原创文化同原创活动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关系,它是从观念、价值、传统层面上提升科学原创能力的基础。努力培育原创文化,对于提升我国科学原创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吴海江;. “原创文化”:科学原创力的文化生态基础[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4..

    分享
  • 娄成武;张露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公共决策模式的转变,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势在必行。有序的公众参与是实现科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和保障。但我国传统的体制和政治文化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缺失、公众参与能力的缺乏等诸多现实障碍阻碍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因此,我国应该采取转变决策理念、建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体系、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等措施,努力推进公众参与科技决策。

    娄成武;张露萍;. 我国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现实障碍及对策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5-8..

    分享
  • 高常水;潘海生;许正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1990-2007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投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随着财政科技投入的逐年上升,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基于此,探讨了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并不明显的原因,提出了促进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常水;潘海生;许正中;. 我国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新探——基于科技投入的视角(1990-2007)[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9-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9-12..

    分享
  • 熊伟;奉小斌;张群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组织学习视角探讨了持续改进和渐进式创新的内涵与联系,将持续改进、渐进式创新和组织学习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为交互作用观、终极目标观和学习能力观3种观点,并探讨了3种观点的演进机理;最后应用学习能力观的思想,提出一个基于组织学习的持续改进与渐进式创新能力提升框架模型。

    熊伟;奉小斌;张群祥;. 持续改进与渐进式创新整合:基于组织学习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3-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3-16..

    分享
  • 罗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7-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当前许多城市推动自主创新、营造创新型创业环境的需要,以全新的角度对城市创新型创业环境的要素构成及要素间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创业主体的表现形态及创业系统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创新型创业环境的设计要领和结构化模型。

    罗山;. 城市创新型创业环境结构分析与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7-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7-21..

    分享
  • 李长玲;纪雪梅;支岭;白如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科学学研究现状,对2001—2005年和2006—2009年两个阶段科学学主要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提取关键词。首先对高频词进行统计,分析科学学研究热点;其次,通过绘制两个阶段的共词网络并进行主成分展示,分析两个阶段科学学研究的主题;最后,对两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和主题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科学学是一门随时代进步而发展的科学,并且其理论和方法正处于不断完善中。

    李长玲;纪雪梅;支岭;白如江;. 2001-2009年我国科学学研究进展——基于关键词的统计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22-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22-27..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刘满凤;唐厚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2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到专利并不完全包含创新知识,将创新知识分为可测度知识和不可测度知识,基于生产函数构建了空间Durbin计量模型,并将知识溢出效应按照空间邻接矩阵的阶数进行分解,研究了空间知识溢出效应随着空间距离增大而变化的特点。通过对我国省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首先,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存在,知识溢出超越了行政区域的地理边界,溢出到邻近区域且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次,在三阶空间邻接矩阵下,知识溢出效应最为显著;再次,知识溢出具有空间局限性,但知识溢出效应并不完全随着空间邻接矩阵阶数的增大而严格递减,而是先增大后减小,知识溢出效应存在一个最优溢出距离。

    刘满凤;唐厚兴;. 基于空间Durbin模型的区域知识溢出效应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28-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28-33..

    分享
  • 肖玮;林承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型城市建设不能忽视城市功能建设,城市功能的完备程度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创新融资、创新人才、创新成本和创新水平,从而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层次。现代城市功能面临着从传统保障型向创新型的转变。传统制造业城市的一般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功能建设均相对滞后。因此,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应该高度关注基本功建设,选择合理路径,优化城市功能。

    肖玮;林承亮;. 城市功能优化与传统制造业城市的创新转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34-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34-37..

    分享
  • 李继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范围内将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大都会带。腹地是经济中心城市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珠江大都会带与其腹地的联系是整个经济区域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中的广武经济走廊正是珠江大都会带腹地拓展的北向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对泛珠三角经济区经济和地理条件的分析,珠江大都会带北向经济腹地应在广武经济走廊轴线上拓展:韶关轴线—衡郴轴线—长沙—株洲—湘潭轴线—岳阳轴线—武昌轴线。广武经济走廊将成为珠江大都会带进一步联通和整合华中经济的战略通道。最后,提出了广武经济走廊的经济整合发展战略。

    李继东;. 论广武经济走廊拓展与整合战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38-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38-41..

    分享
  • 傅正华;张耘;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定位不明确、创新体系结构不合理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国际创新枢纽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开放型、国际化的区域创新体系。

    傅正华;张耘;. 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42-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42-45..

    分享
  • 董晔;安尼瓦尔·阿木提;付金存;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进步应注重民生服务导向。通过构建衡量新疆科技进步水平和民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衡量科技进步水平与民生发展水平的变量进行了数据浓缩,并通过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1996-2008年新疆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科技进步是民生发展的格兰杰成因,反之,民生发展不是科技进步的格兰杰成因。以上结果表明,新疆科技进步对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新疆民生发展对科技进步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为促进民生发展,新疆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民生科技发展。

    董晔;安尼瓦尔·阿木提;付金存;. 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新疆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46-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46-49..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马有才;赵映超;杨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的形成基础,定性阐述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之间的推动与拉动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探讨了两者互动发展的主反馈回路及其运行机制,从而揭示了这两者之间互动、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

    马有才;赵映超;杨洋;.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发展——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50-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50-53..

    分享
  • 赵广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和要求,阐述了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优势,从4个方面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企业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的构架,有利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升。

    赵广华;. 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53-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53-56..

    分享
  • 谭江涛;何伟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57-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理论框架对产业集群现象解释的局限性,建构了基于组织试验、产业集群租金和产业集群触发的理论分析框架;重新定义了产业集群租金的概念,将产业集群租金划分为集群内单个企业租金、基于集群内企业间的集聚租金、外生于产业集群的地理租金;通过建立分工水平、分工信息、组织试验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集群触发理论的相关假设,并通过集群演化模型进行了理论证明。

    谭江涛;何伟军;. 试论组织试验、集群租金积累与产业集群的触发——对产业集群触发机制的新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57-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57-62..

    分享
  • 张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品牌,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基于历年《世界品牌500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和《全球品牌价值百强》等排行榜的统计数据,对2004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品牌国际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但是与世界著名品牌相比,本土制造业的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都相对较小。

    张鹏;. 制造业品牌国际化发展现状的统计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63-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63-65..

    分享
  • 王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国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业投资在促进产业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综合商社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及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几点启示。日本综合商社模式可以作为现阶段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借鉴,要加强银行和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循序渐进发展创业投资。

    王鹏;. 日本综合商社模式分析及其对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66-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66-69..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孙立梅;张逸昕;庄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7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创新系统环境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从创新系统的主题层面、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层面,以及从宏观环境和任务环境层面,构建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系统各子环境关系和结构空间模型。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各层面所包含的影响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因素,分析了创新系统环境各层面的相互作用机理。

    孙立梅;张逸昕;庄严;.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创新系统环境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70-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70-73..

    分享
  • 庞艳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要实现持续成长,就必须坚持持续创新。以20多年来通过持续创新获得持续成长的海尔集团为案例,构建了以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为内容的核心体系及以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等为内容的支撑体系,阐明了持续创新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其成长机制、协同机制、内生机制等企业持续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为企业成长管理提供了思路。

    庞艳桃;. 企业持续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研究——以海尔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74-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74-76..

    分享
  • 王小磊;杨育;邢青松;赵小华;曾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77-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CCPI)是产品设计领域的一种新型创新方式,客户深度参与产品创新设计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影响CCPI绩效的关键因素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的特征,结合调研访谈方法,提出并构建了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集;然后,针对CCPI绩效影响因素众多难于指导实践的问题,利用FCA方法进行分析,得到CCPI绩效的核心影响因素;最后,对核心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为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优化创新过程提供了理论指导。

    王小磊;杨育;邢青松;赵小华;曾强;. 基于FCA方法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77-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77-82..

    分享
  • 曹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8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建设企业培训系统为背景,针对当前网络学习资源的特点,基于国际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的SCORM标准,构建了一个面向内容对象的网络学习资源管理模型,有效地解决,网络学习资源标准化的问题,以满足学习资源在不同企业培训系统间的共享与重用。

    曹伟;. 基于SCORM标准的企业网络学习资源管理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83-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83-85..

    分享
  • 张红红;葛冬玲;相吉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8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科技接受模型和创新采用理论,构建了消费者创新采用意愿研究模型,并以3G手机为例,通过国内6大城市313份有效样本,利用相关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信息来源、消费者创新性与创新采用意愿显著正相关;认知有用性、产品的兼容性和可观察性对创新采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认知易用性与采用意愿无显著相关性,为个体消费者采用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

    张红红;葛冬玲;相吉利;. 基于TAM模型的创新科技产品采用意愿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86-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86-90..

    分享
  • 李杰群;赵庆;李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9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海外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提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需要整合的是文化力而非文化,并且通过模型论证了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实施集团文化力整合的可行性。阐明了海外并购过程中企业集团应谋求多元文化产生的力在方向上的一致,而非在文化本身上对其要素的一致性要求;海外并购过程中集团文化力可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地整合起来,集团公司应注重创造这一条件。

    李杰群;赵庆;李京;. 中国企业集团海外并购中文化力整合的可行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91-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91-95..

    分享
  • 李玉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96-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电网的现状,探讨了电网安全管理引入风险理论的必要性;在分析电网安全风险的产生、传递和演变机理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电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相关法律体系的构筑、电网安全的统一管理、电网安全风险应急机制的建立和电力企业素质的提高,并提出了电网安全的科学管理建议。

    李玉龙;. 基于风险理论的电网安全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96-9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96-99..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池仁勇;赵玮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0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政策是保护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强大的市场竞争中予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剖析了我国几个主要城市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情况,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了其政策尺度,对6个城市的科技创新政策作出了评价。

    池仁勇;赵玮妮;.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比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00-1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00-103..

    分享
  • 肖光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循环经济是一种比传统经济更为安全有效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体的耦合行为是体系内部经济实体之间根据相互依存度而建立有效经济联系的理性行为。设计了一个理论模型,从耦合效益的角度探讨了循环经济体耦合行为的有效激励模式及约束条件,为深入进行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肖光进;. 耦合效益约束下循环经济体耦合行为的激励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04-1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04-107..

    分享
  • 黄德春;郭弘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08-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三角地区跨界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介绍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阐明了跨界水污染中生态补偿机制的应用机理。结合长三角地区跨界水污染现状及特征,提出了由源头水土涵养补偿机制和临界水域双向补偿机制两部分组成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方案,并分析了该机制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黄德春;郭弘翔;. 长三角地区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08-1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08-110..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印超;钱省三;周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知识服务业的大背景下,研究了知识服务业中知识生产及其产能问题。在探讨了知识生产的概念并从3个不同角度对知识生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知识生产产能的基本概念,指出了知识服务业产能区别于传统制造业产能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知识生产企业产能的因素,并给出其影响因素鱼骨图。

    印超;钱省三;周园;. 知识服务业中知识生产的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11-1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11-114..

    分享
  • 黄利萍;李朝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15-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共享是企业有效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协同企业降低知识创新的成本和提高企业收益具有重要影响。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协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共享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动态复制方程和复制相位图,分析了影响协同企业实施知识共享策略的因素,并结合模型探讨了协同知识创新中知识共享的前提条件,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黄利萍;李朝明;.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15-1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15-118..

    分享
  • 侯俊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19-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取代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成为财富增长的新引擎。获取和利用更多的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而成功的知识转移就是其关键。在分析汾酒股份的核心知识和外围知识的基础上,构建了该企业的知识网络流程,并分析了影响汾酒企业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即知识本身、知识转移主体和知识转移媒介及情境。最后,提出了促进企业知识转移、增加企业知识存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侯俊骏;. 企业的知识转移探析——以汾酒股份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19-12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19-122..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田红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推动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在明确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测度模型。依据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的内涵,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实现了对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效能测度,并应用SPSS统计工具对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创新体系效能进行实证研究。

    田红娜;.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测度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23-1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23-127..

    分享
  • 傅为忠;章莉;黄艳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27-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区域自主创新,大力培育各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安徽自主创新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比较分析,为如何进一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

    傅为忠;章莉;黄艳华;. 安徽自主创新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27-1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27-132..

    分享
  • 倪芝青;沈悦林;龚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3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科学评价"十一五"规划目标值的阶段实现程度,以杭州为例,选取《杭州"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强市规划)》和《杭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规划纲要》目标中可量化的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对杭州市"十一五"科技规划目标实现度进行测算评价。结果显示:在此期间,杭州专利产出成效显著,人才资源投入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企业投入相对滞后,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实现度低,目标实现度总体态势良好。

    倪芝青;沈悦林;龚勤;. “十一五”科技规划目标实现度评价——以杭州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33-1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33-135..

    分享
  • 林继志;张向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36-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教学研究型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所应遵循的各种原则,结合教学研究型高校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定量、非定量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定量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与检验,以期为构建教学研究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林继志;张向前;. 教学研究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理论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36-1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36-140..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朱苏丽;龙立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41-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不同组织文化导向影响研发人员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结合现有理论与实践状况的分析,构建了组织文化导向、积极情感与创新行为的中介假设模型,其中员工的积极情感是中介变量。通过对72家我国境内组织的823名研发人员的实证研究发现:市场结果导向本身并不能直接促发人的创新行为,积极情感在其中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企业奉行创新学习导向,能够促进创新行为的增长,其中员工的积极情感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效应。最后,得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

    朱苏丽;龙立荣;. 组织文化导向对研发人员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积极情感为中介变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41-1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41-144..

    分享
  • 牛冲槐;郭英坤;赵秀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45-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Logistic模型,研究了科研团队动态演化过程中高层次科技型人才的增长率变化趋势与该团队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高层次科技型人才的增长率变化随着自身规模扩大呈现倒U形,转折点发生在规模扩展到团队所能承载的极限规模的一半时;团队演化呈现出能力不足型团队、能力发展双向指向团队、发展不足型团队3个阶段。

    牛冲槐;郭英坤;赵秀花;. 科技型人才增长Logistic模型下的科研团队演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45-1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45-149..

    分享
  • 王养成;赵飞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49-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以影响个人发展的三大商数(IQ、EQ、AQ)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内涵的界定,在分析了3Q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关系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市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调研数据,构建出了基于3Q的四维度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

    王养成;赵飞娟;. 基于3Q的四维度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49-1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49-153..

    分享
  • 刘海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54-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687位在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影响,而利益追逐对创业意向无显著影响;环境因素的引入对预测个体创业意向有增量效度,能够在个体特质水平之外解释个体创业意向的变异;背景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创业大赛对创业意向没有显著影响。

    刘海鹰;. 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54-1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54-156..

    分享
  • 综述
  • 宋琦;韩伯棠;李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产业创新集聚现象的关注产生了创新集群理论。从创新集群的概念界定与内涵特征、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拓扑结构与演进机理等方面,论述了国内外创新集群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宋琦;韩伯棠;李燕;. 创新集群理论研究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 157-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8): 157-1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