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7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10-09-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王兴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仿生创新产生的背景,界定了基于满足人类需求的仿生创新的内涵,探讨了仿生创新的协同进化、相似功能类比、生物法则隐喻、同构映射转换以及联系启迪等内在机理,提出了仿生创新的六大原则,建立了仿生创新策略模型,并从技术产品、系统方法以及管理三大角度讨论了仿生创新应遵循的策略途径。

    王兴元;. 仿生创新机理、原则及策略途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5..

    分享
  • 谢莉娇;徐善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向公众的公共科技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且多主体参与,与科学传播和普及密切相关,以公众的科技需求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促进社会科学发展为目标的科技服务。面向公众的公共科技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后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其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具有改善"民生"、增长"民智"、推进"民富",实现"民主"的社会价值。

    谢莉娇;徐善衍;. 面向公众的公共科技服务及其价值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6-9..

    分享
  • 刘敏;徐凯;田增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对我国226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的R&D资源和技术保护机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部R&D资源能够促进突变性创新;外部R&D资源能够促进渐进性创新;技术保护机制对突变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并且技术保护机制在外部R&D资源和渐进性创新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需要根据所拥有的R&D资源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以便在各个创新层面都取得良好的收益。并且,我国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技术保护机制对利用外部R&D资源促进渐进性创新的重要性。

    刘敏;徐凯;田增瑞;. 不同R&D资源对技术创新新颖性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0-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0-14..

    分享
  • 陈庭强;王冀宁;夏瑞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学研技术联盟是企业进行结构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上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是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理论与实践接轨、理论再创新的战略措施。从博弈论角度,建立了政府宏观调控下企业和高校间技术联盟的多成员博弈模型,探究企业技术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科研费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难题的解决途径。结论表明:产学研技术联盟的良性发展需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三方相互协作,更需要三方不断完善技术联盟的发展机制。

    陈庭强;王冀宁;夏瑞卿;. 不对称信息下产学研技术联盟中科技转化与创新的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5-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5-19..

    分享
  • 谭飞燕;刘辉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众多模式中,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这一新兴的投资方式正逐渐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介绍了目前我国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的3种主要形式,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决定企业该种直接投资规模与形式的基本要素是企业本身对技术的吸收与整合能力。同时,分阶段探讨了企业的技术整合程度对该种投资企业所预期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谭飞燕;刘辉煌;. 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形式与效应机制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9-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9-21..

    分享
  • 范轶琳;吴晓波;顾淑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快速增长下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加大、就业压力、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对现有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创新实现农村地区包容性发展已成为政策要点。这需要在厘清包容性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到农业和农村产业集群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已有的农业和农村产业集群创新系统进行重构,从而实现包容性、可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

    范轶琳;吴晓波;顾淑林;. 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农村创新系统重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22-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22-24..

    分享
  • 袁健红;魏少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欧美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了避免我国大飞机项目技术出局的研究模型。从技术出局的视角对我国大飞机项目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航空工业现有的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和产业配套能力,以及国家主导的技术学习投资、技术创新等战略为大飞机项目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袁健红;魏少玲;. 基于技术出局视角的中国大飞机项目发展前景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25-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25-28..

    分享
  • 尹贻林;杜亚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的大量相关文献指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经历了从管理学范式到经济学范式的转变。深入分析了研究范式转变的动力,认为这一转变是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求的;具体介绍了两大研究范式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二者是相互补充的,共同实现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有效改善。经分析认为,现阶段改善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重要着力点应该是公共项目管理制度层面的调整和优化,亦即项目治理理论在公共项目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总的来看,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际上就是一个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过程,两大范式的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尹贻林;杜亚灵;.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一个研究范式转变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29-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29-34..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陶晓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D创新资源投入和产出效率是反映区域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尺度。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各个地区的R&D投入和产出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各个地区的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为了对我国各个地区的R&D投入和产出水平进行分析,引入指标对各个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形成投入产出二维表。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区域的5年投入产出数据进行趋势发展分析,结合区域现状和发展对区域合理配置资源投入和提高产出效率提出建议。

    陶晓懿;. 区域R&D资源投入和产出差异聚类及趋势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35-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35-39..

    分享
  • 韩宝龙;李琳;刘昱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理论上探讨了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提出了有关地理邻近性和区域创新绩效关系的3个假设。以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为对象,通过建立半对数回归模型,作了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验证了地理邻近性对高新区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效应,这种正的影响效应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特征。现阶段我国高新区尚不存在过度地理邻近对区域创新的抑制效应。

    韩宝龙;李琳;刘昱含;. 地理邻近性对高新区创新绩效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40-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40-43..

    分享
  • 孙庆;王宏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地分析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政府主导、政产学研合作和企业主导的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旨在为我国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参考及借鉴。

    孙庆;王宏起;.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44-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44-47..

    分享
  • 胡树华;邓恒进;杨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介绍中部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立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在阐述基于"四三结构"的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最后从3个层面提出了落实总体思路的建议,即成立创新发展推进组织,实施包括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产业创新联盟、园区创新服务体系在内的"四大"示范工程,以及完善包括基金、财税、人才、金融、信息在内的"五大"支撑体系。

    胡树华;邓恒进;杨洁;. 基于“四三结构”的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47-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47-50..

    分享
  • 吴献金;陈卓;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99—2007年的科技资源要素数据,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从投入产出视角对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泛珠三角区域R&D经费内部支出的边际弹性较大,而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人员全时当量缺乏弹性。应加大R&D经费内部支出的投入,同时注意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人员的合理配置,避免配置的无效率。

    吴献金;陈卓;. 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51-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51-54..

    分享
  • 陈德敏;张瑞;宋福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改革与创新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改革综合配套试验区,重庆市以科技促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实践和探索对全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了重庆市统筹城乡科技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科技改革与创新的总体思路,归纳总结了重庆市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的重点任务,最后提出了实现以科技促统筹城乡的保障措施。

    陈德敏;张瑞;宋福忠;. 重庆市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55-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55-58..

    分享
  • 林莉;谢富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资源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形成社会财富最重要的资源。科技资源的存量和效能发挥程度不仅是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其综合实力、发展后劲的重要尺度。通过对统计年鉴进行数据分析,把握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资源的配置状况,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策略。

    林莉;谢富纪;.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59-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59-61..

    分享
  • 周宾;陈兴鹏;张旺锋;徐保金;林志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嘉峪关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嘉峪关市未来土地利用发展需求,和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构建了循环生态型土地利用战略。对嘉峪关市现有的用地模式进行调整,设计循环经济用地模式下的调控指标体系,制定出土地利用总体调控政策,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人?地关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周宾;陈兴鹏;张旺锋;徐保金;林志明;. 循环生态型土地利用战略——“3R”调控指标体系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62-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62-65..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姜大鹏;顾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6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它产业间的区别和联系,介绍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姜大鹏;顾新;.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65-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65-70..

    分享
  • 夏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中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的发展状况,采用纵贯与横贯比较研究方法,在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内涵的基础上,分别狭、广义生产性服务行业内部结构方面,分析了我国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投入率偏低的状况。并从R&D经费支出强度、生产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高端人才短缺情况等5个方面剖析了科技服务业排位靠后的深层原因。最后从继续建设创新型国家、扩大服务业对外招商等几方面提出了提升科技研发服务投入率的对策。

    夏斌;.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中研究与技术服务投入率的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71-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71-74..

    分享
  • 付韬;张永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7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型产业集群目前在我国广泛存在,其特殊的演进过程有待于认知和解释。以焦点企业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采用一般系统理论建模方法,针对我国焦点企业最终产品绩效的提升过程构建系统模型,并且依据该模型对我国此类集群研究阶段性特征予以解释和论证。研究表明,核型结构产业集群演进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焦点企业彻底剥离简单组件,致力于通过自主创新提升自身关键组件绩效水平,对其自身关键组件子系统的技术创新投资追求各子系统的平衡发展,避免出现发展过快或过慢的子系统;第二阶段,焦点企业开始着力构建自身技术配套创新体系,其各种措施之中,将持有关键组件技术的国外企业直接引入本地产业集群是集群创新网络体系建立的最优选择。

    付韬;张永安;. 我国核型产业集群演进过程的系统建模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75-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75-81..

    分享
  • 李磊;刘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产业网络分析方法对循环经济与产业网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网络内在机理。通过对产业网络群落中资源的流动分析,讨论了如何拓展产业资源链来降低循环经济中的资源消耗。通过网络社团发现方法得到网络产业群落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集聚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李磊;刘继;.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网络群落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82-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82-85..

    分享
  • 杨在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集群风险预警、识别研究相对薄弱,导致集群风险治理相对缺乏针对性,因此应加强集群风险预警、识别、干预。基于集群具有公共性特点、转型期政府相对强势、行业协会等发育有限的事实,我国集群风险治理还要注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逐渐过渡到各方共同治理。风险治理过程中既要注意各种风险的差异,又要关注集群风险的交互作用和动态变化。集群各行为主体要树立风险意识,但不能对风险过敏。

    杨在军;.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思路[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86-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86-89..

    分享
  • 余维;何伟军;王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9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宜昌磷化工企业多、分布广,业务以磷矿开采或低层次化工产品销售为主。磷化工企业之间竞争压力大和现有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极大制约了宜昌磷化工产业集群的发展。结合宜昌磷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响特色产业集群升级的因素和宜昌磷化工产业升级的必要性,提出了宜昌磷化工特色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以及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升级应采取的对策。

    余维;何伟军;王康;. 技术创新与宜昌磷化工特色产业集群升级[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90-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90-93..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张根明;李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9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36家初创企业为样本,对孵化器、风险投资、创业绩效关系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孵化器与风险投资支持在影响技术转化与创业绩效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孵化器支持更有利于那些能迅速将产品推向市场的初创企业;相反,风险投资支持更有利于那些拥有较高技术吸收整合能力或较大市场影响范围的初创企业。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张根明;李琳;. 孵化器、风险投资与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94-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94-98..

    分享
  • 孙树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同时行动与递次行动两种不同的时序结构,建立单边溢出与双边溢出两个多阶段研发博弈模型,得出了企业研发投入反应函数,探讨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结果,并对溢出水平对战略研发投入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企业研发决策及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启示。

    孙树垒;. 单边溢出与双边溢出下企业R&D战略投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99-10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99-102..

    分享
  • 黄国良;董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沪、深两市2002—2006年度的年报中披露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理者能力特征、董事会结构与研发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任期和管理者学历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正向影响;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而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研发投入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负向影响。

    黄国良;董飞;. 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管理者能力与董事会结构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03-1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03-106..

    分享
  • 邢小强;王玉荣;吴家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归纳了领先市场的内涵与特征,根据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强弱与所处国内市场是否为领先市场而划分的4种情境,分析了企业的创新战略选择与发展路径,进而阐述辨识领先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对我国低收入市场成为领先市场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邢小强;王玉荣;吴家喜;. 全球领先市场视角下的企业创新战略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06-10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06-109..

    分享
  • 廖雅;樊一阳;华灯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1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逐渐凸显,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对技术创新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审计进行的诸多探索,比较分析了不同技术创新审计模型的内容、适用情况和特点,并对技术创新审计模型应用趋势进行了讨论。

    廖雅;樊一阳;华灯峰;. 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模型比较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10-1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10-112..

    分享
  • 杨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13-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技术创新风险预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预警系统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系统模型。并从模型功能组成、预警指标体系、风险评价方法以及对策推荐等角度出发,探讨了该系统的构建,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

    杨超;.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13-1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13-115..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纪慧生;陆强;王红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研发过程是一种知识活动。结合企业知识理论,指出企业研发过程可以从知识源、知识场和知识活动3个方面进行描述。提出企业研发过程的3种知识场:基于问题的知识场、基于任务的知识场和基于兴趣的知识场。企业研发的知识活动包括知识创新、知识转移、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等,并构建了企业研发过程的知识活动模型,分析了企业的知识活动等与企业研发的关系。研究为企业研发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策略借鉴。

    纪慧生;陆强;王红卫;. 企业研发过程的知识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16-1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16-119..

    分享
  • 王培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和剖析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华为公司进行知识创新的状况。研究发现,华为知识创新的整个历程基本上可划分为4个阶段。华为在这4个阶段的发展状况,揭示出企业成功实现知识创新的一些要点。这些经验为其它企业成功开展知识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和借鉴。

    王培林;. 对华为知识创新过程的理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20-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20-123..

    分享
  • 王清晓;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各经营节点强大的协调能力,而协调能力的本质是协调性知识。通过对江苏省103家跨国公司子公司的问卷调查,对跨国公司母公司对其在华子公司协调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因果模糊性负相关于协调性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吸收能力正相关于协调性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同时,吸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因果模糊性的降低。

    王清晓;. 跨国公司协调性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23-1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23-127..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曹霞;喻登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是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从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的思路出发,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的内涵,并从内涵、过程与属性契合的新视角,提出基于本源、本体和本旨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新思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三维体系。

    曹霞;喻登科;.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28-1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28-131..

    分享
  • 元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32-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技术标准创制能力,作为衡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一个方面,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常常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目前,理论界关于科技创新评价的研究较多,但针对评价对象——区域技术标准创制能力的研究却很少。通过形成机理的研究以及实地调研讨论的方法,结合实际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法,给出一种评价区域技术标准创制能力的方法,并根据某科技园区考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元岳;. 区域技术标准创制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32-1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32-134..

    分享
  • 王啸峰;卞致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产品协同开发框架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组织协同、过程协同、信息协同和资源协同4个方面构成的产品协同开发能力评价分析模型,阐述了运用OPIT分析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三层评价影响因素指标集。最后结合实例提出指标评价过程模型的实现技术路线及其步骤,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王啸峰;卞致瑞;. 产品协同开发能力的基础框架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35-1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35-138..

    分享
  • 尤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39-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链系统协调绩效的内涵及系统协调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系统协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建立系统协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指标含义与计算方法,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策略。旨在为科学评价和全面掌握系统发展状态,以及系统战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尤月;. 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链系统协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39-1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39-143..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牛冲槐;杨玲;杨彦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44-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型人才是特定的优秀群体,也是拥有知识量较多的群体。科技型人才在流动、聚集到聚集效应产生的过程中,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对知识进行选择性转移,使得其知识的转移呈现出一定的偏好。从地理、区域文化、制度、学科、认知、风险方面研究科技型人才聚集视角下的知识转移偏好,旨在有效地聚集科技型人才,提高科技型人才使用效率,提升知识转移的成效,促进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推动区域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牛冲槐;杨玲;杨彦超;. 科技型人才聚集视角下的知识转移偏好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44-1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44-148..

    分享
  • 廖志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49-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体系进行结构化、系统化研究以揭示其共性特征,有利于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按照特定的素质要求有的放矢。基于对87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调查,探索性地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模型,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廖志豪;. 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基于对87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调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49-1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49-152..

    分享
  • 综述
  • 王珊珊;田金信;唐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53-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联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战略联盟类型,它日益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梳理了近3年来国外关于研发联盟的研究文献,在对研发联盟相关称谓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从联盟动因、伙伴选择、组建、契约、治理、知识溢出、绩效等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珊珊;田金信;唐宇;. 国外研发联盟研究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53-1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53-157..

    分享
  • 金筱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查阅哈佛大学图书馆软实力研究相关数据库资料的基础上,统计和分析了美国学者软实力研究的成果数量和涉及的领域,归纳了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研究的3个阶段,浅析了美国学者在软实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和特点,指出了我国软实力研究应着力探讨的几个重大问题。

    金筱萍;. 美国学术界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157-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7): 157-1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