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7卷, 第13期 
刊出日期:2010-07-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郉乐斌;王旭;代应;陈嘉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资源投入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基于联盟中任何一方通过自身吸收能力可实现自身创新资源总量增长这一假设,建立联盟成员创新资源总量增长模型,提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维持稳定性的条件和实现途径。研究表明,联盟中任何一方的吸收能力大于因向联盟中投入资源而给自身资源总量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时,联盟是稳定的;同时,吸收能力较大的一方可以通过加大资源投入量使另一方吸收能力增加,从而维持联盟稳定。

    郉乐斌;王旭;代应;陈嘉佳;. 基于资源投入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4..

    分享
  • 侯健敏;党兴华;冯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技术选择与接受方环境耦合因素及技术同化引入到区域技术转移模型中,经过数理推导,求解出区域技术转移动态模型。使用6个省份的统计数据对模型作了验证,结果表明技术转移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的区域技术转移潜在技术转移量,因此模型对技术选择及资源配置、技术同化等区域技术转移主体间的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侯健敏;党兴华;冯敏;. 跨区域技术转移动态模型探究及实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5-9..

    分享
  • 杨剑军;战洪飞;黄利民;余军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知识网络是建立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基础上,以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和知识的创新为内容,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网络。专家和多面手在知识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构成不同,将对企业知识鲁棒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利用网络冗余度这一复杂网络参数,对企业中人才构成进行仿真,分析知识专家和知识多面手在网络中的构成对网络鲁棒性的影响,定量计算企业知识构成和企业知识鲁棒性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提供决策参考。

    杨剑军;战洪飞;黄利民;余军合;. 知识传播复杂网络的鲁棒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0-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0-12..

    分享
  • 龙勇;王陆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险投资区别于债务等其它融资模式的优势在于风险投资家除了对企业提供必要资金外,还提供了非资本增值服务,而非资本增值服务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非资本增值服务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难以度量,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非资本增值服务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从非资本增值服务内容和技术创新绩效形式出发,运用实证方法分析了非资本增值服务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联系。同时,为风险投资家提供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非资本增值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龙勇;王陆鸽;. 风险投资的非资本增值服务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3-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3-16..

    分享
  • 徐学军;张炜全;查靓;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述绿色产品开发特征及其驱动力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绿色产品开发过程目标与模式,总结了开发过程中的生命周期评估与设计的方法,并对传统产品开发与绿色产品开发进行了比较,最后利用实际案例阐述了上述理念。

    徐学军;张炜全;查靓;.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绿色产品开发过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7-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7-20..

    分享
  • 王永春;王秀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对日本科技投入政策进行了分析,表明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投入,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企业加强科技投入;接着对日本科技投入的总量、结构和投入方式进行了研究,表明企业是日本科技投入的重要来源和主要执行机构;然后对其科技投入预算编制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杜绝重复研究和经费浪费现象的方法;最后对其科技投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指出日本的科技投入仍将继续增加,而其中竞争性研究资金的比重会进一步加大。

    王永春;王秀东;. 日本科技投入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2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21-23..

    分享
  • 石智雷;杨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特有属性,其最终是否可以实施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是由实施利益相关者管理时当前决策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各方需要付出的成本、获得的增加收益的总值大小以及双方对未来增加收益的重视程度决定的。参与者双方博弈的均衡点依赖于进化的初始条件及进化路径。这里就有一个公共参与悖论,即热衷于推行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积极参与工程管理的一方在利益分配博弈中处于劣势,他们在讨价还价中分得较少的增加收益。

    石智雷;杨诚;. 南水北调工程利益相关者管理演进与利益结构——基于进化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24-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24-28..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张宁;陆小成;杜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诠释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内涵;指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需要从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层面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协同激励机制,并从技术、制度、文化等层面提出了激励低碳创新的对策。

    张宁;陆小成;杜静;. 基于节能减排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协同激励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29-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29-32..

    分享
  • 程占永;李琳;李祖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构建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30个省市2000—2006年的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创新绩效逐渐提高。同时,由于创新投入及相对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出两级分化的态势,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绩效的梯级差异愈来愈明显。

    程占永;李琳;李祖辉;. 我国区域创新绩效差异的动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33-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33-38..

    分享
  • 任海英;程善宝;黄鲁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系统的视角,对区域新兴技术产业化系统(RETIS)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RETIS问题进行仿真研究。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考察,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分析模型,并对模型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对3个子系统的研究及各系统因素的因果关系分析中,总结出了新兴技术产业化存在的"双轨转换"等主要规律,为区域新兴技术产业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任海英;程善宝;黄鲁成;. 区域新兴技术产业化的系统动力学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39-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39-43..

    分享
  • 李惠娟;赵静敏;马元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目前,在两者关系的估算研究中存在数据折算、累积和模型滞后期等问题。所以,采用1998—2007年的31个省(区、市)际面板数据,分别对数据折算、累积和滞后期等问题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并分析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各省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弹性相同,但由于各省的软硬件基础条件相异,所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程度不一;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明显,在第3年达到最大。各省应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科技投入对象多元化,建立高水平的科技投入配置机制与绩效评价体系,以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

    李惠娟;赵静敏;马元三;.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44-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44-48..

    分享
  • 章卫民;殷林森;李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上海市科技资源的分布现状,剖析了上海市各区县科技投入资源分布不均及高科技企业分布不均的原因,提出了在寻找一个合适的科技资源配置途径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的观点。

    章卫民;殷林森;李湛;. 上海市科技资源分布及配置优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49-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49-53..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李学迁;朱道立;李进;刘美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网络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内部机理,并用超网络刻画出了集聚后的产业结构形态。产业集群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经济系统,是由若干子网络组成的大型网络,具有增长性和择优性。然后以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模式为基础,结合案例研究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的关系及其演化,最后给出了发展战略建议。

    李学迁;朱道立;李进;刘美玲;. 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的网络演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54-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54-56..

    分享
  • 赖院根;丹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专利事件案例,对产业专利预警理论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包括专利预警警情、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框架等。认为产业专利预警警情是产业外部的专利威胁,其影响因素可以从环境维、市场维和技术维3个方面进行划分。

    赖院根;丹英;. 面向产业安全的专利预警理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57-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57-60..

    分享
  • 陈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以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为方向,各类开发区在其区内逐步建立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成长快速的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园区不仅有利于形成顶端优势产业,更能有效地推动开发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因此,以产业集群作为理论基础,界定了特色产业园区的内涵,并阐述了其基本特征;重点探讨了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的支撑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分析确定了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陈澍;. 基于产业集群的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支撑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61-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61-64..

    分享
  • 张翠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军工保密法规的制约以及对关键知识的持有人(或团队)产权激励制度不足等原因,航空工业核心员工对自己的关键知识,特别是研发、生产中产生的隐性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分享的意愿不高。通过对部分航空工业科研院所及制造企业有关知识创新、知识分享实践的研究,从构建我国航空工业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部署、牵引知识创新的动力机制方面进行了创新体系设计,从而触发航空工业智力资本的内生提升机制,促进创新绩效和整体绩效的提高。

    张翠芬;. 我国航空工业知识创新的实践与强化体系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65-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65-68..

    分享
  • 陈伟达;景生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69-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软件服务业为研究背景,选取了我国29个省市作为样本研究对象,计算了29个省市的软件服务产业各软件服务业务的区域经济贡献度,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一般性样本进行了综合分析;另外,还分别从层次聚类和东西地理差异分布聚类两个角度进行了聚类样本综合分析。综合分析发现: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虽综合得分排名前3位,但呈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其它26个省市的差异性较为缓和;以北京和上海为独立点的聚类类别分别与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代表的聚类类别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东部省市强差异于西部省市,而西部省市弱差异于中部省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小我国软件服务产业发展差异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陈伟达;景生军;. 软件服务产业区域经济贡献度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69-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69-74..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杜运周;李宏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7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既有企业不同,新创企业创新网络更多依赖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并呈现动态演进的特征。对创新网络与传统线性创新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基于成长视角的新创企业创新网络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创企业创新网络构建与动态管理的主要策略。

    杜运周;李宏贵;. 基于成长视角的新创企业创新网络动态管理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74-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74-77..

    分享
  • 刘媛华;严广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7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企业集群创新系统作为复杂难度自增殖系统进行研究。运用旋进原则,设计了企业集群创新系统持续发展的旋进策略,并根据企业集群创新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具体讨论了如何推进集群创新系统沿主轴线向目标系统的螺旋式发展。

    刘媛华;严广乐;. 基于旋进原则方法论的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78-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78-80..

    分享
  • 张春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开放的动态的自主创新机制系统下,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防范机制、合作机制5个子机制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形成创新成果。从整个企业系统来看,企业的超动态能力、自主创新机制及绩效3个子系统相互关联、互相影响,企业的超动态能力显著正向影响自主创新机制;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绩效,并在动态能力、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中介的作用;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及绩效对超动态能力具备反馈效应,而且动态环境的动态性越强就越显著地正向影响企业的超动态能力和自主创新机制。

    张春明;. 企业超动态能力与自主创新机制之关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81-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81-84..

    分享
  • 刘锦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8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287家光电子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创新文化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相信创新是重要的"、"交流思想的意愿"这3个文化特征与企业的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但"鼓励参与、积极授权"这一文化特征未能对我国光电子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讨论了研究结果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启示。

    刘锦英;. 创新文化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光电子产业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85-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85-88..

    分享
  • 边伟军;罗公利;肖焰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8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业企业生态群落孵化模式是指科技企业孵化器围绕某一产业链孵化创业企业,创业企业之间以及创业企业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具有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群落。发挥生态群落孵化模式的作用,需要改善种群质量、加强生态因子建设和扩大生态群落外延。

    边伟军;罗公利;肖焰恒;. 科技创业企业生态群落孵化模式研究——以青岛创业园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89-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89-93..

    分享
  • 王新红;杨惠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上,随着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的持续增加,研究开发费用的信息披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中的研发费用披露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虽然披露状况良好,但披露形式散乱,内容过于简单。针对R&D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王新红;杨惠瑛;. 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状况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94-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94-96..

    分享
  • 彭华涛;杨文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揭示了汽车企业协同研发体系的期权价值内涵,从汽车企业协同研发体系的动态决策性、条件触发性、目标多样性、反复行权性等角度,探讨了汽车企业协同研发体系期权价值的产生机理,构建了汽车企业协同研发体系的研发能力与价值的期权模型,得出了相应的函数解,并证明了汽车企业协同研发体系的研发能力以及价值均具有严格的递增性。

    彭华涛;杨文义;. 汽车企业协同研发体系的期权价值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97-1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97-100..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侯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0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的科技法制建设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它们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以及形式上的不同品性,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是融合中有冲突,充满了许多复杂的矛盾关系。具体分析了新中国科技政策与科技法制建设的历史演进历程,它们之间产生冲突与形成融合的动因,以及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侯强;. 论新中国科技政策与科技法制建设的冲突与融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01-1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01-104..

    分享
  • 杨晨;陶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05-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从政府视角在认知知识产权质押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5个特点,探索了政府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进中两大政策支持模式,研析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3种模式,旨在提升政府引导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有效性,突破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瓶颈。

    杨晨;陶晶;.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政府政策配置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05-1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05-107..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杨敏杰;高长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虚拟企业合作绩效的6个评价维度,即管理模式相似、沟通频繁、知识共享边界清晰、信任、目标一致、关系承诺。以国内22家虚拟企业为调查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虚拟企业合作绩效的6个评价维度与合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虚拟成员企业间管理模式相似、沟通频繁、知识共享边界清晰、信任、关系承诺对合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目标一致对合作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并从提高虚拟企业合作绩效的角度,对虚拟企业合作绩效管理的发展方向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杨敏杰;高长元;.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虚拟企业合作绩效评价维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08-1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08-111..

    分享
  • 王瑞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12-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研究院所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对科研院所知识资本评估的研究较少。基于知识资本理论,尝试构建科研院所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对山西省某一研究院所10年来的知识资本进行测算与分析。通过借助Eviews5.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影响知识资本的几个主要因素,根据主成分贡献率建立知识资本方程,求得知识资本综合值。该研究可以促进知识资本研究向科研院所领域延伸,也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科研院所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王瑞茜;.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科研院所知识资本评估及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12-1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12-115..

    分享
  • 张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16-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上海市17个行业的原始指标,建立评价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阻碍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市场结构(竞争程度)不同的行业其主要障碍因素存在差别,对于(自然)垄断、垄断竞争和准完全竞争行业来说,主要障碍分别为人力资本效率、客观环境因素和能力改进效率。因此,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应依据不同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特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张琳;. 上海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16-1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16-121..

    分享
  • 王艳丽;刘传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引进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目的主要在于引进内含在其中的先进技术。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的29个省份(市、自治区)1999—2006年共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仅对外观设计创新产生影响,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技术创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王艳丽;刘传哲;. 基于技术创新的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22-1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22-125..

    分享
  • 朱至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了城市创业环境评价的显示性和解释性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创业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各个城市创业环境的综合指数。由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综合指数高度相关,说明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对城市创业环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朱至文;. 基于主成分法的江苏省城市创业环境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26-1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26-129..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卜琳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04年教育部提出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以来,不同层次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现。很多高校从形式上组建了科研创新团队,却很少探究科研创新团队的能力成长机制。运用系统理论、知识管理理论,阐述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及其能力的内涵,构造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能力跃进的一般模型,并讨论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能力跃进的动力系统。

    卜琳华;.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能力跃进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30-1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30-133..

    分享
  • 戴勇;范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项目团队是高校基础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深入有效的团队合作是取得优秀科研成果的前提。但现有关于团队有效性的研究一般仅停留在定性讨论阶段,缺少深入的量化分析。为检测我国高校基础研究团队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首先采用AHP方法建立了高校基础研究团队有效性测评标准,然后将其作为因变量;并以包含15个可测指标的4组相关影响因素为自变量,通过实证方法得到这一结论——高校基础研究团队有效性受到团队文化、团队构成、环境因素和团队制度4种因素的显著影响。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提升高校基础研究团队有效性的对策。

    戴勇;范明;. 高校基础研究团队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34-1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34-137..

    分享
  • 吴晓波;李璟琰;李思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38-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知识观的理论核心要义,以浙江大学和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目前大学—产业互动的研究情况,构建出大学与产业间互动的4种模式。而后通过实证数据的分析,验证了互动模式划分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并总结出了不同互动模式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影响互动模式多样性的因素。

    吴晓波;李璟琰;李思敏;. 大学与高技术集群企业互动模式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38-1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38-141..

    分享
  • 郑永平;王玉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42-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校名、校徽等商标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商标战略是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介绍了西方高校的商标管理制度,并指出,我国高校应当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围绕商标管理、商标注册与品牌塑造、商标/品牌运用、商标保护等环节,积极制定和落实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本校特点的高校商标战略。

    郑永平;王玉柱;. 中国高校的商标战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42-1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42-145..

    分享
  • 王浩;黄小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46-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团队长期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长期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不存在区间效应。该结果支持薪酬激励的锦标赛理论而不是行为理论,即大的长期薪酬差距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

    王浩;黄小玲;. 上市公司高管团队长期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46-1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46-149..

    分享
  • 孔凡柱;罗瑾琏;赵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5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管理与技能人才开发虽然都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还很鲜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知识管理与技能人才开发进行整合研究,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能人才开发模型,并介绍了应用该模型的措施建议。

    孔凡柱;罗瑾琏;赵莉;.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能人才开发模型及实施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50-1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50-153..

    分享
  • 综述
  • 刘兰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53-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深入,一个重要的工具性概念——网络嵌入性的研究日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网络嵌入性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试图理清嵌入性及其在技术创新研究中的概貌与基本问题。

    刘兰剑;. 网络嵌入性:基本研究问题与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3): 153-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3): 153-1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