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03-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王雪原;王宏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分别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引导各方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分析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类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科技计划和园区建设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并给出相应策略,为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顺利运行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王雪原;王宏起. 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4..

    分享
  • 资武成;罗新星;陆小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三螺旋模型的理论分析,对产学研创新集群的利益驱动型、主体介入型、价值链接型等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促进产学研体系的融合,构建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

    资武成;罗新星;陆小成.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产学研创新集群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5-7..

    分享
  • 潘若东;司春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杂产品系统(CoPS)创新管理是一个新的创新管理范畴,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综合客户、用户、集成商、供货商的视角,构建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管理框架,指出组织界面、集成管理、项目学习是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管理的3个重要方面,阐述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并结合相应案例进行了验证分析。

    潘若东;司春林.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8-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8-12..

    分享
  • 魏泽龙;李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企业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中,引入探索型学习与应用型学习,综合几种治理机制,重点分析了不同治理机制如何通过影响探索型学习与应用型学习而对突破性创新产生影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尝试建立治理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关系的分析框架,并揭示企业治理机制对创新活动的影响路径和机理,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魏泽龙;李垣. 治理机制和组织学习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3-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3-15..

    分享
  • 杨剑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面板协整工具和动态最小二乘法(DOLS)检验了1990~2004年间我国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计量分析的经验结果表明:进口贸易与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如果跨越了一定的人力资本门槛,那么进口贸易从总体上就对我国的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在进口贸易促进我国技术创新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杨剑波. 进口贸易与我国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6-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6-20..

    分享
  • 李瑞丽;曹瑄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一些学者将路径依赖视为技术进步的本质,提出在复杂技术创新中要克服路径依赖,以避免竞争力陷阱。在复杂技术系统创新中,需要保持"前向式"和"后向式"学习策略间的平衡,以避免"学习的近视"。通过中国自主开发磁悬浮的案例,说明复杂技术系统创新突破路径依赖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组织学习策略。

    李瑞丽;曹瑄玮. 跨越路径依赖:复杂技术系统创新中的组织学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21-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21-24..

    分享
  • 王发明;蔡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理想运行目标体系的分析,从"内部运行"目标和"正外部性"目标角度,重新诠释科技部设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目标体系。指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理想目标体系是由"内部运行"目标和"正外部性"目标两部分构成,受到市场结构和技术特征二维因素影响,因而分区界定了工程中心的"正外部性"目标。并从"内部运行"和"正外部性"两方面给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的政策目标。

    王发明;蔡宁.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理想运行目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25-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25-28..

    分享
  • 马萱;孙兢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研基金管理关系着我国科技事业的未来发展。通过建立博弈局中人——财政部门和科研单位的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研究博弈双方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和策略反应函数,并在混合策略纳什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科研基金监督效果的政策建议。

    马萱;孙兢兢.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科研基金监管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29-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29-32..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李燕萍;施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人力资源是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崛起的有力支撑。然而,目前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外流态势未有改变。运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手段,对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影响中部地区吸引、留住科技人力资源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增强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引力"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建议。

    李燕萍;施丹. 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态势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33-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33-36..

    分享
  • 包卿;钱志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近年来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新命题,江阴市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是目前国内较少的一个案例。在解析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案例的基础上,试图分析产学研联盟与地方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并将江苏的这一案例与浙江、广东的情况作了比较,认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作用是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这也正是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所需要努力的方向,两者之间存在一致性。

    包卿;钱志新. 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37-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37-40..

    分享
  • 焦少飞;刘延松;张薇;韩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界定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科学内涵,从内在能力、外在表现等不同角度解析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并对其建设模式进行了分析。

    焦少飞;刘延松;张薇;韩非.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解析与模式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41-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41-43..

    分享
  • 陈伟于;丽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利的定量研究对于完善地区专利决策、提高地区专利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利发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区专利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相对而非绝对的,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整体水平相同的地区,其优势可能不同,而整体水平不同的地区,其优势却可能相同。

    陈伟于;丽艳.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34省市专利发展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44-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44-47..

    分享
  • 阮娴静;陈文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4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汽车产业对湖北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并运用菲德模型的建模思想,构建了汽车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模型,利用1995~2006年统计面板数据,就汽车产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汽车产业对湖北经济的增长和非汽车部门的发展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

    阮娴静;陈文俊. 汽车产业对湖北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48-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48-51..

    分享
  • 张欣;高长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5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世博会的申办成功对上海创意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探讨世博会对创意产业的集聚和拉动效应、对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作用、对创意产业依托科技的刺激、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对推进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产业融合五大方面的作用,把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上海举办世博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城市软实力提升的角度,构建上海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图景。

    张欣;高长春. 世博会对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作用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52-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52-55..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王治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是大企业间进行技术角逐的主要手段。在对大企业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生命周期的演化路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面向其的管理集成内容,并分析了3种管理集成模式。

    王治. 面向大企业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管理集成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56-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56-59..

    分享
  • 王红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新产品开发的过程模式,阐述了知识服务业的概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服务业的服务开发过程模式,并结合保险服务开发案例进行了探讨。

    王红军. 基于知识服务业的新服务开发过程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60-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60-63..

    分享
  • 尹艳冰;赵涛;吴文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共生体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以面向EIP的工业共生体为研究对象,探析工业共生体成长过程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尹艳冰;赵涛;吴文东. 面向生态工业园的工业共生体成长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64-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64-67..

    分享
  • 庞莹;刘志迎;姜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6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网络效应经济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从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的生产过程以及产业集群创新3个方面,针对我国53个高新区进行比较,提出改善区位布局、调整结构、加强制度建设等提高我国高新区网络效应的建议。

    庞莹;刘志迎;姜山.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68-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68-70..

    分享
  • 孟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学研究范式变革以及产业系统复杂性加剧的双重冲击下,产业研究范式的创新刻不容缓。生物生态学能够从产业层面,为基于相似性的经济系统复杂状态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类比。基于"深生态"原则的产业研究与管理创新的实质,是系统思想以有着百多年历史的成熟的生物生态学作为媒介,在产业研究与管理领域内的运用。要对产业系统的一切复杂状态及规律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控制,应从深入研究"生产器"子系统上的关系环的变化规律着手。

    孟薇. 从微观到深生态:产业研究范式的演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71-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71-74..

    分享
  • 王建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7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科研投资管理制度是提高农业科研投资效率的根本保障。通过对国外农业科研投资管理制度尤其是运行机制的考察,总结了国外农业科研投资管理制度的主要成功经验,即合理的农业科研机构布局和管理体制、高效的协调机制、多元化的农业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在分析了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农业科研投资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王建明. 国外农业科研投资管理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75-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75-79..

    分享
  • 企业管理创新
  • 段文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8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效的启动战略是新产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新产品有效的启动战略不适合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创新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具有的网络效应改变了消费者响应模式和市场竞争模式。网络效应新产品启动的目标不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而是尽快扩大安装基础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提出了有助于网络效应新产品快速成功启动的大众市场定位战略、渗透定价战略、捆绑战略、预期管理战略和锁定战略。

    段文奇. 网络效应新产品的启动战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80-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80-84..

    分享
  • 廖媛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8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战略决定企业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竞争优势。目前对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只是从不同角度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简单的分类,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选取了创新参与者和创新路径两个要素作为分析维度,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模仿创新、突破性模仿创新、渐进性合作创新、突破性合作创新、渐进性自主创新以及突破性自主创新6种战略类型,并分析了每种战略的适用环境,从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框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廖媛红.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框架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85-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85-88..

    分享
  • 常华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8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从战略成本管理的控制观念、分析方法和应用领域3个方面,论述了高新技术企业特性与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的高度耦合,然后从种子期和萌芽期、初创期和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大阶段研究了生命周期模型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方略。

    常华兵. 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89-9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89-91..

    分享
  • 李全喜;马晓苗;李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9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国内外企业DNA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和谐理论提出了企业DNA模型。企业DNA的双链分别为"和链"与"谐链",4个碱基分别为:和链上的"理念"、"制度"与谐链上的"技术"和"工具"。4个碱基要素的关联互动,积淀了具有遗传效应的企业文化,即企业基因。可以依据此模型的理论框架,判断企业DNA的健康状况,进一步实现对企业DNA和企业基因的改造和重塑。

    李全喜;马晓苗;李坤. 基于和谐理论的企业DNA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92-9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92-94..

    分享
  • 郭葆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9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创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具备新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因此其治理机制与一般企业不同。而当前新创企业,特别是新创高新技术企业的理论研究仍不乐观。为此,以构建新创高新技术企业治理机制为主题,在提出研究背景之后,全面梳理了新创高科技企业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并提出一个理论研究框架,最后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郭葆春. 新创高新技术企业治理机制:理论分析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95-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95-97..

    分享
  • 单汨源;黎斌;袁际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9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品配置的关键在于构建强大灵活的配置模型和运用有效的求解策略。现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大规模定制企业采用按订单制造与按订单装配相混合的生产模式。于是构建了一种新产品族结构模型——逻辑BOM,它能够描述无限种产品变体,并支持解决按订单制造与按订单装配相混合环境下的产品配置问题;建立了基于逻辑BOM的产品配置知识库;给出了相应的推理求解算法;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单汨源;黎斌;袁际军. 大规模定制下基于逻辑BOM的产品配置实现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98-10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98-101..

    分享
  • 王贵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特点和创新能力进行简单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创新能力的现状,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王贵军. 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创新能力的开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02-1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02-105..

    分享
  • 科技进步论坛
  • 张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4~2006年CSSCI数据库为基础,选择了中国管理学70种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被引次数的分析,研究比较了这些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张辉. 中国管理学期刊被引次数分析——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2004~2006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06-10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06-109..

    分享
  • 罗立群;祝晓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1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我国管理学学术期刊的二次文献转载及Web即年下载率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了它们的学术水平与学术质量。

    罗立群;祝晓明. 中国管理学期刊二次文献转载及Web即年下载率分析(2004~2006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10-1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10-112..

    分享
  • 邓三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13-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CSSCI为数据来源,通过对管理学期刊被引速率、影响因子的分析,对管理学期刊学术影响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评估,以此来促进管理学期刊提高质量和繁荣科学研究。

    邓三鸿. 2004~2006年中国管理学期刊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13-1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13-115..

    分享
  • 金莹;王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4~2006年50种管理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管理学期刊各项计量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从期刊论文的篇均引用文献数、期刊基金论文占有比例、期刊作者地区分布以及期刊标注有作者机构的论文比例这4个方面,对管理学期刊的学术规范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评估。

    金莹;王昊. 2004~2006年中国管理学期刊学术规范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18-1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18-121..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穆静静;王哲;曾又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保性的相关决策及绿色产业是未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重视的议题。因此,运用并行工程的概念构建了一套新产品进行绿色设计时评选开发方案的评估模式,并结合模糊理论及灰色系统的理念与方法以处理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及评估过程中信息不完整性的情况,最后以模拟的方式完成此评估模式。

    穆静静;王哲;曾又其. 并行工程视角下产品绿色设计评估模式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22-1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22-125..

    分享
  • 涂辉文;裴学进;史永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技术预见在我国不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实践者没有明确预见活动能为区域发展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因此,从分析区域预见活动的投入入手,探讨了区域技术预见可能为区域带来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评价,并进一步提出了有效实施区域技术预见的策略,从而为区域实施预见活动提供有益的指导。

    涂辉文;裴学进;史永安. 区域技术预见的结果评价及其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26-1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26-128..

    分享
  • 汪克夷;栾金昶;武慧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29-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科技评价模型,并对北京、广东、辽宁等内地31个省市的科技状况进行了评价。该模型的特点,一是在指标的选择方面,不但综合考虑了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对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加以考虑,解决了现有指标体系大都只考虑投入、产出而造成的评价失真的问题;二是将变异系数法和距优平方和法相结合,共同给指标赋权,弥补了单一客观赋权法片面性强的不足,克服了主观赋权法周期长、随意性大的缺点。

    汪克夷;栾金昶;武慧硕. 基于组合客观赋权法的科技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29-1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29-132..

    分享
  • 李浩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3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特点,构建了由3个层次指标组成的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剖析了投影寻踪技术的实质,针对评价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数据具有高维、非正态特性而不适合用传统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实际,提出了应用该指标体系和投影寻踪技术综合评价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方法,对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李浩宾.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综合评价——基于遗传投影寻踪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33-1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33-137..

    分享
  • 知识管理与工程
  • 李跃新;张凌;郑诗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3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体是复杂性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系统最基础的元件。以复杂性理论为基础,结合已研究的成果,论述知识管理中智能体之间的关联关系,讨论各类智能体的定义、结构、组成,以及多智能体的行为模式。

    李跃新;张凌;郑诗峰. 基于复杂性理论知识管理系统多智能体的行为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38-1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38-140..

    分享
  • 李前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41-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江苏康乃馨织造有限公司技能人才的知识管理策略作了深入考察和分析,并构建了一个制造企业技能人才知识管理策略的整合框架。研究表明,制造企业技能人才的知识管理策略有3个层面:一是选择适合的对技能人才进行知识管理的途径,包括组织结构扁平化、知识主管的设立、技能人才知识交互平台的搭建、技能人才的培训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二是建立动力机制,包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三是加大对技能人才知识管理的投入。

    李前兵. 制造企业技能人才的知识管理策略——以江苏康乃馨织造有限公司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41-1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41-144..

    分享
  • 邢文凤;严建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45-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提出供应链知识组成的基础上,研究了供应链知识纵向转移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第一,供应链纵向上长期联盟的各节点企业之间极少共享各自在供应链运作中的采购、生产、发运和退货知识,合作支持他们实现专业化;第二,这些企业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相似性主要源于供应链目标管理知识和供应链运作中计划知识的共享。这些特征支持知识输出方在贡献知识后获取收益,因而使主动推进供应链知识纵向转移成为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

    邢文凤;严建援. 供应链知识纵向转移特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45-1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45-148..

    分享
  • 茅宁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49-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知识具备的特性入手,提出知识的信息特性、个体性、隐含性以及动态性是知识管理的出发点,阐释了知识管理的重点应体现在知识要素和知识过程管理,即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分享与创新管理。并对知识管理的难点以及相应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茅宁莹. 关于知识管理重点与难点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49-1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49-152..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谢良;黄健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53-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采用增长核算法和基于LA-VAR模型的方法,利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据,对我国创新型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我国TFP总体上趋于下降,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正越来越依靠于创新型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创新型人力资本增长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的正向冲击对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长期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冲击对创新型人力资本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谢良;黄健柏. 创新型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53-1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53-157..

    分享
  • 王锐;赵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58-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时间序列谱分析方法,计算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6年)国家科技与教育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科技与教育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83%和16.19%。

    王锐;赵镇. 基于互谱分析的科技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58-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58-160..

    分享
  • 郑永平;孟宪飞;吴荫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61-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国家科技奖励的发展趋向,阐述了国家科技奖励对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影响,进而提出了适应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促进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一些观点。

    郑永平;孟宪飞;吴荫芳. 国家科技奖励与研究型大学建设[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61-1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61-164..

    分享
  • 李雅;王国晖;姚立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65-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学科研成果竞争情报统计指标分类建库、多元检索,形成立体、动态、网络化的指标体系,有利于高校科研管理决策、科研教学人员科学交流与经验分享以及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李雅;王国晖;姚立会. 高校科研成果竞争情报统计报告体系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65-1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65-167..

    分享
  • 综述
  • 陈渝;杨保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68-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接受模型是信息系统应用中关于用户接受或拒绝信息技术研究的基础理论。对技术接受模型、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以及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的构成因素进行了综述,重点说明了各个模型构成因素间的假设关系。

    陈渝;杨保建.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发展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68-1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68-170..

    分享
  • 吴刚;陈兰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71-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括了从供应链管理向需求链管理的发展过程,并比较了学术界对需求链管理研究的理论、关键技术方法和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出了需求链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吴刚;陈兰芳. 需求链管理研究综述——从供应链管理到需求链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6): 171-1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6): 171-17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