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9-03-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相里六续;李瑞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在实现技术跨越的过程中是相伴生的。通过探讨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实现技术跨越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分析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开发如何实现路径创造,指出了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实现技术跨越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里六续;李瑞丽. 技术跨越:环境友好型技术发展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4..

    分享
  • 柳曙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适应性匹配、交互式应答、多线程并行、非均衡协同等角度,揭示了基础研究投入与R&D其它阶段投入的协调原理,认为基础研究投入与R&D其它阶段投入协调的机制,包括风险利益补偿机制、知识产权预警机制、联合技术预见机制、绩效延时评价机制以及适时误差纠偏机制。

    柳曙光. 基础研究投入与R&D其它阶段投入的协调原理及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5-7..

    分享
  • 梁昌勇;方治国;张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群落以形成商业化的技术创新为目的,其结构由创新种群、创新环境和营养物质组成。分别研究了以企业孵化器为中心、以大企业为中心及技术创新联盟3种创新群落运行模式。

    梁昌勇;方治国;张健. 创新群落的结构及运行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8-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8-10..

    分享
  • 陈懿;杨昌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一直将技术作为落实企业战略的一种手段,即首先制定战略,然后一味地要求通过技术来实施。然而当今一系列迅速扩散的技术直接影响到企业所处的市场,技术已不再只是单纯的实施问题,而应被视为战略制定的核心。首先说明技术的迅速扩散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然后指出技术在战略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并给出若干实例;接着将技术因素纳入企业战略,在波特竞争战略五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技术思考的企业战略制定模型;最后提出了构建基于技术思考的企业战略的思路。

    陈懿;杨昌明. 一种基于技术思考的战略制定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1-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1-15..

    分享
  • 阮平南;张敬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略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从熵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的自组织机理,首次提出战略网络熵的概念,详细分析了战略网络熵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熵值计算和构建熵流模型,对系统进行熵流判别,揭示了战略网络演化方向。

    阮平南;张敬文;. 基于熵理论的战略网络演化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6-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6-18..

    分享
  • 高丽;潘若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复杂性视野认识战略生态系统,依据系统复杂性特征分析战略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并探讨了战略生态系统复杂性给战略生态研究和企业战略管理带来的启示。

    高丽;潘若愚. 战略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9-2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9-22..

    分享
  • 金永红;奚玉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国外有关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决策过程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风险投资实践的一般投资准则和风险投资家投资决策过程模型。

    金永红;奚玉芹. 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决策过程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23-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23-27..

    分享
  • 曹国华;胡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风险投资领域中,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选择与谁建立投资关系,对创业公司未来收益的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Gale&Shapley的学院录取模型,结合风险投资的实际,建立双边匹配模型,探讨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关系,并以实例说明模型的求解及应用。

    曹国华;胡义. 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的双边匹配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28-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28-30..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阮爱清;徐霄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随机网络理论,构建了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GERT网络模型,提出了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夭折”概率与“成熟”概率两个概念,并以高科技产业集群为例求解。在此基础上,研究政府在产业集群的不同阶段给予支持时,各种方案对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效果。产业集群“成熟”概率的变化,说明了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给予支持是最优的选择,进而说明了政府对产业集群支持的必要性以及支持方案的选择效果。

    阮爱清;徐霄峰. 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GERT网络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31-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31-34..

    分享
  • 奉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新是中部崛起的核心支柱。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建设由拟成果购买制、网上项目招标制、威客模式以及网上技术市场等构成的科技创新网络,用以开发利用全社会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是中部地区克服现有劣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

    奉公. 科技创新网络与中部崛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35-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35-39..

    分享
  • 薛风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综述了区域创新系统关于互动合作的研究现状,许多学者论述了区域创新主体之间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但是仅仅停留在定性研究。目前尚未发现对区域创新中资源、合作与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以31个省级区域创新系统3年93个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验证了创新主体之间合作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结论是:主体之间合作能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但是,我国区域创新主体之间合作互动并不充分,大有潜力可以挖掘。最后,从树立合作观念、构建核心技术能力、加强组织学习能力和寻找文化相容性合作伙伴4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便增强中国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

    薛风平;. 区域创新系统中合作、资源与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40-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40-43..

    分享
  • 吴颖;蒲勇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别于以往研究,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将区域整合问题转化为区域福利最大化问题,构建了包含两个子区域的区域系统福利函数模型,阐释了过度区域集聚负外部性对区域总体福利的影响,在模型中纳入区域贸易成本、基尼系数、阻塞成本等区域集聚因子,得出区域整合的关键在于平衡区域集聚条件的结论,并指出以区域系统发展思维取代单个区域发展思维的政策思路。

    吴颖;蒲勇健. 区域整合中过度集聚的负外部性及其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44-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44-47..

    分享
  • 吴亚平;甘德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4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30年来,科技在推进武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然而众多的科技成果没有最大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因此,应在了解武汉市科技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武汉市科技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问题,提高科技资源的强度和效用,为构建 “两型社会”,促进武汉 1+8 城市圈的经济腾飞服务。

    吴亚平;甘德安. 武汉科技资源配置的问题分析与优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48-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48-51..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刘永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原理而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它通过成员之间的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能量和水的梯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园区在经济、社会形态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物质与能量最优化为目的,从中观层面上研究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工业生产组织模式——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探讨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效应分析及其构建途径。

    刘永清;.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52-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52-54..

    分享
  • 王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5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地方产业集群处于低端市场竞争的低端路线,迫切需要产业升级。通过论述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集群创新与升级的互动关系,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的两维性机理及其实现要素:既要提升集群区位的“内生性要素”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包括生产要素升级、区域品牌升级、社会资本升级、区域创新系统升级;也需要借助全球网络联系对获取知识等资源的杠杆利用,提升市场、技术能力。这样,建立在持续性创新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创造、保持和捕捉更多的价值。

    王瑛;. 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两维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55-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55-59..

    分享
  • 卢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6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科技产业的技术接受生命周期理论“裂谷理论”,在高科技企业市场营销方面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但是裂谷理论背后的经济学解释是什么?为什么在高科技企业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以移动增值业务为例进行了经济学上的网络效应的倒U形曲线的临界容量分析,并且给出了裂谷理论的实际营销指南。

    卢强. 高科技产业“裂谷理论”的经济学分析——以移动增值业务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60-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60-62..

    分享
  • 徐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横向产业集群是生产某一类产品的大量中小企业的集聚,创新能力薄弱,技术的外部引进和内部扩散是其提升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分析了横向产业集群企业网络的基本要素特征,进而指出当地政府在集群技术引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技术创新在集群内的扩散方式进行了博弈分析,指出横向产业集群内部技术创新扩散的本质为企业间的模仿。运用Blackman/Fisher-Pry模型,对集群内的技术创新扩散状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徐磊. 企业网络视角下的横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63-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63-66..

    分享
  • 郑文军;王志云;王战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关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策略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论题,但是当前的研究多数是对某一种创新模式进行分析,而事实上,随着集群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加,其创新策略的选择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对传统产业集群实力积累过程中创新策略动态演化规律的探讨,为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设计提供参考。

    郑文军;王志云;王战鸣. 基于实力积累的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策略动态演化过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67-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67-69..

    分享
  • 马春艳;冯中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世界农业生物产业竞争的加剧,各国纷纷构建自身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以应对挑战。首先分析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对当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然后从总体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体多翼双力”的国家自主创新网络体系,并围绕自主创新环节具体构建了知识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制度保障、创新服务4个子体系。

    马春艳;冯中朝. 我国农业生物产业国家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70-7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70-72..

    分享
  • 企业管理创新
  • 李文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7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临技术与市场均不确定条件下的竞争环境,集成创新范式被提出。首先在理论层面上阐述了企业集成创新系统是一复杂耦合系统;然后,以此为理论基点,构建了创新耦合系统的抽象模型,推演出该系统的深层耦合机理;最后,分析了创新耦合系统涌现出的令人关注的复杂性。

    李文博.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深层耦合机理及其复杂性涌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73-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73-75..

    分享
  • 蒋艳霞;徐程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问题在国外是一个前沿研究领域,而在国内的研究几乎处于一片空白。对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蒋艳霞;徐程兴. 高科技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76-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76-79..

    分享
  • 桂萍;邓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8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了高科技创业企业在具有纵向关系条件下的搜索,对企业一体化搜索前后的利润关系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对高科技创业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搜索具有指导意义。

    桂萍;邓飞. 高科技创业企业纵向搜索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80-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80-81..

    分享
  • 梁寒冰;安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8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通过分析现有的创新基金的管理办法和运作方式,针对以政府资金为投入主体、以联合细则为存在依据,偏重资金运作的稳定性、强调申领资金的程序性的现状,分析其运行中出现的额度较小、动力不足、受益面窄等的缺陷,构建 “参与多元化、运作市场化、政策系统化、管理法制化”的创新基金运作模式,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梁寒冰;安杨.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运作模式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82-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82-84..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苏建;陈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8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法律控制已经成为STS研究的重要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技术法律控制的局限以及确定控制边界的难度,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法律与技术政策、技术伦理的协同,从技术政策、技术伦理法律化的条件、内容和限度等方面,提出了法律与技术政策、技术伦理协同发展的对策。

    苏建;陈凡. 论法律与技术政策、技术伦理的协同对策——以技术法律控制边界为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85-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85-88..

    分享
  • 李书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8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制约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技术落后,而不确定性又是制约其技术进步的主要障碍。以最新的技术研发范式为依托,利用委托代理模型,通过研究政府激励行为与导致企业研发不确定性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政府部门设计有效的研发激励机制,以最大化财政资金支出的效益提供思路。

    李书锋. 不确定性、政府激励机制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89-9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89-91..

    分享
  • 彭新育;沈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主流理论认为水资源产权特征具有公共物品性与外部性,因此,水资源只能是一种“准市场物品”。于是提出,随着稀缺性的增强,利益相关人对资源产权界定的要求就越强烈,如此就产生了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在流域水资源的案例中,水产权的特征取决于技术约束与基础设施建设。隐藏在水资源产权特征——治理结构理论背后的是利益相关人对制度变迁的利益预期与所采取行为的逻辑联系。在向建立水资源市场制度的制度变迁中,作为流域水资源管理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制度变迁的供给者,也为产权的界定提供公共物品,降低产权测度成本。但是,把产权置于公共领域越多意味着他们控制的资源越多,流域水资源的管理者更偏好于将水资源的产权保留在公共领域。

    彭新育;沈群. 我国流域水资源产权界定的约束[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92-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92-96..

    分享
  • 科学理性与方法
  • 郑保章;杨理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9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传播生态是科学技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构成的,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氛围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各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机结构。它是与自然生态类似的开放系统,其各种活动都依赖于能量的输入与转化。从能量角度考察科技传播生态,提出了以熵变化过程为特征的科技传播生态模型。

    郑保章;杨理光. 科技传播生态中的能量运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97-9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97-99..

    分享
  • 杨文智;董平;陆玉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0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多个学科都有大量关于技术扩散的研究,但对空间扩散的研究还相当有限,数据的难获取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是主要原因。在借鉴前人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空间作用力的角度,构建了空间扩散相对强度的理论模型,并以沪宁沿线各市为例作了实证分析。

    杨文智;董平;陆玉麒. 技术空间扩散相对强度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以沪宁沿线各市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00-10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00-102..

    分享
  • 蔡中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03-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企业拥有专利数量来测度企业创新产出水平。对我国通信、化学等主要行业中企业拥有专利的数量进行统计分布研究,从中发现了企业拥有专利数量幂律分布的基本事实。它表明,行业内企业创新产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通过对拥有大量专利企业的规模比较,从实证角度支持了大企业在创新产出方面存在优势的假说。

    蔡中华. 企业创新产出的统计分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03-1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03-105..

    分享
  • 知识管理与工程
  • 周国熠;程娟;彭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知识管理成熟度的概念,对现有的西门子的KMMM、Infosys的KMMM、Paulzen和Perc的知识过程质量模型(Knowledge Process Quality Model, KPQM)、Kulkarni和Freeze的知识管理能力评估模型(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ssessment Model, KMCA)进行分析,并对这些模型各级别的定义及含义进行对比,总结得出审计要素,建立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给出知识管理审计流程:计划、实施、完成。制定审计指标体系,包括公共知识、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审计要素、知识资产,并设计调查问卷。

    周国熠;程娟;彭哲. 基于知识管理成熟度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06-10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06-109..

    分享
  • 李西垚;张晓炜;刘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包合作是代工企业获取外部知识以及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而代工企业的吸收能力对知识的成功转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在外包中哪些因素将影响代工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研究表明:代工企业自身的先验知识、组织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外包合作方的信任水平和沟通程度、研发投入状况等与其在外包中的吸收能力密切相关。

    李西垚;张晓炜;刘衡. 外包中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10-1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10-113..

    分享
  • 赵梅;岳宏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1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降低知识粘性,促进知识的顺利转移是合作创新成功的关键。根据Szulanski G的内部粘滞知识转移四阶段模型,分析了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在不同转移阶段的粘滞性形成原因,提出了降低合作企业间知识转移粘性的措施。

    赵梅;岳宏志. 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粘滞性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14-1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14-118..

    分享
  • 陆小成;罗新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知识共享的分析,知识共享催生企业动态联盟,需要合伙企业间构建知识共享、沟通协调的知识平台,在分析各种不同类型数据信息知识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其问题,实现组织目标。企业动态联盟模型多视图是由过程、组织、资源、知识、产品等视图构建,各视图之间相互关联。企业动态联盟模型需要构建知识共享环境与过程,并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实现企业动态联盟知识共享建模。

    陆小成;罗新星. 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动态联盟多视图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19-1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19-121..

    分享
  • 刘志学;张贵磊;马士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和知识是供应链中两种不同的资源,它们对提高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效率有重要作用。分析了供应商关系管理中信息共享和知识学习的相关性,基于两种互逆的信息流动和知识流动过程,分别从制造商和供应商角度研究了促进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共享与知识学习激励方式。

    刘志学;张贵磊;马士华. 基于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共享与知识学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22-1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22-125..

    分享
  • 刘晓敏;郭海;胡延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26-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通过知识吸收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是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家导向、外部知识获取、内部知识共享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影响关系,建立了一个自主创新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指出:内部知识共享是外部知识获取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企业家导向与外部知识获取的交互影响提高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程度;企业家导向能够增强内部知识共享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

    刘晓敏;郭海;胡延平. 知识吸收与企业家导向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26-1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26-130..

    分享
  • 赵辉;彭洁;石立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31-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政府决策研究中隐性知识分享和利用困难的情况,从理论层面分析政府决策研究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获取与分享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政府决策研究知识管理平台,可以帮助政府决策研究部门改进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分析过程,从应用层面提出政府决策知识平台的系统结构,以及平台的建设步骤。

    赵辉;彭洁;石立特. 政府决策研究中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共享[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31-1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31-134..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赵维良;纪晓岚;柳中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35-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安全是有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城市生态安全是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和核心,作为人口高度集聚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以上海市为例,从一定时间尺度上(1999~2005年)评价了城市生态安全状况,探求了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要素,为城市生态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

    赵维良;纪晓岚;柳中权. 主成分分析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以上海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35-1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35-137..

    分享
  • 孙继红;杨晓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38-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粗糙集理论,对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进行评价,发现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导致学科评估的导向性功能不足,需要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修改。

    孙继红;杨晓江. 基于粗糙集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38-1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38-141..

    分享
  • 王宇熹;汪泓;陈心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42-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将有限的政府资金用在那些成长性较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成为各地政府面临的普遍难题。上海市2006年开始实施的“科技小巨人”政府扶持计划在全国率先迈出一步。从科技“小巨人”企业概念内涵界定着手,设计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筛选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上海松江区实例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为我国其它地区建立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学筛选机制提供参考。

    王宇熹;汪泓;陈心德. 科技型中小企业筛选评价指标设计研究——以上海松江科技“小巨人”企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42-1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42-146..

    分享
  • 倪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47-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备受国内外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在比较当前现有文献和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所设计的两套评价指标体系,及调研上海市479家规模相当且有着自主创新经历的企业的基础上,从企业自主创新流程和自主创新方式的角度给出一套评价模型,并应用一种全新的算法(EAHP)求解模型。提出的模型和评价方法,可以为企业自身进行自主创新能力诊断分析提供参考工具,从而找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也可以为政府部门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倪明.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47-1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47-152..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胡蓓;孙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53-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影响组织人才流动因素的基础上,运用预期效用理论分析人才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认为个体风险偏好的存在影响人才的流动决策。通过对杭州高新产业集群企业人才流动情况的实证分析,指出了影响人才流动风险偏好的因素,并提出了企业留住人才的对策。

    胡蓓;孙跃. 个体特征对人才流动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53-1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53-156..

    分享
  • 综述
  • 盛亚;尹宝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密集型的复杂产品系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支柱,也是目前颇具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在研究了国内外关于复杂产品系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复杂产品系统项目的组织和技术创新管理两个方面,阐述了复杂产品系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复杂产品系统的研究前瞻。

    盛亚;尹宝兴. 复杂产品系统项目的组织与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现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157-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5): 157-1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