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2-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尹 航;孙希波;傅毓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综合风险度量一直是学术界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转化项目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立足于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实践性,构建了包括科技成果水平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以及协同风险7个考核因子共计26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提出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度量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综合风险,阐述了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践可行性。

    尹 航;孙希波;傅毓维. 基于因子分析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综合风险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6..

    分享
  • 郭 枝;覃 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绩效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导致了R&D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同,将R&D组织绩效解读为“结果”与“行为”的统一,并通过对“三模块”框架的R&D产业再造,从准则层探讨了R&D组织行为与绩效测定的各个模块的基本框架。在对R&D组织行为与绩效加以测定的基础上,可采用“标杆超越法”解决R&D组织“向何处去”及“如何去”的问题。

    郭 枝;覃 睿. R&D组织行为与绩效测定探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7-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7-10..

    分享
  • 胡恒超;李树丞;姬广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略地图导向的战略管理流程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性,克服了现有战略管理流程抽象、难以操作性的弊端,更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体系,并具体阐述了战略地图导向战略管理流程的步骤。

    胡恒超;李树丞;姬广科. 论战略地图导向的战略管理流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1-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1-13..

    分享
  • 冯 漪;李国妤;张 涛;赖子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联盟和研发并购是企业两种重要的外部成长方式,分析了交易成本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战略选择理论在进行研发联盟和研发并购决策时的作用,建立了一个基于权变理论下的企业研发联盟和研发并购的权变决策模型。

    冯 漪;李国妤;张 涛;赖子威. 研发联盟和研发并购的权变决策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4-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4-16..

    分享
  • 刘 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实际工资水平较低的问题,理论界从比较优势假说、经济结构假说和收入分配假说不同的分析角度,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而技术依赖假说则强调,实际工资的变化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依赖关系:当技术进步偏向利用资本、节约劳动时,实际工资呈下降趋势;当技术进步偏向利用劳动、节约资本时,实际工资呈上升趋势。对我国实际工资水平变化的实证研究也为上述解释提供了支持。

    刘 丽. 技术依赖假说与实际工资的变化:理论描述与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7-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7-20..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陆小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位整合力求通过集群企业之间的互利合作与资源整合,实现集群内企业实际生态位的扩展与更新,实现帕累托改进,竞争的减弱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均占有以前不能被其所拥有的市场生态位范围。从生态位整合的视角考察产业集群RJVs模型,对集群企业独自研发、合作研发及社会福利的研发支出水平与市场总产量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跨国公司研发合作为例,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RJVs策略选择主要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多元合作、优化投资环境、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等。

    陆小成. 基于生态位整合的产业集群RJVs模型及其策略选择——以跨国公司研发合作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2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21-23..

    分享
  • 黄蕙萍;杨 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贸易伙伴之间进行的国际环境治理合作已被证明比非贸易伙伴之间进行的合作更为有效。证明了“较深层次的贸易伙伴之间进行的国际环境合作比较浅层次的贸易伙伴之间进行的国际环境合作更为有效”,而无论贸易伙伴之间是属于“南南型”、“北北型”,还是“南北型”的合作类型。

    黄蕙萍;杨 桔. 基于“贸易议题关联”的国际环境合作效率改进的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24-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24-27..

    分享
  • 黄永春;杨 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品牌竞争力理论为基础,从外显性与潜力性构面探究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而探析了潜力性竞争力与外显性竞争力的互动转化机理,旨在揭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运营的内在规律,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的创造与运营提供理论指导。

    黄永春;杨 晨. 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运营机理的理论探究——基于品牌竞争力理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28-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28-31..

    分享
  • 傅正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Bayh-Dole法案是美国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而又面临日本和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威胁的背景下出台的。Bayh-Dole法案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美国科研成果商业化的速度,对提升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提升小企业的竞争力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但同时,Bayh-Dole法案也遭到了美国教育界的诟病,认为大学过多地介入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过程,会削弱大学自身知识创造的功能,从而降低大学的声誉。Bayh-Dole法案的出台及实施经验,对于我国制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转移的法律和法规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傅正华. Bayh-Dole法案出台的背景及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32-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32-35..

    分享
  • 企业管理创新
  • 易余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3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投资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行为的演化与调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市场将演化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其中各有一定比例的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多大比例的企业自主创新才不至于造成过度投资、浪费资源,同时又保证新技术不断出现,这需要对创新风险的大小、创新成本的高低、企业对自身创新潜能的认识力等因素作出分析。

    易余胤. 企业技术创新投资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36-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36-40..

    分享
  • 刘 伟;秦 波;李 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产品快速响应市场,可以采用产品平台策略来快速满足顾客的差异化需求。产品平台的开发方式包括变型指标设计、关联指标设计、标准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和配置设计,因此会产生大量的针对产品平台开发的项目。有的项目涉及到开发方式的一种,而有的项目涉及到开发方式的几种。传统的基于企业能力平衡以及收益分析的项目选择、排序、资源分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在产品平台开发项目中,企业需要一种新的项目选择和规划方法:既能满足各个项目的资源需求,又能体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并且在5年规划期内围绕每年平均预算费用上下波动。

    刘 伟;秦 波;李 翔. 产品平台开发项目的选择和规划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41-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41-44..

    分享
  • 许 春;刘 奕;许 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技术溢出、技术对企业的重要程度、技术吸收能力、技术的生命周期4个维度,对高科技企业关于外部资源研发以及内部独立研发两种研发渠道的选择展开分析。对于溢出程度较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构成威胁、吸收能力较高的技术,企业倾向于采用外部研发机制;反之,企业倾向于采用内部研发机制。外部研发适用于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但是各阶段企业外部研发的内容不同。

    许 春;刘 奕;许 锋. 影响企业选择外部资源实施研发创新的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45-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45-48..

    分享
  • 孙德忠;徐建中;荆玲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4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培育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半人马”构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型,解析速度经济下的企业目标、企业心脏、企业骨骼以及企业速度来源等问题,得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是一种综合管理理念的结论,认为核心竞争力形成是结合目标管理、知识管理、价值链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复合管理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

    孙德忠;徐建中;荆玲玲. 基于速度经济的“半人马”构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49-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49-51..

    分享
  • 项保华;李大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六力互动模型是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人际互动视角入手,以焦点企业为基点,不作预设地、动态系统地分析其与供方、买方、替代品厂商、互补品厂商、同行业厂商、潜在进入者这6种直接相关的市场力量之间的竞合互动权变关系,以指导企业采取相应策略构建持续优势的综合分析工具。六力互动模型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与理论创新性,是竞合互动关系分析的新范式。

    项保华;李大元. 企业竞合分析新范式:六力互动模型——内涵、思路与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52-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52-54..

    分享
  • 朱方文;胡建绩;胡松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顺承企业核心刚性理论,以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明晰了处于产业集群层面的共享性资源、共享性资源刚性以及集群企业竞争优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出基于共享性资源刚性的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概念模型。通过剖析共享性资源刚性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负向作用机制,阐明了共享性资源刚性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削弱、风险形成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共享性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作用途径的复杂性。

    朱方文;胡建绩;胡松翠. 共享性资源刚性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55-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55-58..

    分享
  • 赵 晶;周江华;张 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5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知识网络的作用日益突显。在对知识网络系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网络的构筑对产业集群技术学习的推动作用和作用机理。并以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为例,剖析了基于集群知识网络的技术学习路径,从而为产业集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赵 晶;周江华;张 帆. 基于集群知识网络的技术学习路径研究——以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59-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59-63..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于丽英;窦义粟;于英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海IC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问卷和实地调研,对上海IC产业集群的主要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海IC产业集群协同学习实现途径的6条假设。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揭示了该集群协同学习的5大实现途径:企业合作、非正式交流、中介服务、产学研合作和政府扶持。

    于丽英;窦义粟;于英川. 上海IC产业集群“协同学习”实现途径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64-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64-67..

    分享
  • 李 博;陈 洁;原 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创新导向比较了国际上不同国家业务流程外包产业发展的特点,按照“技术创新导向型”、“服务创新导向型”、“管理创新导向型”把发展业务流程外包的国家分成3个组群,进而推导出需要从区域要素禀赋与发展战略两个因素来选择业务流程外包产业,同时对我国如何进行业务流程外包产业的选择和再定位进行了探讨。

    李 博;陈 洁;原 铨. 基于创新导向比较的国家业务流程外包产业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68-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68-71..

    分享
  • 龚 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意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分析了创意经济时代产业融合的类型,以及产业融合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创意时代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龚 雪. 创意经济时代的产业融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72-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72-74..

    分享
  • 张智勇;何景师;桂寿平;陆丽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7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因其具有创新、开发、企业的相互竞合等表现,而逐渐被认作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由于自组织的本质特征,复杂系统涌现性机理为研究物流产业集群提供了独特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基于复杂系统涌现性机理,对物流产业集群及其服务创新进行了分析,指出物流产业集群涌现性的强弱与其服务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成正比。提出了物流产业集群创新模型,以及基于涌现性的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体系。

    张智勇;何景师;桂寿平;陆丽芳. 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研究——基于复杂系统涌现性机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75-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75-77..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王殿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渤海地区与东北亚技术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提出,进一步提升了环渤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对东北亚各国的产业转移和技术流动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要使环渤海地区提高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实现高标准、高水平的扩大开放,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就要进一步强化区位优势,增强对东北亚地区技术流动的吸引力,以引进先进技术为重点,进而以技术进步提升区域经济合作层次,推动区域经济的率先发展。

    王殿华. 环渤海地区承接东北亚技术转移的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78-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78-81..

    分享
  • 邹 鑫;王续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8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企业创新在整个地区创新构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东、中、西三大地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利用泰尔指数对三大地带1999—2005年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三大地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区域差异。

    邹 鑫;王续琨.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区域差异的测度与分解[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82-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82-84..

    分享
  • 韦 影;许 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8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技术引进模式分为引进成套设备与关键设备、合资生产与合作生产、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的许可或转让,以及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4种模式。结合浙江企业技术引进的案例,对技术引进各模式的有效性展开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企业选用不同技术引进模式时应注意的关键点。

    韦 影;许 媛. 技术引进模式的有效性研究:基于浙江企业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85-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85-87..

    分享
  • 科学理性与方法
  • 王建玲;刘思峰;吴作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8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品牌延伸是近年来营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前沿性课题,现有研究成果多是针对基于制造业的实体产品,沿用已有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服务品牌延伸认识的深化。在对服务品牌延伸有关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服务接触的内涵、维度,并构建了基于服务接触视角的品牌延伸整合分析框架,为服务品牌延伸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王建玲;刘思峰;吴作民. 服务接触视角的品牌延伸研究——一个概念性整合分析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88-9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88-91..

    分享
  • 胡安安;黄丽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9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文化视角,对已有的ERP系统接受模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指出不同文化特征层次,会对组织内员工的ERP系统接受行为产生影响,因而应从个体角度对这些文化特征进行测度,研究文化因素对个体接受行为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企业员工ERP系统接受模型,并对其中的变量进行了定义。

    胡安安;黄丽华. 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企业员工ERP系统接受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92-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92-97..

    分享
  • 段文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9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产业新产品的网络效应特征使得新产品预告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而是企业可以运用的战略工具,从确定预告目标、选择预告对象和内容、优化预告时间、加强预告过程管理4个维度,实施新产品预告战略。信息产业新产品预告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向互补产品供应商和潜在采用者发出信号,影响他们的预期。预告对象主要是互补供应商和潜在采用者;产品复杂性、竞争者反应、互补产品的生产周期和客户的采购周期是决定预告时间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和改进新产品预告效果的过程管理措施。

    段文奇. 信息产业新产品预告战略实施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98-10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98-101..

    分享
  • 王铁骊;高 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态能力理论是企业能力研究学派在标准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研究方向,强调了能力的动态性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能力自身特有的模糊性、复杂性和隐性特点使得动态能力的内涵与构成一直处于一个“黑箱”状态。因此,通过对当前动态能力源起、概念以及实现途径等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从系统观和控制论的双重角度,揭示动态能力内涵及构成要素的黑箱所在,将有助于企业用动态能力的标准来对自身现有能力进行衡量和判断,以明确能力调整的方向和具体对策。

    王铁骊;高 阳. 揭示企业动态能力的“黑箱问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02-1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02-105..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马慧民;王鸣涛;叶春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0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使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工作更为科学、规范,通过对知识产权界的学者和专家的多轮咨询,构建了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各指标的详细说明。

    马慧民;王鸣涛;叶春明. 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06-1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06-108..

    分享
  • 任伟宏;黄鲁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作,是对研发产业正确认识、合理引导的基础。运用熵的方法,对研发产业发展水平中评价指标的选取、确定以及评价的风险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研发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

    任伟宏;黄鲁成. 基于熵的研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及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09-1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09-111..

    分享
  • 肖华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12-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是城市群主导经济发展的世纪。城市群作为区域城市化高级阶段的现象,已成为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然而,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正在阻碍着城市群的快速协调和谐发展。基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期中国的城市群不断地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回顾了城市群的研究历程,分析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循环经济指导下中国城市群生态发展对策。

    肖华茂. 循环经济下中国城市群生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12-1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12-115..

    分享
  • 唐伟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16-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许多传统的关于指标量化技术提出的公式,在很多情况下,其指标值不能达到固定的值或区间,因此量化后的指标值不能等于1或0。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提出了一组新的量化公式,这组公式有较广泛的应用面,对于任意一组给定的指标值都能使量化后的至少一个指标值达到1或0。同时,传统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确定的权重优势与分目标的实际重要程度相悖,而主观赋权法又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提出了基于关联度的权重求法和基于满意度的权重求法两种新方法,避免了两类赋权法的缺憾。

    唐伟勤;. 复杂系统评估指标的量化技术及权重分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16-1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16-118..

    分享
  • 知识管理与工程
  • 卜心怡;赵灵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共享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激励成员进行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活动首要解决的问题,而合理分配知识共享利益是成功实现激励的基础。通过分析知识共享活动的特点,提出将Shapley值法应用于解决知识共享活动中各成员收益分配问题。同时考虑到成员贡献知识量对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将Shapely值法进行了修正,进一步对各成员的收益分配额进行了调整。

    卜心怡;赵灵丽. 基于Shapley值的知识共享利益分配策略及改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19-1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19-121..

    分享
  • 屠万婧;傅翠晓;钱省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2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知识生产的组织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分析了互联网知识生产组织与传统知识生产企业的主要区别及互联网知识生产组织的特点,根据组织成员的参与范围,将互联网知识生产组织模式分为开放型与独立型,提出了新的组织模式——混合型组织模式,分析了3种组织模式下知识生产的动态过程,并研究了混合型组织模式的特点及意义。

    屠万婧;傅翠晓;钱省三. 基于互联网知识生产的组织模式及动态过程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22-1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22-124..

    分享
  • 海江涛;彭 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25-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定有效的知识转移战略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对知识流的管理是知识转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Petri网建立知识流模型,描述知识的流动,并且将该模型应用于福特公司的最佳经验复制系统(Best Practice Replication System,BPR),具体说明知识流模型对实施知识管理的支持作用。

    海江涛;彭 灿. 基于Petri网的知识流模型及其应用案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25-1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25-127..

    分享
  • 陈建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了KMS所包含的管理理念之后,论述了其建构的理论基础,提出了KMS所实现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并就KMS如何运用知识管理战略、组织学习、BPR及信息技术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KMS的具体的系统架构和战略实施步骤。

    陈建军.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28-1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28-131..

    分享
  • 徐杰军;谭 滔;李 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32-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项目型企业最大的财富在于其运作管理的知识资本,其发展依赖于更加高效的知识管理。首先分析了不确定环境下项目型企业知识管理的根本任务,随后引入动态能力理论来研究项目型企业的知识管理,分析了动态能力对项目型企业克服知识状态刚性的关键作用,得出不确定环境下项目型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培育并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的结论。

    徐杰军;谭 滔;李 玲.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项目型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32-1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32-136..

    分享
  • 廖成林;袁 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37-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社会认知理论建立知识分享的概念模型,分析了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对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认为环境因素中的组织文化和领导者行为,个体因素中的自我效能、结果期望以及对结果和行为的自我评价,都将影响知识分享行为,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因素。建立适合知识分享的环境和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是促进知识分享行为的关键。

    廖成林;袁 艺.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企业内知识分享行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37-1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37-139..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韦 健;吴祈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4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阐述了核心人才及其在科技项目中的地位,并通过3个案例分析了科技项目中核心人才跳槽带来的危害,最后从保持和防范两个方面提出了科技项目中核心人才跳槽的预防性策略。

    韦 健;吴祈宗. 科技项目中核心人才跳槽的预防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40-1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40-142..

    分享
  • 徐升华;廖述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43-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介绍我国目前校企知识转移活动与相关学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校企知识转移处于活动频繁而相关学术研究不足的失衡状态,提出基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校企知识转移研究定位,并分析了3个主要问题,即:高校知识转移效率分析、利用校企知识转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校企知识转移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

    徐升华;廖述梅. 我国校企知识转移研究定位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43-1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43-145..

    分享
  • 刘帮成;唐宁玉;姜红玲;吴 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46-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组织创新机制,营造有助于组织创造力的创新氛围和提升组织创新能力,是摆在管理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面前的共同问题。从知识管理能力的视角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为当前理论界中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究竟如何对组织有效性起作用”的争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探索知识经济背景下研究组织管理实践对组织创新能力和绩效的关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刘帮成;唐宁玉;姜红玲;吴 冰. 基于知识管理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创新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46-1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46-149..

    分享
  • 李焕荣;沙 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5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的经营战略对员工的薪酬体系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利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具体研究高新企业的创新战略对研发人员薪酬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对薪酬水平、薪酬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李焕荣;沙 琼. 高新企业创新战略对研发人员薪酬体系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50-1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50-152..

    分享
  • 综述
  • 徐 斌;喻德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53-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1988年至今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包括: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应用性、研究边界的模糊性、发展的缓慢性和中国特色的缺乏性。在此基础上回顾了近年来新产生的技术经济专题研究状况。

    徐 斌;喻德华. 技术经济学近二十年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53-1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53-156..

    分享
  • 代 明;梁意敏;戴 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创新为焦点的全球竞争正演化为整条创新链之间的博弈,然而,迄今国内外对创新链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为此,对创新链及其内涵、结构与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创新是一个连续、互动、系统的过程,自主创新不等于“孤立创新”,优化企业内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及区域之间的创新竞争与合作关系尤其是创新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合力打造创新链是提升整体和自身竞争力的关键。

    代 明;梁意敏;戴 毅. 创新链解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3): 157-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3): 157-1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