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6卷, 第24期 
刊出日期:2009-12-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梅元红;孟宪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学校技术转移工作是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探索技术转移的新途径,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技术转移模式,进一步推进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清华大学技术转移为调研和分析对象,将高校技术转移分为四大类型并加以分析,以期对理清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思路有所帮助。

    梅元红;孟宪飞;.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探析——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的调研与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5..

    分享
  • 陈红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螺旋理论为支撑,分析"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应重点发展"组建研发实体"等高级模式,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的需求,建立产业技术层面的战略合作,且必须积极争取政府的参与、协同和投入。最后,提出了政产学研合作中的各种机制策略和建议。

    陈红喜;.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6-8..

    分享
  • 陶丹;程迪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博弈分析,政府可以帮助产学研合作实现(合作,合作)的帕累托纳什均衡,因此政府的介入对产学研合作有着重大影响。从政府介入产学研合作的不同阶段,探讨了其动力机制、信息机制、保障机制、孵化及反馈机制,并对政府的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议。

    陶丹;程迪祥;. 基于博弈分析的政府介入产学研合作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9-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9-12..

    分享
  • 陈建安;李燕萍;吴绍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东湖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合作能力、合作模式、合作环境、合作开放度、合作成效等方面,剖析了产学研发展的现状,从价值取向、产业联盟、成果转化、合作区域揭示了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高新区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的对策。

    陈建安;李燕萍;吴绍棠;. 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2-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2-16..

    分享
  • 王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金融危机全球蔓延的时代背景,探讨了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意义;通过对产学研合作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王颖;.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部地区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7-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7-19..

    分享
  • 刘芳;李欣;王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华南农业大学产学研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我国农业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安排、组织结构和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究适合我国农业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刘芳;李欣;王浩;. 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20-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20-24..

    分享
  • 曾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的官产学研合作,在现代意义上只称得上是官产学研合作的萌芽。尽管如此,这些集官产学研功能于一体的可贵经历,有诸多方面可供现代化背景下官产学研合作借鉴。甲午战争前,有洋务运动中官产学的内部化和官商合作;甲午战争后,有民族资本企业产学研的内部化;民国建立后,有工商行业协会自发维护市场秩序的努力;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有以政府为主导,以资委会为平台的官产学研合作。它们分别是近代4个时期最突出的官产学研功能结合的实例。

    曾凡;. 近代中国官产学研合作状况及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25-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25-29..

    分享
  • 王达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实证的角度研究我国自主创新活动投入产出的效率和效果,对于平息"到底是鼓励引进技术,还是鼓励自主创新"的争论、科学制定科技政策、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生产函数模型作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模型,以专利申请量作为自主创新的产出指标,以研发经费数和研发人员数作为自主创新的投入指标,首次采用长达2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自主创新的投入产出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我国自主创新活动呈现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实证结果说明,大力进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是完全正确可行的。

    王达政;. 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基于我国专利投入产出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30-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30-34..

    分享
  • 孙湘兰;张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基础研究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比较单一,已严重制约了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国际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的提升。以国际惯例为参照,尽快建立健全并完善我国多元化综合评估体系,包括SCI论文数量和质量、期刊影响因子、作者论文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和点击率、原创性研究论文中作者的贡献程度及权重、原创性学术论文发表形式、中国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的差异、科研成果与科研项目立项的关系、理科基础研究与工科应用研究的关系等。对基础研究进行长期跟踪评价,有利于避免急功近利、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

    孙湘兰;张弛;. 我国基础研究多元化综合评估体系的探索与完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35-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35-38..

    分享
  • 柏振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其根本出路只能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在比较和分析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柏振忠;.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39-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39-41..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罗茜;倪杰;刘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竞争力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北京市31个开发区的产业集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对"两带"地区的27个开发区的产业集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东部发展带的产业集聚竞争力显著高于西部发展带,但是西部发展带在制度创新方面显示出了积极的意愿,具有突破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罗茜;倪杰;刘剑;. 北京市“两带”产业集聚竞争力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42-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42-46..

    分享
  • 谢辉;陆钢;张慧秋;张武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京沪两地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从园区发展规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企业孵化等共性问题以及科技园组建方式、管理模式、地方政府支持等差异性特点展开,并对我国科技园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我国大学科技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谢辉;陆钢;张慧秋;张武军;. 京沪两地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47-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47-50..

    分享
  • 陈玉川;赵喜仓;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创新能力各层次的匹配性,主要体现为区域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各层次的匹配性。研究表明,江苏省企业家创新能力、R&D能力、风险投资能力等的文化层既有与器物层相匹配的地方,也有不相匹配的地方,区域创新能力器物层的任何不良表现都可以从文化层找到相应的基因。区域创新能力制度层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调整区域创新主体在器物层的创新行为,使其反作用于文化层,逐渐实现区域创新能力文化层与器物层的匹配。

    陈玉川;赵喜仓;.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各层次的匹配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51-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51-54..

    分享
  • 倪杰;吴远征;宋从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3—2008年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为基础,对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态势及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作出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倪杰;吴远征;宋从生;. 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55-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55-58..

    分享
  • 温平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5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信息化对于金融发展的影响,利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江苏省为例,对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测试了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程度。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信息化的推进对金融规模的扩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对金融效率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影响较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给出了信息化指数与金融规模扩张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

    温平川;. 城乡统筹中的信息化与金融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59-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59-63..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徐建中;张金萍;那保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再制造是循环经济的高级形式,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循环经济条件下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对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3种模式,即政府规划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企业联盟模式和公众参与刺激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最后对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徐建中;张金萍;那保国;. 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64-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64-66..

    分享
  • 柏芸;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是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分析当前农业产业链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指出构建面向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本质要求,并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思路与对策。

    柏芸;.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基本思路与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67-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67-69..

    分享
  • 余丽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7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从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创新学3个角度,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内在特质和发展优势,强调了科学制定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余丽蓉;. 文化产业集群的多学科视角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70-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70-73..

    分享
  • 曾莉;费军;刘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7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并促进了经济结构转型。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首先界定了创意产业的内涵,然后分析了武汉市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武汉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武汉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曾莉;费军;刘英;.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武汉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74-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74-78..

    分享
  • 企业管理创新
  • 钟美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循环经济要求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实现技术的生态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群落中的主体。因此,要实现整个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生态化,首先就要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技术因子是企业发展的控制参数,主宰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构成了企业生态位中少数几个序参量之一,并且形成企业技术生态位。而技术生态位通过差异化竞争实现分离,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基于生态位的技术生态化具备了"适者生存"的技术选择机制和开放性、适应性的自稳过程及自适应能力特征。这些特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实现机制,并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实现生产工艺生态化、全寿命周期分析及全过程的生态化管理。

    钟美瑞;. 技术生态位及生态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79-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79-83..

    分享
  • 龙勇;刘珂;张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8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分析提出增值服务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假设,然后建立了一套比较适合的指标体系,最终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风险公司的增值服务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关系。

    龙勇;刘珂;张合;. 风险公司的增值服务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84-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84-88..

    分享
  • 任海云;师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8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71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对公司R&D投入和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国际上公认的维持生存的水平(2%),但分布不均,低投入状况与高投入状况并存;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和公司业绩显著相关,但并没表现出研发投入的时间滞后性,研发投入和投入后1~4年的业绩相关性逐渐降低,公司业绩和当年及前两年的研发投入的相关性逐渐降低。

    任海云;师萍;. 公司R&D投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89-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89-93..

    分享
  • 赵敏;彭润中;李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9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科技企业的创立和成长过程基本呈现混沌特征,可用Logistic方程进行描述。根据其混沌特性对科技企业进行动态管理,即通过调整研发投入和管理力度的方式,实现对科技创业企业的混沌控制,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赵敏;彭润中;李湛;. 基于混沌理论的高科技企业创立及管理过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94-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94-97..

    分享
  • 刘照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9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成长性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成长性研究是目前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研究热点。分别就国内外中小企业及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性研究理论进行述评,鉴于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未来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

    刘照德;.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理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98-10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98-101..

    分享
  • 付景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高技术性、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加之目前竞争激烈,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过后如何尽快恢复实力、培育竞争优势,是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建立员工忠诚、降低经营成本并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付景远;. 后金融危机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02-1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02-105..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肖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06-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政策性金融的定义与功能出发,在对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性金融进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构建影响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要素贡献度计量模型,测度政策性金融对我国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直接和间接贡献。根据测度结果,探讨政策性金融对我国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直接与间接促进作用。

    肖科;. 政策性金融对我国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贡献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06-1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06-110..

    分享
  • 万坤扬;陆文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以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政府支持政策环境等一级指标,包含21个二级指标的创业投资支撑环境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把支撑环境分为5个主因子: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主导型科技环境、政府主导型科技环境和政府支持政策综合水平。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主导型科技环境"和"政府支持政策综合水平"对创业投资的发展有直接的支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主导型科技环境"、"经济发展模式"与"政府支持政策综合水平"交互影响,从而对创业投资的发展有支撑作用。因此,发展创业投资就必须优化经济环境、培育"企业主导型"科技环境和完善政府支持政策。

    万坤扬;陆文聪;. 支撑环境对创业投资发展的影响效度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11-1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11-115..

    分享
  • 何为东;钟书华;姜永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16-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科技政策的形成有其客观规律。在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公共科技政策是由社会环境系统、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政策科学及政府意志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框架。结合省部科技会商实践,借鉴JohnoWokingdon多源流政策分析模型,通过对问题流、政策流、政府流及触发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我国省部科技会商政策的形成机制。

    何为东;钟书华;姜永满;. 我国省部科技会商政策的形成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16-1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16-120..

    分享
  • 成琼文;李小娟;邓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国内外对全面薪酬及激励效应的研究,提出了研究型大学教师全面薪酬激励的成分要素、影响要素、路径要素,它们共同构成全面薪酬激励基本面,支撑着全面薪酬激励体系。其中成分要素主要包括直接经济性薪酬、间接经济性薪酬、直接非经济性薪酬、间接非经济性薪酬;影响要素主要包括个体要素与环境要素;路径要素主要有合理的薪酬结构、合理的薪酬确定依据、薪酬公平、严格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完善的非经济性薪酬。据此提出了提升研究型大学教师全面薪酬激励效应的优化路径,从制度机制上保证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力。

    成琼文;李小娟;邓建;. 研究型大学教师全面薪酬激励要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21-1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21-124..

    分享
  • 于东阳;高卫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25-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的经济实体,其持续发展需要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因而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增加值法(EVA)、价值评估法和动态股权激励静态模型,提出了"初期评估和后期股权调整"的动态评估方法,详尽构建了适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出资入股的价值评估制度、责任制度、股份处理制度、股东收益分配制度。

    于东阳;高卫东;.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出资入股制度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25-1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25-129..

    分享
  • 马远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30-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家科研项目中,我国似乎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这些"科研成果"在转化应用的数量、范围、时间和绩效方面,成效不高。究其原因发现,国家科研项目的管理方式必须变革,引入科研监理人对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而明确科研监理人在监理关系中的资格、职责职权,又是其介入科研管理的前提。

    马远俊;. 科研监理人主体地位的法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30-1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30-134..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彭福扬;湛江;姚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创新战略实施效果的生态化就是要使创新战略的实施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围绕这3个方面,构建了由3个层次、3个系统、13个子系统、44项具体指标构成的国家创新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反映创新战略实施效果。

    彭福扬;湛江;姚静;. 国家创新战略实施效果的生态化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35-1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35-138..

    分享
  • 李岩;王仕洪;陈炯;朱道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39-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根据企业愿景来评价和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对于企业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增值最大化的价值链环节上、运用核心能力开展多元化经营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生产性服务特点考察企业能力,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核心能力评价框架,给出案例验证。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为核心能力评价提供更科学、合理、定量化依据。

    李岩;王仕洪;陈炯;朱道立;. 基于AHP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核心能力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39-1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39-141..

    分享
  • 袁菁;彭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42-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跨越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最高层次。首先分析了影响高科技企业技术跨越的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外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外部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同时结合实例论证了该模型对高科技企业技术跨越外部环境质量评价的有效性。

    袁菁;彭灿;. 高科技企业技术跨越的外部环境质量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42-1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42-145..

    分享
  • 曹泽;李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46-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具有34个指标,应用多元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从这些具有复杂关系的原始指标中提取了5个因子:基础因子、产业因子、企业因子、效能因子和器物因子。然后利用因子得分对各地区科技发展状况进行排序,解释区域科技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曹泽;李东;. 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科技发展监测与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46-1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46-149..

    分享
  • 张月花;曹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5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技术产业集群效应既是高技术产业集群存在的合理解释,也是高技术产业集群不断完善的动力。结合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人才、风险投资集聚效应以及协同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评价指标系统,对陕西省高技术产业集群效应作出评价。

    张月花;曹娣;. 高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50-1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50-154..

    分享
  • 王孝宁;颜玲;何钦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55-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诺贝尔奖获得者代表性论文作为高质量、高水平论文的标志,利用TOPSIS法和SOM神经网络法对学术论文进行综合评价,并以TOPSIS法为基础,通过SOM神经网络法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聚类结果验证TOPSIS法排序结果的可靠性,从而进一步确定TOPSIS法用于论文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王孝宁;颜玲;何钦成;. 基于TOPSIS法和SOM神经网络的论文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55-1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55-161..

    分享
  • 科学理性与方法
  • 王海英;刘大成;张轶华;于超;王高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62-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态批量问题有很多求解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动态规划方法能够获得多项式最优解。为了更好地掌握基于动态规划方法的动态批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对动态批量问题的研究现状、分类以及动态规划方法的应用条件,相关理论与属性进行了综述。

    王海英;刘大成;张轶华;于超;王高楠;. 基于动态规划方法的动态批量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62-1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62-165..

    分享
  • 郭四海;冯珊;周凯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66-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型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为支持Web环境中决策问题求解和基于模型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在详细分析了Web环境下系统中各种决策实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模型驱动决策支持系统描述框架,该框架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进行一致性描述和以Web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统一接口调用。最后用导弹采办技术风险决策实例说明该框架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郭四海;冯珊;周凯波;. 基于Web的模型驱动决策支持系统描述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66-1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66-170..

    分享
  • 陈惠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71-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怀疑方法的特征是辩证否定和批判创新,体现了人的思维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具体应用过程则往往需要借助逻辑推理、实践检验等手段来完成。科学怀疑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了认识的发展;科学怀疑是解决科研疑难问题,使科学理论得以证实的有效管途;在真伪科学的辨析中,科学怀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陈惠琳;. 基于认识论价值的视角解读科学怀疑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71-1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71-173..

    分享
  • 程国平;薛昇旗;邱映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73-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往往导致很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泥石流等。同样,环境的恶化也降低了煤炭的生产能力。这说明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煤炭生产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煤炭生产就会呈现一种自我抑制、环境恶化与资源枯竭的状况。运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结合煤炭生产的现状,分别提出了煤炭产出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的关系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当前实际的关系模式。

    程国平;薛昇旗;邱映贵;. 煤炭生产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关系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73-1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73-175..

    分享
  • 知识管理与工程
  • 钟琦;汪克夷;冯桂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76-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效的知识流动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从企业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对知识流动的影响分析入手,探讨了在两种网络共同作用下的知识流动的概念、特征,提出了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下知识流动的不同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内部知识流动体系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钟琦;汪克夷;冯桂平;. 网络视角下的企业内部知识流动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76-1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76-179..

    分享
  • 熊太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80-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中小企业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对义乌部分中小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受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月收入、工作状况、对继续教育了解度、企业支持力度、继续教育综合价值以及继续教育学习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差别显著;提出了中小企业员工在接受继续教育问题上要建立"心理契约",并要发挥行业协会在中小企业继续教育中的行政职能和教育职能的建议。

    熊太和;. 中小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意愿实证分析——以义乌小商品制造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80-1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80-183..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吴蓓;王文奎;李艳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84-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人才日益打破单位和部门所有,成为社会化的人才,人才的利用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人才多渠道柔性利用是一种新型的用人方式,是指对人才的利用不仅仅依靠区域内所属单位的人才来创造效益,而是放宽政策,走借"脑"发展之路,不拘一格引进智力,采取多样化的、柔性的利用形式实现与区域外部的人才的共享,这样既能节省用人成本,又能提高人才利用效率。基于人才多渠道柔性利用的核心理念、发展层次与阶段以及基本形式,提出了实施人才多渠道柔性利用的保障措施。

    吴蓓;王文奎;李艳玲;. 人才多渠道柔性利用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形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84-1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84-186..

    分享
  • 邓志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87-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政策创新机制是指有利于促进教育政策创新的一套规章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人员、机构,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和咨询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控和评估机制、调整和完善机制等。对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建立教育政策创新机制的必要性及其效用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建立我国教育政策创新机制进行了探讨。

    邓志祥;. 论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政策创新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87-1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87-189..

    分享
  • 综述
  • 李嘉;张骁;杨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90-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女性创业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但是学术界关于女性创业的研究却很少。通过系统整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发现,性别差异对创业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从创业动机、企业家领导风格、行业选择、创业规模和融资渠道5个方面,分析了性别差异对创业特征的影响。

    李嘉;张骁;杨忠;. 性别差异对创业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90-19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90-194..

    分享
  • 赵炎;王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95-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集群创新及其创新系统的文献综述,对其与空间特征紧密联系的合作创新、知识生产和传递、创新桥梁、区位分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内容、方法论和研究视角三方面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赵炎;王晨;.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集群创新及创新系统文献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4): 195-2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4): 195-2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