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6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09-11-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马尚平;梁小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技术突变下后发大国实施自主技术创新战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观点,进而分析了后发大国实施自主技术创新战略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后发大国自主技术创新战略的宗旨、目标、重点和对策。

    马尚平;梁小红;. 技术突变下后发大国自主技术创新战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5..

    分享
  • 袁志彬;穆荣平;陈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技术预见研究成为国际热点。当前,在我国开展技术预见研究,不仅是参与国际竞争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且是国家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的重要基础。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中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的德尔菲调查进行了概要介绍,并与日本第7次技术预见相关内容(包括子领域划分、课题数量分布、重要程度综合得分前10位课题分布、技术预见活动问卷发放和回函情况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袁志彬;穆荣平;陈峰;. 中日资源与环境技术预见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6-9..

    分享
  • 缪建红;田先钰;覃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独立R&D组织不仅包括法人R&D组织,而且还包括部分非法人R&D组织,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体系和机制是独立R&D组织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必要条件。而目前,我国在将独立R&D组织作为一个群体来构建权益保障体系和机制时尚有诸多不足,有必要在法规体系的完善、维权组织的创设、权益社会保障网络的构建、加强法规监督检查等方面作出努力。

    缪建红;田先钰;覃睿;. 独立R&D组织权益及其保障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0-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0-13..

    分享
  • 张成考;聂茂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阐述了循环经济与生态化物流的诞生背景;其次,根据生态化物流运作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物流系统模型;最后指出,要想生态化物流系统运作成功,就必须采取4项创新策略。

    张成考;聂茂林;.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物流系统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4-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4-17..

    分享
  • 杨益华;陈菊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欧洲大型第三方物流(TPL)服务供应商成长发展轨迹的研究,发现欧洲TPL物流服务供应商注重并购和物流联盟战略。归纳比较了并购与物流联盟的异同,认为建立物流联盟是我国TPL发展壮大的可行选择。

    杨益华;陈菊红;. 从欧洲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长历程看TPL供应商的发展模式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8-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8-21..

    分享
  • 王清清;吴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产品供应商的选择,应用多色集合理论建立了产品供应商递阶结构选择模型,分析了从企业需求以及供应商自身情况出发的供应商属性表达,并用统一颜色和个体颜色之间的模块布尔矩阵对其进行了形式化描述,提出了供应商选择推理过程的形式化方法,实现了从不同产品组合方案到供应商组合方案的推理过程,并把推理结果提供给下层评估,进行最终决策。最后,以某手机生产商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为例,验证了该模型。

    王清清;吴锋;. 基于多色集合的产品供应商选择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22-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22-27..

    分享
  • 周荣征;严余松;张焱;何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当前农产品供应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不足,构造了与绿色农产品物流需求相适应,且与追踪、追溯系统紧密结合的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结构,并详细分析了其特点及运作机制,使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能够切实保证绿色农产品"优质低价"目标的实现。

    周荣征;严余松;张焱;何迪;. 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28-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28-31..

    分享
  • 张睿;高臻;钱省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生态学视角研究集群式供应链中的成员互动关系。认为在集群式供应链中,由于成员所占生态位的互补性或相似性,往往形成3种互动关系,即互惠型、依附型和竞争型。通过建立不同的成员互动关系模型,并运用微分方程定性知识以及数值仿真对其分析后,指出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不同的互动关系中所获得的利益以及战略各不相同,从而揭示了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结构的演化机制。

    张睿;高臻;钱省三;. 集群式供应链成员互动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31-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31-33..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石岩;刘思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研发者基于产量提成和销售额提成的两部制专利授权策略。如果授权一个企业,则单一的固定费方式是最优的;如果对多个厂商授权,则需要收取提成。但是授权厂商的数目和提成方式并不影响研发者的专利费收入。

    石岩;刘思峰;. 需求创新专利的两种提成方式与授权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34-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34-37..

    分享
  • 任声策;尤建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3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利许可是专利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通过专利获得收益的主要渠道。专利许可在实践领域受到了广泛重视,同时在研究领域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详细回顾20多年来专利许可研究的进展,为研究者以及企业实践者提供参考。文献主要分为实证研究和产业组织研究两类。对产业组织的研究文献,又根据专利人是否开发专利技术,分为内部创新者和外部创新者两种情况。最后,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建议。

    任声策;尤建新;. 企业专利许可策略及其决策机理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38-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38-42..

    分享
  • 刘珊;余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软件业的产业结构,对中国软件业专利申请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1990—2008年中国软件专利数据的动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软件企业的专利申请行为与相关法律环境变化存在内在联系;软件企业的专利申请行为与企业规模、性质以及产品种类非常相关。绘制了历年中国软件专利申请量态势图,剖析了专利权人构成及中国软件专利发明技术构成情况,挖掘出中国软件业主要技术领域专利布局最活跃的企业。

    刘珊;余翔;. 中国软件产业专利申请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42-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42-45..

    分享
  • 李敏;刘和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型国家的建立要求我们必须持续创新。最优专利制度的制定是政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目标和职能。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持续创新,考虑利率贴现和市场初始容量等因素,探讨了在持续创新中最优专利宽度和长度的设定,最后提出我国目前的专利政策应是(短期限,宽范围)。

    李敏;刘和东;. 持续创新中最优专利长度与宽度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46-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46-48..

    分享
  • 刘玉敏;张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1998—2007年苏州市专利申请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苏州市近年来专利申请总量及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均迅速提高,专利构成得到了优化;对苏州市专利申请的IPC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苏州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势区为电技术、生活需要、作业、运输等方面,而化工、纺织、建筑、机械、物理等是其弱势区。根据专利申请的总体情况,从宏观上分析了苏州市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进一步完善苏州市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了建议。

    刘玉敏;张群;. 从专利申请看城市的技术创新与新技术发展——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49-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49-52..

    分享
  • 柴金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是一种最有效的优势,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竞争力,就必须形成知识产权竞争优势。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即是企业获得和实现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资产价值的过程。因此,企业培育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就是要对知识产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增加知识产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附加价值。华为作为中国电信制造商的领头企业,其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培育措施值得借鉴。

    柴金艳;.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培育——以华为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53-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53-56..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肖序;谢志明;易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循环经济资源价值量的垫支、周转、增值和补偿等特性,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构成,并用物质流成本会计的方法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识别、确认与计量可作为分析循环经济有关问题的基础。

    肖序;谢志明;易玄;.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57-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57-60..

    分享
  • 余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6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能否提升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能否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对区域自主创新联盟进行了研究,并对基于自主创新联盟的区域创新资源整合目标、整合模式和整合策略进行了探讨。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联盟发展,加速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必将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余博;. 区域自主创新联盟与区域创新资源整合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61-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61-65..

    分享
  • 庄悦群;郑奔;毕军平;崔卫国;夏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越秀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同时又是历史文化悠久城区,面积虽然不大,但主要经济指标均在全市名列前茅。随着广州市向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迈进,越秀区正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的挑战。在推进"中调"战略过程中,建设创意城区,积极发挥知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提升越秀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庄悦群;郑奔;毕军平;崔卫国;夏斌;. 创意城区:越秀区推进“中调”战略的策略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66-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66-69..

    分享
  • 姚晓芳;陈汝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7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业对经济的驱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创业环境作为直接影响创业效果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普遍关注。利用GEM创业环境模型,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北京、合肥、广州三地创业环境之间的异同,分析其创业环境的优劣,为进一步优化其创业环境提供参考。

    姚晓芳;陈汝超;. 北京、合肥、广州三地创业环境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70-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70-73..

    分享
  • 梅强;赵晓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其发展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从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分类及特征入手,探讨了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结合江苏省科技统计资料,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加快江苏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梅强;赵晓伟;. 江苏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74-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74-76..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肖忠东;顾元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7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现代工业制造过程中原材料质量的变化特征定义了3种不同的制造模式,即减量制造、等量制造和增量制造,分析了3种模式的区别和联系,并基于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增量制造模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预示了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思路。

    肖忠东;顾元勋;. 现代工业制造模式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77-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77-81..

    分享
  • 王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是反映区域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分析了产业集群造就区域竞争力优势的条件,指出: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是促成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条件;实施集群创导可以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王静;.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82-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82-86..

    分享
  • 王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系统在学习和创新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系统缺陷,严重制约集群的升级和发展。阐述了政府参与集群创新的基本原因,分析了集群创新系统的主要缺陷,提出了制定集群创新政策的本质目标,在借鉴OECD国家集群创新政策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集群创新政策的综合性框架。

    王岚;. 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与政策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87-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87-90..

    分享
  • 于晓丹;汪克夷;钟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9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专业技术孵化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作用模式,研究了专业技术孵化器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具体作用模式,即核心载体模式、技术支撑模式和规范提升模式,并以大连软件园与软件产业集群、大连理想光电创业孵化中心与光电子产业集群、大连轴承孵化器与轴承产业集群为例,对各种作用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于晓丹;汪克夷;钟琦;. 专业技术孵化器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用模式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90-9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90-94..

    分享
  • 徐海洪;刘凤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9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DEA方法,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3方面分析了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效率的地区差异状况,并从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两个角度初步探究了改善R&D效率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我国许多省市的R&D效率不高,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导致的;东部地区较多省市都处于规模效应递减,应注重优化R&D资源的配置结构,而中部地区则更多地表现为规模效应递增,应合理地扩大R&D投入规模;大量的投入冗余意味着R&D资源节约利用的潜力巨大,也说明R&D效率的改善应着重从节约资源入手。

    徐海洪;刘凤朝;.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效率的地区差异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95-9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95-99..

    分享
  • 企业管理创新
  • 游达明;刘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0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提出了社会资本通过知识获取和知识吸收的中介作用,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理论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元回归分析予以验证,为我国企业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资本来促进企业知识获取和知识吸收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游达明;刘芳;. 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机理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00-1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00-103..

    分享
  • 钱燕云;项玮珉;李纪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04-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从BA模型出发,结合产业和技术发展的生命周期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合作的实际,提出了节点企业具有动态竞争力的企业合作网络三阶段演化模型和算法。通过系统仿真,对合作网络的小世界与无标度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钱燕云;项玮珉;李纪蜂;. 节点具有动态竞争力的企业技术合作网络三阶段演化机理仿真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04-1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04-108..

    分享
  • 夏轶群;陈俊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产品延迟商业化会影响新产品的项目价值。运用基于实物期权法构建的价值模型分析了延迟创新产品商业化时企业生产或供应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

    夏轶群;陈俊芳;. 创新产品延迟商业化对项目价值的影响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08-1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08-111..

    分享
  • 周燕;郭亮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技术交易系统的微观环境下对技术交易效率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并分析了技术交易效率的构成,探讨了技术交易效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构建了技术交易效率影响模型,进而提出了提高技术交易效率的对策建设。

    周燕;郭亮玺;. 技术交易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12-1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12-114..

    分享
  • 李向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15-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的价值链内涵,探讨了价值链的赢利模式,分析了赢利模式的4个基本组成要素,并指出:平台赢利模式由基本增值服务模式与特色增值服务模式有机构成,特色增值服务能满足更多的顾客期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利益和不同于其它企业的优质服务,它是平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向辉;. 基于价值链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赢利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15-1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15-118..

    分享
  • 龙勇;张合;刘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19-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分析提出了项目监控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假设,然后建立了一套比较适合的指标体系,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风险公司的项目监控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关系。

    龙勇;张合;刘珂;. 风险公司的项目监控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19-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19-123..

    分享
  • 余沿福;劳兰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中利益相关者互相博弈,达到了一种利益均衡。企业文化变革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成功变革的充分条件是企业遇到了良好的变革时机,必要条件是满足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盈利性要求。民营企业需要加强社会责任,且在实施企业文化变革时进行充分沟通很关键,同时需要提高员工素质。

    余沿福;劳兰珺;.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变革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24-1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24-127..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王明旭;杨建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生命周期评价的角度,界定了可持续技术的内涵;探讨了可持续技术的筛选原则与方法,初步构建了综合评价可持续技术的指标体系,为可持续技术的筛选和应用提供方法论基础。

    王明旭;杨建新;. 可持续技术的筛选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28-1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28-131..

    分享
  • 罗亚非;蔡乾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32-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概念出发,确定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指标外延,探讨现有对外技术依存度测评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概念,并对现有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的测评方法进行修正。同时从知识流量和知识存量两个角度,对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有效对外技术依存度)进行实证分析。

    罗亚非;蔡乾龙;. 对外技术依存度测评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32-1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32-136..

    分享
  • 马永红;刘晓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37-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问题是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对区域创新系统和知识共享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区域创新系统内主体要素之间的知识共享能力作为切入点,对区域创新系统主体要素之间的知识共享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的确定,为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马永红;刘晓静;. 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37-1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37-139..

    分享
  • 单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40-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投融资生态系统评价是科技投融资管理的基础,建立科技投融资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系统的科学原则。科技投融资生态系统可以从3个层次衡量: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从而形成一整套评价科技投融资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指标体系,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自下而上地对各层指标进行综合,并计算目标层指标的综合值加以排序,以此定量评价科技投融资生态系统。

    单薇;. 科技投融资生态系统评价指标设计与优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40-1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40-143..

    分享
  • 蒋玉宏;单晓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4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地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成功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客观的区域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绩效评价方法,对提高我国区域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工作绩效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蒋玉宏;单晓光;. 区域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44-1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44-146..

    分享
  • 史晓燕;张优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47-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求人们用科学的方法评价科技进步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建立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包括陕西在内的全国内地30个省、市、区科技竞争力进行排序,分析陕西在科技发展水平方面与全国整体水平及其它发达省市的差距,为陕西制定有关科技政策提供依据。

    史晓燕;张优智;.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科技进步测评实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47-1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47-151..

    分享
  • 文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52-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环境保护和立法以及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因素,逆向物流正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在逆向物流合作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决策就是合作伙伴的选择。通过对逆向物流本身特点的研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构建了逆向物流合作伙伴选择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组合评价方法,解决了企业如何评价、选择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供应商的问题。

    文风;. 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选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52-1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52-155..

    分享
  • 知识管理与工程
  • 肖久灵;汪建康;孙文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56-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内隐性是企业进行国际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根据各种国际进入模式所涉及知识内隐性的程度,主要结合出口、联盟、独资、特许经营与放弃等形式,探讨了在各种知识内隐性程度下国际进入模式的选择问题。

    肖久灵;汪建康;孙文祥;. 知识内隐性与国际进入模式选择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56-1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56-159..

    分享
  • 张喜征;聂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60-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借鉴知识生产函数和信息距离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两知识主体间知识距离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知识距离测度模型。初步解决了如何测度两主体间知识距离的问题,并为企业间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提供了相关建议。

    张喜征;聂振;. 企业间知识距离测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60-1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60-163..

    分享
  • 万君;顾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64-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一个知识网络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了知识网络组织成员的合作效率,提出了知识网络组织成员间的合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指出知识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强度、知识网络组织的信任机制和惩罚机制是影响知识网络合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万君;顾新;. 知识网络合作效率影响因素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64-1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64-167..

    分享
  • 司云波;和金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68-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借助揭示知识创新机理的知识发酵模型的理论框架,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进行透视,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发酵过程。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规律。

    司云波;和金生;. 从知识发酵机理看科技成果转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68-1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68-170..

    分享
  • 海江涛;彭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71-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群知识系统的(功能)进化是集群知识系统研究的一个重点。基于已有的集群知识能力研究文献,提出了集群的知识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的协同进化过程,就是集群中的工艺共同体(Craft Communities)与认知共同体(Epistemic Communities)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新观点,并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分析。

    海江涛;彭灿;. 集群知识系统进化的动力机制:基于“共同体”观的阐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71-1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71-174..

    分享
  • 科学理性与方法
  • 罗顺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75-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8世纪的拉瓦锡化学革命、19世纪的达尔文生物革命以及20世纪的爱因斯坦革命为例,分析了美国科学史学家和哲学家科恩的科学革命观点"革命就是对科学思想进行一些重大的重新组合"。

    罗顺元;. 对科学思想进行一些重大的重新组合——兼评科恩的科学革命观[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75-1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75-178..

    分享
  • 朱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79-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研评价的价值需要放在社会中来进行考察。科研评价应起到以下导向作用:体现社会的公正、安全、平等、效益、秩序、自由等价值观,提倡惩恶扬善、公序良俗,使科研能够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并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朱明;. 科研评价价值论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79-1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79-181..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徐飞;陶爱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82-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工程院女性院士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中国工程院女性院士的工作领域、职业成就和当选年龄差异的分析,对我国高层女性工程科技工作者的现状获得了若干认识。

    徐飞;陶爱民;. 中国工程院女性院士特征状况的计量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82-1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82-185..

    分享
  • 林筠;何婕;丁弋;宋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85-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并探讨影响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作用程度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林筠;何婕;丁弋;宋彬;. 企业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基于不同情景的影响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85-1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85-189..

    分享
  • 宋典;袁勇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90-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46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指出当前企业技术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比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要高,它反映了在多数企业里人力资源管理还在扮演着传统行政服务型的角色。在此基础上,研究指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由传统行政服务型向战略决策型转变的关键因子。

    宋典;袁勇志;.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与角色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90-1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90-192..

    分享
  • 姜春林;王友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93-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985高校管理学科投入产出效率,可以全面、客观地认识这类高校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发现被评价单位管理学科研究的差距和优势,以促进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最后,结合部分学校的管理学科建设的相关数据,运用已建立的模型进行了细致分析。

    姜春林;王友强;. 985高校管理学科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93-1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93-196..

    分享
  • 综述
  • 王晓鸣;汪洋;李明;杨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97-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系统动力学的技术基础和方法入手,介绍系统动力学在解决以高阶次、多重反馈循环和高度非线性为特点的城市发展政策决策问题中的优势,系统归纳和提炼出其在城市发展政策决策中区域发展政策评价、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和城市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3个重要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分析和比较研究了各个领域应用与发展的主要系统反馈回路。同时探讨了系统动力学在城市发展领域出现了多学科融合与关注城镇可持续发展等新态势,指出了城市发展理论和决策应用方面的发展方向。

    王晓鸣;汪洋;李明;杨俊;. 城市发展政策决策的系统动力学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2): 197-2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22): 197-2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