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6卷, 第18期 
刊出日期:2009-09-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陈婷婷;刘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项目关键风险因素的识别对研发项目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研发项目风险因素的概念模型,并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研发项目进行风险因素识别,同时对风险因素与研发项目风险程度的相关关系,以及风险因素与风险程度各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完整的研究。

    陈婷婷;刘欣;. 研发项目风险因素差异性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4..

    分享
  • 边伟军;罗公利;孙福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战略是孵化器围绕品牌展开的形象塑造活动所进行的全局性谋划和设计。孵化器实施品牌战略既是提升自身价值、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从品牌定位、设计、维护和发展4个方面研究了孵化器如何实施品牌战略。

    边伟军;罗公利;孙福平;. 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战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5-8..

    分享
  • 王婉;陈智高;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知识结构的视角,探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服务能力问题。在界定了孵化器服务能力构成和孵化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静态的角度阐明了孵化器的服务能力对于知识结构的依存关系,并从动态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孵化器服务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动态发展关系。

    王婉;陈智高;. 基于知识结构的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9-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9-12..

    分享
  • 张金隆;秦浩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经费宏观配置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技发展水平,因而被国内外广泛重视和研究。借鉴霍尔三维结构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科技经费宏观配置的区域、主体、活动类型等主要因素,构建了科技经费宏观配置模式的三维分类模型,为科技经费分类配置和有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张金隆;秦浩源;.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科技经费宏观配置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3-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3-17..

    分享
  • 翟启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实施3年多了,虽然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评估的基础上要建立纲要实施的动态调整机制,但对于纲要如何开展评估,目前国内还鲜有人进行研究。在对监测评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爱尔兰科学技术与创新战略(2006—2013年)监测评估实践的剖析,对我国规划纲要开展监测评估提出了政策建议。

    翟启江;. 爱尔兰科学技术与创新战略(2006—2013年)监测评估介绍及其借鉴意义[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8-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8-21..

    分享
  • 曾照英;王重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展望理论是描述风险决策的重要理论。创业融资决策是一种风险决策行为,感知风险是其主要的决策依据。因此,尝试运用展望理论分析创业融资决策过程中的感知风险。首先,划分了创业融资决策过程中的感知风险维度,然后根据展望理论构建了单一维度的感知风险函数,最后确定了融资决策过程中的总体感知风险价值函数,并进行了分析。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融资决策过程中的感知风险分析——展望理论在创业融资决策领域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22-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22-24..

    分享
  • 赵忠伟;徐建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2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述循环经济导向的供应链管理内涵与管理目标的基础上,从产品设计、采购、制造、营销、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5个方面介绍了循环经济导向的供应链管理内容,提出了循环经济导向的供应链管理的实现途径与对策。

    赵忠伟;徐建中;. 循环经济导向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25-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25-27..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朱星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提出控制产业技术成为赢得国际竞争的基本手段是产业技术安全问题凸显的背景出发,分析入世后我国有关产业技术安全政策的走向,总结现阶段我国产业技术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强我国产业技术安全的4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朱星华;. 我国产业技术安全政策问题分析与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28-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28-30..

    分享
  • 曾令华;郭建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国内学界关于专利预警机制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同时对国外专利预警机制发挥效能的案例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中部地区专利预警工作现状,并对适合中部地区构建专利预警机制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立专利预警机制的原则和专利预警机制的有效模式。

    曾令华;郭建平;. 构建中部地区专利预警机制有效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31-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31-34..

    分享
  • 卜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3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相关年鉴数据,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税负进行比较,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大中型企业与其它大中型工业企业相比,其总体税负水平和增值税税负水平均不高;而且,在设定条件下,装备制造业增值税转型对其R&D投入影响也不大。因此,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R&D的税收激励政策,需要加强其针对性、便利性和可预见性,同时创造其发挥作用需要的条件并采取组合措施。

    卜伟;. 我国装备制造业R&D税收优惠激励政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35-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35-37..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彭未名;陈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3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制度建设尤为必要。应以提高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为中心,坚持长远性制度与渐进性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开放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从培育具有广东特色的创新文化、加快市场制度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加强创新主体的培育和产权建设、实施名标名牌带动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完善财政投入与税收优惠制度等方面着手,实施区域创新体系制度建设工程。

    彭未名;陈峥;.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制度建设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38-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38-42..

    分享
  • 冯正强;梁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的技术成长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从湖南省企业技术成长现状来看,其企业技术成长能力都较弱,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正逐渐转好的内外部条件来看,湖南省企业通过国外技术市场交易来实现外生型技术成长是可行的。湖南省制造业要有效发挥后发优势,则政府应加强对外交流活动、加大科技投入,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外生型技术成长模式。

    冯正强;梁昳;. 湖南省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成长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43-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43-46..

    分享
  • 曹勇;陈仁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利转化率低是阻碍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中部腹地的武汉地区,特别是武汉高校的专利转化率,长期以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对武汉地区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实证方法,对武汉地区5所主要高校近5年的发明专利数量、质量和科技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重点挖掘武汉高校的发明专利在武汉地区转化率较低的实质原因,找出其阻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武汉市实情,从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方面,提出促进武汉高校发明专利有效转化的具体对策建议,探索高校通过专利转化来强化与企业的合作,进而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和政策措施。

    曹勇;陈仁松;. 武汉高校专利实施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47-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47-50..

    分享
  • 蔡铎;李丽君;纪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生态系统理论研究技术进步生态系统问题,从内生态、外生态以及内外生态融合3个维度构建技术进步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津市产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不断完善天津市产业技术进步生态系统的建议,以期不断优化天津市技术进步生态系统。

    蔡铎;李丽君;纪巍;. 天津市产业技术进步生态系统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51-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51-55..

    分享
  • 李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信息化存在着农户获益较少、沟通不足、信息内容少、经济回报低等深层次问题。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的研究发现,农村社会资本能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改善农村信息化的薄弱环节。农村信息化通过为农户扩展交往范围、建立沟通渠道,增强了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促进了农村社会资本的积累。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社会资本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在农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农村社会资本的积累。

    李曼;.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农村信息化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56-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56-59..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魏遥;雷良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融集团是产业组织和金融组织之间资本和管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生成的新型企业集团。首次把耗散结构理论中的Brusselator模型引入到我国产融集团生成演化机制的研究中,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产业组织和金融组织的外部涨落与内部熵变,并在产业扩散和催化的基础上,从系统改进和系统革命两个角度构建了我国产融集团生成及动态演化的Brusselator模型,描绘了产融集团自组织演化的两条道路。

    魏遥;雷良海;. 基于Brusselator模型的产融集团演化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60-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60-64..

    分享
  • 孙平;王兴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异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类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构建和发展情况的调查统计,对创新体系各构成主体的运作及合作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目前中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孙平;王兴元;. 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调查分析与改善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65-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65-68..

    分享
  • 张章颖;陈莉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嵌入性视角分析了关系嵌入性与结构嵌入性的产业合作网络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产业融合背景下产业合作网络的嵌入性竞争优势的演变,最后对新环境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向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张章颖;陈莉平;. 产业融合背景下产业合作网络的嵌入性竞争优势[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69-7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69-72..

    分享
  • 企业管理创新
  • 孙大鹏;杨开忠;朱振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在制造业企业中,科技跟踪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和绩效的评价。针对这一问题,在实地调研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界定了制造业企业科技跟踪概念,剖析了科技跟踪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阐释了制造业企业科技跟踪的结构、过程以及分析思路、模型,从多角度搭建一个相对系统、科学的科技跟踪概念体系。通过案例实证研究,证明了该概念模型适合制造业企业科技跟踪的实际,对优化企业管理决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孙大鹏;杨开忠;朱振坤;. 制造业企业科技跟踪内涵和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73-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73-78..

    分享
  • 徐凯;高山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与高校的联系被视为企业重要的知识来源,并能够影响企业的创新。但以前的研究多忽视了企业R&D能力在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和产品创新之间所发挥的重要调节作用。利用我国226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得到了两个重要的发现。首先,验证了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和R&D能力能够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以及企业R&D能力对高校联系具有正的调节作用。但研究同时发现,如果企业很容易得到丰富的高校资源,并且发展了与高校过于紧密的合作关系,反而会阻碍企业的产品创新。

    徐凯;高山行;. 企业R&D能力在校企合作中的影响作用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79-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79-83..

    分享
  • 张铁山;赵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技术企业中知识和资源要素的关系为基础,界定了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对其特点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技术企业创新的过程,指出其包含的两条主线,并进一步建立了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模型,包括了知识创新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和要素创新能力,最后论述了要素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张铁山;赵光;. 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结构模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83-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83-86..

    分享
  • 陈莉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剖析了汽车企业研发体系整合的必要性,揭示了汽车企业研发体系整合两阶段分解模式的竞合特性、动态特性与复杂特性,构建了汽车企业研发体系整合在应用研究合作阶段与基础研究合作阶段的博弈模型,得出了汽车研发体系整合过程中研发投入与产品转化速度和加速度、产品转化同质现象与产品转化能力和获利能力、研发投入产出弹性系数与研发投入力度等之间的数理关系。

    陈莉敏;. 基于博弈论的汽车企业研发体系两阶段整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86-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86-89..

    分享
  • 刘松;高长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9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了盟主式合作模式和联邦式合作模式的特征及其适用条件,并结合实例重点研究了联邦式合作模式的组织机构和运营模式的构建方法,为高技术虚拟企业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合作模式的选择和构建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方案。

    刘松;高长元;. 高技术虚拟企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和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90-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90-93..

    分享
  • 王建琼;侯婷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企业社会责任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出发,构造可持续发展的CSD指标,选择了连续7年荣登中证.亚商最具发展潜力50强总排行榜的10家企业作为样本,回归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结论表明企业履行职工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王建琼;侯婷婷;. 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94-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94-96..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王明明;魏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特点入手,重点分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引入后评价的必要性及后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特殊性问题,并对建立后评价工作管理体系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和建议,对建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目后评价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王明明;魏婷;.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后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97-1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97-100..

    分享
  • 徐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0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对Ellision和Glaeser所建立的产业区域聚集程度系数进行了调整,然后利用调整后的产业区域聚集度EG系数,对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1988-2006年的区域聚集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并考察了行业聚集地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聚集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便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从其变动趋势上来看呈现出倒U型曲线特征。从行业聚集地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3省市,中西部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并呈强化趋势。

    徐勇;.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聚集度的测量与评价——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01-1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01-103..

    分享
  • 王大鹏;朱迎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技术产业是"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高技术产业虽发展迅速,但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却不断下降。研究提高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势在必行,而从多投入多产出角度对该方向进行的研究为数不多。运用非参数Maimquist指数动态方法,及其分解所得的技术效率、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和要素利用率变化,对2002—200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六大分类效率逐期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由技术效率提高和要素利用率提高带动,而作为高技术产业特点的技术进步率甚至呈下降趋势。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希望为高科技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王大鹏;朱迎春;. 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动态分解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04-1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04-107..

    分享
  • 关健;侯赞;王傅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07-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中小企业外部生存环境二阶因子模型。通过对我国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湖北、河南、四川、重庆、湖南10省市的12 000余份调查问卷的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结构得到了数据支持,各项指标拟合良好;运用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计算各个指标权重值,并得出我国部分城市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外部环境得分和排名,对揭示我国不同区域企业外部生存发展环境的深层机理,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关健;侯赞;王傅强;.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我国中小企业外部生存环境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07-1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07-113..

    分享
  • 吴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14-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绩效是提高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绩效的前提和基础。剖析了传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缺陷和不足,并结合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特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维度构建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输入的C2R模型和评价纯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对黑龙江省10个企业的生态技术创新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绩效的对策。

    吴雷;. 基于DEA方法的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14-1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14-117..

    分享
  • 李海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1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防军工技术转移效益评价是国防军工技术转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阐明国防军工技术转移效益评价的内涵和原则的基础上,将模糊综合评价引入到国防军工技术转移成功度评价之中,提出了科学的国防军工技术转移效益评价方法。

    李海超;. 国防军工技术转移效益评价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18-1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18-120..

    分享
  • 科学理性与方法
  • 唐凡;汪传雷;邱灿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21-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被认为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有效的绿色度评价是推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分析供应链管理绿色度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和SPSS14.0统计软件对安徽省82份企业样本进行因子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绿色度评价模型,并将其成功运用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评价实践。

    唐凡;汪传雷;邱灿华;. 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评价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企业的统计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21-1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21-128..

    分享
  • 纪建明;张东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29-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管理系统特征,研究了如何将TRIZ中的关于解的理想化水平的判定方法转化为对管理创新解的理想化水平的判定方法,给出了判定管理创新解的理想化水平的过程和公式。

    纪建明;张东生;. 基于TRIZ的管理创新解的理想化水平判定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29-1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29-131..

    分享
  • 王伯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萃思学(TRIZ)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强大和实用的创新理论与方法体系。在概述萃思学发展历程、学科属性、体系结构与创新技术流程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萃思学推广应用过程中遇到的5个基本问题。只有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顺利地推进萃思学的推广应用,进而产生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王伯鲁;. 萃思学(TRIZ)及其推广应用问题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32-1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32-135..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岳洪江;刘思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36-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向技术的基础研发是国际大企业研发环节之一,以计算机语言处理和文献计量学结合起来的科技文本挖掘为企业研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同业竞争者研发知识的工具手段。以国际大企业波音公司为例,挖掘其基础研发知识结构,并对其知识结构进行了可视化展示。

    岳洪江;刘思峰;. 企业基础研发的知识挖掘与可视化研究——以波音公司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36-1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36-139..

    分享
  • 何铮;顾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40-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释了知识链中组织之间冲突的含义及二重性,探讨了知识链中组织之间冲突形成的原因,分析了知识链中组织之间冲突的演变过程。

    何铮;顾新;. 知识链中组织之间冲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40-1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40-143..

    分享
  • 李锡元;曾晋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44-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职业经理人为研究对象,用职业高原关注的两个主要维度——当前绩效状况和潜在发展可能,对职业经理人进行分类。指出处于职业高原的经理人的状况并进行归因分析,提出应对策略。

    李锡元;曾晋莹;. 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高原现象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44-1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44-147..

    分享
  • 欧阳忠明;王燕子;耿惊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48-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结构化在岗培训(S-OJT)的特点以及实施的价值,比较和分析了Ronald Jacobs和Parag A.Parikh的S-OJT模型。通过对S-OJT进行理论分析和模型比较,探讨了我国科技型企业实施S-OJT时的培训类型、模型和培训师选择的发展方向。

    欧阳忠明;王燕子;耿惊涛;. 关于科技型企业员工培训的思考:从无序性到系统化的转向——基于S-OJT理论与模型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48-1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48-151..

    分享
  • 何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52-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现有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分析框架,构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业绩评价体系,提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最后对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进行了探讨,并就处理好几大关系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何莲;.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52-1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52-155..

    分享
  • 综述
  • 陈忠卫;曹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56-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业环境是影响创业活跃程度的重要因素,创业环境理论研究的基本依据是种群生态论和资源依附论。学术界对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间关系的研究分为三大基本视角:创业过程管理、区域创业环境比较和优化创业扶持政策。同时,对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关系的发展方向作出预测。

    陈忠卫;曹薇;. 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关系的研究视角及其进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56-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8): 156-1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