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6卷, 第16期 
刊出日期:2009-08-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袭著燕;孙林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剧烈变化的国际国内复杂环境,一国需要对国家制造战略进行有效管理,随时主动进行战略调整,保证国家制造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首先给出国家制造战略的内涵,基于认知综合模型和控制论思想,引入制造战略管理者环节,构建出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国家制造战略动态管理框架,进而利用制度分析与开发框架,揭示国家制造战略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宏微观战略群体互动机制,以实现适应性调整。

    袭著燕;孙林岩;. 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国家制造战略动态管理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5..

    分享
  • 陈学梅;孟卫东;胡大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战略联盟类型影响联盟绩效及其稳定发展。以合作偏好度作为选择构建联盟类型的依据,分别考虑无形收益和不考虑无形收益,建立了合作偏好度的演化博弈模型,并由此分析联盟类型的选择:不考虑无形收益,则构建纵向联盟,且演化稳定的合作偏好度随产品互补性增加而增强;考虑无形收益,构建横向或纵向联盟皆可,但需调节自己的合作偏好度,以影响对方的合作偏好度,从而促进联盟的稳定发展。

    陈学梅;孟卫东;胡大江;. 国际战略联盟类型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6-9..

    分享
  • 杨拉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新产品的特质出发,揭示了新产品速度研发的重要性,从管理风格、创新文化、知识共享3个方面分别探讨了新产品速度研发的影响方式及影响机理,从有效性、时间缩短性、互动性等角度分别揭示了新产品速度研发与速度营销的关联性。

    杨拉克;. 新产品速度研发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速度营销的关联性[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0-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0-12..

    分享
  • 黄志坚;陈合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技术跨越的关键是形成技术跨越突破点并把握住技术跨越机会,技术跨越突破点形成需要具备外在的时空条件,更需要内部知识存量的增加。从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两方面来阐明技术跨越突破点的形成机理,旨在为企业的技术跨越活动提供参考。

    黄志坚;陈合华;. 技术跨越突破点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3-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3-14..

    分享
  • 罗鹏;魏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我国28个省、直辖市1998—2005年期间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数据,对各地区吸引海外研发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吸引海外R&D投资的主要区位因素在于该地区的科技实力;通过比较各地区吸引FDI和吸引海外R&D投资的情况发现,海外R&D投资对东道国市场因素的关注程度要明显低于FDI;另外,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具有明显的集聚特性。

    罗鹏;魏浩;. 我国各省份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5-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5-18..

    分享
  • 李岱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产学研战略联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建立健全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在深入分析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对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研制技术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作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有助于指导建立健全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推进联盟高效运作。

    李岱素;. 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系统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9-2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9-22..

    分享
  • 张干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预防与保护两方面阐述了复杂系统中屏障的概念;从性质的角度将屏障分为实体屏障、功能性屏障、象征性屏障及非物质屏障。同时也说明了屏障的起源、位置、目的等不能作为分类基础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屏障的概念延伸到人与社会系统之中,即把人与社会也分别看成一类综合性的特殊屏障,并将其剖析成上述四类性质的屏障;然后,集中讨论如何使用屏障分类进行事故分析,以找出能预防或减少失误的各类屏障;最后,剖析了屏障与失误模式之间的关系,以阐明屏障分析的方法。

    张干清;. 复杂系统中的人误屏障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23-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23-27..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彭海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分析了环境创新的"双重外部性"特征,指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然后,利用一个领先-滞后市场模型,分析环境管制对环境创新实现国际扩散的影响机制,识别出有利于环境创新领先市场出现的5个基本要素。最后,指出政府在环境技术创新的支持上要有所差异,避免产生异质创新而损害国际竞争力。

    彭海珍;. 环境管制对环境创新国际扩散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28-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28-32..

    分享
  • 刘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些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相关机关对专利申请的授权或者驰名商标的认定,来奖励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政策是有失偏颇的。知识产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夸大这种作用。政府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根据市场经济自身的规律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发挥作用的法律环境,而不是将科技奖励政策移植到知识产权领域。

    刘平;. 我国当前知识产权奖励政策存在的偏差及其调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33-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33-36..

    分享
  • 王丽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以及协调度概念出发,依据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了环境经济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依照协调度函数分析了我国发达地区11省(市)的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

    王丽珂;. 我国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37-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37-40..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刘忠诚;张朋柱;董兴林;崔振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知识不断涌现,但很多创新知识并没有及时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对区域创新知识市场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创新知识的分类体系,研究了交易主体之间的关系和智能谈判的机理,并通过功能分析和买卖双方业务流程分析,构建了区域创新知识交易平台的总体结构。

    刘忠诚;张朋柱;董兴林;崔振宇;. 基于Web的区域创新知识市场框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40-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40-43..

    分享
  • 朱战国;孙林岩;何哲;孙顺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标准的技术相似度测量方法,定量测度了我国东西部各省份间的技术相似度,发现西部与东部省份之间存在技术结构差异,与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尤其显著。分别以与北京、上海的技术相似度为基准,对东西部省份进行排序,证实了我国各省份之间的技术结构和地理分布、经济水平类似,东西部也是具有明显差异的。并通过分析东部省份之间、西部省份之间以及东西部省份之间的技术相似度水平,以找出西部各省潜在的技术转移来源地。

    朱战国;孙林岩;何哲;孙顺成;. 我国东西部地区技术相似度测度与差异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44-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44-47..

    分享
  • 张睿;钱省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在同一区域内相互关联的组织成员构成了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对其研究主要是分析该系统内产业组织的演化,即关联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协同进化。构建了成员竞合协同进化模型,并以两个成员竞合协同进化为例,运用微分方程定性知识以及数值仿真对该模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所得到的一些结果为模拟以及预测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演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在区域产业生态系统中组织成员之间竞争与合作协同进化发展的内在机理。

    张睿;钱省三;. 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组织成员间的竞合协同进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48-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48-50..

    分享
  • 查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危机沟通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浙江省是中小企业大省,以浙江中小企业为对象,基于危机沟通视角,结合环境和案例,分析危机沟通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危机沟通的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三诚+二重+二度+一兼"的危机沟通原则和"三阶段、九重点、三核心"的危机沟通策略。

    查颖;. 基于危机沟通视角的浙江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51-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51-54..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金贤锋;董锁成;李雪;李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产业集群在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双重问题及其表现出的明显生态属性,从广义协同视角重新考虑产业集群生态化,并认为: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应该包括产业集群与自然环境的协同进化、产业集群内部组分间协同进化两个方面。前者主要体现为以物质闭环流动为核心的循环体系构建,后者体现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在资源使用中的现实综合适应和进化策略。

    金贤锋;董锁成;李雪;李斌;. 广义协同进化视角下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55-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55-58..

    分享
  • 杨林;曾繁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制造业的"国际民工"地位,意味着其在产业分工与竞争格局中处于"价值链陷阱";竞争策略是一门博弈艺术,从"微笑曲线"模型视角,结合大量的案例,探讨我国制造业如何走出"微笑陷阱"的竞争策略及其现实选择。解读了"微笑曲线"模型及其在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演化,剖析了3个基本的竞争策略及其组合演化,进一步提出我国制造业的"微笑策略":依据比较优势原理,守住中游制造,采取渐进方式,拓展上游研发与下游品牌销售,实现产业升级。

    杨林;曾繁华;. 微笑曲线视角下的我国制造业竞争策略及其演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59-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59-62..

    分享
  • 孙冰;张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和富国强民之本,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路径分析计算制造业自主创新各影响因素的路径系数,测定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孙冰;张敏;. 基于结构方程的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63-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63-65..

    分享
  • 薛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6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探讨产业集群中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所依赖的知识基础的分布性和知识基础的两种类型,提出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两种表现形式和特征,并重点研究了适应知识基础分布式特征的全面型创新网络的组成。最后,以东莞石龙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其知识基础的组成,以及创新网络中的主体基于不同知识基础的交互式作用。

    薛捷;. 产业集群的知识基础与创新网络研究——以东莞石龙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66-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66-70..

    分享
  • 戴福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7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对示范运营的现实需要出发,界定了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的内涵,指出了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的作用,分析了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的战略环境,提出了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的发展战略框架及实现思路。

    戴福祥;. 面向产业化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发展战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71-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71-73..

    分享
  • 企业管理创新
  • 段文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开发网络效应新产品的创新企业实施合作竞争战略的动机和条件,发现网络效应强度、创新产品与模仿产品的质量差异使得创新企业有动机实施合作竞争战略,创新企业和模仿企业的边际成本则决定了模仿企业是否有动机生产模仿产品和愿意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段文奇;. 网络效应新产品实施合作竞争战略的动机和条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74-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74-76..

    分享
  • 王雷;赵红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FDI驱动型产业集群中本土企业的创新机制及其具体的实现途径,认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是本土企业实现技术升级的主要方式,两种创新方式各有利弊,且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本土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集群类型、外资企业战略等具体情况来选择其具体的创新方式。

    王雷;赵红岩;. FDI驱动型产业集群中本土企业的创新机制及策略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77-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77-79..

    分享
  • 蔡传里;周润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8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是维护资本市场有效运转的前提,而股权结构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的重要因素。对深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信息透明度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国家股比例与信息透明度不存在显著关系,国有法人股比例、国有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与信息透明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所以,国家股减持存在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国家股并不一定必须转为其它股,国有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一股独大"并非是造成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不高的根本原因。

    蔡传里;周润书;. 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源于2004-2006年深市公司的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80-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80-86..

    分享
  • 周俊;杨沿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供应商、企业内部、市场销售服务和政策4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自主品牌整车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并从政府、行业、企业3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对策。

    周俊;杨沿平;. 我国自主品牌整车企业自主创新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86-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86-89..

    分享
  • 杜丹丽;房春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9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时刻面临各种危机,组织危机是由于企业组织结构不适应企业发展规模的需要而面临的一种危机。在详细剖析不同发展阶段组织危机特征的基础上,选取成长期的企业,通过组织危机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组织危机进行测度研究。

    杜丹丽;房春红;.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危机表征及测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90-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90-93..

    分享
  • 郭爽;刘元才;郭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9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剖析,分析了企业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失败的原因,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成功因素。

    郭爽;刘元才;郭潇;. 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成败的理论和实践[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94-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94-98..

    分享
  • 知识管理与工程
  • 江积海;陈芳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构建企业知识传导网络来描述后发企业进行知识传导的路径和过程,着重分析企业知识的内部和外部传导两个层面的路径,并探讨了该路径中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知识创新和知识外溢5个过程活动。在此基础上,围绕传导路径和过程活动,研究了传导活动中的影响因素及克服影响因素的传导机制。

    江积海;陈芳颖;. 后发企业知识传导路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99-10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99-102..

    分享
  • 刘晓冰;王霄;丁向峰;袁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复杂产品创新问题,在借鉴知识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就复杂产品创新中的知识构成与知识活动,知识在组织或个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需求及知识管理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将复杂产品创新过程中的活动分为开拓型、任务型和作业型,给出了知识积累、传递和创新策略的管理实施方案。

    刘晓冰;王霄;丁向峰;袁丁;. 复杂产品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03-1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03-106..

    分享
  • 王连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07-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密切性是在有效制度框架中,人们之间在空间上、心理上或由于某种原因而需共事的接近,可有效解决问题和实现合作。密切性可从深度和效度两个方面进行度量,通过分析影响密切性深度和效度的因素,以找出影响团队隐性知识学习的因素。

    王连娟;. 密切性与团队组织层面的隐性知识学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07-1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07-111..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郭文杰;李林;叶文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优势的测度是地区主管部门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工作,但目前集群式创新优势测度的指标相对缺乏。在给出集群式创新优势相关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之上,识别了集群式创新6个方面的优势。并依据指标选择的条件和设计的原则,以6方面的优势为框架,构建了集群式创新优势测度的指标体系,并进一步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模型和方法。

    郭文杰;李林;叶文忠;. 基于三角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集群式创新优势的测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12-1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12-114..

    分享
  • 罗亚非;杨实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对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中国企业压阀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各省市研发国际化效率进行评价将对各省市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基础。运用两阶段DEA方法,以专利和项目数为中间产出,从技术效率、经济效率及综合效率3个方面对部分省市研发国际化效率进行了评价,并根据结果进行分析,指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方向。

    罗亚非;杨实君;. 基于DEA方法的部分省市研发国际化效率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15-1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15-117..

    分享
  • 池仁勇;陈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长指数反映了企业的成长能力与性质。通过对成长指数的评价,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可以了解企业的运作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参考。基于突变级数理论,从企业当前发展状况和企业潜在能力两方面,构建了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模型,并通过对沪深股市中浙江省中小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了浙江省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排名,同时对结果进行了经济分析。

    池仁勇;陈洁;. 中小企业成长指数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18-1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18-121..

    分享
  • 倪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2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宏观层面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作为设计科技创新节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以此衡量科技创新节点科技创新对自身和社会的贡献大小。并从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科技创新产出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和科技创新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水平5个方面设计评价模型,再应用EAHP评价方法求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为科技创新节点自身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的诊断分析提供参考工具,从而找出关键因素,也可以为政府部门评价科技创新节点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倪明;. 和谐社会建设导向下科技创新节点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22-1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22-126..

    分享
  • 韩志新;陈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并建立了基本的评价方法。为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指明了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韩志新;陈通;. 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及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26-1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26-128..

    分享
  • 科学理性与方法
  • 谢中起;朱树蒂;张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29-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拉卡托斯关于科学研究纲领的理论与"判决性实验"的捍卫者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在拉卡托斯看来,"判决性实验"只是一种事后的评价,不能起到决定性、指导性的作用,它只有在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人所知。"判决性实验"是以科技史为载体,是科技史在其运动、发展中才出现的。拉卡托斯自始至终抱着一种整体性的态度来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纲领"的思想使他排斥"判决性实验",但他只是对"即时性的判决性实验"进行批判,并没有在逻辑上否定"判决性实验"。

    谢中起;朱树蒂;张云;. 拉卡托斯对“判决性实验”理论的“判决”[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29-1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29-131..

    分享
  • 耿丽萍;薛耀文;刘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企业进行综合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时,如何从受访对象那里收集到最准确、最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获取有关企业的第一手资料,无疑是研究者备受关注的问题。于是借鉴前人的调查研究,分析了问卷设计的理论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对万柏林区企业的实际调查,进一步探讨调查效果,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

    耿丽萍;薛耀文;刘娜;. 企业综合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问卷设计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32-1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32-135..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胡羚燕;李燕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36-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人力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也成为一国竞争力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保证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质量一直为当今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科学、系统的科技人力资源统计,能为政府制订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提供服务与咨询作用。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统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国际上通用的科技人力资源的内涵出发,阐明了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口径问题,指出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体系的不足,提出构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体系的措施,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体系,增加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胡羚燕;李燕萍;. 基于全球化背景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体系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36-1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36-141..

    分享
  • 何中兵;杨慧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42-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差别为切入点,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所面临的新挑战,并根据循环经济区域中企业战略环境的特点,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基本架构。

    何中兵;杨慧力;. 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42-1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42-144..

    分享
  • 谢玉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45-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探讨员工在企业团队环境下,在存在联盟的情况下的合作博弈问题。以联盟统一整体参与博弈为基础,为实现团队的最大效益,建立了员工间的联盟博弈模型,并采用Shapley值分配各联盟成员之间的效益。算例表明该分配机制是合理的。

    谢玉国;. Shapley值在企业员工合作博弈分析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45-1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45-147..

    分享
  • 李焕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47-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高层阶梯理论,验证了高层管理团队领导(TMT)特质与公司国际化的关系。样本取自112个国际化制造业企业,结果表明,国际化程度高的公司的TMT成员更倾向于具有高的教育水平、短的组织任期以及国际化的经历。同时,发现高绩效公司的TMT特质与公司的国际化水平有更强的关联程度。

    李焕荣;. 高层管理团队领导特质与公司国际化关系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47-1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47-150..

    分享
  • 傅小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51-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网络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在不断变化中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归纳总结我国学者对高校创新体系构成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系统环境、系统结构,提出要从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以及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来构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傅小勇;. 基于系统论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51-1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51-152..

    分享
  • 文忠波;钟玉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53-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世界工业工程中的运用取得了成功。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理论是由企业界的业务管理流程再造理论衍生而来的,深入研究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阐述了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源流和科学内涵,指出了影响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主要问题。

    文忠波;钟玉泉;. 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53-1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53-156..

    分享
  • 综述
  • 李艳霞;杨永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56-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管理者跨文化胜任力水平直接影响到其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效果。对跨国经营背景下的跨文化胜任力研究进行了综述,对跨文化胜任力的定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跨文化胜任力研究框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李艳霞;杨永康;. 跨国经营背景下的跨文化胜任力研究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 156-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156-1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