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8-05-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刘兰剑;党兴华;李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界面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活动中日益受到关注的新问题。政府在宏观层面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通过有利于科研合作的公共服务的提供,促进技术创新的发生与扩散。

    刘兰剑;党兴华;李莉. 网络环境下跨组织合作创新的宏观界面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3..

    分享
  • 司春林;潘若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产品创新动态性理论不适用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管理。基于对复杂产品系统性能和复杂性变化的分析,用跃迁型、渐进型、回归型描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动态发展过程,指出针对不同的创新动态模式,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司春林;潘若东.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动态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4-7..

    分享
  • 柯忠义;韩兆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外广商不参与市场生产的框架下,求解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国外厂商的技术授权策略,并分析各种技术授权情况下的社会福利问题。

    柯忠义;韩兆洲. 技术引进中的逆向选择与社会福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8-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8-10..

    分享
  • 王晓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Cohen&Levinthal和Zahra&Geogrge所提出的吸收能力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重新定义了吸收能力,分析了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组织吸收能力与个体吸收能力的差别在于,组织吸收能力需要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共享和扩散。在此基础上,打开吸收能力这个黑盒子,从个体、组织、环境3个方面着手,深入研究了影响吸收能力各维度的因素。

    王晓杰. 基于双层结构的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1-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1-14..

    分享
  • 谢心灵;刘伟;邓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联盟型网络组织是组织之间因为某种目的或任务,根据一定的规则而结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介于传统组织形式和市场运作模式之间的新型组织形态。为了使联盟型网络组织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需要对联盟型网络组织的战略进行协同,以达到战略的一致性。在联盟型网络组织的具体战略规划和实施中,必须研究联盟型网络组织各成员间的战略协调性和成员内部战略的协调性。多Agent组成的系统,其每个Agent具有代理性、智能性、自主性等特点。通过应用多Agent和Agent技术,并将其理论进行拓展,对联盟型网络组织的战略协同进行了建模方法的分析和研究。

    谢心灵;刘伟;邓蕾. 联盟型网络组织战略协同模型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5-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5-18..

    分享
  • 苏越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快变市场的到来以及Internet/Intranet的高速发展,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人机接口技术,将时间上分离、空间上分布而在创新过程中又相互联系的合作伙伴、创新任务、创新过程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创新目标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创新过程的非线性集成化和集群化、创新手段的柔性化和可实时调整性等功能的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已愈来愈普遍。在分析网络环境下合作技术创新发展趋势及其复杂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把复杂性理论引入研究网络环境下合作技术创新的构想,并对网络环境下合作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内容进行了探讨。

    苏越良. 网络环境下合作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9-2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9-22..

    分享
  • 郭红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2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机构拟利用一级价格密封投标拍卖方式,将其拥有的非显著工艺创新许可给下游的同质Cournot寡占厂商,以追求收益最大化。结合有无技术外溢,在博弈论架构内研究了不同情形下研发机构的许可比例,利用逆向归纳法求取博弈最优解。结果表明,技术外溢情形下研发机构的最优拍卖许可比例的取值范围窄于无技术外溢情形下的。

    郭红珍. 技术外溢对研发机构许可策略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22-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22-26..

    分享
  • 王爱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立足当今中国的科技现状和当代世界对科学的重新界定来回答李约瑟难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培养科学精神。

    王爱君. 立足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李约瑟难题新解[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27-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27-29..

    分享
  • 余向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产业集群实现升级的重要基础,而利用供应链的思想来构建创新网络是形成集群内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在探讨了供应链和集群式供应链含义的基础上,概述了供应链环境下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运行模式,分析了在供应链环境下构建技术创新网络的优势,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创新网络的构建对策。

    余向平. 供应链视角下集群式创新网络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30-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30-33..

    分享
  • 邓蕾;王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循环经济背景,提出在绿色供应链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价值链管理基础上,集成精益化生产和敏捷制造,构建新型的集成化绿色供应链体系,最后结合实例探讨了集成化绿色供应链在企业运营中的可实施性。

    邓蕾;王旭. 循环经济模式下新型集成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34-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34-36..

    分享
  • 王颖;王方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3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间信任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逐渐被视为一种治理机制。强调了组织间信任的互动性,从予信方、受信方的角度分析了信任产生的机理,提出了组织间不同的予信路径。

    王颖;王方华. 组织间信任的作用机理:一个理论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37-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37-41..

    分享
  • 杨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产品原产地形象、消费者民族中心倾向等理论成果和实证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技术标准工作相关部门应重视消费者"国货"偏好这一宝贵资源,在我国技术标准整体落后的情况下制订并实施策略性技术标准信息传播工作。

    杨栋. 强化消费者“国货”偏好的技术标准信息传播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42-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42-45..

    分享
  • 企业管理创新
  • 周缨;戴伟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与行业平台相关的电子商务文献资料的学习、引用、综合和归纳,从已有的各类电子市场模式中给出行业平台的定义,进而对如何使行业平台被中小企业和行业所接受、如何推动行业平台的扩散进行考察,引入国外学者的3个模型作重点介绍,并结合我国实际问题提出了几点实质性建议。

    周缨;戴伟辉. 中小企业对行业平台的接受与扩散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46-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46-49..

    分享
  • 英爽;傅毓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创新行为的偏离,往往导致在资源配置中注重从供给的角度探讨资源的最优化,而忽视从需求的角度寻求战略性资源的形成和累积。创新本身是一种可以经过管理和发掘而提升其潜力的资源。以形成战略性资源为指向,探讨了资源与创新行为的契合点——企业创新资源观,分析了创新资源的内在规定性,并从管理有效性出发,从解决问题、提高绩效的角度发掘和培养内在的能力优势——创新优势,为形成资源与企业创新行为的契合提供途径。

    英爽;傅毓维. 资源与企业创新行为的契合点研究——基于战略性资源的形成过程剖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50-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50-53..

    分享
  • 韩丽川;陈忠;陈晓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SSM和系统动力学方法用于企业对创新知识需求的识别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基于SSM的创新技术知识需求动态识别模型,该模型通过SSM系统地探求企业创新的技术知识需求,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动态地识别所需技术知识的外部来源。

    韩丽川;陈忠;陈晓荣. 基于SSM的企业创新技术知识需求动态识别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54-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54-56..

    分享
  • 谭成旭;栾庆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企业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的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的问题,提出在Pro/I架构下的BOM集成信息共享生产管理模型,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在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谭成旭;栾庆伟. 基于Pro/I架构的BOM集成生产管理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57-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57-60..

    分享
  • 汪洋;孙林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可供检验的命题,认为大幅度战略变化需要能力柔性的支持,快速战略变化需要资源柔性的支持;而企业的不同导向又决定企业如何选择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

    汪洋;孙林岩. 企业的战略变化: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60-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60-64..

    分享
  • 杨战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6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高新技术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全面揭示了知识型员工对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上下级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方面的评价和看法,找到影响不同层面员工激励效果的主要因素,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培养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减少知识型员工流失率。

    杨战兵.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65-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65-69..

    分享
  • 郭孝刚;刘思峰;方志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增长经济学家认为技术扩散使不发达国家的研发成本减小,市场风险降低,因此刺激不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增长,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利用我国和美日欧的有关数据和R&D溢出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度量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溢出,并将技术溢出与我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专利申请量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国外技术扩散对我国的研发投资和专利产出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郭孝刚;刘思峰;方志耕. 国外技术扩散对我国制造业研发活动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69-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69-71..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秦岩;杜德斌;代志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瑞典西斯塔是世界上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其地位仅次于美国硅谷。西斯塔科学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规划,经历了地方企业集聚化、产业集群全球化以及集群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的多元化3个发展阶段。当园区原有软硬件环境不能适应现有要求时,该地区采用三角(产、官、学)螺旋模式将科学园拓展为科学城。纵观西斯塔ICT产业集群的演进历程,爱立信公司、IT大学和KIG创新机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岩;杜德斌;代志鹏. 从科学园到科学城:瑞典西斯塔ICT产业集群的演进及其功能提升[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72-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72-75..

    分享
  • 孙国栋;王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7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n人合作博弈的思想,对粗链条产业链的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优化模型。分析指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产业链的核心企业通过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指导作用,在成员企业自愿支付的基础上,调整各层企业间的合作,使产业链的资源达到最有效的配置,进而使产业链整体的收益得到优化。

    孙国栋;王宁. 粗链条产业链的优化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75-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75-77..

    分享
  • 侯俊军;宋涛;张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7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成本—收益理论和博弈理论,通过数理推导并结合实证研究,系统分析在不同动力模式下的产业价值链中,标准对价值分配的作用机制,并结合我国国内标准化进程的现实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侯俊军;宋涛;张川. 标准作用于产业链价值分配的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78-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78-82..

    分享
  • 唐强荣;庄伯超;徐学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8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袁纯清的共生假说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并通过广东制造企业的大样本统计与分析,从制造业的角度探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问题和对策。

    唐强荣;庄伯超;徐学军.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83-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83-85..

    分享
  • 李新;王敏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国内外主导产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阶段特性,探讨了对高新区主导产业基本内涵的科学界定问题。

    李新;王敏晰. 高新技术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内涵[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86-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86-89..

    分享
  • 唐喜林;李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9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产业集群中的供应链跨链联盟,首先建立了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两供应链之间非合作的Cournot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它们的合作博弈模型,最后对两种情形下的博弈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为:无论对联盟还是联盟中的个体,链间合作均比链间竞争收益更大。

    唐喜林;李军. 集群中供应链跨链联盟的链间合作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90-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90-92..

    分享
  • 黄体鸿;胡树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9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历来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及其它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当前,我国汽车企业正面临新一轮整合,以应对国际汽车业的竞争与挑战。从汽车产业关联方式及关联内容的角度,探讨了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黄体鸿;胡树华. 汽车产业的关联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92-9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92-94..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邵建平;何晓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9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来看,可持续发展的量化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难题,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量化更是难题中的重点。研究分析了成本-收益解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阶段增长模型解析可持续发展能力价值的方法,同时阐述了运用三阶段增长模型的现实意义。

    邵建平;何晓琦.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三阶段增长模型”解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95-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95-97..

    分享
  • 朱梅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98-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部分发达国家运用知识产权战略的现状,以及我国中部地区实施这一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知识产权创造战略、知识产权运用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人才战略4个方面探讨了中部地区知识产权合作发展战略的构建。

    朱梅梵. 中部地区知识产权合作发展战略的构想[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98-1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98-100..

    分享
  • 吴妤;赵仁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0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数字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于加速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出西部矿业城市生态社区数字信息系统的一般模块,针对西部矿业城市的特征及社区发展规划,给出西部矿业城市生态社区数字信息系统的特性模块和系统各部分功能实现的方法。

    吴妤;赵仁杰. 西部矿业城市生态社区数字信息系统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01-1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01-103..

    分享
  • 王浩;谢悦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对广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王浩;谢悦新. 广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04-1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04-107..

    分享
  • 姜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C-D生产函数的分解,引入势效系数,研究了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并以黑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中各因素的贡献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姜钰.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08-1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08-111..

    分享
  • 张雄;徐顽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1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中介组织既是提升农民市场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但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连接市场和农户的农村中介组织竞争力却明显不足。要提升农村中介组织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寻找特定市场、开展点线服务、提升服务品位等利基营销策略,彻底改变农村中介组织缺乏竞争力的现状。

    张雄;徐顽强. 基于利基营销策略的农村中介组织竞争力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11-1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11-113..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曹建东;彭福扬;贺团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14-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手段。国家创新战略的生态化评价指标包括知识与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社会化、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及质量共5个方面。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可以反映出近年来国家创新战略实施的生态化效果。

    曹建东;彭福扬;贺团涛. 国家创新战略的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14-1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14-116..

    分享
  • 闫凌州;杨冬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国内外有关创新评价研究的经验,结合我国主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新发展实践,使用因子分析评价法,建立了一套对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应用SPSS统计工具对国内16个主要中心城市进行实证评价和聚类分析,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客观定量的比较评价依据。

    闫凌州;杨冬梅.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17-1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17-120..

    分享
  • 陈朝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略评价是战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绩效管理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关键要素。介绍了英美等国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开展绩效评价的措施和手段,结合对我国部分省市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分析,提出要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就必须尽快建立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并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陈朝晖. 创新绩效评价: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要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21-1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21-124..

    分享
  • 何玉梅;龚灏;黄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25-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提高内在价值、实现市场领先、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综合评测,可以科学地判断影响企业创新能力重要程度的因子。对四川省工业企业进行研究,首先选取了反映创新能力的指标因子(原始变量);其次选择了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作为评测创新能力因素的技术工具,对原始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出主要因子变量(主因子),使用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明确因子变量的实际意义,从而找出了影响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并按重要性程度进行因子变量的排序;最后,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和建议。

    何玉梅;龚灏;黄晴. 四川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测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25-1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25-129..

    分享
  • 李钢;田丽娜;齐二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29-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问题的现状,提出了运用遗传算法(GA)优化BP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避免了传统评价方法确定权重值的主观随意性,并且克服了BP网络中的局部极小缺陷,使训练速度加快,在建立BP-GA网络信息化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样本公司实际指标数据对模型的评价效果进行了检验,并与传统BP网络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李钢;田丽娜;齐二石. 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29-1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29-132..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 王新生;鲍芳;张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3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政府的运作特点看,政府适合于成为和谐技术创新的奠基者和引导者,其在和谐技术创新中的主要作用为: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培养和谐创新型人才;为企业开展和谐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加强绿色产权管理;不断完善促进企业和谐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和谐技术创新质量。

    王新生;鲍芳;张伟. 论政府在和谐技术创新中的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33-1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33-136..

    分享
  • 杨东进;刘人怀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37-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定义了"政府蔽荫"和"企业(行业)自主品牌产品密度"两个概念,通过考察和测量轿车行业与家电行业的政府蔽荫度和行业自主品牌密度的数量关系,探讨了行业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的相关性及影响机理。

    杨东进;刘人怀. 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的探索性研究——基于轿车行业与家电行业的比较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37-1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37-141..

    分享
  • 王小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42-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加强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延续,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考察了美国排污权交易的实践工作,并深入探讨了美国经验及其对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启示。

    王小军. 美国排污权交易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42-1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42-145..

    分享
  • 刘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46-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针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协调活动,是解决技术性贸易措施争端的重要内容。依据协调活动的主体和信息的主要来源,可分为政府牵头协调、行业牵头协调、企业联合协调。分析了行业组织、政府和企业在协调活动中的作用与联系,提出了综合性协调、贸易协调、技术协调3种协调方式。认为,行业组织的参与对协调活动至关重要,应重视信息收集与积累,加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构建机制的研究。

    刘敏. 试论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中各参与方的协调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46-1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46-148..

    分享
  • 李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49-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科技服务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科技服务的知识流动层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服务体系内部的知识转移机制、知识集成对于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并针对科技服务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李楠.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知识转移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49-1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49-151..

    分享
  • 朱桂龙;李汝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52-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路径,建立了外部知识获取路径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模型,并以我国86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对外部知识获取路径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给出了相关结论。

    朱桂龙;李汝航. 企业外部知识获取路径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52-1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52-155..

    分享
  • 卢启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56-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动态能力和知识管理综合起来研究,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动态能力理论进行解释。在回顾动态能力概念的发展,评述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能力的知识属性和动态能力的知识构成,提出综合应用知识管理的"内容观"和"过程观"思想解释和分析企业动态能力的变化。

    卢启程.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动态能力解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56-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56-160..

    分享
  • 马亚男;朱爱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61-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对知识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不足风险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解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风险衡量技术及方法,构建了数量模型,对知识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不足风险进行测量和评估,为下一步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前提保证。

    马亚男;朱爱辉. 知识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不足风险的识别与衡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61-1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61-165..

    分享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 王梅;王怡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66-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种群生态学的理论,以Matlab/Simulink为工具,根据种群发展的Logistic模型,建立了学科群发展的竞争和互补模型,并进行了模拟仿真。

    王梅;王怡然. 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的学科群发展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66-1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66-170..

    分享
  • 赵延东;马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71-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中国西部省(区、市)进行的大规模社会调查,集中探讨了儿童免疫技术应用中的社会公平问题,从人们的经济支付能力、设施与服务的可及性和人们对技术的接受能力3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赵延东;马缨. 免疫技术应用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初探[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71-1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71-174..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钟美瑞;黄健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75-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创新人才及其心理契约本质特征出发,详细分析了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的动态机制模型、违背食言模型和违背来源模型,从而构建了心理契约与创新人才资源管理关系动态模型,设计了降低创新人才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

    钟美瑞;黄健柏. 基于心理契约的创新人才管理及其激励相容约束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75-1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75-179..

    分享
  • 方勇;王明明;刘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8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创新产生过程的分析,认为科研团队的水平信息交流是创新的主要源泉,由此建立了高校科研团队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组织结构应体现出最优的水平交流和适当管理。然后从信息沟通的角度分析了4种高校科研团队组织结构的优缺点,提出了不同类型和形成时期高校科研团队应采用的组织结构。

    方勇;王明明;刘牧. 创新视角下高校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80-1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80-184..

    分享
  • 张向前;黄种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84-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对现代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两岸四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互补性和可行性强,加强高等教育合作,对两岸四地均有益处,最终有利于促进中华区域经济的发展。两岸四地高等教育合作,可以从民间到政府,从行动到制度等全方位进行。

    张向前;黄种杰. 两岸四地高等教育合作与中华经济发展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84-1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84-188..

    分享
  • 郑永平;王玉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89-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校声誉和社会形象是高校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市场经济行为中借助高校名声"傍名牌"、打擦边球的现象,探讨了高校商标权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郑永平;王玉柱. 驰名商标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89-19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89-191..

    分享
  • 综述
  • 许长青;简兆权;吴隆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92-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我国华南地区126家高科技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组织学习对动态能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对持续竞争优势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组织学习对持续竞争优势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许长青;简兆权;吴隆增. 组织学习对组织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92-1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92-195..

    分享
  • 徐梦丹;李兴华;赵树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96-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供应链中的跨组织信息系统发展迅速,并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以应用。在阐述跨组织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回顾了它的发展历程,对供应链中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跨组织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跨组织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共享分别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指出了它在供应链中的发展趋势。

    徐梦丹;李兴华;赵树进. 供应链中跨组织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5): 196-2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5): 196-200..

    分享